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丁玉珍(2009)。《青少年失業問題分析》,台灣勞工季刊,18,頁56-65。古允文(2007)。社會排除、青年失業與非典型就業:實證經驗的建構與社會政策 回應。2006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
古允文(2001),「平等與凝聚: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思考」,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 刊,5(1),頁145-169。
田玉露、鄭雅慧(2009)。《青年勞工跟你想的不一樣》,台灣勞工季刊,18,頁
13-21。
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行政院勞委會(2010)。年青少年人力資源統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http://163.29.129.85/main.php
李燕玲(2010) 。個人、家庭、社會資源影響青少年失業狀態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江賜琳(2007)。肢體障礙者參加職業訓練後尋職之探討-社會資本角度。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研究務所碩士論文。台灣的故事。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down/chart/chart-1.htm
台少盟98年度弱勢青少年就業概況調查報告 。
http://www.youthrights.org.tw/doc_content.php?doc_id=409
台少盟台灣青少年生涯轉銜與就業:問題的外貌與內涵的想像研討會。
http://www.youthrights.org.tw/doc_content.php?doc_id=403
李易駿(2005)。社會排除:流行或挑戰。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5月6-7日。
林鴻池(2007)。青少年失業問題是點燃社會問題的引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1977
周佩潔(2003)。新貧冰風暴:家中主要生計者失業對青少年子女影響之初探。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晏帛(2009)。我國青少年失業問題與解決方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惠林(2004)。青少年失業成因之探討。九十二年國科會計畫期末精簡報告。
侯世光、陳金福(2007)。青少年職業訓練的實施與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1,17-23。
陳冠廷(2009)。青年失業問題與因應措施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振昌(2003)。青少年失業問題與就業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
曾碧淵(2007)。青少年因應全球化應有之就業準備。就業安全半年刊,1,4-9。黃聖紜(2004)。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班。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2003),「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 vs. 價
值 & 菁英 vs. 普羅」,國家政策季刊,2(4),頁83-124。
張志偉(2011)。香港青少年就業政策發展。提升青年就業力國際研討會。2011
年3月15日。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臺北市:松慧,
70-71,74-75。
張沛元(2011/8/10)。青年高失業低收入--暴動深層原因。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10/today-int1-3.htm
葉祖欽(2006)。歐洲國家反社會排除政策的比較與分析:以英國和法國為例。台中: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興台(2011/8/16)。衛報週評:英國暴動反映出的社會經濟問題。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9919
楊佳怡(2010)。失業青年尋職歷程的探討—社會排除觀點的分析。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秉庚(2008)。台灣青少年失業現象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士豪(2006)。以歐盟多面向之社會排除概念檢視台灣現況。新竹:玄奘大學
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鄭凱方、吳惠林(2003)。《青年維特的新煩惱:失業》。收錄於李誠編,《誰
偷走了我們的工作:1996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台北:天下文化。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2011/9/15)。英國倫敦暴動與青年失業失學的問題研究。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316
謝文元(2006)。不安全的就業:勞動市場風險下青年非典型工作者之就業歷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鐘琳惠(2007)《從歐盟經驗談台灣青少年就業與失業問題》,就業安全半年刊,2007年第1期。
英文資料:
Burden,Tom(2000)“Poverty”in Percy-Smith,J.(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Towards Inclusion?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pp.45-58
Barry,M.(2005) ‘Introduction.’ In Barry, M. (eds.), Youth policy and social inclusion: Critical debates with young people, pp.1-8, New York: Routledge.
Coleman J.(1988). Social capiti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4-120
Gregga, P., & Tominey, E. (2005). The wage scar from male youth unemployment. In Labour Economics .
ILO NEWS (2008.11/28). ILO Calls for Action against Youth Unemployment and Other Forms of Social Exclu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lo.org/global/lang--en/index.htm
Kandel, William & Kao, Grace (2001). The impact of temporary labor migration on Mexican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performance.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5(4), 1205-1231.
Mroz, T. A., & Savage, T. H. (2004).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yout unemployment.
Maguire, M & Maguire, S. (1997) ‘Young people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MacDonald, R. (eds.), Youth, the ‘underclass’ and social exclusion, pp.26-38, New York: Routledge.
O’Higgins, N.(2001)Youth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Policy: A Global Perspective. 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
OECD report(2010/12/15).Invest in youth to tackle jobs crisis.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ocument/1/0,3746,en_2649_33927_46733377_1_1_1_1,00.html
Room,G.(1995)Beyond the threshold: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Breitol:the polic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