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2: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于茂宗
研究生(外文):Yu, Mao-Tsung
論文名稱:論證券交易法資訊不實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與因果關係認定的理論與實證
論文名稱(外文):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n Civil Liability and Causational Proof for Misrepresentation under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指導教授:林國賢林國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Kuao-Sheng
口試委員:李伸一林誠二林信和吳光明
口試委員(外文):Lee, Shen-YiLin, Cheng-ErLin, Shin-HoWu, Kwang-Min
口試日期:2011-12-19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5
中文關鍵詞:證劵交易公開說明書資訊不實證劵詐欺
外文關鍵詞:securities exchangeprospectusmisrepresentationsecurities frau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篇論文以探討證券詐欺的民事賠償責任為核心。主要論及證券交易法中有關證券詐欺、資訊不實、公開說明書等虛偽、隱匿的規定。其中發行市場涉及資訊揭露不實的是第二十條、第二十條之一、第三十二條,而交易市場則是第二十條與第二十條之一。
我國證券詐欺的民事賠償規範多是仿自美國的立法。因此,本文就美國關於證券詐欺的民事賠償立法背景、法條規定、判決、理論作介紹與分析,以瞭解美國針對證券詐欺的民事求償法律機制。以助於我國證券詐欺法制的建立。
本文深度探討第二十條之一與三十二條規範下資訊不實的損害賠償,找出第二十條之一與三十二條的運作缺陷以及將來修法的可能。並闡述既有的第二十條之一與三十二條的既存問題及其重要案例,以及近來遭受濫用的相關理論。
再分別論述、資訊分實、公開說明書等虛偽、隱匿等不實陳述的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並進行分析。再比較我國與美國在立法、學說、司法實務的運作,以提出我國現行有關資訊不實民事賠償制度的缺失及改善方向。

The study probes into securities fraud and its compensatory liability by focusing on regulations related with securities fraud, misrepresentation statements, omission or concealment that shown on the prospectus and reported financial statement required by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Such misconducts will be occurred both in the issuance market and trading market, when arising in the issuance market, are subjected to article 20, 20-1 and 32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when arising in the trading market, are subjected to article 20 and 20-1.
Many of articles on anti-fraud and civil compensatory regulations in R.O.C. are followed or even identical with the statutes of 1933’s Security Act or 1934’s Security Exchange Act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refore, the study will fully discuss legislation background, purpose of legislated articles, requirements of regulations, theories, and judicial decisions on civil liabilities of securities fraud in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oth understand the legal mechanism on civil liabilities of securities fraud in United States and help R.O.C.’S relevant judicial,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bureaus to build up legal systems of anti-fraud.
The study will deeply discuss the civil liabilities for misrepresentation statements under article 20-1 and 32, find out what goes wrong on the operation of these two articles and suggest the possibilities of amending legislation. The study will explain what existing questions rooted in the context of article 20-1 and 30 and several cases under them are reviewed;meanwhile explore the potential flaws of theories from United States that might be abused by our courts and academic circles.
Moreover, separately, the requirements and law effects for securities fraud, misrepresentation statements, omission or concealment on prospectus and reported financial statement a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legislations, theories, judicial practices from United States and R.O.C are also reviewed, for the proceeding a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o that the deficiencies of R.O.C.’s current civil liability for securities fraud can be uncovered, and propositions for improvement can be suggest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一項 研究背景 1
第二項 研究動機與問題 4
第三項 研究目的 7
第四項 研究重要性 10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1
第一項 研究架構 11
第二項 研究方法及資料來源 11
第三節 預期結果或貢獻 13
第二章 公開發行公司的資訊揭露本質 14
第一節 資訊揭露原則 14
第一項 誠信原則 14
第二項 公開原則 15
第一款 意義 15
第二款 適用範圍 17
第三項 競爭與秩序原則 18
第一款 法律與效率 18
第二款 競爭與法律規範 19
第二節 資訊揭露的制度 20
第一項 企業內容公開的重要性 20
第二項 公開企業內容的功能 22
第三項 我國法上的公開制度 23
第三章 民事詐欺與證券詐欺的區別 29
第一節 民事詐欺的概念與要件 29
第一項 緒說 29
第二項 民事詐欺的要件 29
第二節 證券詐欺的概念與要件 31
第一項 緒說 31
第二項 證券詐欺的要件 33
第三節 民事詐欺與證券詐欺的區辨 38
第一項 立法目的不同 38
第二項 二者的區辨 38
第四章 美國證券詐欺法制理論暨臺、美司法實務發展 41
第一節 美國證券詐欺立法 41
第一項 註冊文件不實的民事責任 41
第二項 出售有價證券的民事責任 43
第三項 一般反詐欺條款 44
第四項 違反公開原則的民事責任 46
第五項 多重請求權競合的釋義 47
第二節 美國證券詐欺明示與默示民事責任的區別 49
第一項 聯邦法的規範 49
第一款 明示的責任與救濟 49
第一目 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1(a)註冊文件不實責任 49
第二目 1933年證券法section 12(a)銷售證券說明 50
第三目 1934年證交法section 18(a)誤導性陳述責任 51
第二款 默示責任的救濟 51
第一目 默示責任的理論演進 51
第二目 1933年證證券法 section 17 54
第三目 1934年證交法section 10(b)與rule 10b-5 55
第二項 各州州法的規範 56
第三項 聯邦與各州證券詐欺法律規範的競合 57
第三節 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rule 10b-5的實務變遷 58
第一項 行為主體 59
第二項 主觀要件 59
第一款 明知(Scienter) 60
第二款 重大過失(Recklessness) 62
第三款 小結 63
第三項 客觀要件 63
第四項 因果關係的判定理論與實務的變遷 64
第一款 因果關係二階論 64
第一目 傳統民事證券詐欺訴訟案件 64
第二目 Affiliated Ute Citizen判決的因果關係理論創設 68
第三目 小結 70
第二款 信賴要件的建立 71
第一目 信賴要件的內涵 71
第二目 信賴要件與交易的因果關係 74
第三款 損失因果關係的建立 75
第一目 概論 75
第二目 價格下跌理論 77
第三目 價格扭曲理論 78
第四目 Dura案的判決 78
第四節 詐欺市場理論於司法實務的發展 80
第一項 詐欺市場理論與交易因果關係的認定 80
第一款 以重大性為基礎 80
第二款 以效率市場假設為基礎 85
第三款 詐欺市場理論的反對說 85
第二項 效率市場假設與司法實務的認定 89
第一款 效率市場假設的內容 89
第二款 效率市場假設的分類 90
第三款 美國司法實務對效率市場的認定 91
第三項 詐欺市場理論與損失因果關係的認定 92
第一款 美國1995年民事證券訴訟改革法案 93
第二款 PSLRA對詐欺市場理論的影響 94
第一目 損失因果關係的證明與效率市場假 94
第二目 崩盤理論與效率市場假設 96
第三目 以損失因果關係為要件的詐欺市場理論 96
第五節 證券詐欺理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實踐 98
第一項 我國司法實務的實踐 98
第一款 立大農畜案 98
第一目 案例事實 98
第二目 法院判決 99
第三目 評析 104
第二款 博達案 105
第一目 案例事實 105
第二目 法院判決 106
第三目 評析 109
第二項 詐欺市場理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運作疑義 111
第五章 資訊不實的損害賠償責任因果關係理論 117
第一節 我國證券交易法資訊不實的民事責任規範 117
第一項 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與第二十條之一 117
第二項 因果關係認定的不明確 118
第二節 傳統民事侵權責任的理論 119
第一項 大陸法系的因果關係理論 119
第一款 緒說 119
第二款 理論架構 121
第一目 條件說 121
第二目 原因說 121
第三目 相當因果關係說 122
第四目 法規目的說 123
第二項 英美法系的因果關係理論 124
第一款 緒說 124
第二款 理論架構 125
第一目 事實上的因果關係 125
第二目 法律上的因果關係 126
第三節 資訊不實的民事責任-證券詐欺因果關係二階段論 127
第一項 證券詐欺因果關係之序說 127
第二項 交易因果關係的判定 129
第一款 概說 129
第二款 信賴要件 130
第三款 交易因果關係與信賴要件 134
第四款 詐欺市場理論 136
第三項 損失因果關係的判定 146
第一款 概說 146
第二款 價格下跌理論 148
第三款 價格扭曲理論 148
第四款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148
第四項 因果關係二階論的區分實益 150
第四節 資訊不實的民事因果關係舉證責任 152
第一項 傳統信賴型的證券詐欺訴訟 152
第一款 交易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 152
第二款 損失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 153
第二項 詐欺市場證券型的詐欺訴訟 154
第一款 交易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 154
第二款 損失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 156
第三項 我國資訊不實詐欺訴訟的舉證法則建言 158
第六章 我國資訊不實的證券詐欺法制 161
第一節 資訊不實的證券詐欺 161
第一項 我國與美國的法律規範 161
第一款 我國法律規範 161
第二款 美國法律規範 162
第二項 本法規定申報或公告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文件 164
第一款 財務報表 164
第二款 財務業務文件 166
第三項 賠償義務人 168
第一款 修法前後的爭議 168
第二款 會計師與律師的責任 172
第一目 律師責任 173
第二目 會計師責任 178
第三款 我國證劵交易法第二十條之ㄧ修法前、後之規定,及立法理由 188
第一目 修法前的規定 188
第二目 修正後的規定 190
第三目 第二十條之一修正之立法理由 191
第四目 修法後法律的適用 192
第四項 請求權人 193
第五項 責任要件 194
第一款 不同責任主體的責任區別 194
第二款 故意要件 197
第三款 比例責任制 199
第六項 因果關係 199
第七項 證券交易法二十條與第二十條之一的競合問題 199
第八項 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一的司法實務 201
第一款 順大裕案 201
第一目 案例事實 201
第二目 法院判決 203
第三目 評析 209
第二款 京元電子案 211
第一目 案例事實 211
第二目 法院判決 212
第三目 評析 222
第三款 大中鋼鐵案 223
第一目 案例事實 223
第二目 法院判決 224
第三目 評析 225
第二節 公開說明書虛偽不實之證券詐欺 226
第一項 我國及美國立法條例 226
第一款 我國法律規範 226
第二款 美國法律規範 227
第二項 應記載的主要內容隱匿或虛偽 228
第一款 何謂應記載的主要內容 228
第二款 虛偽及隱匿 230
第三項 賠償請求權人 231
第一款 善意相對人的範圍 231
第二款 追蹤理論 233
第三款 小結 234
第四項 賠償義務人 234
第一款 賠償義務人的範圍 234
第二款 免責抗辯 235
第五項 主觀歸責要件 237
第六項 因果關係 239
第七項 損害賠償 240
第八項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一與第三十二條的競合關係 241
第七章 結論 243
附錄一、近年來關於財報不實公開說明書不實判決情形一覽表 257
參考文獻 263


圖表
圖一、研究架構圖 11
表一、美國證券詐欺之類型 48
表二、大陸法系因果關係二階段論 124
表三、美國證券詐欺因果關係二階段論 146
表四、我國證劵的資訊不實的民事責任規範與美國證劵詐欺責任對照表 164
表五、財務報表、財務報告、公開說明書、財務預測之區別 16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台灣)
1. 王仁宏,鄭玉波先生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市,三民,1988年。
2. 王海南等合著,法學入門,台北市,元照,2000年。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台北市,自版,1999年。
4. 王澤鑑,民法總則,王慕華出版,2004年。
5. 吳光明,「證券投資損害民視訴權之探討」,企業與金融法制,台北市,元照,2009年。
6. 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台北市,三民,2011年1月,增訂十版。
7. 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台北市,五南,2008年。
8.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
9. 何曜深,「論美國沙賓法案之重要規範─論述我國證券交易法的相關修 正」,現代公司法制新課題,台北市,元照,2005年。
10.林文里,「資訊公開不實所致損害賠償金額的計算方法」,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台北市,元照,2005年。
11.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台北市,元照,2000年。
12.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法政大學,2002年。
13.林誠二,民法總則,台北市,瑞興,2008年。
14.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台北市,瑞興,2010。
15.邱聰智,民法債編通則,輔仁大學法律叢書(一),1993年。
16.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台北市,元照,2002年。
17.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台北市,三民,2008年。
18.施啟揚,民法總則,台北市,自版,2005年。
19.孫森焱,民法債總論(上),台北市,自版,2001。
20.張心悌,「論證券詐欺之損害因果關係─以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為出發」, 企業與金融法制,台北市,元照,2009年。
21.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台北市,五南,2000年。
22.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知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 題,台北市,元照,2005年。
23.陳聰富,「侵權行為上之因果關係」,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台北市,元照,
2004年。
24.曹俊漢,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初版),台北市,韋伯,2009年。
25.黃立,民法總則,台北市,自版,2005年。
26.湯德宗,「資訊革命與正當程式—行政程序法二週年展望」,行政程序法之檢討(2003),台灣行政法學會(初版),台北市,元照,2003年。
27.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台北市,自版,1989年。
28.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台北市,新學林,2005年。
29.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台北市,新學林,2002。
30.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台北市,元照,2006年。
31.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及第二十條之1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證券投資人保護之未來發展」,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二),台北市,元照,2008年。
32.曾隆興,現代損害賠償法論,台北市,自版,1996年。
33.蔡彥守,「由第三人預防策略看證劵詐欺之防治」,融整法學的經驗與見證—邱聰智、張昌邦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市,元照,2006年。
34.廖大穎,「論證券市場上專業人士連帶賠償與責任區分的爭議」,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台北市,元照,2007年。
35.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台北市,三民,2009年。
36.廖大穎、陳啟垂,「論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的擧證責任分配─評述「詐欺市場理論」在實務上的適用」,企業與金融法制,台北市,元照,2009年。
37.劉玉珍、李志宏、周賓鳳,證券市場理論與實務,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出版,2005年。
38.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二),台北市,元照,2002年。
39.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責任:法制史上蜥蜴的復活─證交法新增訂第20條之1的評論,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台北市,元照,2006年。
4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台北市,元照,2007年。
41.謝易宏、陳德純,後安隆時代的一線曙光─論2002年美國企業改革法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台北市,瑞興,2004。
42.謝易宏、黃鈵淳,證券求償之訴訟法門─詐欺市場經典案例,台北市,五南,2006。
43.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台北市,自版,1992年。
44.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二冊),台北市,自版,1996年。
45.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市,自版,2006年。
46.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市,元照,2009年。
47.賴源河,證券管理法規,台北市,元照,2003年。
48.賴源河,證券法規,台北市,元照,2007年。
(二)專書(大陸)
1. 胡曉珂,證劵詐欺禁止制度初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2. 陳潔,證券民事賠償制度的法律經濟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
3. 楊峰,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的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
1. 王志誠,「發行市場證券詐欺規範之解釋與適用」,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
2. 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9期,2005年。
3. 林仁光,「論證券發行人不實揭露資訊之法律責任-兼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二十條之ㄧ」,律師雜誌,第297期,2000年。
4. 林俊宏、林秋君,「從團體訴訟看我國承銷商、會計師專家責任之發展趨 勢」,全國律師,第10卷,第11期,2006年。
5. 范瑞華,「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下之外部審計人員責任」,萬國法律,第124期, 2002年。
6. 邵慶平,「證券訴訟中「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十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
7. 姚志明,「誠信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76期,2001年。
8. 馬秀如,「會計師在證券交易法下的責任」,會計師研究月刊,第243期,2006。
9.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0年。
10.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的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
11.郭大維,「我國證券詐欺詐訟「因果關係」擧證探討-以美國法為借鏡」,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
12.紹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失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91年重訴字第447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
13.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71期,2000年。
14.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中)」,會計研究月刊,第172期,2000年。
15.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期,2000年。
16.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
17.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的民事責任-以主觀主要與信賴為核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
18.曾宛如,「有關證券投資人保護之未來發展」,月旦財經法雜誌,第9期,2005年。
19.彭真明,「論註冊會計師不實財務報告的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2006年。
20.黃鈵淳,「從順大裕案談證券投資人之保護-以會計師查核(核閱)財務報告之賠償責任為核心」,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
21.黃雅慧,「網路即訊息」,網路通訊社會期刊,第30期,2003年。
22.黃銘傑,「從安隆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
23.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因果關係─兼評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重訴字第1437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
24.翟本瑞,「資訊社會市場變遷之研究」,網路通訊社會期刊,第15期,2001年。
25.蔡彥守,「由第三人預防策略看證券詐欺之防制」,法令月刊,第57卷,第4期,2006年。
26.戴銘昇,「論證券詐欺之構成要件與民事責任」,證券資料,第540期,2007年。
27.戴銘昇,「論美國證券詐欺之主觀意圖要件」,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
(四)學位論文
1. 王士珮,證券交易法上一般反詐欺條款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 張吉人,論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以評介阿奎利亞法為起點、檢討相當因果關係說為目的,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3. 張進德,誠實信用原則應用於租稅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4. 楊家欣,以因果關係為起點─論我國證券詐欺法制之未來,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 趙永昱,技術分析法則在股市擇時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6. 蔡嘉裕,論證券詐欺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7. 劉博文,論資訊不實之損害,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五)司法判決
1. 大中鋼鐵案,台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2年度上易字第471號判決。
2. 立大農畜案,台灣高雄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447號判決。
3. 京元電子案,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162號判決。
4. 高雄高等分院94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5. 順大裕案,台中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706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3年度上字第2號判決。
6. 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107號判例。
7. 最高法院66年度臺上字第2115號判決。
8. 最高法院75年度臺上字第四六號判決
9. 最高法院76年度臺上字第158號判決。
10.最高法院83年度臺上字第2261號判決。
11.最高法院87年度臺上字第154號判例。
12.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118號民事判決。
13.臺灣台北士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14.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3年度重訴字第59號民事判決。
15.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334號民事判決。
16.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1796號判決。
1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重訴字第1347號民事判決。
1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重訴字第1605號民事判決。
1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重訴字第1716號判決。
2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1447號民事判決。
2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訴更一字第35號民事判決
2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40號民事判決。
2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金字第8號民事判決。
24.臺灣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上訴字第2775號刑事判決。
25.臺灣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重上字第14號判決。
26.臺灣臺灣高等法院92年度重上字第547號民事判決。
27.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訴字第50號民事判決。
28.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上字第220號民事判決。
29.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易字第1號判決。
30.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醫上字第17號民事判決。
31.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
(六)網路資料
1. http://way2goal.com/gold/messages/53.htm,2011年3月21日。
2. http://magazine.sina.com.hk/globalfinancl/000/2006-04-16/22401305,shtml,2011年3月21日。
3. http://fyly.fyfz.cn/blog/fyly/index.apex?blogid=149277,2011年5月14日。
4. http://www.zikao365.com/wangxiao/weekly/falv/2006/gsf/02.asp,2011年3月22日。
5. htpp://www.sfb.gov.tw/reference/magazine/9007/Ss1.htm,2011年3月22日。
6. 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886/335588679.html,2011年4月5日。
7. http://article.chinawinfo.com/Article-Detail.asp?Articleld=2268,2011年4月11日。
8. http://www.cicpa.org.cn/news/newsaffix/6930_20051026_1.doc,2011年4月11日。
9.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編,http://www.cicpa.org.cn/news/newsaffix/6930_20051026_1.doc,2009年5月25日。
10.邱永紅,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ld=2268,2009年5月25日。
11.彭明真、陸劍,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886/335588679.html,2007年5月25日。
12.新浪網雜誌,http://fyly.fyfz.cn/blog/fyly/index.aspx?blogid=149277,2009年5月14日。
13.證期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sfb.gov.tw/reference/magazine/9007/Ss1.htm,2009年5月14日。
14.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網站,http://www.sbipc.org.tw/main.asp,2011年4月30日。

二、英文部分(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一)專書
1. BUNCHANAN, JAMES M.,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WHEATSHEAF (1986).
2. COX, JAMES D., HILLMAN, ROBERT W., LANGEVOORT, DONALD C., SECURITIES REGULTIONS-CASES AND MATERIALS (2009).
3. EPSTEIN, RICHARD A., TORTS (1999).
4. HASTINGS, PAUL, JANOFSKY AND WALKER, SECURITIES LAW CLAIM: A PRACTICAL GUIDE (2004).
5. HAZEN, THOMAS LEE,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06).
6. LOSS, LOUIS AND SELIGMAN, JOEL, FUNDAMENTALS OF SECURIES REGULATIONS (2004).
7. NAGY, DONNA M., PAINTER RECHARD W., SACHS, MARGARET V., SECURITIES LITIGATION AND ENFORCEMENT-CASES AND MATERIALS (2008).
8. PALMITER, ALLAN R.,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02).
(二)期刊
1. Black, Barbara, Fraud on the Market: A Crititicism of Dispening with Releance Requirements in Certain Open Market Transaction, N.C.L. Rev. 62:435 (1984).
2. Coffee, John C., Attorney as Gatekeeper: An Agenda for the Sec, Colum. L. Rev. 103 (2003).
3. Davis, Evan A., The Making of Professional Independence, Colum. L. R. 103(2003).
4. Denil, Peter I., Which Came First, the Fraud or the Market: Is the Fraud-Created-the-Market Theory Valid Under Rule 10b-5, Fordham L. Rev. 69 (2001).
5. Douglas, William O., Protecting the Investors, Yale Review, 23: 521(1934).
6. Duffy, Michael, Fraud on the Market: Judicial Approach to Causation and Loss from Securities Nondisclos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Melb. U. L. Rev., 29 (2005).
7. Epstein, Tanya, Holleran, Linda M., Mooney, Joshua A., Shaffer, Mark A., Song, Grance, Securities Fraud,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35 (1998).
8. Fama, Eugen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rical Work, J. Finn. 25 (1970).
9. Feinman, Jay M., Professional Liability to Third Parties,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21 (2007).
10.Ferrel, Allen and Saha, Atanu, The Loss Causation Requirement for Rule 10b-5 Cause of Ac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Business Law 63 (2007).
11.Fisher, William O., Does the Efficient Market Theory help Us Do Justice in a Time of Madness, Emory L. J., 59 (2005).
12.Fox, Merritt B., Demysfifyiny Causation in Fraud on the Market Actions, Bus. Law, 60 (2005).
13.Fox, Merritt B., Understanding Dura, Bus. L. 60 (2005).
14.Fox, Merritt, After Dura: Causation in Fraud-on-the-Actions, J, Corp. L. 31(2006).
15.Koniak, Sussan P., When the hurly Burly’s Done: The Bar’s Struggle with the Sec, Colum. L. Rev. 103 (2003).
16.Kraakman, Reiuer R., Gatekeepers: The Anatomy of a Third-Party Enforcement Stratey J. of Law, Ecomis, and Organization Ⅱ (1986).
17.Langevoort, Donald C., Basic at Twenty: Rethinging Fraud on the Market, Wis. L. Rev. 32 (2009).
18.Levy, Baruch and Villiers, de Meiring, Stock Prices Crashes and 10b-5 Damages: A legal, Ec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Standford Law Rev. 47: 7 (1994).
19.Michel Allen, Shake Israel, Fenstein Steven P., Fraud-on-the-Market-theory: Is a Market efficient, ABIJ 24-4 (2005).
20.Note, The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Harvard Law Rev. 95 (1982).
21.Oldham, Jeffery L., Taking Efficient Markets out of the Fraud on the Market Doctrine after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N. W. U. L. Rev. 97 (2003).
22.Orlanski, Ben D., Whose Representation are these Any Attory Prospectus Liability After Central Bank, UCLA. L. Rev. 42 (1995).
23.Phillips, Richard M., Miller, Gilbert C.,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Rebalancing Litigation Risks and Rewards for Class Action Plantiffs, Defendants, and Lawyers, Bus. Law. 51(1996).
24.Schutle, David J., The Fraud on the Market Theory: Efficient Market and the Defenses to an Implied 10b-5 Action, Iowa L. Rev. 10 (1985).
25.Sniddy, Linda O., Ihnat, Melissa., Symposium on Enron, World com, and Their Aftermath, Vt. L. Rev. 27 (2007).
26.Voorde, De Van Mark H., The Fraud on the Market Theory and The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Applying a Consistent Standard, J. Corp. L. 14 (1989).
(三)司法判決
1. Affliated Ute Citizen V. United States, 406 U.S. 916, 153 (1972).
2. Aron V. Sec. 446 U.S. 680 (1980).
3. Barnes V. Osofsky, 373 F. 2d 269, 271 (2nd Cir. 1967).
4.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257 (1988).
5. Binder V. Gillespie, 184 F. 3d 1059, 1064-1065 (9th Cir. 1999)
6. Blackie V. Barrack, 524 F. 2d 891 (9th Cir. 1975), cert, denied, 429 U.S. 816 (1976).
7. Brosious V. Children’s Place Retail Stores, 189 F. R. D. 138 (D.N.J., Aug. 1999).
8. Broudo V.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339 F. 3d 933 (9th Cir. 2003).
9. Brvant V. Avado Brands, Inc., 187 F. 3d 1271, 1283-1284 (11th Cir. 1999).
10.Cammer V. Bloom, 711 F. Supp., 1258-1287.
11.Central Bank of Denver V, N.A. V. First Interstate Bank of Denve, N.A., 511 U.S.164 (1994).
12.Chelsea Associations V. Rapanos, 527 F. 2d 1266, 1271 (6th Cir. 1975).
13.Cort V. Ash 422 U.S. 66, 78 (1975).
14.Couch V. Steel., 3E.& B. 402, 411, 188 Eng. Rep.1193, 1196, 1854.
15.Dirk V. Sec., 463 U.S. 646, 667, n, 27, 103 S. Ct. 3255, 3268, n. 27, 77 L. Ed. 2d 911 (1983).
16.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125 S. Ct. 1627 (2005).
17.Eckstein V. Balcor Film Investors, 8F. 3d 1121, 1129 (7th Cir. 1993).
18.Emergent Capital Inv. Mgmt., V. Stoepath roup Inc., 343. F. 3d 189, 197 (2nd Cir. 2003).
19.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 (1976).
20.Escott V. Barchris Constr. Corp., 283 F. Supp. 643.
21.Franke V. Midwester Okla, Dev. Auth. 428 F. Supp. 719, 725 (W. D. Okla, 1976).
22.Freeman V. Leventhol & Hovwath, 915 F. 2d 193, 198 (6th Cir. 1990).
23.Grace V. Rosenstoch, 228 F. 3d 40 (2nd Cir. 2000).
24.Gustafson V. Allovd Co., Inc., 513 U.S. 561, 115 S. Ct. 1061, 131.
25.Harman V. Lyphomed. Ine., 122 F. R. D. 522, 525-526 (N.D.Ⅲ. 1988).
26.Hayes V. Gross, 982 F. 2d 104, 107 (3rd Cir. 1992).
27.Herman & Maclean, 495 U.S. 375, 380-387 (1983).
28.Holdsworth V. Strong, 545 F. 2d 687, 695 (10th Cir. 1976).
29.Huddleston V. Herman & Maclean, 640 F. 2d 534 (5th Cir. 1981).
30.In Re Advanta Corp. Sec. Litig., 180 F. 3d 525, 534 (3rd Cir. 1999).
31.In Re Comshare, Inc, Sec. Litig., 183 F. 3d 542, 548- 549 (6th Cir. 1999).
32.In Re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Seo. Litigation, 2000 WL 33176043 (S. D. Cal. 2000).
33.In Re LTV Securities, 88 F.R.D. 134 (N.D. TEX, 1980).
34.In Re Sec. V. National Student marketing Corp., 457 F. Supp. 683, 712-714 (D.D.C. 1978).
35.J.I. Case CO. V. Broak 377 U.S. 426 (1964).
36.Kardon V. National V. National Gypsum Co., 73 F. Supp. 793 (E. D. Pa. 1947)
37.Kimmco Energy Corp. V. Jones, 603 F. Supp. 763 (S. D. N. Y. 1984).
38.List V. Fashion Park, 340 F. 2d 457 (2nd Cir. 1965).
39.Nassan V. United States, 126 F. 2d 613, 615 (4th Cir. 1942).
40.Nathenson V. Zonaaen Inc., 267 F. 3d 400, 408 (5th Cir. 2001).
41.Novak V. Kasas, 216 F. 3d 300, 306 (2nd Cir. 2000).
42.Pan Atlantic Insurance Co. Ltd. V. Pie Top Insurance Co, Ltd., 3ALLE. R. 581 (1994).
43.Panzirer V. Wolf 669 F. 2d 365 (2nd Cir. 1981).
44.Rafkin V. Crow, 574 F. 2d 256, 262 (5th Cir. 1978).
45.Ranko V. First Chicago Corp., 678 F. Supp. 202 (N. D. ILL. 1989).
46.Roberston V. Dean Witter Reynolds, Inc., 749 F. 26 530, 533-534 (9th Cir. 1984).
47.Rubin V. Schottenstein, Zox & Dunn, 143 F. 3d 263 (6th Cir. 1998).
48.Sanders V. John Nuveen& Co., 619 F. 2d 1333 (7th Cir. 1980).
49.Simon V. Merri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 Inc., 482 F. 2d 880, 884 (5th Cir. 1973).
50.Shores. V. Sklar, 647 F. 2d 462 (5th Cir. 1981).
51.Suez Equity Investors, L. P. V. Toroto Dimension Bank, 250 F. 3d 87, 2001 WL 48771 (2nd Cir. 2001).
52.Superintendent of Insurance V. Bankers Life & Casuality Co., 404 U.S. 6, 13 (1971).
53.Troutman V. United States, 100 F. 2d 628, 631 (10th Cir. 1938) cert. denied 306 U.S. 649 (1939).
54.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s, Inc., 426 U.S. 438 (1976).
55.United States V. Davis, 226 F. 3d 346, 358 (5th Cir 2000).
56.United States V. Naftalin, 441 U.S. 768, 778 (197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5.蔡彥守,「由第三人預防策略看證券詐欺之防制」,法令月刊,第57卷,第4期,2006年。
2. 23.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因果關係─兼評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重訴字第1437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
3. 22.黃銘傑,「從安隆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
4. 19.彭真明,「論註冊會計師不實財務報告的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2006年。
5. 18.曾宛如,「有關證券投資人保護之未來發展」,月旦財經法雜誌,第9期,2005年。
6. 17.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的民事責任-以主觀主要與信賴為核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
7. 16.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
8. 15.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期,2000年。
9. 14.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中)」,會計研究月刊,第172期,2000年。
10. 13.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71期,2000年。
11. 11.郭大維,「我國證券詐欺詐訟「因果關係」擧證探討-以美國法為借鏡」,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
12. 10.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的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
13. 7. 姚志明,「誠信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76期,2001年。
14. 6. 邵慶平,「證券訴訟中「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十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
15. 4. 林俊宏、林秋君,「從團體訴訟看我國承銷商、會計師專家責任之發展趨 勢」,全國律師,第10卷,第11期,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