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文本
Martel, Yann(楊‧馬泰爾)著。趙丕慧譯。《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二、參考文本
Martel, Yann(楊‧馬泰爾)著。張定綺譯。《故事的真相》(The Facts behind the Helsinki Roccamatios and Other Stories)。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8月。
---。柯乃瑜譯。《標本師的魔幻劇本》(Beatrice and Virgil)。臺北市:商周出版。2011年3月。
三、專書
(一)中文論著
王安憶著。《作家的十三堂課》。臺北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4月。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伍軒宏、劉紀雯著。《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年1月。
朱光潛著。《談文學》。臺北縣:明田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8月。
翁振盛、葉偉忠著。《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年12月。
張子樟著。《細讀的滋味:青少年文學賞析》。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12月。
梁濃剛著。《回歸佛洛伊德 ── 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許榮哲著。《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臺北市:國語日報社。2010年9月。
陳鏡羽主編。《幻奇文學六講》。臺北市:國立東華大學歐盟研究中心。2009年12月。
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趙天儀審訂。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臺北縣:富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市: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鄭明娳編。《小說批評》。臺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鄭樹森著。《小說地圖》。臺北市: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謝玉玲著。《空間與意象的交融:海洋文學研究論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譯著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 —— 結構主義》(Writing Degree Zero)。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2月。
Blook, Lawrence(勞倫斯‧卜洛克)著。劉麗真譯。《卜洛克的小說學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s)。臺北市:臉譜出版。2008年5月。
Calvino, Italo(伊塔洛‧卡爾維諾)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Calvino, Italo(伊塔洛‧卡爾維諾)著。蕭天佑譯。《美國講稿》(Lezioni americane)。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8年2月。
Eagleton, Terry(T‧伊格頓)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1月。
Eco, Umberto(安貝托‧艾柯)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Forster, Edward Morgan(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4年12月。
Foster, Thomas C.(湯瑪斯‧佛斯特)著。張思婷譯。《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臺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Hunt, Peter(彼得‧亨特)主編。郭建玲、周惠玲、代冬梅譯。《理解兒童文學第二版》(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2nd)。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
Kundera, Milan(米蘭‧昆德拉)著。慰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
Laplanche, Jean, Serge Leclaire, and Jean-Bertrand Pontalis(尚‧拉普朗虛、賽基‧勒克萊、尚-柏騰‧彭大歷斯)著。沈志忠譯。《幻想與無意識》(L’inconscient:une étude psychanalytique, Fantasme originaire, fantasmes des origins, origins du fantasme)。臺北市:行人出版社。2006年。
Lodge, David(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臺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McLeish, Kenneth(肯尼施‧麥黎緒)。何畫瑰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臺北市:麥田發行。2000年5月。
Nabokov, Vladimir Vladimirovich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申慧輝等譯。《文學講稿》(Lectures on Literature)。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6月。
Payne, Michael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臺北市:書林出版社。2005年。
Roberet, Marthe(羅勃特)著。逢塵瑩、何建忠譯。《原始故事與小說起源》(Roman Des Origines Bt Origines DuRoman)。臺北市:編譯館。1995年。
Rodari, Gianni(喬安尼‧羅達立)著。楊茂秀譯。《幻想的文法》(The Grammar of Fantas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Inventing Stories)。臺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化基金會。2008年3月。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陳香如譯。《重點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Tavae(塔瓦)著。王玲琇譯。《生命最艱難的一刻 —— 118天海上漂流》(Si loin du monde)。臺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Watt, Ian (艾恩‧瓦特)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Novel)。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大江健三郎著。王成譯。《小說的方法》(小說の方法)。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
谷川渥著。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Topographia Phantastica)。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四、期刊論文
關崴。〈為什麼出航? ── 航海文學中「航海」行為之於人的意義〉。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杜惠玲。〈荒野冒險小說中的生態觀 ── 以《手斧男孩》系列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五、書報雜誌
(一)報紙
江家華報導。〈漫畫《惡之華》:向波特萊爾致敬〉。《中國時報》。2012.4.17。
楊照著。〈進出虛構與現實的能力〉。《聯合報》。2012.7.26 。
(二)雜誌
張子樟著。〈異國情調與本土風味 —— 冒險文學的點點滴滴〉。《誠品好讀13》。臺北市:誠品好讀。2001年8月。頁36-38。
陳瓊如採訪。〈平路 ── 與小說共生〉。《誠品好讀24》。臺北市:誠品好讀。2002年8月。頁62。
胡錦媛評。〈回家一萬兩千哩 —— 生命奧義的追尋〉。《誠品好讀27》。臺北市:誠品好讀。2002年11月。頁29。
盧郁佳著。〈我思考小說的知識性〉。《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24。
翟若適。〈「虛構」羽翼下的真實人生〉。《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20。
王文興。〈讀小說,體驗生命的精華〉。《誠品好讀39》。臺北市:誠品好讀。2003年12月。頁18。
六、網路資源
〈怒海餘生︰三個少年海上漂流51天的求生故事(組圖)〉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147892-big5.html,2011.10.21。
〈《標本師的魔幻劇本》,作者訪問〉http://www.youtube.com/watch?v=J-oOoS5O3jU,20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