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5 02: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依錚
研究生(外文):Chiang Yi Cheng
論文名稱:現代圖象詩中的音樂性
論文名稱(外文):The Musicality of The Modern Concrete Poetry
指導教授:周慶華周慶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u Ching-Hu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現代圖象詩音樂性美感
外文關鍵詞:Modern Concrete PoetryMusicality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詩中關於圖象詩的音樂性,包含文字與符號所組成的圖象其所代表的意涵,與其中所涵蓋的節奏、旋律以及整體的音樂性,跳脫以往研究圖象詩的意象表徵,而是找到另一個不同的方式去連結圖象詩中的情緒與內容起伏。
關於圖象詩的研究,學者多半討論其圖象的表徵與意象的研究,對於其文字的音樂性較沒有提及。由於詩的結構中存在著時空特性,所以本研究將由現代圖象詩的圖象技巧開始分析,再從文字的排列與組合當中找到其節奏與旋律,最後藉由節奏與旋律的研究而找出其整體的音樂美感。
具體一點的說,本研究是透過模象式、造象式、語言遊戲式分類圖象詩的創作技巧,歸結出交響樂、抒情樂、熱門樂等三大音樂類型,並再深入探討其所含括的優美、崇高、悲壯、滑稽、怪誕、諧擬、拼貼等整體音樂美感,並推廣圖象詩音樂性於新詩閱讀、創作、傳播等教學應用上。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usicality of the concrete poetry in the modern poems, including the image which is composed of letters and symbols representing the meaning, and rhythm, melody, and whole musicality its covers. This study gets rid of previous researches which explor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crete poetry but rather finding the other diverse way to link emotion and the content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concrete poetry.

Regarding the studies of the concrete poetry, scholars mostly discus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crete poetry and the image researches, but they mention less about the musicality for words. Since there i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m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s the image technique of the modern concrete poetry. It then examines words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to find out its rhythm and melody. Finally, it will identify the integrated music aesthetics by exploring the rhythm and melody.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concludes the three types of music, which are symphony, lyric, music, and popular music, through the concrete concept style, the create concept style, and language games to classify the writing skills of the concrete poetry. It then examines the integrated music aesthetics its contains such as graceful, sublime, tragic, funny, grotesque, parody, and collage. It further promotes the musicality of the concrete poetry to teaching applications on reading, writing, and dissemination poet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現代圖象詩…………………………………………16
第二節 現代圖象詩的特性…………………………………29
第三章 現代圖象詩中的圖象性及其餘韻…………………………40
第一節 模象式的圖象性……………………………………40
第二節 造象式的圖象性……………………………………48
第三節 語言遊戲式的圖象性………………………………57
第四節 現代圖象詩連帶音樂性的關照……………………63
第四章 現代圖象詩中的節奏與旋律表徵…………………………67
第一節 可以比擬交響樂……………………………………67
第二節 類似抒情樂…………………………………………84
第三節 基進處有如熱門樂…………………………………96
第五章 現代圖象詩中的整體音樂美感類型……………………107
第一節 崇高/優美/悲壯………………………………107
第二節 滑稽/怪誕………………………………………116
第三節 諧擬/拼貼………………………………………121
第六章 現代圖象詩的發展限制及其改進途徑…………………132
第一節 現代圖象詩發展限制課題的緣起………………132
第二節 現代圖象詩的限制情況…………………………134
第三節 現代圖象詩介入音樂性的改進方向……………136
第七章 相關理論建構的應用途徑………………………………139
第一節 為新詩閱讀教學上開啟新局面…………………139
第二節 為創作教學上提供新資源………………………142
第三節 為傳播交流教學上建議新方向…………………143
第八章 結論………………………………………………………145
第一節 要點的回顧………………………………………145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149
參考文獻……………………………………………………………151
丁旭輝(2000),《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
王裕之(1965),〈杉的過程〉,《創世紀》,22,20。
西卡爾著、陳姿穎譯(2005),《視覺工廠──圖象誕生的關鍵故事》,臺北:邊城。
古旻陞、施小玲(2003),《藝術概論》,臺北:今古。
白萩(1972),《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
白靈主編(2003),《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一)》,臺北:九歌。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
向陽(1997),〈八○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向陽工坊,網址:
URL=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chiyang/tailit1.htm,點閱日期:
2012.07.14。
向陽(1999),〈城市‧黎明〉,《臺灣詩學季刊》,26,50-51。
向明主編(1986),《藍星詩刊第十號》,臺北:藍星詩刊。
伊格頓著、聶振雄等譯(1987),《當代文學理論導論》,香港:旭日。
杜十三(2000),《石頭悲傷而成為玉》,臺北:思想生活屋。
李元洛(1990),《詩美學》,臺北:東大。
李秋蓉(2002),《詹冰及其兒童詩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李益維(1990),《遠足》,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李魁賢(1987),《臺灣詩人作品論》,臺北:名流。
沈奇編(1996),《詩是什麼》,臺北:爾雅。
沈奇編(1996),《臺灣詩人散論》,臺北:爾雅。
呂興昌編(1998),《林亨泰全集八》,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吳曉(1995),《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
周慶華(1998),《蕪情》,臺北:詩之華。
周慶華(1999),《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1),《七行詩》,臺北:文史哲。
周慶華(2002),《未來世界》,臺北:文史哲。
周慶華(2003),《閱讀社會學》,臺北:揚智。
周慶華(2004a),《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
周慶華(2004b),《文學理論》,臺北:五南。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
周慶華(2007a),《語文教學方法》,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7b),《我沒有話要說──給成人看的童詩》,臺北:秀威。
周慶華(2008),《從通識教育到語文教育》,臺北:秀威。
周慶華(2009a),《文學詮釋學》,臺北:里仁。
周慶華(2009b),《新福爾摩沙組詩》,臺北:秀威。
周慶華等(2009),《新詩寫作》,臺北:秀威。
周慶華主編(2009),《語文與語文教育的展望》,臺北:秀威。
周慶華(2010),《反全球化的新語境》,臺北:秀威。
周慶華(2011),《文學概論》,臺北:揚智。
林尹(1971),《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
林良(1993) ,《林良的詩》,臺北:國語日報。
林亨泰(1986),《爪痕集》,臺北:笠詩刊社。
林靜怡(2011),《中西格律詩與自由詩的審美文化因緣比較》,臺北:秀威。
林燿德(1988),《不安海域》,臺北:師大書苑。
林燿德(2005),《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
孟樊主編(1993),《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臺北:正中。
孟樊(1998),《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
非馬(1973),《非馬詩選》,臺北:商務。
非馬(1998),《微雕世界──非馬詩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邱燮友(1989),《品詩吟詩》,臺北:東大。
姚一葦(1985),《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
洛夫(1988),《洛夫詩選(一九五五~一九八七)》,臺北:九歌。
哈維爾著、貝嶺等譯(2002),《反符碼──哈維爾圖象詩集》,臺北:唐山。
夏宇(1986),《備忘錄》,臺北:作者自印。
夏宇(2001),《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朗格著、劉大基等譯(1991),《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
高準(1968),《文學與社會改造》,臺北:德華。
陳美芳主編(2011),《新詩遊樂園》,臺北:三民。
陳思嫻(2004),《臺灣現代圖象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陳黎(1992),《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陳黎(1995),《島嶼邊緣》,臺北:皇冠。
陳黎(2001),《陳黎詩選──一九七四~二○○○》,臺北:九歌。
陳黎(2005),《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臺北:九歌。
陳黎(2011),《我∕城》,臺北:二魚。
莫渝(2000),《臺灣新詩筆記》,臺北:桂冠。
許峰銘(2009),《童詩圖象教學》,臺北:秀威。
莊紫蓉(1997),〈追求音樂與繪畫的詩境──詩人林亨泰專訪〉,網址: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8001_1.htm,點閱日期:2012.07.15。
張詠沂(2009),〈詩與歌──到底「音樂性」能給詩什麼?〉,網址:
http://andrewchang123.wordpress.com,點閱日期:2011.11.11。
張漢良(1977),《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
張默、蕭蕭編(1995),《新詩三百首》,臺北:九歌。
張雙英(2006),《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
梅新(1992),《家鄉的女人》,臺北:聯合文學。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
黃恒秋(2006),《臺灣文學與現代詩》,臺北:愛華。
黃勁連(1997),《文學的沉思》,臺南: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曾琮琇(2009),《臺灣當代遊戲詩論》,臺北:爾雅。
曾永義(2004),〈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文訊》,224,28-34。
須文蔚(2004),〈詩與歌不斷拌嘴──談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224,35-38。
賀淑瑋(2005),〈音樂陳黎:陳黎詩的視覺音樂製作〉,彰師大國文系,《國文學
誌》,10,273-302。
楊牧等編(1989),《現代中國詩選І》,臺北:洪範。
楊匡漢(1991),《中國現代詩論.上編》,廣州:花城。
楊蔭淵(1988),《語言與音樂》,臺北:丹青。
詹冰(1966),〈三角形〉,《笠詩刊》,16,5。
詹冰(1978),〈圖象詩與我〉,《笠詩刊》,87,59-63。
詹冰(1993),《詹冰詩選集》,臺北:笠詩刊社。
詹冰(2008),《誰在黑板上寫ㄅㄆㄇ──詹冰‧劉旭恭詩畫集》,臺北:聯合報
社。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臺北:藝
術家。
管管(1986),《管管詩選》,臺北:洪範。
碧果(1988),《碧果人生》,臺北:采風。
歐陽中石主編(1999),《藝術概論》,臺北:五南。
楚戈(1984),《心的風景》,臺北:時報。
鄒依霖(2006),《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瘂弦、梅新主編(1976),《詩學》,臺北:洪範。
瘂弦、梅新主編(1999),《天下詩選І》,臺北:遠流。
趙天儀(1972),《美學與批評》,臺北:有志。
趙天儀等(2001),《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
廖悅琳(2005),《語言‧意象‧詩美學──簡政珍現代詩研究》,彰師大國文所國
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靜玉(2001),〈視覺詩〉,《臺灣詩學季刊》,34,125。
鄭慧如(2005),〈新詩的音樂性──臺灣詩例〉,《當代詩學年刊》,1,1-33
鄭智仁(2003),《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陳黎新詩美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錢仁康等著(1999),《音樂欣賞》,臺北:五南。
蕭蕭(1987),《現代詩學》,臺北:東大。
蕭蕭(1997),《現代詩遊戲》,臺北:爾雅。
蕭蕭主編(2000),《臺灣詩學季刊‧第三十一期》,臺北:唐山。
蕭蕭(2006),《2005臺灣詩選》,臺北:二魚。
蕭蕭(2000),《圖象詩詩大展》,臺北:臺灣詩學季刊。
蕭蕭(2007),《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
龍沐勛(1996),《倚聲學──詞學十講》,臺北:里仁。
簡政珍(1999),《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
簡政珍(2005),《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
羅青編(1980),《小詩三百首》,臺北:爾雅。
羅青(1999),《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
羅門(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二》,臺北:文史哲。
羅門(2000),《圖象詩的探視與追索》,臺北:藍星詩刊。
羅門(2002),《創作心靈的探索與透視》,臺北:文史哲。
蘭特利奇等編、張京媛等譯(1994),《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2006),《最新現代藝術批判》,臺
北:韋伯。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