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3: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用德
研究生(外文):Liu, Yong-te
論文名稱:學生創意偶戲比賽文本中的狂歡化現象之探討─以海山高中參賽團隊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phenomenon of carnivalesque research in the text of national student’s competition of creative puppetry art-taking the team of Hai-Shan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張曉華張曉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Hsiao-hua
口試委員:顧乃春,朱之祥
口試委員(外文):Gu, Nai Chuen,Chu, Chih-Hsiang
口試日期:2012-01-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偶戲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狂歡理論狂歡化現象大眾文化
外文關鍵詞:puppetnational student’s competition of creative puppetry artcarnivalphenomenon of carnivalesquepopular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7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2005年開始辦理的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提供了海山高中參與的學生一個發揮了他們創意與思維的舞台,展現屬於青少年的想法。本研究旨在探討海山高中學生在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中創作文本的狂歡化現象,狂歡化現象是狂歡理論外顯的表徵,狂歡理論則是源自於狂歡節的內涵。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源自於中世紀狂歡節,它提供了政教權威統治下的人民一個宣洩與喘息的時空,而這樣的狂歡精神也成為狂歡理論中的主要思維。眾聲喧嘩的平等,打破階級,褻瀆與粗鄙雖無法在今日校園的生活中真實展現,但卻能在學生的創作文本中找到狂歡化的痕跡。在海山高中學生參與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的文本中,以互文與戲擬的手法,採用大眾文化中的各式元素,呈現了對現實環境的諷刺、顛覆官方的權威、戲謔生活中的話語等狂歡化的現象,在今日學生文本創作中延續了中世紀的狂歡精神。
From 2005, the National Student Competition of Creative Puppetry Art provides the students in Ha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e ideas and demonstrate teenager’s thoughts.
This research is to difineded the phenomenon of carnivalesque that students in Hai-Shan High School demonstrate in creating and writing texts for the National Student Competition of Creative Puppetry Art. The phenomenon of carnivalesque is an explici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rnival theory.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medieval carnivals which provided the ways for people to vent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feelings under the rule of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uthority. The spirit and phenomenon were shown in the medical carnivals became the main part of the carnival theory. Similar as the medieval people, students in Ha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vent and express their views toward inequality,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profaness and vulgarness through text creation. These students criticized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 and challenge the governance authority by utilizing various elements of popular culture, the phenomena that carried the spirit of the medieval carnival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問題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小結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偶戲 10
第二節 學生創意偶戲比賽 17
第三節 狂歡化現象 22
第四節 相關研究 53
小結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5
第四節 研究期程 6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6
小結6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第一節 偶戲文本中的互文分析 68
第二節 偶戲文本中的戲擬分析 80
第三節 狂歡的大眾文化在偶戲文本中的影響 102
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4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4

表2-1 歷屆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參賽統計表 20
表2-2 海山高中95至99學年參賽紀錄 21
表2-3 國內偶戲與教育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整理 53
表2-4 國內狂歡理論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整理 55
表2-5國內狂歡理論相關研究的期刊文章整理 57
表3-1 海山高中歷屆參與偶戲比賽的文本表列 64
表3-2 研究期程 66
表4-1 影視節目與廣告在海山高中偶戲文本中的引用與出處整理 104
表4-2 流行歌曲在海山高中偶戲文本中的引用與出處整理 110
圖3-1 研究流程圖 65
圖4-1 丁丁是人才的網路惡搞圖片 105

一、中文書目
Gérard Genette(2001)。廣義文本之導論(Introduction à l'architexte)。載於Gérard Genette,熱奈特論文集(史忠義譯)(頁1-67)。天津:百花文藝。
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2003)。教育方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台北:心理。
M.Featherstone(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南京:譯林。
Rubin, Allen, Babbie, Earl R.(2007)。社會工作研究法(陳若平,張祐綾等譯)。台北:湯姆生。
孔金、孔金娜(2000)。巴赫金傳(張杰、萬海松譯)。上海:東方。
巴赫金(1988),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三聯書店。
巴赫金(1998a)。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憲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b),論行為哲學。載於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賈澤林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c),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曉河、賈澤林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d),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顧亞鈴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e)。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載於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f)。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憲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巴赫金(2003)。小說的美學和理論。載於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郡煒譯)。天津:天津人民。
王廣西(2002)。功夫-中國武術文化。台北:知書房。
北岡誠司(2002)。巴赫金(魏炫譯)。石家莊:河北教育。
台灣研究基金會编輯部(1994)。台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
石光生(2009)。論臺灣全國學生創意偶戲比賽所見的創意與問題。載於高雄縣文化局編,節慶策劃與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朱崇科(2006)。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上海:三聯書店。
朱熹(1989)。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
米歇爾.德塞圖(2009)。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8):青少年政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
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李亦園(1984)。當前青少年次級文化觀察。中國論壇,205,9-15。
李陀(1999)。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序。南京:江蘇人民。
杜祖貽,關志雄,湯偉奇(2004)。中醫學文獻精華。香港:商務。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周文欽(2008)。研究方法概論。空大學訊,393,95-109。
杭間、郭秋惠(2006)。中國傳統工藝。北京:五洲傳播。
林立樹(2006)。世界文明史(上)。台北:五南。
林璧玉(2009)。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台北:秀威資訊。
邱豔芬、劉影梅(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之一-建立中小學生身體活動量指引共識。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約翰.菲斯克(2001)。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
約翰.菲斯克(2001)。解讀大眾文化(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
約翰.菲斯克(2005)。電視文化(祁阿紅、張鯤譯)。北京:商務。
孫長軍(2001)。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與新時期中國大眾文化研究。江漢論壇,10。
秦振安(1991)。中國皮影戲之主流-灤州影。臺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1993)。符號學:意義分析研究。載於朱立元著,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55-59。
馬爾柯姆.瓊斯(2004)。巴赫金之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趙亞莉等譯)。長春:吉林人民,頁118。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台灣教育,511,11-15。
張世宗(1995)。無獨有偶-談師與偶。載於國立台北師院幼教中心編,幼兒教具偶專輯。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幼教中心。
張汝倫(1999)。思考與批判。上海:三聯。
張敬、曾永義(1985)。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幼獅。
張曉華(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
張錯(2005)。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作者。台北:書林。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6)。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7。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許靜文(2009)。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
陳木杉(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黄海岱傳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永國(2003)。互文性。外國文學,1,75-81。
陳明華(2008)。核心字彙記憶捷徑。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陳湛明(2004)。在活動中使用無線電通訊機(二)。香港童軍,239,九龍:香港童軍總會公共關係委員會,24-25。
陳龍安(1991)。創意點子手冊。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喬納森.卡勒(2008)。符號的追尋。載於王敬民,喬納森.卡勒詩學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游芳憫(2011)。游芳憫文史專集第二卷:東西倫理學史研究。台北:秀威資訊。
程錫麟(1996)。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1,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頁76。
黃光國(1989)。事後回溯研究。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259-275。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鑫輝主編(2001)。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第2卷。南昌:江西人民。
經典雜誌(2006)。台灣教育400年。台北:經典雜誌。
蒂費納.薩莫瓦約(2003)。互文性研究(郡煒譯)。天津:天津人民。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葉緣秋(1986)。談線戲的表演藝術。載於陳瑞統編,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
董小英(1994)。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
詹姆遜(198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西安:陝西師大。
鄒文廣、常晉芳(2002)。當代大眾文化的本質特徵。新華文摘,2,132。
雷蒙.威廉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台北:巨流。
廖奔(1996)。傀儡戲略史。民族藝術,4。
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1994)。散文理論(劉宗次譯)。南昌:百花洲文藝。
趙一凡(1996)。歐美新學賞析。北京:中央編譯。
劉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
劉康(2011)。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
鄭金德(1980)。人類學發展理論史。台北:商務。
錢中文(1998)。理論是可以長青的—論巴赫金的意義。載於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教育。
龍冠海主編(1999)。雲五社會學辭典。台北:商務。
戴國良(2005)。行銷管理:策略、經營與本土實例。台北:五南。
羅婷(2001)。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季刊,84,9-14。
羅婷(2002)。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
羅鳳珠(2005)。人文學導論。台北:正中。
羅蘭.巴特(1987)。文本理論。上海文論,5。
羅蘭.巴特(1995)。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
譚達先(1992)。中國民間童話研究。台北:商務。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鐘瑛(2005)。網路傳播倫理。北京:清華大學。

二、學術論文
吳振邦(2004)。先報告班長,再成為男人?-國片軍教電影的變遷與性別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瓊洳(1997)。國中生次級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周玉真(1992)。青少年身體意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彰化。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嘉義。

三、英文文獻
Altheide, D. L.(1996), 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Sage. p.38
Babbie, E. (1989).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5th eds., California: Wadsworth.
Culler, Jonathan(2002).D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Cornell: Cornell Univ Press, p103-104.
Gold, Raymond L.(1969)‘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In George McCall and J. Simmons, J L.(eds.), Issue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nlo Park: Adddison-Wesley. p.30-39
Guilford, J. P .(1986)Creative talents. 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Kristeva, Julia,(1989)‘An interview with Julia Kristeva’, p. 280-293 in Intertextuality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 (eds.) Patrick O'Donnell and Robert Con Davis Baltimore,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Polit, D.F., Hungler, B.P.(1983). 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 Sydney : J.B. Lippincott Company.
Walker, J. A.,(1983). Art in the Age of Mass Media, London: Pluto, p.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