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2)。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業務統計資料。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內政記事本(2012)。http://www.moi.gov.tw/rss1.aspx?t=moi_note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998)。兒童遊戲權宣言。臺北:作者。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元亨(1994)。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設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宋舫臣(2004)。從認知圖角度來探討步行學童通學環境之構成-以臺北市西園國小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臺北。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明清(199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
吳碧娥(2006)。新住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清基(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ames E. Johnson 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 揚智。吳旭專(2000)。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怡慧(2003)。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李自強(2005)。外籍聯姻家庭學童家庭-學校面面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4期,2006年4月15日。
李洪偉、吳迪(2011)。心理畫:繪畫心理分析圖典。臺北:宇河。
那昇華(2007)。新住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鈺專(1993)。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以安全認知及安全評估兩方面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林靜怡(2003)。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之研究-以認知圖網路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林瑞榮、劉健慧(2009)。新住民子女教育相關議題-理論與反思。教育研究學報,43( 1 ),1-21頁。林佩璇 (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pp. 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臺北:商鼎。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侯錦雄、陳昭志(1998)。兒童對兒童遊戲場之環境認知。戶外遊憩研究 11卷2期,19-40。侯錦雄(1979)。臺北市鄰里公園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臺大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侯錦雄、林鈺專譯,仙田 滿著(1996),兒童遊戲環境設計,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洪蘭(2008)。遊戲童年,創造快樂人生。學前教育2008.6,34-35。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頁45-92。教育部統計處(2012)。教育部統計處重要教育統計資訊。臺北市:教育部。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規劃。台北市:心理。
張樹閔(2007)。新住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麗芬(2003)。幼教老師與幼兒對打鬧遊戲行為的認知。屏東師院學報,18,233-268。張文賢(2003)。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張芳全(2004)。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9。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麗玲(2003)。兒童社區地圖繪製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許淑麗(2010)。戶外遊戲場中之幼兒遊戲探究-以一個幼稚園班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伶姿(2007)。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陳昭志(1997)。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陳鳳儀(1998),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陳昭靜(2007)。國小低年級學童的校園、住家、社區認知圖之行動研究-屏東縣大明國小之個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郭靜晃譯(1994)。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雙月刊,58,7-24。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 心理。
黃雅蓉(1997)。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學習環境知覺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臺北:東華。
陽琪、陽琬(1995),婚姻與家庭。臺北:桂冠。
童珮蓁(2003)。尋找都市社區中的「兒童遊戲地圖」-兒童跟蹤記錄法之應用。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傅木龍(2005)。扶助弱勢族群。教師天地, 137,34-39。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二版)。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臺北:五南。
楊淑朱譯(1997)。Joe L. Frost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載於江麗莉、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鄭瑞菁譯。臺北:五南。
楊長苓(1996)。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習空間研究-以發展觀點和使用經驗出發。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解智鈞(2006)。達悟族兒童遊戲與環境認知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嘉麗(2008)。國民小學校園戶外空間之兒童遊戲行為探討─以臺中市某國民小學為例。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臺中。歐陽鍾玲(1983)。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9,166-204。潘惠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鴻鳴(1986)。社區幼兒戶外遊戲環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蔡秀如(2010)。國小學童對休閒農場目的地意象認知圖之研究-以雲科生態休閒農場為例,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臺中。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25-31。蔣金菊(2005)。新住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鍾菊香 (2005)。認知圖述說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表現:以家家幼稚園戶外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教系碩士班論文,臺北。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慶皇(2004)。臺南縣一所國小的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蘇玉慧(2005)。新住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嚴文華(2012)。心理畫2畫中有畫。臺北:宇河。
英文部分
Downs, M. D. and Stea, D. (1977) Maps in Minds, The Maple Press Company.
Ellis, M.J.(1973).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vans, G. W. (1980).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88(2), 259-287.
Groos, K. (1898). The play of animals. New York : D. Appleton.
Groos, K. (1901). The play of man. Trans. Elizabeth L. Baldwin.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add, F., (1977). City Kids in the Absence of … . In Children, Nature,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Fair USDA Forest Service.Northeastern Forest Research Station, 6816Market Street, Upper Derby, PA19082, 77-81.
Levy, L.H.(1984). The metamorphosi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Toward a new charter as human services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 486-494.
Lynch, K.(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Moore, R. C. (1986). Childhood's domain: Play and place in child development.London:
Croom Helm.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lexander L. (1995)In-depth Interviewing,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Longman.
Merriam, S.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research. Jossey-Bass(San Francisco)
Morgan,D.L. (198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cAndrew, F. T. (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Pacific Grove, Calif.
Piaget, J. (1962).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W.Norton.
Parten,M.B.(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7,234-269.
Poest,E.A.,Williams,J.R.,Witt,D.D.,& Atwood,M.E.(1990).Challenge me to move: Large muscle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Young Children,45(5), 4-10.
Piedra, L. M., & Engstrom, D. W. (2009). 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 and the Life Mod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mmigrants and Their Children. Social Work, 54 (3), p270-277.
Rubin, K. H. & Maioni, T. L., & Hornung, M. (1976).Free playbehaviors in middle and lower class preschoolers:Parten and Piaget revisited. Child Development,47,414-419.
Rubin, K.H.,Watson, K., & Jambor. T.(1978).Free play behavior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49, 534-536.
Sanders,J.R.(1981).Case Study Methodology: A Critique. In W.W. Welsh (ed.).
Schwartzmann, H. B. ( 1978). Transformations.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ren's play. New
York: Plenum
Smilansky,S.(1968).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 o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New York: Wiley.
Stake,R.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Tolman,E.(1948)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Psychological Review, 55:189-209.
Yin, K. P.(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CA : Sage.
Wakabayashi, Y. (1989)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stortions in cognitive maps,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62A: 339-358.
Zoabi, A.Y. (2002). Children's "mental maps" and neighborhood design of Abu-Nuseir,
Jorda. Date: 2006/1/28, http://www.araburban.org/childcity/Papers/English/Alzoab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