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扥(2008),《美的濫用》(鄧伯宸譯),臺北:立緒。
王先霈等主編(1999),《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上海:上海文藝。
王先謙(1983),《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本,臺北:世界。
王更生(2001),<語文教學與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4),14~27,臺北。
王振全(1994),《漢霖說唱藝術縱橫談》,臺北:漢霖說唱藝術團。
王國維(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
王基西(2005),<論語文教學的目標>,《中國語文》,97(3),4~5,臺北。
王淑貞(2001),《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王夢鷗(1976),《文學概論》,臺北:藝文。
王瓊璜(2001),<作文教學任我行(九)示現作用>,《南一新講臺九年一貫版
教育雜誌》,6,67,臺南。
古德曼(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臺北:心理。
尼采(2000),《悲劇的誕生》(劉崎譯),臺北:志文。
布雷契(1990),《當代詮釋學》(賴曉黎譯),臺北:使者。
田奇玉(1997),<創作戲劇創造夢>,《語文教育通訊》,18,55~64,臺北。
田耐青(2007),《閱讀達人是教出來的》,臺北:大好。
朱光潛(1983),《美學》,臺北:前衛。
朱光潛(1987),《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
朱美如(2002),《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江文明(2005),<RT如何教讀者劇場>,《English works No.23 讀者劇場》,臺北:東西。
江惜美(1996),<小學語文教育的遊戲化>,《國語文教育通訊》,13,32~41,臺北。
江惜美(1997),<創造性思考與國小作文教學>,《臺灣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3,177~187,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老志鈞(2000),<掌握漢字特點的識字教學方法──分析比較>,《中國語文通訊》,1~9,臺北。
何三本(1993),《語文教育論集》,臺北:臺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五南。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何三本(1998),《說話教學技巧》,臺北:五南。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伽達瑪(2007),《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
克羅齊(1987),《美學原理》(正中編委會重譯),臺北:正中。
利奇(1999),《語義學》(李端華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吳佳芬(1997),<生活劇場創作>,《語文教育通訊》,15,56~59,臺北。
吳美如、吳守立(2004),<戲劇活動融入國小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教學報》,16,185~212,臺北。
吳美秀(2008),《應用讀者劇場在幼兒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口語表達為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臺北:小魯。
吳聯科(2001),《網際網路上國語文學習系統之建置與成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呂亞力(1991),《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
李汝林(2000),《言語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
李翠玲(2002)《戲劇性活動融入語文領域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李錦芬(2006),《朗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臺北:心理。
沈添鉦、黃秀文(1997),<全語教學在國小實施的個案報告>,《八十六學年度
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沈惠芳(2005),<語文教學新導向──閱讀寫作搶先攻>,《師友》,455,30~32,臺北。
亞里斯多德(1986),《詩學》(姚一葦譯注),臺北:中華。
周一貫(2001),《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浙江:寧波。
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報》,24(2),121~146。
周慶華(1999),《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
周慶華(2002),《故事學》,臺北:五南。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揚智。
周慶華(2004a),《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
周慶華(2004b),《創造性寫作教學》,臺北:萬卷樓。
周慶華(2004c),《文學理論》,臺北:五南。
周慶華(2007),《語文教學方法》,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9),《文學詮釋學》,臺北:里仁。
周慶華(2011),《華語文教學方法論》,臺北:新學林。
帕瑪(1992),《詮釋學》(嚴平譯),臺北:桂冠。
林文瀚(1976),《國語文教學研究》,臺北:商務。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文寶等(1996),《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正華(1991),《文章與寫作教學》,臺北:富春。
林守為(1988),《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秀兒(2002),《動態閱讀Go!Go!Go!》,臺北:臺灣外文書訊房。
林武憲(1993),《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究》,彰化:彰化文教。
林柔蘭(2002),《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虹眉(2007),《教室即舞台──讀者劇場融入國小低年級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 究》,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林國樑等(1983),《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正中。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麗英(1998),《家有學語兒》,臺北:信誼。
林寶山(2000),《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林艷紅(2006),<(節選)教學啟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文本的
解讀>,《柳毅傳》,網址: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5/25091/archives/2006/57229.shtml,檢索日期:
2011.02.11。
邱楠(1954),<為第一本廣播劇選集序>,《廣播雜誌》,88,6。
姚一葦(1993),《審美三論》,臺北:開明。
姚一葦(1997),《戲劇原理》,臺北:書林。
威肯特(1999),《當代意識形態》(羅慎平譯),臺北:五南。
施常花(1986),<論少年小說欣賞的教育心理療效功能>,《認識少年小說》,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施雅慧(2004),<從心做好──國語文教學紮根工作>,439,73~76。
柯華葳(1987),《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低年級》,板橋: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
洪雪香(2004),《相聲在國小語文輔助教材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洪錦沛(2004),<語文領域教學的柔軟操>,《南投文教》,20,56~57,南投。
洪蘭(2006),《良書亦友》,臺北:遠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臺北:遠流。
范長華(1991),<國小國語科教學戲劇化的探討>,《國教輔導》,5,7600~7604,
臺北。
范信賢(1998),<「學生生活經驗中心」的道德課程編寫與教學>,《教育部臺
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臺北:教育部。
馬季(1991),《相聲藝術漫談》,廣州:廣東人民
韋恩(2000),《創意教學策略》(呂金燮譯),臺北:洪葉。
倪宝元(1995),《語言學與語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臺北:書林。
徐守濤(1999),<兒童戲劇與兒童文藝教育的探討>,《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兒童劇場》,臺北:師大書苑。
徐守濤(2003),<國小中年級兒童文學輔助教材課程之設計>,《語文改革與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徐藝華(2002),<孩子真的變笨了嗎?張玉成校長談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師友月刊》,426,1~3,臺北。
翁聿煌(2009.3.14),〈讀者劇場──引導學生愛上閱讀〉,《自由時報》E7版,臺北。
高珠容(2004),<資訊融入國語科教學實務分享>,《北縣教育》,50,84~87,臺北。
崔小萍(1994),《表演藝術與方法》,臺北:書林。
康雲山(1998),<審美通感與創意寫作>,《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
論文集》,157,花蓮: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康德(1986),《判斷力批判》(宗白華等譯),臺北:滄浪。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五南。
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意學》,臺北:谷風。
張宛靜(2007),〈讀者劇場於英語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66,網址:ej@mail.nhu.edu.tw,檢索日期:2010.08.29。
張法(2004),《美學導論》,臺北:五南。
張春榮、顏藹珠(2005),<電影媒體教學>,《國文天地》,21(6),101~103,臺北。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
張清榮(1994),<把握「國語科」教學的方向>,《國語文教育通訊》,9,10~15,臺北。
張惠如(2007),《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智惠(2005),《國小聽說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順誠(2007),<笑話在語文教學的運用>,《屏縣教育》,30,34~37,屏東。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張憲庭(2005),<兒童戲劇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應用>,《研習資訊》,22(4),77~82。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4),<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臺灣教育》,628,29~38,臺北。
張曉華(2007),《創造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教育部(199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體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網址: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檢索日期:2010.07.10。
曹明海(2007),《語文教學解釋學》,濟南:山東人民。
梁桂珍(1993),《國語文教學的多元探索》,臺北:文史哲。
莎里斯貝利(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林玫君譯),臺北:心理。
荷曼斯(1987),《社會科學的本質》(楊念祖譯),臺北:桂冠。
郭紅伶(2001),《「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成效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聰貴(2001),《兒童閱讀教育》,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陳仁富(2001),<故事後的戲劇活動:以白雪公主為例>,《國教天地》,145,45~50,臺北。
陳弘昌編著(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明興(2005),<淺談國語文教學新趨勢>,《南投文教》,23,79~82,南投。
陳杭生主編(1986),《教材戲劇化教學研究──腳本編寫勢力一百篇》,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究會視聽教育館。
陳密桃、黃秀霜、陳新豐、方金雅(2006),<國小學童詞彙覺識能力多媒體教學之實驗研究>,《教育學刊》,27,93~121,臺北。
陳意爭(2010),<什麼都能比>,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主編,《語文教學戲
劇化工作坊手冊》,臺東: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陳鼓應(2004),《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
陳儀君(2004),《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韻文(1995),《臺灣廣播劇1930’S~1960’S》,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陳麗慧(2001),<用戲劇營造語文能力>,《師友》,409,85~88,臺北。
陶國璋(1993),《開發精確的思考》,臺北:書林。
麥克里蘭(1991),《意識形態》(施忠連譯),臺北:桂冠。
馮翊剛等(2000),《這一本,瓦舍說相聲》,臺北:揚智。
馮翊綱(2000),《相聲世界走透透》,臺北:幼獅。
馮翊綱等(2002),<相聲瓦舍>,網址:http://www.ngng.com.tw,檢索日期:
2011.02.11。
粘鳳茹(2005),<走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創造戲劇活動:以戲胞班為例>,《教師之友》,46(3),96~102,臺北。
傅大為(1991),《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臺
北:桂冠。
傅大為(1994),《基進筆記》,臺北:桂冠。
揚任淑(2004),《果陀劇場歌舞劇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臺北:遠流。
曾明祺(2003),《課堂表演在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曾瑞譙(2003),<推行閱讀運動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臺灣教育》,621,50~55,臺北。
曾蕙蘭(2004),<在教室中實施讀者劇場>,《翰林文教月刊》,10:3~6,臺北。
渥克(2005),《創意教學系列10 RT如何教讀者劇場》(李晏戎譯),臺北:東西。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臺北:學生。
黃光雄主編(2000),《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黃佩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樂。
黃建中(1990),《比較倫理學》,臺北:正中。
黃政傑主編(1999),《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美序(2007),《戲劇的味/道》,臺北:五南。
黃郇媖(2005a),<來玩遊戲之ㄧ:淺談兒童戲劇內涵>,《英文工廠》,19,13~15,臺北。
黃郇媖(2005a),<來玩遊戲之二兒童戲劇在學習活動上的運用>,《英文工廠》,20,54~58,臺北。
黃國倫(2005),《讀者劇場融入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文課程教學之研究》,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黃雲輝(1979),<推動國校講故事活動的意義及其方法運用>,《教育輔導月刊》,12,9~10,臺北。
黃慧英(1988),《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臺北:東大。
黃聲儀、魏金財(2000),<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規劃之想法>,《翰林文教雜誌》,8,10,臺北。
塞爾維爾(1989),《意識形態》(吳永昌譯),臺北:遠流。
楊九俊(1994),《語文教學藝術》,南京:江蘇教育。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臺北:心理。
楊惠元(1996),《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葉怡均(2007),《我把相聲變小了:兒童相聲劇本集》,臺北:幼獅。
葛琦霞(2002),《教室vs.劇場 好戲上場囉! 》,臺北:信誼。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廖曉慧(2004),<教育的源頭活水:兒童劇>,《國民教育》,45(2),29~32,臺北。
熊元義(1998),《回到中國悲劇》,北京:華文。
熊勤玉(2006),《讀者劇場應用在國小中年級國語文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福勒(1987),《現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袁德成譯),成都:四川人民。
趙如琳(1991),《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
趙雅博(1990),《知識論》,臺北:幼獅。
趙鏡中(2000),《情境中的說話教學》,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齊若蘭(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
樋口裕一(2006),《笨蛋!問題在閱讀!》(鹿谷譯),臺北:世茂。
劉天課等編輯(2002),《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藝術館。
劉少朋(2009),<改變教材呈現方式提高閱讀教學品質>,網址:http://www.fyeedu.net,檢索日期:2010.08.29。
劉莉芬(2002),《以認知理論探討兒童對幽默笑話觀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增鍇(2001),《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臺灣之發展》,花蓮師院民間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燕萍(1996),《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商務。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屏東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雅泰(2006),<從創作本質談作文教學策略>,《師友月刊》,5月號,臺北。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
鄭貞銘主編(1989),《人類傳播》,臺北:正中。
鄭福海(2003),《國民小學創造思考教學及推動策略之研究》,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蕭全政主編(1990),《文化與倫理》,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諾德曼(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臺北:小魯。
賴特(1992),《現代劇場藝術》(石光生譯),臺北:書林
賴惠玲、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26,臺南。
錢伯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許慧貞譯),臺北:天衛。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
謝錫金(2000),<高效識字>,網址: http://www.chineseedu.hku.hk/,檢索日期:2011.08.29。
簡瑞貞(2003),《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魏龍豪(1987),《相聲比賽優良腳本專輯》,臺中:教育廳。
羅秋昭(2001),《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龔淑芬(1999),《國民中學「聆聽教學」的探討》,新竹:竹師語教系
龔淑芬(2002),《國民小學聆聽教學教材分析及教學方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Brad Haseman & John O′Toole(2005),《戲劇實驗室:學與教的實踐》 (黃婉萍、陳玉蘭譯),臺北:成長基金會。
Jonothan Needlands & Tone Goode(2005), 《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舒志義、李慧心譯),臺北:成長基金會。
J.Neelands(2007)《開始玩劇場11到14歲》(毆怡雯譯),臺北:心理。
Ken Goodman(2001),《談閱讀》(洪月女譯),臺北:心理。
Norah Morgan & Juliana Saxton(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鄭黛瓊譯),臺北:心理。
Cox ﹐C.(1996). Teaching language arts:A student-and response-centered classroom(2nd
ed.). Needham Heights,Mass:Allyn and Bacon..
Crumpler,T & Schneider,J.J.(2002). Writing With Their Whole Being:a cross study
analysis of children’s writing from five classrooms using process drama.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7(1),61-67.
Goodman,K.(1986).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 Portsmouth,NH:Heinemann .
Latrobe,K.(1996). Encouraging reading & writing through readers theatre . Emergence
Librarian ,23,16-20 .
Newman,J .(ED).(1985). Whole language:Theory in use . Portsmouth,NH:
Heinemann .
Vygotsky,L.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Wagner,B.J.(1988).Research currents:Does classroom drama affect the arts of language?
Language Arts,65(1),46-55 .
Wolf,S.(1995). Language in and around the dramatic curriculum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7(2),117-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