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遠,2008,《招募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王成基、李震洲,2006,<原住民族國家考試建制、發展及其未來改進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2(1):71-96。王雯君,1999,<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原住民就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布興‧大立,2008,《自治是原住民族的唯一活路》,台北:前衛出版社。
田振榮,2010,<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方法之研究>,「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方法與標準之建立研討會」(9月18日),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伊凡諾幹,2004,<文官制度改革與原住民族發展:對於建構多元並具有民族特色之考銓制度的初步努力與檢討>,《考銓季刊》,(40):1-19。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0,<98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1,<99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
吉娃斯.巴葛,2001,<多元文化之課程與教學>,「九年一貫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江大樹,2005,<政府改造對公務人員教考訓用配合制度之影響>,《國家菁英季刊》,1(1):45-58。江明修,2002,<公務人員各官等核心能力與訓練體系建立之研究>,台北:公務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委託研究。
江明修,2009,<公務人員考試口試評量方式改進研究>,考選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考試院編,2004,《原住民族文官考銓問題研討會與座談會資料彙編》,台北:考試院。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核心能力指標建立之研究:行政院所屬機關核心價值及中高階主管管理核心能力選定分析>,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研究與發展成果:http://web.cpa.gov.tw/public/Data/81161512971.doc,檢索日期:100年9月10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6,<建構能力導向政府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具體策略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研究與發展成果:http://web.cpa.gov.tw/public/Data/811613501171.doc,檢索日期:100年9月10日。
吳三靈、王崇斌,2006,<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導入核心能力之研究:以考選與培訓為導入策略>,《國家菁英季刊》,2(4):25-42。吳老德,1997,<由孫中山與羅爾斯正義觀點析論模塑福利國家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出版。
吳佳儒,2000,<HR專業人員才能需求模型之建立∼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偉文、李右婷、鍾帛煻、陳錫煌,2004,<應用FHA法建構台灣型Competency 模型:年度調查報告>,新竹市人力資源管理協會(HC-HRMA)台灣職能研究會。
吳復新,1992,<評鑑中心法與管理人才考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復新,2005,<評鑑中心法及其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國家菁英季刊》,1(1):175-204。吳復新,2007,<國家考試口試方法技術檢討與改進之研究>,《九十五年度考選制度研討會系列五-國家考試口試方法與技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選部。吳復新、黃一峰,2001,《評鑑中心的理論與應用—兼論高考一級考試改革方案》,台北:三民書局。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143。吳瓊恩,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大偉、溫瑞烘、康雅菁、林韶姿、周元如,2011,<建立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流程之研究-方法與流程>,《九十九年度考選制度研討會系列三-建立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流程之研究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選部。
李少軍、杜麗燕、張虹,2003,《正義論》,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譯自Rawls, John A.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右婷,2006,<建立職能分析能力課程規劃及運用試作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
李右婷,2008,<建構以職能為基礎的教育訓練-以J公司為例>,「2008國際企業人才培育研討會」(11月7日),新竹:大葉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日本星城大學經營學部。
李右婷、吳偉文,2003,《COMPETENCY導向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李安妮、戴肇洋、林怡君、宋毓娸,2008,<公部門進用原住民人員之考用情形等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研究。
李慶雄,2010,<公務員國家考試就不要再考國文了>,《變革中的文官治理:考試院80周年慶專刊》,台北:考試院。
沈建中,2009,<公務人員核心職能與培訓-論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培訓模式與個案教學模式建構芻議>,《研習論壇》,(107):30-46。林文政、楊尊恩,2003,<職能模式在企業中實施之現況調查>,「第九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林水波、王崇斌,2005,<文官核心能力與良善公共治理之關聯性>,「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研討會」(9月19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嘉誠,2007,<考選政策的願景、策略與目標>,《研習論壇》,(73):1-6。林蔚毓,2007,<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以族群衝突的觀點論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珍琬,2009,《心理衛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姚婉麗,2006,<我國原住民族文官考用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姚嘉文,2010,<原住民的人事制度問題>,《變革中的文官治理:考試院80周年慶專刊》,台北:考試院。
施正鋒,2004,<行政體系中的原住民族-由「優惠待遇」到「積極行動」>,《考銓季刊》,(40):47-57。
施正鋒,2010,《臺灣族群政策》,台中市:財團法人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李安妮、朱方盈,2005,《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施能傑,2003,<公務人員考選制度的評估>,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八輯-政經變遷與公共治理》,台北:銓敘部:193-215。施能傑,2010,<職能理論對國家考試制度設計的啟示>,《國家菁英季刊》,6(3):17-35。
施曉光、謝文華,2011,<考上原住民族特考,放棄當原住民>,自由時報電子報8月28日,檢索日期:2011年9月20日。
胡珍珍,2007,<我國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之研究—核心能力的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翁興利、陳文學,2008,<我國原住民族文官之研究:消極代表性官僚的測量>,《國家菁英季刊》,4(1):1-18。馬賴.古麥,2005,<原住民族自治的展望>,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4/IA-R-094-011.htm,檢索日期:100年11月8日。
馬賴‧古麥、桂宏誠,2003,<建立原住民族文官體制的理念:我們自己會治理的更好 >,《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168-175。
高德義,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4-24。常昭鳴、共好知識編輯群,2010,《PSR企業策略再造工程:策略規劃》,台北:臉譜出版。
張其祿,2008,<公務人力的多元化管理:兼論國家考試之人權保障>,《國家菁英》,4(1):95-111。許志隆、鄭晉昌,2003,<職能辭典(Competency Dictionary)的發展與應用>,「第九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許南雄,2009,《人事行政學-兼論現代考銓制度》第六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許彩娥,1996,《多元化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天一圖書有限公司。
許慶復,2009,<政府部門人力多元化管理>,《高大法學論叢》,(5):1-22。
陳元義,2000,《我國原住民行政》,台北:美欣圖書出版。
陳文學,2011,<政府機關對於原住民族特考提列職缺的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1):117-144。
陳文學、廖鎮文,2000,<影響政府機關進用原住民的因素探討>,《立法院公報》,89(36):1-31。
陳立唐,2011,<因應不同任務需求與目標,適時調整組織文化>,《經理人月刊》,(82):52-53。
陳皎眉、胡悅倫、洪光宗,2009,<國家考試口試之命題與評分>,《國家菁英季刊》,5(4):35-56。
陳皎眉、胡悅倫、洪光宗,2010,<人格測驗在國家選才上之使用與發展>,《國家菁英季刊》,6(4):1-12。
陳皎眉、黃富源、孫旻暐、李睿杰,2011,<論心理測驗與國家考試>,《國家菁英季刊》,7(1):15-31。
陳靜蘭,2011,<析述公務人員考試口試技術研討會>,《考選論壇季刊》,2(1):37-43。
傅仰止,2001,<第一章:都市原住民概說>,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就業情報雜誌,2003,<員工必備的最重要核心職能>,就業情報雜誌328期。
彭錦鵬,2005,<從英美等國文官制度發展探討我國考試制度改進方向>,《國家菁英季刊》,3(1):35-62。彭錦鵬,2009,<考選制度的觀念革新-以簡併考試類科及考試及格人員地方歷練為例>,《國家菁英季刊》,5(1):49-67。童春發,2004,<原住民公務人員特種考試方式意見調查>,台北:考試院委託研究。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8,《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黃一峰,2007,<國家考試未來發展趨勢之研究>,《九十五年度考選制度研討會系列五-國家考試口試方法與技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選部。
黃一峰、李右婷,2006,<高級行政主管遴用制度之探討>,《考銓季刊》,(45):43-60。黃一峰、鄭怡君,2005,<評鑑中心應用於國家考試之探討:以美國外交人員口試為例>,《國家菁英季刊》,1(1):79-98。黃素芸,2009,<職能運用於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之實務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戊龍,2010,<以職能評估角度談考試方式及應試科目設計-以高考三級及三等地方特考一般民政類科為例>,《國家菁英季刊》,6(3):37-56。
楊朝祥,2009,<建置符合專業需求的國家考選與人才培育制度>,《銘傳電子期刊》,創刊號:1-16。
楊朝祥,2009,<國家考試語文科目改革芻議 >,《國家菁英季刊》,1(5):1-11。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熊忠勇,1998,<多元化管理初探>,《人事管理》,35(7):17-22。熊忠勇,2010,<以職能評估角度談考試方式及應試科目設計-以高考三級及三等地方特考一般行政類科為例>,《國家菁英季刊》,6(3):75-90。
劉正保,2011,<營造業品管人員專業職能模型之建構>,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約蘭,2011,<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錄取分發制度之解構與再設計>,《考選論壇季刊》,1(1):30-38。
劉曉雯,2003,<管理職能模式及其評鑑系統之設計 ─以Z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秀涓,2005,<考選制度之新思考架構—職能基礎的觀點>,《國家菁英季刊》,1(1):59-78。蔡秀涓,2010,<以職能評估角度談考試方式及應試科目設計-以高考三級及三等地方特考人事行政類科為例>,《國家菁英季刊》,6(3):57-74。
蔡明勳,2005,<運用職能於發展跨國企業選才工具—B公司之選才工具發展專案>,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璧煌,2010,<國家考試不能以形式公平為己足>,《變革中的文官治理:考試院80周年慶專刊》,台北:考試院。
鄭好晴,2008,<職能、職涯發展與組織績效之關係>,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黎士鳴,2008,《心理學概論》,台北:雙葉書廊。譯自 John W. Santrock. 2006. Psychology Essentials, 2e. US: McGraw-Hill Companies.
盧建中、費吳琛、廖良文,2007,<政府公務單位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職能模型指標構面建構之探索性研究>,《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27(2):111-139。謝宗熹,2005,<企業導入職能模型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人力資源組碩士論文。
鍾燕宜、王梓涵,2008,<以職能為基礎探討績效管理>,《T&D飛訊》,(73):1-16。
藍美貞、姜佩秀,2001,《職能招募與選才》,台北:商周。譯自Robert Wood and Tim Payne. 1998. Competency-Based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顏中揚,2008,<餐飲連鎖業者對二度就業中年婦女之職能評鑑與雇用意願之關係:以業者個人屬性為干擾變項>,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所碩士論文。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顧慕晴、盧姵緁,2008,<我國公部門原住民工作權保障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4(1):19-42。二、英文部分
Anntoinette, D. Lucia & Richard Lepsinger.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ardy, Robert L. & T. T. Selvarajan. 2006. “Competencies: Alternative framework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siness Horizons 49: 235-245.
Cira, Darrell J. & Ellen R. Benjamin. 1998. “Competency-Based Pay: A Concept in Evolution.” Compensation & Benefit FReview, September/October
Cook, K. W. & P. Bernthal. 1996. Job/ role competencies practices survey report. Pittsburgh: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Cox, Taylor Jr. 1993.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Dalton, M. 1997. “Are competency models a wast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10):46-49.
Gatewood, D. R. & Hubert S. Field.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Orlando. FL: The Dryden Press.
Kochanski, J. T. 1997. “Competency-Based Management.” Training & Development 51(10):40-44.
Krislov, Samuel. 1974.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ahti, Ryan K. 1999. “Identifying and Integrating Individual Leve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Core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4(1): 59-75.
Levine, Charles H., B. Guy Peters & Frank J. Thompso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llenges、Choices and Consequenc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Little Brown Higher Education.
Mirabile, R. J.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8):73-77.
Morrison, Ann M. 1992. The New Leaders: Guidelines on Leadership diversity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
Prahalad, C. K. & Gary P. Hamel.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Punnitamai, Werawat. 2002.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ency Modeling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Holistic Inqui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of Thai.
Ralelin, J. A. & A. S. Cooledge. 1995. “From generic to organic competenci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24-33.
Schoonover, S. C. 1998.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for the Year 2000: The Wake-up Call. Alexandria. V.A.: 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an Riper, Paul P. 1958.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Serv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