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gger,W,H.著,項退結編譯(1989),《西洋哲學經典》,臺北:華香園。
Broekman, J.M.著,李幼蒸譯(1987),《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
臺北:谷風。
Bruce-Mitford, M. & Wilkinson, P.著,李時芬等譯(2009),《符號與象徵》,臺北:
時報。
Cell, E.著,衣俊卿譯(1995),《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臺北:桂冠。
Cohen, R.主編,陳錫麟等譯(1993),《文學理論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Crampton, J.(1998),The convergence of spatial technologies, Cartographic Perspectives,
no. 30, pp. 3-5.
Culler, J.著,李平譯(1998),《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
Eagleton, T.著,聶振雄等譯(1987),《當代文學理論導論》,香港:旭日。
Findbook(2008),〈Mapping the next millennium〉,網址:
http://ec2.findbook.tw/book/9780394576350/basic,點閱日期:2012.06.04。
Fokkema, D.等著,袁鶴翔等譯(1987),《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
GIS暨旅遊資源中心(2005),〈地圖種類〉,網址:
http://gisc.tcgs.tc.edu.tw/fram.htm/Frameset.htm,點閱日期:2012.05.26。
Google(2011),〈Google地圖〉,網址:https://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
點閱日期:2011.01.17。
Google(2012),〈Google地圖──臺東大學臺東校區至知本校區路線規畫〉,網
址:https://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點閱日期:2012.07.10。
Ha,L. & James, E. L. (1998),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pp.457-458.
Hardy, P. G.(2000),Mobile mapping on-demand— a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automated
generalisation of spatial databased for the wireless handheld information appliance,
SoC Bulletin, vol. 34, no.1, pp. 7-14.
Hawkes, T.著,陳永寬譯(198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臺北:南方。
Jones, L.B.(1998),《耶穌談生活:熱情與喜樂的處世哲學》(張篤群等譯),臺
北:智庫。
Kant, I.著,宗白華等譯(1986),《判斷力批評(上卷)》,臺北:滄浪。
Kraak, J. And Brown, A .(2001), Web Carlography : developments aiitl prospects,
London ; New York : taylor & Francis, p.213.
Lewis,C.D.(1984),The Poetic Image:The Creative Power of the Visual Word,Los Angeles:Jeremy P. Tarcher,Inc.
McKerlie, D., & Preece, J. (1993), The hype and the media: issues concerned with
designing hypermedia, Journal of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16(1), pp.33-47.
Ngeles, P.A.著,段德智等譯(2001),《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Niebuhr, R.著,關勝渝譯(1992),《基督教倫理學詮釋》,臺北:桂冠。
PaperBackSwap(2012),The New State of the World Atlas,網址:
http://www.paperbackswap.com/New-State-World-Atlas/book/0671645552/,點閱
日期:2012.06.04。
Perkins, D.著,林志懋譯(2001),《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藝術與邏輯》
,臺北:究竟。
Philip, S.著,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臺北:韋伯。
Postman, N.著,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臺北:遠流。
Rifkin, J.著,蔡伸章譯(1988),《能趨疲:新世界觀──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
新曙光》,臺北:志文。
Scholes, R.著,劉豫譯(1992),《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
Smelser, N.J.著,陳光中等譯(1991),《社會學》,臺北:桂冠。
Tattersall,I.著,孟祥森譯(1999),《終極的演化──人類的起源與結局》,臺北:
先覺。
Tomlinson, J.著,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
Ur Map 你的地圖網(2012),〈地圖頁〉,網址:
http://www.urmap.com/map?center=25.04669916493866,121.51698840237694
&zoom=10,點閱日期:2012.07.11。
Vermander, B.著,楊麗貞譯(2006),《新軸心時代》,臺北:利氏。
Wertheim,M.著,薛絢譯(2000),《空間地圖》,臺北:商務。
Wood, D.著,王志弘等譯(1996),《地圖權力學》,臺北:時報。
Zandvliet, K.著,江樹生譯(1997),《臺灣老地圖》,臺北:漢聲。
大紀元(2012),〈臺灣大學生研發APP遊樂互動地圖〉,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29/n3443613.htm臺灣大學生研發APP遊
樂互動地圖,點閱日期:2012.07.10。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臺北:秀威。
王先霈等主編(1999),《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上海:上海文藝。
王珩等(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洪葉。
王岳川(1994),《藝術本體論》,上海:三聯。
王弼(1978),《老子道德經注》,新編諸子集成本,臺北:世界。
王韋鈞(2005),《可撓式軍用電子地圖製作關鍵技術──液滴噴射準確定位之實
驗研究》,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兵器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
王昭凱(2009),《固定路徑條件下結合GPS、里程計與電子地圖之整合式導航系
統》,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海山主編(1998),《科學方法百科》,臺北:恩楷。
王珮珊(2006),《應用電子地圖於國小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
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真涵(2009),《互動式電子地圖最佳化設計之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統計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萬象(2009),《中西詩學的對話──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臺北:
里仁。
王漢權(2004),《如何提升飲料業行銷與營業單位協同作業績效──以開發電子
地圖支援系統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夢鷗(1976),《文藝美學》,臺北:遠行。
日經產業新聞著,吳明志譯(1995),《多媒體革命》,臺北:遠流。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空間資訊技術小組(2012),〈三度空間GIS〉,網址:
http://gis.ascc.net/web/gis/gis-3d.html,點閱日期:2012.05.26。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2007),〈關於本會──歷史沿革〉,網址:
http://web.redcross.org.tw/history.aspx,點閱日期:2009.05.25。
中國文學網(2012),〈文學性〉,網址: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9357,點閱日期:2012.05.31。
毛澤東(1991),《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3),北京:人
民。
孔穎達(1982),《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
孔穎達等(1982),《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
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臺北:東大。
甘能博(2011),《影響策略聯盟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以新產品旅遊電子地圖
系統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石慶得等(2002),〈網路地圖的特性及其在地理教學中之應用〉,《地圖:中華民
國地圖學會會刊》,12,99、102-103、105。
朱光潛(1981),《詩論》,臺北:德華。
朱榮智(2004),《文學的第一堂課》,臺北:書泉。
朱建興(2009),《整合GPS與電子地圖(E-map)用於自主飛行無人直昇機導航
監控系統設計》,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呂正惠(1992),《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
呂大吉主編(1993),《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
沙巴旅遊局(2012),〈互動地圖-沙巴旅遊官方網站,馬來西亞〉,網址:
http://www.sabahtourism.com/tc/images/map/interactive/map.php,點閱日期:
2012.05.27。
求那拔陀羅譯(1974),《雜阿含經》,《大正藏》卷2,臺北:新文豐。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如蟄(2001.6.29),〈離奇的臺灣地圖〉,《中國時報》22版。
李元洛(2007),《詩美學》,臺北:東大。
李文傑(2007),《汽車衛星導航電子地圖服務品質指標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
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正治主編(1988),《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學生。
李辰冬(1975),《文學新論》,臺北:東大。
李海林(2000),《言語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
李坤霖(2005),《車用電子地圖之導向對於高齡駕駛者之導航績效影響》,義守
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朝賢(1995),〈臺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218:1-12。
李瑞騰(1991),《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
沈清松(1986),《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臺北:時報。
吳文傑(2008),《電子地圖網頁伺服器之建置》,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佳展(2005),《臺灣地區交通路網電子地圖之建置》,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信樺(2008),《以哈默爾商業模式探討臺灣電子地圖網路服務之營運──以T
公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 曉(1994),《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
吳詠蘭(2008),〈看圖作文教學策略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寫作能力指標
(1-6年級)」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154~156。
吳敏倫編(1990),《性論》,臺北:商務。
吳潛誠(1988),《詩人不撒謊》,臺北:圓神。
林正文(2003),《結合電子地圖之運送順序最佳化之軟體系統》,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國樑等(1983),《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正中。
林燿德主編(1993),《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
邱宇捷(2001),《應用電子地圖於區域緊急救護車輛監控與派遣系統設計》,成
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周敦頤(1978),《周子全書》臺北:商務。
周國屏、吳麗玲(2000),〈彰化市人口遷移之研究〉,《臺灣文獻》,51(2):325-349。
周智遙(2009),《結合電子地圖之GPS定位解算研究》,中華技術學院電子工程
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周發祥(2000),《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
周慶華(1997),《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
周慶華(1998),《兒童文學新論》,臺北:生智。
周慶華(1999),《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1),《後宗教學》,臺北:五南。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揚智。
周慶華(2004a),《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
周慶華(2004b),《文學理論》,臺北:五南。
周慶華(2004c),《後佛學》,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
周慶華(2007a),《走訪哲學後花園》,臺北:三民。
周慶華(2007b),《語文教學方法》,臺北:里仁。
周慶華等(2009),《新詩寫作》,臺北:秀威。
周慶華(2009),《文學詮釋學》,臺北:里仁。
周慶華(2010),《銀色小調》,臺北:秀威。
周慶華(2011),《文學概論》,臺北:揚智。
柯慶明(1986),《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
柯慶明(1986),《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
姚一葦(1979),《欣賞與批評》,臺北:遠景。
姚一葦(1985),《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
施護譯(1974),《初分說經》,《大正藏》卷14,臺北:新文豐。
孫奭(1982),《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
袁之琦等編譯(1993),《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高中教師在職進修網站(2010),〈地圖學的發展歷史〉,網址:
http://www2.pccu.edu.tw/CRUCTE/Hs-geography/html/map/map.htm,點閱日期:
2010.5.10。
涂公遂(1988),《文學概論》,臺北:華正。
徐志平、黃錦珠(2009),《文學概論》,臺北:洪葉。
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2002),《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
殷海光(1979),《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活泉。
徐耀青(2004),《行動定位服務產品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某電子地圖
廠商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國立臺灣大學校園地圖(2012),〈國立臺灣大學校園地圖〉,網址:
http://map.ntu.edu.tw/ntu.html#,點閱日期:2012.07.10。
陳二紅等編(2001),《地圖革命》,臺北:大地地理。
陳玉文(2007),《誰把地圖變裝了》,臺北:橡實。
陳立民(2006),《視覺化圖像資訊應用在電子地圖導引之研究》,育達商業技術
學院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建宏(2005),《電子地圖在導覽系統上的使用差異性研究》,臺灣科技大學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哲彰(2007),《電子地圖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地圖教學之應用》,嘉義大學
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莉萍(2006),《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在國小六年級地圖教學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許美慧(2010),《行動電話電子地圖服務中的廣告動態效果研究》,大同大學工
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秀桃(2004),《網路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空間認知影響
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璦玲(2012),《語文戲劇化教學》,臺北:秀威。
郭英俊等(2007),〈隨選網路地圖系統之設計考量〉,《地籍測量:中華民國地籍
測量學會會刊》,26(2),17。
游登貴(2006),《可撓式軍用電子地圖製作關鍵技術──高分子液滴衝擊基板之
實驗研究》,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兵器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
馮天瑜、周積明(1988),《中國古文化的奧秘》,臺北:谷風。
彭正偉(2004),《結合MIDP平臺與MLP定位協定之行動電子地圖服務》,臺灣
海洋大學導航與通訊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湯福昌(2006),《臺灣地區交通路網電子地圖建置:功能之改善》,義守大學資
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瑞昌(2012),《電影影像與文字的關係探討》,臺北:秀威。
張 錯(2005),《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
張漢良(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蘭(2002),〈臺灣網際網路地圖圖元設計之探討〉,《地圖 : 中華民國地圖
學會會刊》,12,17、20-22。
張春蘭等(2004),〈用時間地圖分析近十年臺灣人口的空間變遷〉,《第一屆地名
研討會論文集》,280~286,臺北:內政部。
張春蘭等(2009),〈利用網路地圖認識地理環境〉,《科學發展》,439,7、
7-8、8、10、9、13。
張建邦編著(1998),《回顧與前瞻──走過未來學運動三十年》,臺北:淡江大
學。
畢恆達(2006),《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無限臺南(2010),〈1528. 1636年臺灣古地圖之臺南古地圖〉,網址:
http://unlimitedtainan.blogspot.tw/2010/04/1528-1636.html,點閱日期:2012.07.10。
黃仲珊等編(1998),《書林簡明語言與修辭學詞典》,臺北:書林。
黃淑金(2008),《桌上型電子地圖轉植於PDA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蕙華(2001),《以電子地圖為基礎之電子商務物流系統》,淡江大學資訊工程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詩惠(2010),〈網路地圖中的文學性〉,周慶華主編,《流行語文與語文教學整
合的新視野》,51~78,臺北:秀威。
黃慶萱(2009),《修辭學》,臺北:三民。
彭吉象(1992),《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臺北:淑馨。
曾昭旭(1985),《文學的哲思》,臺北:漢光。
詹智棟(2008),《引入個人資料於電子地圖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搜狗地圖(2012),〈首頁〉,網址:http://map.sogou.com/,點閱日期:2012.07.11。
楊九俊(1994),《語文教學藝術》,南京:江蘇教育。
楊正鈺(2004),《導引輔助電子地圖於虛擬實境之研究》,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
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國祥(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使用電子地圖意願之因素:以Google
Map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富堤(2007),〈網路地圖資訊的應用與實作〉,《電腦與通訊應用》,1,11-15、
19-20、22。
趙豈汶(2010),《應用眼球追蹤技術度量二維及三維電子地圖空間認知因子差異
性之研究》,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趙滋蕃(1987),《文學與藝術》,臺北:三民。
趙滋蕃(1988),《文學原理》,臺北:東大。
趙雅博(1975),《中西文化的出路》,臺北:商務。
趙雅博(1990),《知識論》,臺北:幼獅。
廖炳惠(1985),《結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維基百科(2010a),〈地圖〉,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5%9C%96,點閱日期:2011.01.17。
維基百科(2010b),〈通訊〉,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0%9A%E8%A8%8A,點閱日期:2011.01.17。
維基百科(2010c),〈Google地圖〉,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Google%E5%9C%B0%E5%9B%BE,點閱日期:2011.01.27。
維基百科(2012d),〈Google地球〉,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Google%E5%9C%B0%E7%90%83,點閱日期:2012.05.24。
維基百科(2012e),〈Google街景〉,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Google%E8%A1%97%E6%99%AF,點閱日期:
2012.05.24。
維基百科(2012f),〈Google地圖〉,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Google%E5%9C%B0%E5%9C%96,點閱日期:2012.05.24。
維基百科(2012g),〈美國領土變遷〉,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9%A0%98%E5%9C%
9F%E8%AE%8A%E9%81%B7,點閱日期:2012.07.11。
維基百科(2012h),〈中國〉,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點閱日期:2012.07.11。
鳩摩羅什譯(1974),《中論》,《大正藏》卷30,臺北:新文豐。
熊瑞梅(1988),《人口流動──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臺北:巨流。
潘桂成(2005),《地圖學原理》,臺北:三民。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a),〈首頁〉,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index.html,點閱日期:2012.05.26。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b),〈普通地圖:臺東〉,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gmap38.html,點閱日期:2012.05.26。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c),〈普通地圖:恆春〉,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gmap42.html,點閱日期:2012.05.26。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d),〈主題地圖:地理環境˙衛星影像〉,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thematicmaps_02.html,點閱日期:
2012.05.26。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e),〈主題地圖:環境災害˙颱風的利與害〉,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thematicmaps_a05.html,點閱日期:
2012.05.26。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 f),〈普通地圖:臺南〉,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gmap32.html,點閱日期:2012.07.10。
臺灣國家地圖集(2012g),〈主題地圖:人口分布〉,網址:
http://www1.geo.ntnu.edu.tw/~atlas/thematicmaps_b01.html,點閱日期:
2012.07.10。
蔡源煌(198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典雅。
蔡憶昇(2005),《運用拓樸關係輔助電子地圖製作──以中華電信五千分之一電
子地圖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明娳等(1991),《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
鄭樹森(1986),《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
薛志瑋(2010),《影響使用者持續使用電子地圖因素之研究──以Google地圖
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劉宇誠(1999),《數位電子地圖於低空飛航防撞之應用》,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
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漢財(2005),《電子地圖操作介面的使用性評估》,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賴明宗(2008),《地標資訊視覺化之電子地圖導覽系統》,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寶煖(2000),《網站搜尋e網打盡──當滑鼠遇上知更鳥》,臺北:華文網。
謝欣怡(2011),《色彩詞的文化審美性及其運用:以新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為
例》,臺北:秀威。
戴安蕙(2003),〈臺灣北部區域空間經濟變遷之研究(1970-1999)〉,中國文化大
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鳴時(2002),《行動化政府之公共資訊網絡社會浮現──整合PDA與電子地
圖之應用》,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藍濬毅(2006),《電子地圖導入GPS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元叔(1976),《何謂文學》,臺北:學生。
顏元叔(1977),《文學經驗》,臺北:志文。
顏孜育(2010),《飲料名稱的審美與文化效應》,臺北:秀威。
顏素霞(1999),〈國小學童識圖能力對社會統整教學的啟示〉,《新世紀中小學課
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5~150,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羅崗(2002),〈作為「話語實踐」的文學〉,載《現代中國》2 輯,武漢:湖北
教育。
羅文泉(2004),《三維電子地圖上機動車輛最佳路徑規劃與GPS之整合應用》,
臺灣海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春暉。
蘇國章(2005),《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
之影響》,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顧易生等(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上海: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