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100年全國運動會競賽審查委員會(2010)。中華民國100年全國運動會競賽規程。
ESPN(2005)。伊辛巴耶娃再次證明:破紀錄就是爲了錢。2011年11月25日,取自ESPN網站,網址:http://www.espnstar.com.tw/news/others/2005/0222/153959.htm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下冊)。臺北市:東華。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
王宗吉(1999)。台灣地區運動參與人口調查報告。體育白皮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Howard, L. N., &; James, H.F., 1998)
王秉泰(2005)。競技運動教育之省思。國民體育季刊,34(4),43-49。
王思迅(2004)。意志的肯定與否定-尼采對叔本華意志觀的超越。鵝湖月刊,29(7),27-38。王秋燕、黃恆祥(2003)。運動員運動道德的認知與實踐:「知」與「行」的省思。大專體育學刊,5(2),1-10。
光明日報(2008)。評論:商業奧運避無可避。2011年11月25日,取自光明日報網站,網址: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2342。
朱巖清(2010)。國際奧會及奧運的商業化策略。屏東教大體育,13,287-29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施政績效。2012年05月28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2011gpr.htm#N4
何兆武、李約瑟(譯)(2005)。西方哲學史(上)。臺北市:左岸文化。(Russell, B., 187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Michael, Q. P., 1990)
呂宛蓁、鄭志富(2007)。國光體育獎章實施現況之分析。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68-83。呂惠富(2008)。影響體育績優生生涯發展關鍵因素之探討-真理大學之實證分析。運動知識學報,5,162-172。呂潔如(2010)。身體定位-探討運動哲學研究中的尼采。運動文化研究,14,35-54。
李仁德(2000)。我國各級政府體育獎勵制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8,33-44。李欣靜(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建興(2009)。我國競技運動選手培訓與生涯照顧體制之研究-策略思維觀點。思與言,47(1),215-249。李康、李猛(2007)。社會的構成。臺北市:左岸文化。
李憲銘、邱裕新、吳培協、呂銀益(2007)。古代奧運會的起源與運動賽會商業化機制價值之探討。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276-282。杜錦豐、李志峰、邱智麟(2003)。論運動贊助與贊助效益的評量,政大體育研究,15,121-134。
卓俊伶(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及其教育的批判性思考。2003 年運動員生涯規劃輔導人員研習會(頁28-29)。嘉義縣,中正大學。
周宏室(2006)。運動道德與奧林匹克精神。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177-186。
周國平(譯)(2005)。悲劇的誕生。臺北縣:左岸文化。(Nietzsche, F.W., 1872)
林文郎(2006)。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效益。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235-248。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林幸台(1992)。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建國(譯)(199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市:遠流。(Nietzsche, F.W., 1883)
林國銘、黃琇瑩、曾明郎(2011)。以個人策略規劃觀點談大學運動員生涯規劃,嘉大體育建康休閒期刊,10(1),175-184。
林瞭祿(2006)。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與省思。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153-176。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圖書。
邱金松(2001)。我國體育專頁人力政策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1(5),50-54。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台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3-96。
邱炳坤(2008)。精英選手的人文教育。第31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25-37。
邱韻竹、張思敏(2009)。社會結構因素與原住民運動選擇之探討-以棒球運動為例。國民體育季刊,38(3),37-42。金樹人(1990)。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天馬文化。
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研究對社會政策效果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101-157。施良方(2001)。學習理論。臺北市:麗文文化。
施建生(2001)。經濟學原理(十二版)。臺北市:大中國圖書。
施建生(2010)。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臺北市:天下文化。
施致平(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87-100。洪致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運動道德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330-340。
洪煌佳(2005)。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運動商業化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嘉文(2000)。運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3),8-16。洪聰敏(2002)。運動員的生涯規劃。發表於學生運動員心理技能訓練與輔導專業人員研討會。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馬慧君、張世雄(2006)。變遷社會中的女性-一個生命歷程的研究觀點。國際文化研究-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2),59-97。張少熙(2010)。協助運動員完善生涯規劃之研究(Sac-Exc-098 -01-021)。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張至滿(2006)。國際與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組織與功能。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45-56。
張君玫(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市:弘智。(Norman, K. D., 1989)
張孝銘(1998)。論現代運動中之意識形態。中華體育季刊,12(2),26-33。張宏哲、林哲立(譯)(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雙葉書廊。(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 1997)
張宛婷(2010)。大型運動賽事與企業型都市發展-以高雄市主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張武隆(2002)。國光、中正體育獎章獎勵制度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虹(譯)(1995)。資本主義與社會民主。臺北市:桂冠圖書。(Przeworski, A., 1991)
張淑卿(2002)。體育運動中道德之發展。中華體育,16(2),87-93。許建民(2008)。現代奧運贊助評析-以TOP為例。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76-188。
許德珩(1999)。社會學方法論。臺北市:商務印書。
郭秀玲、林房儹(2007)。2008奧運商機與台灣觀光運動產業分析。屏東教大體育,11,56-64。陳文長(2007)。以運動教育落實奧林匹克主義之宗旨與理想。第30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96-100。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俊玄(1998)。符號互動論對運動員行為的解析。中華體育季刊,12(1),9-16。陳素蓁(2004)。流行商品行銷成功策略模式之研究-以NIKE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彭台臨(2002)。運動發展與文化建設組織調整方向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1(1),115-144。彭台臨(2006)。台灣2004雅典奧運金牌成功的故事-核心價值的實踐。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83-90。
彭懷恩(1995)。社會學的問與答。臺北市:風雲論壇。
曾瑞成(2011)。台灣百年體育思潮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125,56-61。
曾慧青(2009)。正視生涯發展,留住優秀選手。2011年11月23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6205
曾蕭良(2003)。解構「暴力美學」。造型藝術學刊,2003,29-41。
游恆山(2001)。發展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湯銘新(2006)。奧運會的教育價值觀。第29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35-44。
程紹同(2001)。第五促銷元素:運動贊助行銷新風潮。臺北市:滾石文化。
黃月美(2006)。舞動生命:高齡者之休閒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丘隆(譯)(1990)。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市:結構群文化。(Durkheim, E., 1895)
黃佳純(1998)。高齡者的發展任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建松、許光麃(2007)。奧運會傳遞火炬及聖火點燃儀式意義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所)系刊,7,61-68。黃苹苹(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29-237。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楊少強(2008)。奧運幕後的金錢競技。2011年10月28日,取自商業週刊,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6205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fineprint.php?id=34069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方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Jack, R. F., &; Norman, E.W., 2001)
楊珮琳、林靜萍(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2),67-80。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17-23。
葉韋君(2004)。從雅典到北京-二00八年北京奧運文化理念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葉啟政(1994)。當前臺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頁1-31)。臺北市:桂冠圖書。
詹俊成、程紹同(2009)。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贊助活化策略之探討-以韓國三星電子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3(4),158-165。廖主民(1993)。探索臺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450。廖主民(1993)。誰能超越巔峰?-談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中華體育季刊,7(1),100-106。趙樁根(2009)。合作金庫男子甲組羽球隊成員之生涯規劃個案比較研究初探。成大體育學刊,41(2),32-47。
趙衛民(2003)。尼采的生命哲學。臺北市:名田文化。
劉一民(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體育學報,13,53-61。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書廊。(Earl, B. ,2010)
鄭志富(2011)。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與實證研究-期中報告(NSC 99-2410-H-003-135-MY2)。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盧俊宏(2007)。競技運動與青年品格教育。第30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90-95。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Turner, B. S., 2008)
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新北市:韋伯文化。(Shilling, C., 2004)
闕維正、林顯丞(2003)。淺論運動明星的價值。大專體育學刊,65,103-108。英文參考文獻
Coakley, J. (2009).Sports in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
Giele, J. Z., &; Elder, G. H.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Grove, J. R., Lavallee, D., &; Gordon, S. (1997). Coping with retirement from sport: The influence of athletic identit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9, 191-203.
Guttmann, A. (1978). From ritual to record: 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greaves, J. (1982). Sport, culture, and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Kavussanu, M., Seal, A. R., &; Phillips, D. R., (2006). Observed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male soccer teams: Age difference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variabl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8(4),326-344.
Novak, M. (1976). The joy of sports. New York: Basic Books.
Shields D. L., &; Bredemeier B. J. (1995).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Soros, G. (1998).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Stotlar, D. K. (1999). Xerox and the Asian Winter Games. In McDonald, M.A.,&Miline,G.R.(Ed.), Cases in sport marketing(pp. 259-280). Burlington, MA:Jones and Bartlett.
Swanson, J. L., &; Tokar, D. M. (1991).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arriers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8, 92-106.
日文參考文獻
井上俊、亀山佳明(2003)。スポーツ文化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