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玉麟、黃以玫、李光華、楊鎮華(2011)。以核心能力為基礎之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機制:以中央大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7,42-52。
王秀槐(2009)。以學生核心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改革:以教育學科專業能力指標為例。2011年11月27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post_type=epaper&;p=1416
王淑懿、彭森明(2006,2月)。大學校院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評鑑。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發展中心舉辦之「國科會整合型計畫,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47),臺北市。朱朝煌(2004)。個人因素個人經驗校園環境知覺與大學生能力感發展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何政光(2009)。核心能力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規劃與成效分析。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6,51-76。
吳京玲(2009,1月)。全國性大學生核心能力指標建構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學系舉辦之「2009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南投縣。
吳京玲(2011)。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架構之研究:分析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觀點。通識教育學刊,7,9-38。
吳京玲、林妙容、李信(2009)。大學生核心能力培育之研究-以「探索、體驗與自我成長」通識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刊,4,121-144。
吳明烈(2005)。UNESCO、OECD與歐盟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終身教育,2005(2),29-38。
吳明烈(2009,5月)。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吳明烈(2010)。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5-75。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2版)。臺北市:五南。
吳玥玲(2005)。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1a,9月)。提升大學教育品質與效能的策略。高教技職簡訊,57。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120.96.85.10/news057/2011090914.asp?c=0600
吳清山(2011b)。我國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與未來發展之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241-280。
吳清山(2011c)。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雙月刊,28(4),1-4。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評鑑:挑戰、因應策略與發展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10,15-30。呂木琳(2008)。當前大學教育的幾點思考。載於高等教育質的提昇:反思與前瞻(頁9-2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呂宜臻(2009)。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沈宗瑞、謝小芩(2005)。大學畢業生對大學發展其多元能力的主觀評價。通識教育季刊,12(4),91-112。
周金城(2011)。弘光科技大學課程地圖與通識教育推動之成效。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9,65-88。
林妙影(2007)。通識教育重新出發,為大學注入活水。高教技職簡訊,6。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120.96.85.10/news006/2007061001.asp?c=0200&;vers=006
林堂馨(2009)。高等教育國家級學科基準:以英國與日本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86,146-156。林梅琴(2003)。大學生投入學校生活之各項學習活動與其全人發展之教育收獲間的關係—以某大學進修部學生為例。載於輔仁大學舉辦之「社會、人文與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臺北縣。
林義男(199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79-128。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柯珮婷(2006)。科技大學不同校區學生校園投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以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裕宏、胡志偉、顧忠華、陳伯璋、高涌泉、彭小妍、王道環、王璦玲、吳密察、翁秉仁、郭建志、張新仁、陳竹亭、陳修元、程景琳、黃東益、黃榮棋、潘慧玲、蔡清田、戴景賢、張書佩、林鈺臻、陳柏青、邱千蕙、簡芃、許舜斌(2007)。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總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10-001-)。臺北市:陽明大學。
徐恆鑑(2011)。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1a)。第二週期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133015373848.doc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1b)。「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不同嗎?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11/01/5047.aspx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1)。100年臺師大教學卓越計畫。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59.105.170.155/ote/download/plan100.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100學年度第2學期學士班在校生人數統計表。2012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a/aa1/case07/100-2uniallaccount101.03.19.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2004)。恐怖生態?或一線生機?高等教育品質民意調查發表記者會新聞稿。2011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policy/news/931101/news-931101.doc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2)。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報告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郁雯(1986)。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核心能力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8)。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及其對學習成果的影響。載於高等教育質的提昇:反思與前瞻(頁257-28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張雪梅(2009)。序言-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高教品質。載於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1-2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張雪梅、劉若蘭(2007)。建構以學生核心能力與學習成果為高等教育品質評鑑指標之研究。高教發展與評估,23(5),34-44。
張凱婷(2011)。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4年度計畫作業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通識教育九十六年計畫簡介。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2月)。100~101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揭曉。高教技職簡訊,50。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120.96.85.10/news050/2011012703.asp?c=0400&;vers=050
教育部高教司(2008,2月)。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育部電子報,296。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62
教育部統計處(2011)。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11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顧問室(2007)。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許癸鎣(2006)。念大學不值得驕傲?天下雜誌,360,48-55。
許媛翔(譯)(2009)。學習成效與品質保證:日本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評鑑雙月刊,20,46-48。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重吉(2010)。從大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談科學通識教育,通識在線,26,7-9。郭義騰(1998)。成人數學基本素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伯璋、潘慧玲、張新仁、蔡清田(2007)。全方位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94-2511-S-032-001-)。臺南市:致遠管理學院。
陳舜芬(2004)。松竹楊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1-2413-H-007-003-)。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陳舜芬、曾正宜、陳素燕(2006)。我國大學生知識教育成果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3,21-42。陳曉佳(2003)。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陶韻然(2010)。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森明(2008a)。以學生學習與發展為主軸的大學教育評鑑。載於高等教育質的提昇:反思與前瞻(頁235-25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彭森明(2008b)。將學生學習成果納入大學評鑑指標項目之必要性與可行性。評鑑雙月刊,15,9-14。彭森明(2010a)。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28-34。
彭森明(2010b)。大學生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世雄(2005,11月)。技職院校大一新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校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致理技術學院為例。載於東吳大學舉辦之「2005自強隧道-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頁138-152),臺北市。黃世雄(2010)。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路徑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玉(1999)。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發表於中國訓育學會八十八年度年會。臺北:中國訓育學會。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東吳大學。黃玉(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95-470)。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公司。
黃俊傑(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化到深化。通識教育季刊,8(4),49-62。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黃政傑(2007)。我國大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與未來。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4。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8)。我國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劃。科學發展月刊,26(6),671-681。黃美鈴(2010)。通識文學教育的核心能力培育-以交通大學文學經典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刊,6,29-52。
黃淑蘭(2002)。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楊仕裕(2006)。大學生認知發展、靈性發展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國賜(主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楊敏怡(2009)。太平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資訊基本素養及資訊基本能力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楊瑩(2007)。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九大進展-「波隆那歷程」執行成效高峰會最新成果報告。評鑑雙月刊,8,55-59。葉紹國(2006)。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2,2011年11月16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3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6)。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淡江、清華、師大三校的比較。論文發表於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葉紹國、楊仕裕(2005)。大學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結合。載於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95-542)。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葉麗貞(2009)。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以中山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金山(2011)。從核心能力觀點論高等教育人才培育革新之策略。研習資訊雙月刊,28(4),47-56。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若蘭(2006,12月)。學生如何成功的學習?-從大學生對學習成果與學校的滿意度談教育品質的提升。高教研究電子報,4。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cher.ed.ntnu.edu.tw/epaper。劉若蘭(2007)。一所多元族群技術學院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91-121。劉若蘭(2008)。大學生個人因素、核心能力與多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長庚科技學刊,9,119-134。劉若蘭(2009)。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發展之因果模式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2(3),99-124。劉若蘭、楊昌裕(2009)。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環境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1-22。蔡清田(2008)。DeSeCo能力三維論對我國十二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1,17-44。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與「核心素養」。教育研究月刊,206,119-130。鄭英耀、葉麗貞、劉昆夏、莫慕貞(2011)。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測驗學刊,3,531-558。
盧羿廷(2007,2月)。正視大學生素質問題:從大專校院教師觀點來看。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6。2011年11月29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2.php?no=10
盧瑞麟(2004)。大學生宿舍經驗對學生心裡社會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 英文部分
Astin, A. W. (1975). Prevent students form dropping ou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 25, 297-308.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1). What really matt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vocativ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student outcomes.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 Meeting, Seattle.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ok, D. (2005).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NJ: Princeton.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rick, R. D. (2008). Key competencies for education in a European context: narratives of accountability or care.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3), 311-318.
Delors, J., Mufti, I. A., Carneiro, R., Chung, F., Geremek, B., et al.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Fran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uh, G. D., Kinzie, J.,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2005). Student Success in college: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matter.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 Key competencies in tertiary educatio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The Autho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8). The OECD 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 Paris, France: Author.
Pace, C. R. (1982). Achiev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Co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ace, C. R. (1990). The undergraduates: A report of their activ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Pascarella, E. T. (1985). Racial differences 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achelor’s degree completion: A nine-year follow up.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3(4), 351-373.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o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Schuh, Upcraft, &; Associates, (2001). Assessment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 An applications manua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velson, R. J. (2007).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responsibly: From history to an audacious proposal. Change, 39(1), 26-33.
Stein, S. (2000). Equipped for the future content standards: What adults need to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
Terenzini, P. T., Pascrealla, E. T., and Biliming, G. S. (1996).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 149-162.
Terenzini, P. T., Springer, L., Yaeger, P. M., Pascarella, E. T., &; Nora, A. (1996).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7, 1–22.
Tinto, V. (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89-125.
Tinto, V. (1987).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uijnman, Albert C., &; Postlethwaite, T. N. (1994). Monitoring the standards of education. NY: Pergamon.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Author.
Weidman, J. (1989). Undergraduate socialization: A conceptual approach. In J.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 5). New York: Aga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