一、中文部分
方瑞民(1990)。中小學學生之體能特徵。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35-49。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王志文(2001)。體育與特教教師之教學行為比較-以啟智適應體育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杏丹(2009)。桌球運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惟俊(2006)。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小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能力暨同儕互動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王路德、邢文華、曾凡輝(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北京:人民體育。
王瑋(1991)。人類發展學。台北市:華杏。
王峯文(2010)。ADHD兒童適應體育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北京體育科學學會(1994)。教練訓練指南。文史哲。
白慧嬰、蔡佳君(2010)。適應體育在桌球運動中之應用。大專體育,111,1-8。
司念雲(2002)。代幣增強方案對增進注意力渙散學生用功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11)。99 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何素華(1998)。如何幫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的兒童。教師之友,39(3),57-62。何善欣(譯)(1996)。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台北市:商周。(Mary Fowler, 1985)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縣:桂冠圖書出版。(Patton,M.Q.,1990)
吳金玉(1990)。敏捷訓練的原理與方法。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頁218-226)。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吳嘉峻(2010)。足球運動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動作協調能力與視知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吳慧君(2000)。運動體適能-協調。運動生理學網站。民92年9月16日,取自:http://140.123.226.100/epsport/mainep.asp。
岑雅慧(2003)。注意力在體育教學之探討。學校體育,13(1),70-73。李孟印、許紫敏、謝錦城(1996)。國小桌球隊訓練對體能的影響。八十五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專刊,166-175。
李宜珊(2008)。五分鐘中強度運動與冷壓力刺激對於大學生選擇性注意力的短期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招名(2008)。電腦遊戲練習對3至6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能力、選擇反應能力與簡單反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彩華(1997)。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雅燕(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李詠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李劍如(1982)。大學運動員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沈建國(2000)。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沈樹林(1999)。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卓俊伶、陳新燕(1996)。動作失能者心理特質與教育教學策略因應策略。國民體育雙月刊,25(2),34-37。卓俊伶(1998)。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周資眾(1999)。台灣與大陸桌球運動員選才之比較研究。1999年海峽兩岸大專院校體育研討會。459-470。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健行。
林宜鍵(2010)。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桌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恭揮(2003)。不同運動項目對國民小學學童身體適能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林清山(1997)。有效學習的方法。教育部訓委會。
林清和(1994)。從運動學習觀點談精緻理想化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3(3),40-51。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台北:文史哲。
林惠芬(1993)。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基本概念。載於林進財主編: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頁23-59)。台北市:五南。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69-189。林輝雄(1990)。協調性訓練的原理與方法。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頁71-85)。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靜萍(1994)。CAFIAS體育教學師生互動系統觀察法之應用。國民體育季刊,9(23),85-95。林靜萍(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桌球。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邱麗芳(2006)。國小二年級兒童注意力輔導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侯宗賢(2008)。電腦遊戲對於智能障礙學童手眼協調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侯淑玲(2002)。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與接發球表現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姚漢禱(1986)。桌球的成績表現和體能。中華體育,3,48-52。洪清一(1999)。知覺-動作訓練。台北市:五南。
姚漢禱(1989)。桌球比賽勝負的奧秘。中華體育,2(10),42-46。洪湘綾(2006)。運用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幼兒口語表達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的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49-107)。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認識與教育。台北市: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張鳳儀(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智障類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印。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
梁仲容(1995)。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莊美鈴、林曼蕙(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智能障礙類。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101-10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許又文(2008)。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與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許樹淵(1986)。運動技術指導原理。台北:協進。
郭香君(2001)。「區別增強其他行為」策略對中重度智障學童問題行為改善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聰俊、鄧正忠(1995)。桌球正手擊球學習效果和聰慧性、動力、反應之相關及測驗方法之研究。大仁學報,13,73-94。陳勇安(2009)。直排輪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之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 (2001)。適應體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Claudine Sherrill,1996)
陳蒂勻(2005)。知覺動作訓練課程對ADHD兒童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院。
陳淑枝(1996)。不同運動項目選手之手眼、腳眼及全身協調反應能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淑滿、蔡秀芳(1999)。桌球運動之體能結構及訓練方法。大專體育,45,54-59。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師大書苑。
鈕文英(1990)。不同教育經驗和教育安置對國中輕中度智能不足學生人格適應和學習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月嬋(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學策略。特殊教育季刊,62,6-9。黃福斌(2009)。桌球學習對女童基本運動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黃鱗棋(1999)。注意焦點取向在間斷動作學習策略中的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楊姿娟(2008)。桌球教學對發展協調障礙學童動作協調表現能力與熟練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褚增輝(1997)。褚氏職能測驗工具組使用手冊。台北市:華健。
慈慧玲(2011)。結構式扯鈴方案對國小原住民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其注意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劉強(2001)。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得鈞(2004)。桌球教學對國小學童手眼協調選擇反應能力選擇反應、敏捷與反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劉德山(2009)。練習式教學法與互惠式教學法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者高爾夫球與壘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蔡欣延(1990)。男子桌球運動員運動能力與成績表現的關係及體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潘麗芬(2005)。固定時間延宕教學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者動作技能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蕭存沂(1996)。桌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分析。大專體育,24,116-120。蕭松霖(1993)。智障學童的體育。台北市:商鼎。
賴世炯、卓俊伶(2000)。失能學生的動作表現與技能的過程取向評估。學校體育,10,5-8。謝秋雲(2002)。從兒童動作發展談體育教學活動。大專體育,62,18-23。謝啟誠(1993)。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間心理運動能力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謝淑娟(2001)。適合中老年人的桌球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0,63-71。謝榮輝(1984)。智能不足學生體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私立光仁高級中學體育教學研究會。
謝藝綾(2008)。五分鐘不同強度運動對國小學童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及簡單反應時間測驗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簡明建、邱金滿(2000)。特殊班的班級經營。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483-512)。台北:心理。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42。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導論-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蘇耿賦(1995)。敏捷性與爆發力間相關之探討。台灣體育,79,48-54。二、英文部分
Abourezk, T. (1996). Age related differences in vocal reaction time: a function of task complexit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1(1),35-42.
Baumgartner, T. A., &; Jackson, A. S. (1991).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4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ompa, T. O. (2001). 運動訓練法(林正常、林正東、吳忠芳、劉立宇、蔡崇濱)。台北:藝軒。(原著於1999出版)
Bosco, J. S., &; Gustafson, W. F. (1983).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and Spor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urdukiewicz, A., & Janusz, A. (1995). Physical capacity and fitness of children and youths as related to their somatic development. Biology of Sport,12(3),175-188.
Conde, J. L., Calero, M. D., Fradua, J. L., Miranda, M.T., &; Viciana, V.(1998). Perceptual-motor train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motor and visual skill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sport training. 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Journal,3(1), 3-8.
Dirix, A., Knuttgen, H. G., & Tittel, K. (1988).The Olympic Book of Sports Medicine.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Erdil, G., Durusoy, F., &; Acar, M. (1991). The optical and acoustic reaction time values comparament between the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 wh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nonexercising. Turkish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261),11-17.
Fait,H.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209-227).W.B.Saunders Company.
Gallahue, D. L. (2001). 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許義雄)。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於1996出版)
Gregg, J. R. (1987). Vision and Sports an Introduction. Boston: Butterworth Publishers.
Grouis, G. (1991). On the reduction of reaction time with mental practic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 141-157.
Hamill, P. V., Drizd, T. A., Johnson, C. L., Reed, R. B., Roche, A. F., & Moore, W. M. (1979). Physical growth: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percentil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32, 607-629.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02).Principles and Lab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6th ed.). Thomson Learning.
Jensen, C. R., & Hirst, C. C. (1980).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 New York: Macmillan.
Johnson, B. L., & Nelson, J. K. (1969). Practical Measurements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Minneapolis, Burgess.
Kioumourtzoglou, E., Derri, V., Mertzanidou, O., & Tzetzis, G. (1997). Experience wit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in rhythmic gymnastic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 1363-1372.
Lahtinen, U., Rintala, P.,&; Malin, A.(2007).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30-Year Follow-Up. Adapted Physical Individuals With Activity Quarterly,24(2), 125-143.
Loran, D. F. C. & MacEwen, C. J. (1997). Sport Vision. Bost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Magill, R. A. (2002).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6th ed.), Madison, Wis, : Brown &; Benchmark.
Martin, A. D., & Houston, C. S. (1987). Osteoporosis calcium and physical activity.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36, 587-593.
Mcleod, B. (1991). Effects of eyerobics visual skills training on selected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female varsity soccer 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2, 863-866.
Nideffer, R.(1976). Test of attentional interpersonal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4, 394-404.
Phillips, D. A., &; Hornak, J. E. (1979).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Plimpton, C. E., &; Regimbal, C. (1992). Differences in motor proficiency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Rac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4(2), 399-402.
Rathvon, N. W. (1990). The effects of encouragement on off-task behavior and academic productivity.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4, 189-199.
Roetert, E. P., Garrett, G. E., Brown, S. W., & Camaione, D. N. (1992). Performance profiles of nationally ranked junior tennis playe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Research,6(4), 225-231.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m Principle into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inberg, R. S.(1988).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s in Tennis. Champain, Ll :Human Kinetics.
Weinberg, R.S.(1988).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s in Tennis. Champain, lL.:Human Kinetics.
Williams, H. G. (1983). Perceptu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Williams, L. R. T., & Walmsley, A. (2000). Response amendment in fenc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lite and novice subjec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91(9), 131-142.
Wojtys, E. M., Huston, L. J., Taylor, P. D., &; Bastian, S. D. (1996).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in isokinetic, isotonic, and agility training pr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4(2), 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