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Joseph, B. PⅡ &; Gilmore, J. H., 1999)
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校院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王俊杰(2003)。運動電影的文化意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i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逸君(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澤惠(1997)。臺灣大學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1,121-140。安碧芸(2011)。運動電影:虛幻與真實的奇觀。中華體育季刊,25(3),574-583。
朱巖清(2010)。國際奧運及奧運的商業化策略。屏東教大體育,13,287-295。
何雍慶、蘇子炘(2005)。體驗策略模組與消費態度之關聯性─以南臺灣區域醫院為例。經營管理論叢,1,43-57。何雍慶、蘇子炘、張永富(2004)。消費者體驗與訊息處理路徑對品牌延伸購買態度之影響。行銷評論,1(1),1-20。吳佳玲(2006)。淺談運動觀賞之價值。體育學系系刊,6,55-62。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唯農(2009)。台灣男裝品牌的體驗策略模組與消費者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FIND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呂淑美(2005)。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惠富(2011)。體驗型態對超級籃球聯賽球迷體驗滿意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44(1),93-112。
杜宗原(2007)。體驗行銷對女性消費者運動服飾品牌態度的影響研究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周逸民(2009)。電影、企業與國家:電影產業中的政府干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周靈山(2007)。大學生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以休閒觀賞運動電影「練習曲」為例。大專體育,93,70-77。易智言(譯)(1994)。電影編劇新論。臺北市:遠流。(Dancyger, K., &; Rush, J., 1991)
林平(2010)。我的美麗與哀愁:在中國大陸的單身台灣女性。人口學刊,41,111-151。
林幼萍、許淑婷(2005)。大專學生對舞蹈欣賞課程認知之研究─以環球技術學院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2),19-31。林秋菊、賴曉蓉、周偉倪(2000)。運動訓練對血液透析病患生理、心理之效應。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3),161-170。林家旭(2009)。流行服裝消費體驗模式之建構與實證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6(1),59-75。林嵩棧(2007)。職棒觀賞體驗、觀賞動機對觀賞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米迪亞暴龍與La new熊對戰組合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運用。臺北市:智勝文化。
邱柏鈞(2009)。運動電影之文化意涵探討。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84-96。
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臺北市:五南。
邱莉玲(2011)。票房億來億去 國片翻滾吧。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3/122011101700045.html
洪文惠(2005)。從國際運動商品化趨勢探討台灣職業籃球運動之發展。蘭陽學報,4,193-200。洪谷松(2009)。大專跆拳道社團學生人格特質與運動態度對運動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洪清一(2008)。長期照護機構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體適能與休閒運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洪慧敏(2009)。探討現今大學生休閒運動之態度。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34-52。
胡凱楊、王俊杰(2004)。淺談運動電影中的教育意涵:以「追夢高手(HARD BALL)」為例。大專體育,73,41-45。
唐國華(2004)。電影課促進幼兒園環境教育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大陸。
唐新發、尹念龍、黃獻國(2010)。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思考。廣東工業大學學報,10(3),81-84。
高明智(2001)。遊旅情談體驗行銷與服務。突破雜誌,187,14-16。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市:志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9)。培養學生運動觀賞之能寄體驗運動觀賞計畫。學校體育,19(1),33-39。
張世強、張世澤(2010)。美國棒球電影發展的文化省思。體育與科學,1,37-43。
張春興、楊國樞(1969)。心理學。臺中市:三民。張慶珍(2002)。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廣告的視覺符號─以女性雜誌服飾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許建崑(2007)。當文學可以被影視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3(2),1。
陳仁精、李蕙貞、鍾志強、郭志騰(2010)。大學體育課程體驗對體育行為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2,41-48。
陳仁精、鍾志強(2009)。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行為關係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1,81-90。陳安妮(2010)。高中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生活壓力之研究─以臺南市高中教師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7,73-83。
陳志成、俞柏志、王毓鼎、柯佩岑(2007)。淡水地區大學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淡江體育,10,115-126。陳良輝、陳世昌、林國瑞(2007)。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游泳運動態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5,285-298。陳忠強、蔣億德(2005)。健身運動態度有關的理論模式之探討。大專體育,81,137-144。
陳東韋(2008)。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慈濟大學學生為樣本。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59-70。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形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8,1-31。
陳美鈴(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挺豪(2005)。開南管理學院學生運動狀況、態度、認知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7,99-116。陳肇芳(2006)。大專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10-116。曾清芬(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家長休閒運動認知與休閒運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曾惠卿(2010)。動畫電影融入國小課堂情意教學初探,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2,20-39。
鈕則誠(2006)。從「生死」到「生活」。公訓報導,124,9-11。
黃玉娟、戴旭志(2006)。大學生體育課程之外運動習慣與自我健康評估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8(1),249-257。黃金柱(1985)。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美珠、陳美燕、蔡毓書(2008)。台北市民運動態度、運動體驗及運動環境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管理學報,1,42-55。
黃啟明、劉志華(2006)。職業棒球球迷觀賞體驗之探討。大專體育,84,106-112。黃雅鈴、陳惠美(2004)。休閒運動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81-102。楊亮梅、顧毓群(2004)。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量表編製與調查。體育學報,37,149-162。楊景峻(2010)。國中學生之運動觀賞體驗和運動態度對上體育課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溫廷傑、李鑑芸、陳金聲(2008)。大專校院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臺中學院體育,5,55-63。
廖俊儒(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Weber, A. L., 1992)
劉立行、井迎瑞、陳清河(1996)。電影藝術。臺北縣:空大。
劉宗穎、蘇維杉(2009)。生態旅遊遊客環境態度、旅遊動機、遊憩體驗與地方依附之關係研究─以塔塔加遊憩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2),53-72。
劉尚昀(2006)。臺灣電影產業政策與其動態發展歷程研究:「全球、在地、國家」三者共謀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照金、周宏室(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12。劉瑋婷(2010)。台灣電影產業之未來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3(8),53-61。
蔡育佑、徐欽賢(2006)。仁德護專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成大體育,39(1),57-66。蔡芬卿(2001)。「衝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運動意涵之探討。學校體育,7(3),78-83。蔡瑋娟、黃孟立(2010)。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行為之休閒態度差異之研究─以環球科技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5(1),39-51。
鄭芳庭(2007)。運動電影類型分析。國北教大體育,2,160-165。鄭政宗、張君如、曾雅秀(2008)。青少年同儕關係、知覺風險、水域運動態度及水域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朝陽學報,13,175-204。盧廷峻(2010)。不同身體組成對體適能表現與運動態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3),15-32。
蕭智真、周禾程(2011)。從大學體育活動提升運動參與的質與量。大專體育,115,1-5。
戴湘涒(2001)。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幸珠(2005)。淡江大學學生運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2,127.170。謝建中(2004)。固網電信產業信任特徵對用戶價值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謝美琪(2008)。電影教學、概念構圖暨體驗活動融入幼兒生命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鍾志強(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鍾志強(2005)。休閒運動態度對休閒運動參與的影響。雲科大體育,8,151-167。鍾志強(2008)。職業棒球消費者體驗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1),35-45。簡秋暖(2006)。運動電影之次類型初探。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4,119-128。簡家欣(1998)。生命的學徒─從電影中尋找生活方式。張老師月刊,52,60-61。藍世明(2004)。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連鎖雜誌咖啡館之消費情境因素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羅晨溦(2010)。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運動涉入對女性消費者運動產品意願之研究─以Nike Women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宗雄(2000)。感性抬頭,進入大體驗時代。設計雜誌,93,5-8。蘇敬堯(2008)。運動電影之影像分類學:《衝浪季節》之影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鐘宇嶔(2005)。消費者對置入式廣告的體驗與置入產品態度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龍曉(2002)。青少年階段休閒運動培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2),110-115。二、外文部分
AAPOR. ( 1982). With the survey system.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Web site: http://surveysystem.com/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jzen, I.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204.
Beh, A., &; Bruyere, B. L. (2007). Segmentation by visitor motivation in three Kenyan national reserves. Tourism Management, 28, 464-471.
Cashmore, E. (2000). Sport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Chris, H., &; Rungpaka, T. (2006). Entertainment marketing and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12, 63-75.
Caru, A., &; Cova, B. (2003). Revisiting consumption experience: A more humble but complete view of the concept. Marketing Theory, 3(2), 267-286.
Dancyger, K., &; Rush, J. (1991). Alternative scriptwriting: Successfully breaking the rules.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Deanna, K. S., &; Russell, L. N. (2001). Advertising'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product tri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0, 27-38.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au, L. S. (2008). Sport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rough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etal agents. Journal of Sports Knowledge, 5, 137-144.
Hovland, C. I., &; Rosenberg, M. J. (1960). Attitudes, organization and chsnge: An an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l: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MacMillan, NY: Prentice-Hall.
Lawson, J. H. (1986). The creative process. Trenton, NY: Hill and Wang.
Miranda, G. R., Darren D. W., &; Moreau, C. P. (2010). The effect of experiential analogies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7, 274-286.
Morris, H. B., &; Elizabath, H.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32-140.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 Management, 15, 53-67.
Solomon, M. R. (2002). Consumer behavior-buying, having and being. MacMillan, NY: Prentice-Hall.
Spencer, H. (1862). First principles.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Streible, D. (2008). Fight pictures: 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roped, P. J., &; Saunders, R. P. (1998).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influ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xercise adop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3,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