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7: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琪麟
研究生(外文):Pan, Chi-Lin
論文名稱:教師的認輔信念對國小教師參與認輔工作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eacher's belief in Voluntary Individual Guidance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consult needed students
指導教授:曾慧佳曾慧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zeng, Huei-Jia
口試委員:曾端真孫蒨如
口試委員(外文):Tzeng, Duan-JenSuen, Chain-Ru
口試日期:100年9月30日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教師的認輔信念認輔制度認輔教師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personal beliefguidance programguidance teac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認輔制度是教育部重大教育政策之一,鼓勵教師依自己的意願,來輔導適應困難及行為偏差學生。認輔制度推行十多年來,仍有許多阻礙因素待解決,且參加認輔工作的老師比例不高。本研究旨在探討積極參加認輔工作的老師,瞭解他們的教師信念如何支持他們參加認輔工作,以下兩點為本研究之目的:
一、釐清教師的認輔信念與教師參加認輔工作的意願之關聯性
二、探討教師的認輔信念在認輔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取向,研究對象為兩個由六位老師組成的焦點團體,以及四位積極參加認輔工作的老師,藉由焦點團體訪談及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詮釋。
研究發現積極參加認輔工作的教師,和不參加的教師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他們看待認輔工作的方式,積極參加認輔工作的老師相信熱忱是認輔工作的基礎,他們對於認輔制度具有正向積極的看法,且將認輔工作視為教師成長的歷程。依研究目的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對認輔工作的正面期望是參加認輔工作的主要原因。
二、外人、同儕如何看待認輔工作,不影響參與者的決定。
三、熱忱是教師參加認輔工作的主要條件。
四、認輔工作阻礙因素確實存在,差別在於積極參加認輔工作的老師不將其視為阻礙。

Guidance progra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encourages teachers, depending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guide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adapting to school life and those with deviated behaviors. After the program has been launch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to be resolv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teacher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remains low.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uidance program,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personal belief supports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ersonal belief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2.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eachers’ belief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wo focus groups respectively consisting of six teachers, as well four teache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or further analysis.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and teachers who do not is the way they regard the guidance program. Teache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believe that pass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guidance program. They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guidance program, and they regard it as a part of teachers’ grow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eachers’ positive expectations towards the guidance program are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y engag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2. The ways in which outsiders and peers regard the guidance program do not affect participants’ decisions.
3. Passion is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eachers to engage in the guidance program.
4. Obstacles against the guidance program do exist;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eache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uidance program do not see those problems as obstacl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信念理論 7
第二節 教師信念的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認輔制度及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認輔教師的認輔信念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1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背景 42
第四節 研究情境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認輔教師參與認輔的動機 47
第二節 教師的認輔信念在認輔工作中的角色 65
第三節 認輔教師對認輔制度的建議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表 次
表一 訪談對象背景資料表 45

圖 次
圖2-1 Sigel的信念-行為基本模式圖 20
圖2-2 教師思考與行為模式圖 21
圖3-1 Ajzen的計畫行為理論圖 25
圖3-2 研究流程圖 42

中文部分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怡甯(2000)。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槐(2007)。形塑友善互動的學習環境:輔導理念融入學科教學與班級經營。教育研究月刊 。154,28-41。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朱苑瑜(2000)。國中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威廷(2003)。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蓮(1996)。學校如何推展認輔工作。教師天地,80,61-62。
余文中(2003)。教育老兵之生涯敘說。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宗樺(2010)。由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之因素-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昱平(2006)。自我改變的輔導策略在認輔制度中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52,57-59。
李佳蓉(2007)。國民中小學認輔工作之執行阻礙因素及其激勵措施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季燕(1996)。學校推行認輔工作之現況與展望。教師天地,80,57-58。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志成、黃明勇(2001)。新竹縣認輔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竹縣文教,24,79-83。
林子雯(2006)。幼兒教師教育信念之詮釋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香君(2005)。應用敘事探究於教師教學經驗的轉化:以一位實踐統整課程教師的教學意義建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65,125-134。
林正義(1996)。認輔制度之認識與態度。輔導通訊,46,45-46。
林俊德(2005)。認輔制度之倫理考量。諮商與輔導,237,8-11。
周淑卿(2005)。論教學文化更新為學校課程革新之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8(3),15-25。
周金玉(2007)。國民中小學實施認輔制度之成效評估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成(19891)。國小數學科教師的教學信念之實例研究。國教之聲,23(2),26-31。
信念。 (2009)。 大英百科全書。 2009年4月14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07659
信念。(2009)。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年6月7日取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BH%A9%C0&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孫隆基(1990)。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雅琴(2006)。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與班級常規建構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嘉雲(2005)。我的課程之旅:一位女性教師的課程意識之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2002)。認輔教師的工作。諮商與輔導,202,54-55。
張明煥(2007)。國小教師參與認輔工作之心路歷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木榮(2004)。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佩英、薛文耀、楊芳瑋(2005)。「好老師」的影像拼圖。學生輔導 ,98,12-29。
陳榮富(1997)。國民小學認輔制度的探討-以三位實際工作者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茂青、羅希哲(2006)。國中認輔教師的輔導困境與因應對策。師友月刊,463,53-57。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 。台北:教育部。2009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lishin.tcc.edu.tw/guidance/guid5/文獻/實驗方案.htm
教育部(1991)。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台北:教育部。2009年10月11日取自:http://guide.tn.edu.tw/a1/a1-default.htm
教育部(1995)。教育部推動認輔制度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教育部試辦認輔制度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學生訓輔(友善校園)工作九十四年度作業計畫。台北:教育部。2009年2月3日取自:http://www.htes.tnc.edu.tw/~officeweb/OfficeWeb/BoardContent.php?teacher_id=4&board_id=19
曾慧佳(2003)。火爆脾氣與情緒教學。國民教育,44(6),67-70。
曾慧佳(2000)。害怕與恐懼的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265-292。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9(1),183-213。
黃儒傑(2007)。初任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幼稚園教師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1),51-87。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
黃淑苓(1997)。國內教師信念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興大人文社會學報,6,135-152。
楊耀慧(2008)。學生知覺教師信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苑。
劉雅鈞(2003)。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育季刊,2(1),49-68。
蔡薏婷(1999)。國民小學資優教育教師信念及其轉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趙桂珠(1996)。日新國小個案認輔概況介紹。教師天地,80,56。
潘文忠(1997)。台北縣國民小學認輔制度實施情形評估研究。高雄:復文。
鄭石岩(1994)。教師的大愛。台北:遠流。
鄭崇趁(1995)。將來學校輔導工作的金三角--生涯輔導、認輔制度、輔導網路。學生輔導,40,14-15。
鄭崇趁(1995)。認輔制度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學生輔導,36,12-15。
鄭崇趁(2001)。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教師天地,110,17-24。
鄭銀湖(1998)。「認輔制度」在國小。國教之聲,32(2),57-60。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叫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蕭宜倫(2005)。技職校院本土與留美英文教師之教師信念比較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紅珠(2005)。對台灣中小教學文化的幾點思考。課程與教學季刊,8(3),1-13。
簡榮輝(2008)。補習班與學校自然科教師之教師信念差異的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碩士論文。
蘇容禾(2006)。個人中心療法在認輔工作上的應用。師友月刊,474,82-85。

翻譯部分
Labbe,B 、Puech,M(2002)。公平與不公平(Lahlou,A & 吳淨騁譯)。台北:米奇巴克。
Clark,R(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諶悠文譯)。台北:雅言。
Esquith, R(2008)。第56號教室的奇蹟(卞娜娜,陳怡君,凱恩譯)。台北:高寶。
Finch, H.&Lewis, J.(2008)。焦點團體(藍毓仁譯)。載於J. Ritchie、J.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頁184-213)。臺北:巨流。
Stewart, D. W.&Shamdasani, N.P. (2000)。焦點團體 : 理論與實務 (歐素汝譯)。臺北:弘智。
Vaughn, S.、Schumm, J. S.、Sinagub, J.(1999)。焦點團體訪談 : 教育與心理學適用(王文科、王智弘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6年)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臺北:巨流。
Patton, 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年)


西文部分
Ajzen,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50,179-211.
brief. (2009).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Retrieved May 13, 2009, from Grolier Online
http://gme.grolier.com.aleph.lib.ntue.edu.tw/cgi-bin/article?assetid=0042580-0
Clark,C.M. & Peterson,P.L.(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 (255-296). New York:Macmillam.
Harris, W.T(1928)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assachustts: Merriam Company.
Murray, J.A.H.(1978).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 (4), 317-328.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2 (3), 307-33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崇趁(2001)。經營一個具有輔導文化的學校--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時代任務。教師天地,110,17-24。
2. 鄭崇趁(1995)。認輔制度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學生輔導,36,12-15。
3. 鄭崇趁(1995)。將來學校輔導工作的金三角--生涯輔導、認輔制度、輔導網路。學生輔導,40,14-15。
4. 趙桂珠(1996)。日新國小個案認輔概況介紹。教師天地,80,56。
5.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育季刊,2(1),49-68。
6. 黃淑苓(1997)。國內教師信念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興大人文社會學報,6,135-152。
7. 黃儒傑(2007)。初任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幼稚園教師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1),51-87。
8.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9(1),183-213。
9. 曾慧佳(2000)。害怕與恐懼的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265-292。
10. 曾慧佳(2003)。火爆脾氣與情緒教學。國民教育,44(6),67-70。
11.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 。台北:教育部。2009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lishin.tcc.edu.tw/guidance/guid5/文獻/實驗方案.htm
12. 許茂青、羅希哲(2006)。國中認輔教師的輔導困境與因應對策。師友月刊,463,53-57。
13. 陳佩英、薛文耀、楊芳瑋(2005)。「好老師」的影像拼圖。學生輔導 ,98,12-29。
14. 張木榮(2004)。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