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 專書著作(依姓氏筆劃排列)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6年8月,3版第1刷。2.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二),元照,2007年1月。3.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學術論文集,元照,2003年1月,初版第1刷。4.王仲等著,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兼述兩岸相關財經法律問題,元照,2002年5月。
5.王泰銓、王志誠,公司法新論,三民,2010年3月,修訂五版2刷。
6.毛亞敏,公司法比較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年10 月,初版。
7.伍忠賢,公司治理的第一本書,商周出版,2003年1月。
8.江憲治郎,王保樹主編,于敏、楊東譯,新公司法制定的意義,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
9.李小寧,公司法視角下的股東代表訴訟,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
10.林咏榮主編,商事法論文選輯,1984年7月初版。
11.施智謀,公司法,自版,1991年7月。
12.柯芳枝,公司法專題研究,1976年4月,初版。
13.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10年7月,修訂七版二刷。
14.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2007年11月,增訂6版1刷。
15.財團法人萬國法律基金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公司法制全盤修正計畫研究案總報告第一冊,2003年。
16.梁宇賢,公司法論,三民,2006年3月。
17.黃川口,公司法論,自版,78年,修正4版。
18.陸年青、許冀湯譯,現代股份公司與私有財產,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1 年8 月。
19.曾宛如,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元照,2008年12月,初版第1刷。
20.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元照,2007年10月,2版第1刷。
21.葉銀華、李存修與柯承恩,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商智文化出版,2002年11月。
22.楊建華, 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三民,84 年10 月。
23.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2010年7月,修訂5版2刷。
24.廖大穎,證券市場與股份制度論,元照,1999 年5 月初版,
25.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三民,1995年9月。
26.劉連煜,現代公司法,自版,新學林,2009年9月,增訂5版。
27.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07年2月,增訂5版1刷。
28.劉連煜,公司理論與判決研究(二), 2000 年9月。
29.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2005年8月。
30.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1994年3月。
31.賴源河主編,公司法論文選輯(法律學研究第一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5年7月。
32.賴源河、王仁宏、王泰銓、曾宛如、王文宇、余雪明、黃銘傑、林仁光、劉連煜、梁宇賢、林國全、王志誠、柯芳枝合著,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2002 年10月。33.謝易宏、陳德純,後安隆時代的一線曙光?論2002 年美國企業改革法對公司治理之影響,瑞興圖書,2004 年02 月。
34.謝朝斌,獨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26頁。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1.王志誠,「論股份有限公司之監察機構-兼評我國監察人制度之立法動向」,證券管理,1995年1 月。2.王志誠,「公司法:第四講—股東會之權限及議事原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3.王志誠,「美國公司經營機關之改造與啟發 ─ 兼論我國引進外部董事制度之基本課題」,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11期,1998年11月。4.王志誠,「員工參與經營機關之法理與爭論(上) ─ 企業法與經營學之交錯領域」,集保月刊,第51期,1998年2月。5.王志誠,「優質企業併購法之建構:效率與公平之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 期,2004年7 月。6.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 第30 期。7.余雪明,「臺灣新公司法與獨立董事(上)」,萬國法律第123期,2002年7月。8.利美利, 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訴訟制度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5 年6 月。9.李欽賢,「論公司負責人對第三人賠償責任之性質論最高法院八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五三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68期,2001年1月。10.Chun Li 李俊,「The KungssuLu of 1904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Company Law」,政大法學評論,第10 期,民國63年6月。11.周振鋒,「論股東代表訴訟的變革方向以美國法為研析基礎」,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99年6月。
12.周振鋒,「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十條之一以股東代表訴訟為中心」,法學新論,第27期,2010年12月。
13.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2006年1月。
14.林恆鋒,「安隆破產案之省思 ─ 會計師不該是生意人:論利益衝突與會計管理問題」,實用月刊第327期,2002年3月。15.林國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民事賠償責任之追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 期,2003年9 月。16.林國全,「監察人修正方向之探討-以日本修法經驗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 2001年6月。17.林國全,「董事競業禁止規範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18.林麗香,「從日本三井礦山案件判決檢視我國公司法上有關規定」,法政學報第2期, 1994 年7 月。19.邵慶平,「公司不法行為中董事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探討—兼論誠信義務的發展與定位」,2007 現代會計論壇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20.邵慶平,「論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分配─近年來公司法修正之反思」,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4月。21.姚思遠,OCED公司治理原則(2004),華岡法粹,第32卷,2004年12月。22.洪秀芬,「股東交流平台建立之探討—以德國股東論壇為例」,興大法學第1 期,2007 年5 月。23.洪秀芬,「董事會獨力經營權及董事注意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94期,2006年12月。24.胡浩叡,「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機關之研究以權限分配與公司治理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 年6 月。25.胡韶雯,「由公司治理導向論法人股東表決權之分割行使—評公司法第一八一條修正草案」,法學新論第15 期,2009 年10 月。
26.張國鍵,近七十年來中國之商事法,銘傳學報第二十期,民國72年3月。27.孫嘉欣,從各國公司治理改革趨勢論完善我國公司治理內部監察體制之改革 ─ 以獨立董事、監察人法制之改革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28.陳彥良,「股東會決議之限制─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心」,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 卷第4 期,2006 年4 月。29.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4期,2007年5月。30.陳俊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維護-論股東會章訂專屬決議權限之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31.陳錦旋,「公司治理與獨立董事之法治實務問題(一)」,集保月刊,第134 期, 2005 年1 月。32.陳纘華,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監控制度之研究—以監察人制度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33.曾宛如,「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的盲點」,台灣法學雜誌,159期,2010年9月1日。
34.黃百立,「論董事注意義務以日本董事注意義務為中心」,中原財經法學系碩士學士論文,2007年6月。35.黃書苑, 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東代表訴訟— 著重於程序法上問題之比較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6 年6 月。36.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 期,2003 年6 月。37.黃銘傑,「金融機構負責人忠實注意義務加重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 期,2007 年3 月。38.楊竹生,「論董事注意義務中監督公司業務執行之義務」,中原財經法學第13 期,2004年12月。39.楊敏華,「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起源與發展」,全國律師,第10 卷,第11 期,2005 年11月。40.楊誌柔,「美國安隆公司倒閉事件的省思」,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0卷第5期,2002年5月。41.廖大穎,「企業經營與董事責任之追究檢討我國現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經社法制論叢,第37期,2006年1月。
42.廖大穎,「論證券投資人保護機構之股東代表訴訟新制」,月旦民商法雜誌,32期,2011年6月。
43.劉連煜,「投保中心提解任董監事及代表訴訟之新規範」,月旦法學教室,84期,2009年10月 。
44.劉連煜,「董事會違法行為之制止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8 期,2004 年4 月。45.賴佳宜,「公開發行公司經營模式之探討 ─ 兼論臺灣擴大股東權之迷思」,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46.謝昀璉,「我國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監控模式之變革與展望-兼論美國法之審計委員會制度」,政治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47.謝哲勝,「忠實關係與忠實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70 期,2001 年3 月。二、日文文獻
(一) 專書著作
1.上柳克郎、鴻常夫、竹內昭夫等編,新版注釈会社法株式会社法の機関(北沢正啟),平成4年12月,初版6刷。
2.大隅健一郎、今井宏,会社法論上卷(第三版),平成3年1月30日。
3.小林秀之, 株主代表訴訟の手續(簡體)法的考察,木川統一郎博士古稀祝賀論文集刊行委員会編, 木川統一郎博士古稀祝賀民事裁’判の充實(簡體)と促進, タイムズ社,1994年5月16日。
4.小林秀之,擔保提供原告惡意,收錄於小林秀之、近藤光男合編,株主代表訴訟大系,平成8年12月15日。
5.日興證券株主代表訴訟辯護團, 訴える側の株主代表訴訟 :その論理と手續の實際,民事法研究會,,平成6年2月25日1刷。
6.石井照久,商法Ι,勁草書房,昭和42年。
7.加藤良三,学説‧判例による株式会社法.2,中央經濟社,昭和57年8月10日,第1版。
8.北沢正啟著,株式會社法研究,有斐閣,1967年10月,初版。
9.田中誠二,再全訂会社法詳論(上),勁草書房,昭和57年6月5日,再全版1刷。
10.田中誠二、川村 正幸、崛口亙合著,新版会社法,千倉書房,平成3年11月1日,第65版。
11.有斐閣,判例六法,有斐閣,平成18年版(2006年)。
12.竹內昭夫, 株主の代表訴訟,会社法の理論Ⅲ , 有斐閣, 平成二年一月十二日。
13.近藤光男,「委員会設置会社」,新しい会社法制の理論と実務,経済法令研究会,2006年。
14.松田二郎、鈴木忠一,条解株式会社法(上),昭和26年。
15.河本一郎、森田章、岸田雅雄、川口恭弘合著,日本会社法,新訂第五版,平成14年3月29日。
16.周劍龍,株主代表訴訟制度論,信山社平成8 年6 月20 日第1版。
17.相澤光江, 北沢義博編著 ; 山川萬次郎, 藤本美枝著,株主代表訴訟理論と実戦,清文社,1994年7月。
18.相澤哲ほか編著,論点解說 新.会社法 千問の道標,商事法務,平成18年。
19.浜田道代,「会社法総則と定義規定」,新しい会社法制の理論と実務,経済法令研究会,2006年。
20.鈴木竹雄、竹內昭夫合著,株主の代表訴訟,会社法の理論Ⅲ,平成2年1月12日,初版第1刷。
21.新谷勝,株主代表訴訟と取締役の責任,’中央經濟社,平成6年。
(二)雑誌論文
1.上田榮治,「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る担保制度と惡意(上)」, 商事法務1431期,1996年8月5日。
2.小林秀之,「株主代表訴訟の構造と役員賠償責任保険(上)」,商事法務,NBL532號,1993年11月1日。
3.小林秀之、原強,「株主代表訴訟」, 全判例と理論を知ゐ, 日本評論社, 1996年1月15日。
4.小林秀之、原強, 「株主代表訴訟の法構造と機能(2)」, 判例時報1494 號,1994 年。
5.土田亮,「株主代表訴訟によって追及しうる責任の範囲」,大宮ローレビ. ュー,第6號,2010 年 2 月。
6.中島弘雅, 「株主代表訴訟制度民事訴訟手續法上の問題」’, ジユリスト第1050期,1994年8月1日。
7.吉野正三郎,「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会社の參加(下)」,商事法務,1358期。
8.池田辰夫 ,「わがにおける株主国代表訴訟制度」,阪大法學40卷3.4號(1991年3月)。
9.周劍龍,「株主代表訴訟における株式同時所有の原則」,商事法務1368號,1994年。
10.崛越 董,株主代表訴訟Q&Α,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廣報部,平成6年2月10日
11.新谷勝,「株主代表訴訟と改正商法」,’判例タイムズ第八二四號, 1993年11月1日。
三、英文文獻
1.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2.Comment, The Dilemma of the Double Derivative Suit , 83 Nw.U.L.(1989).
3.Dennis J. Block ,Stephen A. Radin & James P. Rosenzweig ,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 ule in Shareholder Litig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Decade, 45 Bus. Law (1990)。
4.Eugene F. Fama & Michael C. Jensen,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 26 J.L & Econ. (1983)
5.Georage W. Dent, Jr, The Power ofDirectors to Terminate Shareholder Litigation:the De th of theDerivative Suit ? , 75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80)。George Dallas, Governance and Risk, McGrawHill(2004)。
6.George W Dent Jr. :The Power of Directors to terminate shareholder litigation: The death of the derivative suit? 75N.W.U.L.R.96 (1980).
7.Gower, Modern Company Law (4th ed 1979).
8.Gray v Lewis(1873) 8 Ch App 1035 ,1051, per Sir W M James LJ on the risk of multiple actions, quoting Law Commissiom Report No.142。
9.Margaret M. Blair, Ownership and Control,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10.Prunty, The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Suit :Notes on Its Derivation , 32 N.Y.U.L. Rev. 1981(1957)
11.Ralph C. Ferrara, Kevin T. Abikoff, &Laura Leedy Gansler ,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Besieging th e Board , NLP IP Company Law Journal Press , New Tork (2005)。
12.Robert A. G. Monks & Nell Minow,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1。
13.Security for Expense in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Suits :23 years Experience, 4 Colum. J.L. & Soc .Pros. (1968).
14.Wright & Miller, 7A Federal Practice and Procedure (1972).
四、網路資料
1.OECD公司治理準則http://www.oecd.org/dataoecd/32/18/31557724.pdf
2.日本会社法http://law.egov.go.jp/announce/H17HO086.html
3.法學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4.美國模範公司法
http://www.abanet.org/buslaw/library/
onlinepublications/mbca2002.pdf
5.英國2006公司法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46/part/11
6.行政院公司治理專案小組,強化公司治理政策綱領。
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844。
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4516
8.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網站
http://www.sfb.gov.tw/Layout/main_ch/
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
=fb9cb0926d064efbbe7b3e973625db71;
http://www.oecd.org/dataoecd/48/55/25778905.pdf
9.證券基金會網站http://www.sfi.org.tw/E/Plate.aspx?ID=332。
10.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3/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