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鍾怡婷(2003)。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
2.陳奎旭(2010)。公民社會下的環境運動—以林園反三輕運動為例
3.李茂群(2010)。公民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政策論證─以高雄捷運為例
4.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5.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公共行政學報6.蔡育璟(2003)。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
7.劉姵君 (2007) 。集中化與多角化併購對主併公司報酬影響之探討
8.陳耀明 (2007) 。海峽港市合作論壇─高雄市互動管理研討會
9.林雲峰 (2005) 。公眾參與設計及推展計劃手冊
10.黃東益(2008)。審議過後-從行政部門觀點探討公民會議的政策連結。東吳政治學報11.林國明、黃東益(2004)。公民參與:審議式民主的實踐與全民健康保險政策
12.林國明、黃東益、杜文苓(2008)。行政民主之實踐:縣市型議題審議民主公民參與操作手冊
13.彭渰雯、杜文苓(2008)。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詹中原(2006)公共政策問題建構過程中公共性之剖析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
15.彭渰雯(2011)。「網絡治理與民主政治:性別與環境領域的個案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16.彭渰雯、杜文苓(2009)。「中港大排河廊改造整合計畫」。台北縣政府水利局委託計畫
17.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18.林啟新(2004)。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台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明會為例
19.彭渰雯、曾瑾珮(2010)。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的民眾參與經驗省思
20.彭渰雯、溫炳原、郭美君、魯台營(2011)。民眾參與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及規劃成果推廣之研究服務計畫書(未出版)
21.李怡先(2009)。都市綜合治水防洪新理念。建築研究簡訊第63期《專題報導》
22.陳伸賢等 (2007)。綜合治水對策及永續發展 土木水利 第三十五卷 第四期
23.溫仲良、鍾明光(2006)。「美濃文化造鎮總體規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案
24.Han-Bin Liang。(1998)「人工池塘、湖泊、濕地在日常生活應用」,薛翠 譯
25.李宜欣 (2010)。看見日本川人街亮點 靜岡縣ground work三島的組織串連河川營造經驗
26.陳明燦(1997)。國土整合規劃制度之研究-德國實施經驗闡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許銘熙、謝龍生 (2006)。台灣防洪治理工作之回顧與展望。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28.曾梓峰(2006)。城市競爭力與國際行銷。研考2006年10月第三十卷第五期
29.曾梓峰(2010)。城市治水 該換換腦袋。2010-09-22╱中國時報╱第A18版╱時論廣場
30.曾梓峰、王宥鈞(2009)。從生態治理角度探討水資源在景觀規劃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以高雄典寶河谷為例,第十三屆(2009 年)國土規劃論壇論文
31.王宥鈞(2010)。景觀規劃應用於生活整合型流域治理之模式探討─以高雄典寶溪為例
32.曾梓峰(2011)。「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水患問題探討與因應對策」委託研究計畫。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3.曾梓峰(2011)。「高雄縣市相鄰水系景觀風貌」規劃案。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34.曾梓峰(2010)。「曹公新圳流域整體水系治理及景觀營造綱要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高雄縣政府
35.曾梓峰(2007)。「德國景觀規劃永續取向發展趨勢之回顧與前瞻」,《2007年國土規劃論壇-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36.曾梓峰(2008)。「典寶河谷城鄉風貌發展綱要計劃」委託專業服務案。高雄縣政府
37.邱國源(2001)。簡說「美濃中圳埤頭」故事 月光山雜誌社(合訂本)
38.陳明燦(1997譯)。德國聯邦自然保護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
39.杜文苓、張國偉、吳嘉純(2009)。審議民主在空間議題上的新實驗:以「中港河廊通學步道願景工作坊」為例。公共行政學報
40.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 政大公共行政學報‧ 第三十五期
41.李友平等(2007)。台灣易淹水地區之治水問題與對策。
42.陳建合(2008)。綜合治水對策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上之應用。
43.陳伸賢、楊偉甫、曹華平、李友平等(2009)綜合治水對策及永續發展。經濟部水利署。
44.陳炳宏(2007)。臺北縣新莊市中港大排水岸城鄉個案分析 公民參與觀點。
45.林芝邑(2009)。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的都會治理整合途徑-以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為例。
46.朱玉璽(2007)。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參與環境運動之歷程研究
47.郭美君(2010)。「第五屆全國河川NGOs會議」會議成果報告
48.周素卿(2011)。〈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民間組織參與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1)成果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發表
49.曾梓峰(2011)。「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異常研擬淡水河流域都市發展與流域防災整合」委託專業服務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50.楊錦雀(2002)。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
51.江家慧(2003)。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
52.王芳筠 (2004)。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析。
53.林妍君 (2002)。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
54.吳茂成(2011)。日本鶴見川見學報告。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未出版)
55.王心吟、陳佳欣(2008)。景觀規劃應用於基地保水之探討--以燕巢大學城為例。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
56.「高屏溪水系美濃溪治理基本計畫」,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年12月
57.「美濃溪治理規劃報告」,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年12月。
58.「鶴見川流域之再生」,經濟部水利署, 2005年11月。
59.「美濃地區設置滯洪池可行性評估」,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2010年12月
60.「區域排水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參考手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6年。
61.「河川治理及環境營造規劃參考手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6年。
62.「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綱要計畫」,經濟部水利署 2006年
63.「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修正計畫」,經濟部水利署 2010年3月
64.「河川治理規劃及河川區域劃設水文分析報告審查作業須知」,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6年2月。
65.「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一階段實施計畫縣管區域排水美濃地區排水系統規劃(美濃排水、福安排水及中正湖排水)規劃」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2009年。
66.「中正湖及竹子門規劃報告」高雄縣政府,2007年。
67.「美濃地區水環境保育及統合治水規劃(美濃地區水圳文化)」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2009年。
68.「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二階段實施計畫縣管區域排水美濃地區竹子門排水系統規劃」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民國99 年(辦理中)。
69.「川人街 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日本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2001年編著,黃世輝等2009年翻譯,(未出版)
70.「中正湖排水及竹子門排水系統整體治理規劃成果報告」,高雄縣政府,2008年。
71.「美濃中正湖周邊及環鎮自行車道二期工程」,觀光交通局行銷課,2005年。
72.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竹子門工作站業務簡報,2007年。
73. 美濃鎮誌(上)(下)。美濃鎮公所, 1996年。
74.「台灣鄉村景觀風貌調查分析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年。
75.「美濃集水區整體治理調查規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年。
76.「高屏地區吉洋排水改善規劃報告」,經濟部水利署,2004年。
77.「高屏溪河川環境營造計畫規劃」,經濟部水利署,2006年。
78.查核機制作業手冊,高苑科技大學綠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007年。
79.2010大台南市政政策民間論壇會議手冊 台南縣市各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0年編印。
80.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heo.taipei.gov.tw/MP_106031.html
81.美濃研究生會部落格(最後瀏覽2011年12月15日)http://blog.roodo.com/culture_meinung/archives/cat_215590.html
82.從「美濃淹水」問題開始 部落格(最後瀏覽2011年12月15日)http://blog.xuite.net/yyunc/nordic/26605297
83.經濟部水利署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 http://www.wra.gov.tw/default.asp
84.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專屬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fcp.wra.gov.tw/
85.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專屬網站(最後瀏覽2011年12月15日)http://shihmen.wra.gov.tw/
86.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專屬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sspw.wra.gov.tw/
87.經濟部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中心(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 http://gic.wra.gov.tw/gic/HomePage/Index.aspx
88.南區水資源局全球資訊網(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 http://www.wrasb.gov.tw/index5.aspx
89.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最後瀏覽2011年6月15日)http://www.wra07.gov.tw/allpage.php?content_info_id=10
90.水利署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專屬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fcp.wra.gov.tw/default.asp
91.台北縣政府中港大排專屬網站-「幸福河廊Dream River」(最後瀏覽2011年6月15日)http://dreamriver.tpc.gov.tw
92.審議民主資料庫(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 http://140.116.65.13/d4/archives.php?arch=2
93.日本三島市城市介紹網站(中文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city.mishima.shizuoka.jp/foreign/kanko/ch/welcome_ch.html
94.景觀法草案 (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20050308141802373.pdf
95.美濃豐華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meinong.kccc.gov.tw/home.asp
96.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blog.roodo.com/finimay
97.內政部營建署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cpami.gov.tw/
98.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napcu.org.tw/website/
99.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aterwatch.ngo.org.tw/league
100.中正湖文史工作室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0919152033
101.易北河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lbe River(德文網站 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 ) http://www.ikse.de/
102.橫濱市總合治水對策(日文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city.yokohama.lg.jp/kankyo/gesui/
103.鶴見川水系河川整備基本方針(日文網站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ktr.mlit.go.jp/keihin/tsurumi/project/policy/index.htm
104.日本鶴見川流域治理計劃書(日文網站 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w.mlit.go.jp/river/basic_info/jigyo_keikaku/gaiyou/seibi/pdf/tsurumi-4.pdf
105.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綜合水管理網站(英文網站 最後瀏覽2012年1月1日)http://wwf.panda.org/about_our_earth/about_freshwater/rivers/irbm/
106.Gittell(1980)。 Limits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07.Kathlene, L & Martin, J.A. (1991)。 “Enhanc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Panel Design,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08.Ventriss, C.(1989 )。“Toward a Public Philosoph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Civic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09.Reed, Mark S. (2008)。“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0.Kaika, Maria (2003).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A New Directive for a Changing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uropean Framework.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1(3):2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