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9: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郁君
研究生(外文):Yeh, Yujin
論文名稱:後設小說中的虛與實:析論《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敘事手法
論文名稱(外文):Reality and Fictionality of Metafiction: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Life of Pi
指導教授:葛容均
指導教授(外文):Ko, Chunjung
口試委員:游珮芸劉文雲
口試委員(外文):Yu,Peiyun
口試日期:2012-08-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海洋文學(魯賓遜文類)後設小說(後現代)奇幻鏡像理論真實與虛構(想像與現實)
外文關鍵詞:Maritime Literature (Robinsonade)Metafiction (Postmodern Literature)FantasyTheory of the Mirror StageAuthenticity vis-à-vis Fictiveness (Imagination vis-à-vis Re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海洋文學是西洋文學傳統脈絡之一流,以《魯賓遜漂流記》為始,其後引發的一系列仿作熱潮,經過多次形變,呈現出洋洋大觀的景象。從魯賓遜文類(Robinsonade)的小說出發,可看見其中所懷抱的冒險犯難精神,許多精采絕倫的文學故事由此產生。楊‧馬泰爾之《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雖未具備魯賓遜漂流異地並開荒拓土的歷險,但主角Pi卻也遭遇船難,在以海洋為場域的漂流歷程中,見證了一幅更為如夢似真的景緻。依靠著作者的生花筆,少年Pi體驗自己內心世界的崩解與再建,並與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孟加拉妙虎為伴。兩者之間由對峙到融合,由相互防備到互相依存,過程中體現Pi逐步逼近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刻。
藉此,文本中所呈現虛實交錯之敘事手法與風格,即為筆者研究的重點。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陳述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方法與限制,文獻探討則以與文本相關論文之研究、文學理論與心理學理論三個部份進行探討;其中文學理論採用奇幻文學與後設小說理論、心理學採取精神分析之鏡像理論進行歸納整理。第二章淺述楊‧馬泰爾之創作背景與理念,並簡要析論其作品特色與寫作風格。第三章論述藉由獨自漂流的旅程與冒險,開啟Pi追溯生命內在本質與自我確認的時刻,另以拉岡之鏡像理論探究Pi在海上逐步認識自己與自我成長的過程,並從中探究少年Pi的成長。第四章分析文本之撰寫手法如何回應文學真實與虛構的母題,並兼論讀者在閱讀虛構小說時應秉持的態度。第五章以奇幻風格之寫作意境與後現代之拆解手法,進行Pi世界中想像與現實層面之探究。第六章針對文本呈現出的虛實風格與效果,探究文本中所呈現出的閱讀樂趣與人生哲理,並提出筆者於文本中額外發現之相關研究建議。

關鍵詞:海洋文學(魯賓遜文類)、後設小說(後現代)、奇幻、鏡像理論、真實與虛構(想像與現實)




Maritime Literature is traditionally a branch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has shown us a spectacular world, with Robinson Crusoe taking the lead and afterwards triggering a trend of marvelous imitations. Robinsonade novels, for instance, generally consist of shipwrecks and subsequent survival tests and experiences. Yann Martel's Life of Pi can be said to be a Robinsonade novel. But other than leading an exotic wandering life and develop uncultivated land as experienced in Robinson Crusoe, the leading role Pi has also suffered a shipwreck. Drifting against a sea backround setting, Wanderer Pi experiences and witnesses not just a real life of real fantasies. With the author's delicate and excellent narrative strokes, young Pi, accompanied by a Bengal Tiger (Richard Parkes), experiences cognitive dissonances and re-buildups of his inner self. The two (Pi and Richard Parkes) develop their relationships from confrontation to alliance, from mutual defence to mutual reliance, during which young Pi goes through moments of staying closer to, and being faced with, himself.
This research study hereby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yles that weave out the metafictive texture of the novel.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I presents my research background, motives, purposes, inquiries, methods and restrictions, and here I adopt literary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relevant to my thesis and analysis of the novel. The literary theories I engage concern theories of Fantasy Literature and Metafiction; the main psychological theory I employ is Jacques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mirror image. Chapter II deals with Yann Martel'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literary confictions, and sums up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is works (Life of Pi included). Chapter III discusses young Pi's quest for his inner self and for understanding life itself, and uses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image to probe into how young Pi, at sea, gradually knows himself and gains self-growth. Chapter IV analyzes how the novel addresses the topics of literary reality vis-à-vis fictiveness, and the attitude readers should hold toward fictional stories. Chapter V explores Pi's imagination and actual cognition about the world, by way of the "fantasy" writing style and the postmodern style of deconstruction. Chapter VI digs out the reading fun and philosophy of life hidden in the text, and proposes relevant discoveries and study suggestions otherwise found.

Keywords: Maritime Literature (Robinsonade), Metafiction (Postmodern Literature), Fantasy, Theory of the Mirror Stage, Authenticity vis-à-vis Fictiveness (Imagination vis-à-vis Real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方法、範圍與限制………………………………………5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啟航:楊‧馬泰爾與其作品
第一節 作品介紹:《故事的真相》、《少年Pi的奇幻漂流》、《標本師的魔幻劇
本》……………………………………………………………………19
第二節 創作背景與理念………………………………………………………28
第三節 作品特色與寫作風格…………………………………………………36

第三章 漂流:成長的Pi與漂流的海
第一節 由漂流航程開啟的人生旅程…………………………………………47
第二節 水之為鏡:Pi的自我映照……………………………………………53
第三節 Pi的過往與成長………………………………………………………69

第四章  似假亦真:文本真實性與虛構度之營造
第一節 主題情節之驚異性與合理性…………………………………………76
第二節 側文本之運用與暗示…………………………………………………80
第三節 敘事觀點之選擇與侷限………………………………………………85
第四節 幽默語法下的反諷因子………………………………………………88
第五節 居中協調:因閱讀而平衡……………………………………………97

第五章 如夢似幻:Pi想像與現實世界之建構
第一節 漂流的海洋:《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奇幻意境……………………103
第二節 啟航、漂流與抵岸 vis-à-vis 寫實、想像與解構……………………115
第三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後現代意義………………………………119

第六章 抵岸:整裝行囊 航向彼方
第一節 主角生命 vis-à-vis 文本生命……………………………………126
第二節 文學之遊戲性與虛實效果……………………………………………128
第三節 書之為鏡:虛構文學與真實人生……………………………………134
第四節 相關的研究建議………………………………………………………136

參考書目………………………………………………………………………………142

一、研究文本
Martel, Yann(楊‧馬泰爾)著。趙丕慧譯。《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二、參考文本
Martel, Yann(楊‧馬泰爾)著。張定綺譯。《故事的真相》(The Facts behind the Helsinki Roccamatios and Other Stories)。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8月。
---。柯乃瑜譯。《標本師的魔幻劇本》(Beatrice and Virgil)。臺北市:商周出版。2011年3月。

三、專書
(一)中文論著
王安憶著。《作家的十三堂課》。臺北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4月。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伍軒宏、劉紀雯著。《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年1月。
朱光潛著。《談文學》。臺北縣:明田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8月。
翁振盛、葉偉忠著。《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年12月。
張子樟著。《細讀的滋味:青少年文學賞析》。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12月。
梁濃剛著。《回歸佛洛伊德 ── 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許榮哲著。《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臺北市:國語日報社。2010年9月。
陳鏡羽主編。《幻奇文學六講》。臺北市:國立東華大學歐盟研究中心。2009年12月。
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趙天儀審訂。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臺北縣:富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市: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
鄭明娳編。《小說批評》。臺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鄭樹森著。《小說地圖》。臺北市: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謝玉玲著。《空間與意象的交融:海洋文學研究論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譯著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 —— 結構主義》(Writing Degree Zero)。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2月。
Blook, Lawrence(勞倫斯‧卜洛克)著。劉麗真譯。《卜洛克的小說學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s)。臺北市:臉譜出版。2008年5月。
Calvino, Italo(伊塔洛‧卡爾維諾)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Calvino, Italo(伊塔洛‧卡爾維諾)著。蕭天佑譯。《美國講稿》(Lezioni americane)。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8年2月。
Eagleton, Terry(T‧伊格頓)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1月。
Eco, Umberto(安貝托‧艾柯)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Forster, Edward Morgan(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4年12月。
Foster, Thomas C.(湯瑪斯‧佛斯特)著。張思婷譯。《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臺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Hunt, Peter(彼得‧亨特)主編。郭建玲、周惠玲、代冬梅譯。《理解兒童文學第二版》(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2nd)。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
Kundera, Milan(米蘭‧昆德拉)著。慰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
Laplanche, Jean, Serge Leclaire, and Jean-Bertrand Pontalis(尚‧拉普朗虛、賽基‧勒克萊、尚-柏騰‧彭大歷斯)著。沈志忠譯。《幻想與無意識》(L’inconscient:une étude psychanalytique, Fantasme originaire, fantasmes des origins, origins du fantasme)。臺北市:行人出版社。2006年。
Lodge, David(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臺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McLeish, Kenneth(肯尼施‧麥黎緒)。何畫瑰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臺北市:麥田發行。2000年5月。
Nabokov, Vladimir Vladimirovich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申慧輝等譯。《文學講稿》(Lectures on Literature)。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6月。
Payne, Michael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臺北市:書林出版社。2005年。
Roberet, Marthe(羅勃特)著。逢塵瑩、何建忠譯。《原始故事與小說起源》(Roman Des Origines Bt Origines DuRoman)。臺北市:編譯館。1995年。
Rodari, Gianni(喬安尼‧羅達立)著。楊茂秀譯。《幻想的文法》(The Grammar of Fantas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Inventing Stories)。臺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化基金會。2008年3月。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陳香如譯。《重點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Tavae(塔瓦)著。王玲琇譯。《生命最艱難的一刻 —— 118天海上漂流》(Si loin du monde)。臺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Watt, Ian (艾恩‧瓦特)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Novel)。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小說的方法》(小說の方法)。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
谷川渥著。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Topographia Phantastica)。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四、期刊論文
關崴。〈為什麼出航? ── 航海文學中「航海」行為之於人的意義〉。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杜惠玲。〈荒野冒險小說中的生態觀 ── 以《手斧男孩》系列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書報雜誌
(一)報紙
江家華報導。〈漫畫《惡之華》:向波特萊爾致敬〉。《中國時報》。2012.4.17。
楊照著。〈進出虛構與現實的能力〉。《聯合報》。2012.7.26 。

(二)雜誌
張子樟著。〈異國情調與本土風味 —— 冒險文學的點點滴滴〉。《誠品好讀13》。臺北市:誠品好讀。2001年8月。頁36-38。
陳瓊如採訪。〈平路 ── 與小說共生〉。《誠品好讀24》。臺北市:誠品好讀。2002年8月。頁62。
胡錦媛評。〈回家一萬兩千哩 —— 生命奧義的追尋〉。《誠品好讀27》。臺北市:誠品好讀。2002年11月。頁29。
盧郁佳著。〈我思考小說的知識性〉。《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24。
翟若適。〈「虛構」羽翼下的真實人生〉。《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20。
王文興。〈讀小說,體驗生命的精華〉。《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18。

六、網路資源
〈怒海餘生︰三個少年海上漂流51天的求生故事(組圖)〉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47892-big5.html,2011.10.21。
〈《標本師的魔幻劇本》,作者訪問〉http://www.youtube.com/watch?v=J-oOoS5O3jU,2012.1.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