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期,7-13頁。宋維村編(1992)。特殊兒童輔導手冊(十):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宋維村等編(2000)。特殊教育學生輔導手冊(六):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李雅絲(2010)。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提昇自閉症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欽榮著(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惠雅主編(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交技巧發展(初版)。台北市:心理。
林慧玲(2003)。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化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欣怡、楊宗仁(2005)。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期,199-224頁。林慧慧(2008)。遊戲介入對在校緘默兒童口語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玉英(2010)。家庭情境介入症幼兒溝通能力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與特徵檢核表。未出版。
胡心慈、宋維村、林寶貴(2001)。自閉症兒童在引發情境下的表徵性遊戲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期,89-107頁。胡致芬(2000)。自閉症兒童遊戲能力發展與缺陷。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期,105-130頁。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儷瑜、Tracy Landon(1992)。遊戲材料對特殊兒童社會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期,57-67頁。
洪儷瑜等編輯(2002)。社會技巧訓練課程實例彙編。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娟娟(1993)。走進孩子的遊戲世界。學前教育月刊,16期,45-47。
陳淑芬(2004)。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曹純瓊(1996)。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展過程與其語言溝通能力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8期,25-32頁。曹純瓊(2001)。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教學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9期,11-19頁。梁秋月(1991)。自閉症、智能不足與正學齡前兒童溝通行為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期,95-116頁。梁崇豪(2009)。遊戲脈絡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開啟話題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曉睿(2008)。繪本教學對自閉症兒童功能性詞彙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淑娟(2007)。提升國小低年級輕度自閉症學生合作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1)。社會技巧訓練在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輔導月刊(4月),31-35頁。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交技巧。台北:五南。
馮士軒、鳳華(2005)。同儕應用核心反應訓練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2期,67-106頁。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曾端貞(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游瑞菁(2009)。遊戲介入自閉症兒童社會參照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倩玲(2006)。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重度多重障礙兒童社會互動能力之成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鳳華(2006)。從Skinner的互動式語言談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語言之教導。特殊教育季刊,101期,25-33頁。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著(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初版)。台北市:心理。
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心理。
廖陳時(2008)。遊戲結合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兒童複句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津妃(2008)。為國小自閉症兒童量身打照的社交技巧課程。特殊教育季刊,108期,21-29頁。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
鐘佳蓁,鳳華(2005)。核心反應訓練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象徵性戲行為學習成效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期,175-198頁。
A. Arnold著(1985)。兒童遊戲。(第四版)(林美惠、謝光進譯)。台北市:桂冠。
A. Arnold著(1987)。兒童遊戲。(第四版)(林美惠、謝光進譯)。台北市:遠流。
Anne H. Widerstrom(2010)。從遊戲中學習:學前融合教育實務的妙點子。(初版)(劉學融譯)。台北:心理。
Carol Dale Shipley(2003)。強化兒童的心智:以終生學習為導向的遊戲本位課程。(第二版)(楊文貴等譯)。台北市:洪葉文化。
Edgar Klugman、Sara Smilansky編(1999)。兒童遊戲與學習。(初版)(構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台北市:桂冠。
Fergus P. Hughes著(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初版)(郭靜晃譯)。台北市:洪葉文化。
James E.Johnson等(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吳幸玲,郭靜晃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Janet R. Moyles著(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初版)(段慧瑩、黃馨慧譯)。台北市:心理。
J. E. Johnson等著(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初版)(郭靜晃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Joe L. Frost著(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江麗莉等譯)。台北市:五南。
June E. Downing等(2002)。教導重度障礙學生溝通技能:融合教育實務。(初版)(曾進興譯)。台北:心理。
Marco Iacoboni著(2009)。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從模仿、學習到同理、瞭解人我關係的腦際特派員。(初版)(洪蘭譯)。台北市:遠流。
Moyles,J.R.主編(2010)。遊戲的卓越性。(劉峰峰,宋芳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Neville Bennett, Liz Wood(2010)。通過遊戲來教:教師觀念與課堂實踐。(劉焱,劉峰峰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Pamela J. Wolfberg(2010)。遊戲融合與自閉症:引導兒童社會化與想像力的藝術。(曹純瓊等譯)。台北市:華騰文化。
Patricia Monighan-Nourot等著(1999)。兒童遊戲與觀察。(初版)(鄭良儀
Robert K. Yin著(2001)。個案研究法。(初版)(尚榮安譯)。台北市:弘智文化。
S.B. Lockshin, J.M. Gillis, & R.G. Romanczyk著(2011)。與泛自閉症兒童一起成長:給家庭的逐步學習手冊。(初版)(劉學融譯)。台北市:心理。
二、英文部分
Carter,Cynthia M. (2001). Using choice with game play to increase language skill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3,3-31.
Connolly, J. A., & Doyle, A. (1984).Relation of social fantasy play to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schoo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797-806.
Frith, U. (1989).Autism:Explaining the enigma.Oxford, UK: Blackwell.
Jarrold, C., Boucher, J.,& Smith,P. (1996).Generatively deficits in pretend play in autism.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4, 275-300.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 :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elly,J.A.(1982).Social-skills train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ventions.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
Leslie, A. M. (1987). Pretence and representation : The origins of‘theory of mind. Psychological Review, 9, 412-426
Mayes, R.(1992). The effects of using software tools on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in secondary school.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5), 243-248.
Siller, M. and Sigman, M. (2002) The Behavior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Predict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32(2), p77-89.
Stahmer, A. C.(1995).Teaching symbolic play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5 (2), 123-141.
Todd, Z. (1996). Metaphor, play and drama: the role of the symbol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Society, 3 (1), 82-90.
Walker,H.,McConnell,S.,Holmes,D.Todis.B.,Walker,J.&Golden,N.(1983).The Walker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The ACCEPTS program.Autism.TX:Pro-ed
Wolfberg ,P.J.,& Schuler,A.L.(1993).Integrated play groups : A model for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pla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3 (3),467-489.
Wolfberg , P. J. (1994).Case illustrations of emerg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symbolic activit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rough supported peer pla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with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