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3: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乃華
研究生(外文):Nai-Hua Chang
論文名稱:水肺潛水風險因子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risk factors, risk assessment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of scuba diving
指導教授:溫卓謀溫卓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Mou 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5
中文關鍵詞:潛水計畫風險管理
外文關鍵詞:dive-planningrisk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水肺潛水教練對於潛水活動風險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嘗試建立一套水肺潛水風險管理的理論架構,以提升水肺潛水活動的安全係數。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選取8名資深潛水教練參與本研究,藉由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的蒐集,再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將所蒐集來的資料予以概念化,然後加以分類目與命名。本研究範圍所獲得的重要結果歸納如下:一、水肺潛水的風險包含201項的子項目(概念化),組成14個次項目(類目),最後統整出潛水計畫、個人因素、裝備器材及環境因素等四個主要項目(命名)。二、潛水計畫包含潛水前的溝通、潛水員能力的瞭解、危機處理機制及人員分配等4個次項目;個人因素包含潛水技術、潛水觀念、應變能力及生心理因素等4個次項目;裝備器材包含裝備的選擇、裝備脫落及裝備故障等3個次項目;環境因素包含海洋氣象、醫療措施及海洋生物等3個次項目。三、依據實證資料提出水肺潛水活動風險因子的內涵,聯結各項因子之間的關係,進而將各項目間的關係概念化為四個同心圓的模式圖,最後再根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對於水肺潛水風險管理之發展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structor of scuba diving
目 次
標題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致謝詞…………………………………………………………………………… iv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0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基礎理論.......................................................................................09
第二節 水肺潛水意外發生案例分析.................................................................29
第三節 風險管理之相關研究.............................................................................37
第四節 文獻總結.................................................................................................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53
第四節 研究流程.........................................................................................55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58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潛水計畫.................................................................................................66
第二節 個人因素.................................................................................................81
第三節 裝備器材...............................................................................................101
第四節 環境因素...............................................................................................110
第五節 潛水地點的選擇....................................................................................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30
參考文獻...............................................................................................132
一、中文部分........................................................................................................ 132
二、英文部分................................................................................................... 135
附 錄................................................................................................137
〈附錄一〉受訪者同意書................................................................................... 137
〈附錄二〉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38
〈附錄三〉訪談大綱........................................................................................... 139
〈附錄四〉訪談內容相關有意義的句型劃記..................................................... 140
〈附錄五〉原句脈絡概念化的例句.................................................................... 235
〈附錄六〉主、次項目命名................................................................................. 30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期刊論文
牛柯琪、賴朝英、劉紹興、林灯賦、李賢鎧(1995)。潛水意外事故之相關因素探
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4),212-222。
宋一夫(2008)。初級潛水員水肺潛水活動的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人文與
社會》學報,2(3),99-118。
李明儒、許世芸、蘇智鈴、陳元陽(2007)。休閒潛水者對潛水風險的認知與損害
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3),14-33。
李德仁(2009)。認真休閒者之潛水休閒利益。北體學報,18,99-110。
房子治(1991)。潛水運動減壓症的探討,中華體育,4(4),86-91。
高紹源、張鳯儀(2008)。心跳減緩對潛水者安全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
(1),88-94。
高紹源、鍾潤華、鄭憲成(2009)。心跳減緩對潛水者潛在冰冷水中生存的影響。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189-198。
畢磁鑒、郭正德、劉觀正(2007)。休閒潛水人員參與海洋環保志工動機與意願之
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238-254。
徐孟達(1998)。潛水運動的潛在性危險。師大體育,41,44-49。
黃家鑫、陳尚民(1994)。潛水運動所可能發生的疾病。基層醫學,9(9),166-169。
黃貴帥、吳榮旗、蔡朋育、蘇河仰、張陸澎、林灯賦(2005)。澎湖潛水人員潛水
型態與減壓病之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2),107-113。
楊琳琪、林秋菊(2010)。風險評估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7(1),89-94。
鄒桂禎、陳鏡清(2003)。一項亟待開發的體育教學-潛水。雲科大體育,6,
94-99。
劉士傑、劉敏英(1999)。低體溫( hypothermia )。國防醫學,29(1),64-69。
蔡瓊姿、謝立文(2009)。水肺潛水之安全管理研究。台灣水域運動學報,1,
1-12。
鄧家駒(1989)。風險管理之理念與執行策略。保險專刊,51,100-113。
戴基福(1989)。有效的安全管理計劃。工業安全衛生月刊,7,10-19。

2.圖書
ADS 台灣總部(譯)(2002)。ADS 中級潛水教材(原作者:望月昇)。臺北:中華民國潛水訓練協會。
ADS 台灣總部(譯)(1999)。潛水教練手冊(原作者:望月昇)。臺北:中華民國潛水訓練協會。
ADS 台灣總部(譯) (2004)。ADS潛水長教材(原作者:望月昇)。臺北:中華民國潛水訓練協會。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方力行(2010)。人魚:我的水裡人生。臺北:時報。
宋明哲、蔡政憲、徐廷榕(2003)。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臺北:新文京。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原作者:Michanel Quinn Patton)。
嘉義:濤石。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Uwe Flick)。臺
北:五南。
林正常(2006)。運動生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載於胡幼慧(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許國敏、莊秀文、莊淑婷(2006)。病人安全管理與風險管理實務導引。臺北:
  華杏。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
張清濱(2009)。教學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霄亭等(2001)。教學原理(修訂再版)。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世根(譯)(2006)。OPEN WATER DIVER學習指引手冊中文版。臺北:SSI國際
水肺潛水學校。
陳世根(譯) (2000)。STRESS&RESCUE中文版。臺北:SSI國際水肺潛水學校。
梁金銅(1989)。運動醫學。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許惠悰(2003)。風險管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英毅(1986)。醫學生理學(原作者:William.Ganong,MD)。臺北:藝文。
黃丙喜、馮志能、劉遠忠(2010)。動態危機管理。臺北:商周。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黃清賢(2003)。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操作手冊。臺北:新文京。
楊錫讓(1991)。運動生理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葉重新(2008)。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心理。
劉先翔(2010)。教育改革下大學體育教師之轉變-以述事探究取向之研究。高
雄:復文。
鄭新錦(2000)。ADS HANDBOOK 2000。臺北:新動。
歐用生(1997)。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燦堂(2007)。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鄧家駒(2002)。風險管理。臺北:華泰。

3.研討會
莊鑫裕、陳銘建(2010年12月)。台灣水肺潛水意外事件之探討。2010國際水域活動學術研討會,國立體育大學。

4.博碩士論文
王雲輝(2009)。台灣專業潛水人員相關法令認知與潛水教學內容規劃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臺北。
王瑛(2006)。潛水教練對遊憩水肺潛水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臺東。
方景翰(2010)。水肺潛水員知覺風險與教練領導效能對自發性表現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林高正(2004)。休閒水肺潛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
報告書,桃園。
林建得(2003)。心理壓力刺激對生理心理反應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邱昌民(2008)。救生艇意外的危害因素與防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
洋大學,臺北。
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洪永恕(2008)。屏東縣小學教師體育課風險管理認知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梅志超(2009)。水肺潛水安全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莊維德(2007)。大豹溪義務救生員的價值觀。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臺北。
陳偉仁(2005)。水肺潛水活動之遊憩動機、持久性涉入及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陳嘉雯(2005)。國小資優班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嘉慧(2010)。校外教學風險管理與法律責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椿玲(2006)。推動員工協助方案對中高齡員工退休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楊久瑩(1994)。報社甄選記者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 
  北。
鄒慶忠(2005)。運動贊助之個案研究-以宏碁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臺東。
廖朝輝(2003)。體溫過低對運動表現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
  園。


5.網路資源
Selene, Y(2005年05月27日)。潛水‧多喝水。【線上論壇】。取自
http://www.scuba.com.tw/weekly_agenda.php?action=view_article&PaGe=3&m
ID=110
呂國寶(2009年06月30日)。疑氧氣瓶沒氣男潛水溺斃。【新聞群組】。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MOw8TjKQQE5S4H1tKQYBHOylqA--/article?mid=7192
邱瑞杰(2007年07月22日)。東北角潛水兩男溺斃。【討論群組】。取自
http://www.ylc-diving.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58&forum=6
屏東地方中心(2008年04月27日)。潛水天堂七星岩海流無聲來襲危機四伏。【新
聞群組】。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8/04/27/11472-2267037.htm
章明哲(2010年04月22日)。義消蘭嶼潛水 不幸溺水身故。【新聞群組】。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422/3021470.html
陳興漢。潛水物理學。【線上論壇】。取自
http://dive.gotdns.com/dive/Modules/ViewHtmlPage.aspx?tabid=8&mid=96
&ItemID=84
陳賢義(2009年05月30日)。揹氧氣瓶潛水 口吐白沫溺死。【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30/today-so15.htm
曾紹昌。海鷹潛水。【線上論壇】。取自http://dive.gotdns.com/dive/Modules/
ViewHtmlPage.aspx?tabid=14&mid=55&ItemID=42
黃漢勇(2009年07月07日)。空氣潛水壓力變化的生理機轉(上) 。【部落格文
字資料】。取自http://www.tuaa2009.org.tw/titbis.php?ITEM1=00000019& ITEM2=A01
戴之聖、朱繼先(2009年08月03日)。氣閥爆裂老手罹禍救生教練撞礁溺斃。【新
聞群組】。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33812/
IssueID / 20090803

6.電子報紙
李蕙君(2008年4月27日)。七星岩海湧強最危險。聯合報。取自
http://new.lib.nttu.edu.tw:8000/LiboPub.dll?Search1

二、英文部分
1. Journal Articles
Andersson, J., Schagatay, E., Gislen, A., & Holm, B. (2000).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cold-water immersions of the forearm and fa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aponea.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3(6),566-
572.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9(3) ,174-187.
Tipton, M. J. (1993). The concept of an “integrated survival system” for protection
against the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immersion in cold wate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9,11-14.
Wilmshurst, P. (1998).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scuba diving do not always increase
safet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 (1), 4.
Young, A. J., Muza, S. R., Sawka, M., Gonzales, R. G. & Pandolf, K. B. (1986).
Human thermoregulatory responses to cold air are altered by repeated cold water
immers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0, 1542-1548.

2. Books
Connell J.H. (1978)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coral reefs. Science 199:
1302-1310.
Colman, C. (2004). The certifìed diver`s handbook: The complete guide to your own
underwater adventures. Camden, ME, USA: International Marine/McGraw-Hill.
Guba, E. G. & Lincoln,Y. S.(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New Bury Park, CA: Sage.
Dennis, G.(2010). Scuba diving. Champaign, ILL, USA: Human Kinetics.
Dan, O. & Eric, D. (2007). Scuba diving safety. Champaign, ILL, USA: Human
Kinetics.
Richardson, D.(1993). PADI adventures in diving advanced training open water divers.
U.S.:International. PADI. Inc.
Wilmore, J. H. & Costill, D. L.(1994).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trauss, M. &Aksenov, I. V. (2004). Diving science. Champaign, ILL, USA: Human
Tutty, M. L., Rothery, M., & Grinnell, R. M. ,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