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9 0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鴻勳
研究生(外文):Hung - Hsun Hsiao
論文名稱:線上遊戲玩出領導力-以高中職/五專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Leadership’s Online Labs: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Junior Colleg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張清富張清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同圳謝錦堂
口試日期:2011-12-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線上遊戲領導力社會資本
外文關鍵詞:on-line gameleadershipsocial capit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過去有關線上遊戲領導力的研究多半為參與式的質性研究,本研究則從「量化分析」的角度,以台灣高中職/五專學生為例,來探討其在線上遊戲領導力的「背景」、「線上遊戲經驗」、「學校經驗」、「家庭管教」對於其「領導力」是否有其影響。換句話說本文的目的在探討高中職/五專學生線上遊戲領導力的決定因素。
經統計分析結果,獲得以下主要結論:居住地為城鄉的學生相對於都巿的學生,其領導力會較差,但是在加入學校經驗的影響後,城鄉與都巿學生在領導力上並無差異。而家庭經濟狀況愈好,其子女的領導力會愈好。在線上遊戲經驗的部份,每週進行線上遊戲的時間愈長,則領導力是呈現愈差的效果。學校經驗中參加學校社團或是班際競賽時,有學到組織規劃能力的學生相較於沒有的學生,其領導力較好。學校成績愈好對領導力亦有正向的幫助。而家庭管教對於領導力則並無影響。
Past research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nline game mostly adopted participatory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is research, taking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employ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using Taiwan 's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junior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earch sample, the research explores “background”, “online game experience” , “school experience" , and "family discipline" on effects of leadership’s online labs of students. In other words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est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eadership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junior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games.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employed and, more importantly,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to test the determinant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junior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online games in th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dership of rural students is poorer than that of urban ones.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on leadership’s online labs after adding school experience.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family economic status is,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leadership is. The longer the students take online game experience, the worse the students’ leadership is. Students with school experience such a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clubs, inter-class competitions, or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capacity have better leadership than those who do not have such experiences. Students’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leadership. Finally, however, family discipline has no impact on students’ leadership online labs .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線上遊戲內涵探討 6
第二節 線上遊戲相關研究探討 14
第三節 相關社會學理論探討 20
第四節 研究分析架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7
第二節 變數測量 2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1
第四節 統計方法 32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33
第二節 背景變項分析 33
第三節 遊戲經驗分析 34
第四節 學校經驗分析 35
第五節 家庭管教分析 38
第六節 多元迴歸分析 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4
第一節 結論 4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4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附錄:問卷 55

表目錄
表1 線上遊戲類型之社群內涵比較 12
表2 背景變項分析表 34
表3 遊戲經驗分析表 35
表4 學校經驗分析表 37
表5 家庭管教分析表 39
表6 多元迴歸分析表 41

圖目錄
圖1研究分析架構圖 26
圖2 TEPS資料蒐集工具與內容示意圖 27


參考文獻
丁志成,2002,《線上與電腦遊戲玩家參與行為之探討》。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王裕,2005,<我眼中的魔獸世界>。《軟件工程師》。
朱朝煌,2010,《大學生領導力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何長珠,1997,《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宇屏,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線上遊戲與領導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吳秋賢,2010,《探究國小學童玩線上遊戲對多元智慧發展之影響:以摩爾莊園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吳齊殷,1998,《真實社區與虛擬社區:交融、對立或互蝕?》。《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濱伶編,2005,<團隊技巧大詳解>,《網路遊戲密技吱吱叫專刊 攻略大補丸》。台北市:電腦人文化事業。
宋妍,2006,<魔獸世界的領導哲學>。《互聯網週刊 China Internet Weekly》7:61-61。
李佳純,2001,<虛擬社區介紹>。《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2:25-50。
李宜家,2009,《命中注定會成癮?:由玩家的線上遊戲生命歷程探討遊戲「成癮」》。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湘平譯,2005,圖解杜拉克管理精華。台北市:先覺出版。
李鴻傑,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沈于嘉,2010,《網路沉迷、親子關係與道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怪獸病毒,2006,〈想當公會會長?請先準備熱血!公會會長辛酸史!Game Q告訴你什麼是好會長〉。《Game Q數位娛樂雙週刊》77:112-117。
林宏達,2008,<10歲玩出領導力>。《商業週刊》1076:106-134。
林婉如,2008,《限制級線上遊戲對學童偏差行為影響之探討-以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行政管理組碩士班。
林豐智、吳尚和,2005,<虛擬組織之形成與發展-信任觀點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3(4):399-424。
林鶴玲,2001,〈虛擬互動空間設計中的權力及控制─一個MUD社會創設的經驗〉。《台灣社會學》2:1-53。
邱正強,2010,《連結或是疏離?論青少年重度使用線上遊戲的線上/線下社會脈絡》。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邱佳頤,2008,《漫步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塑》。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邱威傑、林義傑、胡為君譯,2005,《魔獸世界-官方攻略本繁體中文版》。台北市: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祖詠譯,1995,《模擬真實》。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侯蓉蘭,2003,《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姜汝祥,2008,《榜樣》。北京市: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
洪菁蓮,2009,《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胡泳、范海燕,1997,《網路為王 Internet:The King Who Rules》。台北市:捷幼出版社。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編譯,1987,《問題與衝擊-資訊化社會面面觀》。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張維安,2001,〈文字模式線上訪談的特質及限制〉。《資訊社會研究》。
張維安主編,2004,《網路與社會》。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陳文俐,2010,《我們比你想得還好動—當代台灣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玩家消費體驗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怡安,2002,《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建勳,2006,《鉅量多人線上遊戲中玩家公會的動態與演變 The Dynamic and Evolution of Player Guilds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攻擊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市:商業週刊出版。
凱利.湯姆,2008,《決定未來的10種人》。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Tom K.,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曾淑容,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其生活型態及父母態度相關性之探討—以臺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社會所。
黃玉,1985,<團體動力理論與團體活動>。《教師研習簡訊》。
黃育歆,2010,《「熟悉的陌生人」:由線上遊戲網友關係窺探日常生活的陌生人意義》。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e世代心理學》,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主編。臺北:桂冠出版社。
黃惠惠,1998,《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傻呼嚕同盟,2002,《遊戲線上-漫談線上遊戲獨特迷人的世界》。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
楊瑞明,2001,<網際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302-318。
葉志航,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同儕、自我認同和性別之關係研究—以網路遊戲參與者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董素蘭、湯允一、林富美、許瑩月等譯,2002,《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素蘭、葉佳蓉、林佳蓉等譯,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市:風格者出版社。
廖瑞雯譯,1999,《虛擬新世界》。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廖鐿鈤,2001,《網路入侵---虛擬社區對真實世界的滲透》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市:揚智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
劉瑋,2008,《線上遊戲領導力形塑歷程研究-以魔獸世界公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鄭雅真,2008,《參與線上遊戲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親子衝突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鄭榮基,2006,《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公會之初探性硏究:以「魔獸世界」的公會玩家為例 "Guild" in 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 :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uild in "World of Warecraft"》。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韓揚,2006,<遊戲的江湖>。《中國電子商務》。
鐘萬財,2009,《線上遊戲經驗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以彰化縣六年級學童為例》。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Andrew, G,.著,闕帝丰譯,2006,《編故事:互動故事創意聖經》。台北市:閱讀地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Andrew, G..,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Techniques for 21st Century fiction.)
Baum, S. H., & D. Conti著,艾胡裴譯,2008,《器量-領導人的十項成長歷鍊》。台北市:商智文化。(Baum, S. H., & D. Conti, What Made Jack Welch - How Ordinary People Become Extraordinary Leaders. )
Buckingham, D.著,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Buckingham, D., 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Growing Up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
Castells, M.著,夏鑄九譯,1998,《網絡社會的崛起》。台北市:唐山出版社。(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Cynthia, Montogmery A., and Porter E. Michael,2008,<給下一個百年基業的策略領導學Leadership & Strategy>。《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17:1:279-297.
Drucker, P. F.著,范瑞薇譯,2005,《杜拉克談領導未來》。台北市:知識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Drucker, P. F., Kardinaltugenden Effektiver Fuhrung. )
Jordan, T.,著,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台北市:韋伯出版社。(Jordan,T., Cyberpower :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gan, D., J. King, & W. HaleeFischer著,林文祥譯,2008,《部落領導學》。台北市:商智出版社。(Logan, D., J. King, & W. HaleeFischer, 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
Magretta, J.著,李田樹等譯,2003,《管理是什麼?》。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Magretta, J., What Management is?)
Max, D. P.著,江麗美譯,2008,《領導的藝術》。台北市:經濟新潮社。(Max, D. P., Leadership is an Art.)
Senge M. P.著,郭進隆譯,1990,《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天下文化。(Senge, M. P.,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levin, J.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Slevin, J., Internet and Society)
Turkle, S.著,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市:遠流出版社。(Turkle, S.,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urkle, S.著,施寄青譯,1987,《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Turkle, S., The Second Self-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
Wallace, P.著,陳美靜譯,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Wallace, P.,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Zenger, J. H., & J. Folkman著,許晋福譯,2004,《卓越領導者完全養成手冊》。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有限公司。( Zenger, J. H., & J. Folkman, The Handbook for Leaders.)
Kezar, A., & D. Moriarty, 2000, “Expa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 Study Exploring Gender and Ethnic Identit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1: 55-68.
Northouse, P. G., 200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Reeves, B., T. W. Malone, & T. O’Driscoll, 2008, “Leadership’s Online Lab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1:59-66.
Riel, M., & L. Polin, 2004,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on Ground and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Designing Technical Environments.” In S. A. Barab, R. Kling, J. H. Gray(Ed.), Designing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in the Service of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t, J. C., 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port, C.T: Praeger.
Thompson, M. D., 2006, “Student Leadership Process Development: An Assessment of Contributing College Resourc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3): 343-35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