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舉重協會網站(2011)。2011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ctwa.org.tw/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九十九年學年度舉重錦標賽秩序冊(2011)。台北市:教育部。
江啟一(1973)。舉重訓練原理。環球書社出版。
江碧璇(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以96年全國運動會江璧璇選手女子個人全能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維華、黃千惠、林明鉐、黃榮達、蔡溫義、陳淑枝(1995)。舉重選手心智訓
練之實施與評估。國立體育學院書叢,5(2),61–73。
杜成斌(2010)。淺談如何搞好舉重訓練。科教縱橫,7,141。
吳萬福 (2007)。有效的運動訓練與指導-運動教練的具體任務與修養。台北縣:易利。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銀禾。
林正常(1995)。運動生理學於排球訓練上的應用。中華民國體育季刊,34, 135-145。林正常(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
林正常(譯)(2004)。成功運動教練學。台北縣:藝軒。(Rainer Martens, 1997)
紅雙喜網站(2011)。2011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dhs-sports.com/portal/
俞繼英(2001)。奧林匹克舉重。北京:人民體育。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馬鐵、郭小燕、周豐、馬挺(譯)(1990)。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體育。(圖多.博姆帕,1976)
高詹燦(2008)。一決勝負!金牌選手的50招運動心理學。台北縣:三悅。
許育達、陳壹豪、劉皓敏、應充明、韓立祥(譯)(2011)。肌力訓練圖解聖經。
台北市:旗標。(DK Publishing, 2010)
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官方網站(2011)。2011年11月15日。網址http://www.sz2011.org/
陳瑞蓮、陳淑枝、黃達德(2010)。大專女子舉重選手抓舉與挺舉提鈴期之動力
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2,64–69。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1)。2011年2月28日。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郭慎民(1974)。舉重運動的訓練方法與技術分析。台北科學教育學刊,6,25–32。
國立體育大學(2010)。運動競技心理診斷與建設手冊。
楊美子(2001)。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楊素冠、陳盛元(2002)。如何提高舉重比賽試舉成功率。教練科學,1,100–
108。
蔡溫義(1996)。舉重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蔡崇濱、林信甫、林政東、吳柏翰、鄭景峰、傅正思、戴堯種(譯)(2004)。肌力與體能訓練。台北市:藝軒。(Thomas R. Baechle and Roger W. Earle, 2000)
劉一民(譯)(1991)。運動員心理學。台北市:桂冠。(Terry Orlick, 1991)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等(譯)(2002)。競技與
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Robert S Weinberg and
Daniel Gould, 1999)
顧鴻泉(2005)。競技舉重與運動訓練論文集。北京:長城。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1991)。舉重,北京:人民體育。
體育院校函授教材(1999)。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
外文部分
Orlick, T. &; Partington, J. (1988). Mental linlc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Psychologist, 2, 105-130.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