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又華
研究生(外文):Chen, Yu-Hua
論文名稱:海軍艦艇志願役專業預備軍官文化震撼與轉化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Culture Shock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or Volunteer Reserve Military Officers of Naval Vessel Unit
指導教授:錢淑芬錢淑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 Shu-Fen
口試委員:曾華源朱美珍
口試委員(外文):Tseng, Hua-YuanJu, Mei-Jen
口試日期:101.5.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9
中文關鍵詞:海軍艦艇文化震撼轉化歷程
外文關鍵詞:naval vesselsculture shocktransforma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國軍由民國92年起開始招募志願役專業預備軍官,但在六個月的軍官養成教育期間內,訓練這群青年成為合格軍官是不容易的。軍隊屬於全控機構,以權力結構達到規訓成員的目的。海軍有其獨特文化,尤其艦艇單位,相較於一般陸地單位,環境更是特殊。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藉由分別與九位受訪者之深度訪談,瞭解這群青年由「民」轉「軍」,而且在艦艇上服役,過著較特殊的生活,同時又擔任軍官的角色職責,面臨文化差異而造成衝擊的經驗全貌。再以文化震撼角度,探討艦艇生活對他們的衝擊,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文化震撼現象作呈現。
經資料分析,引發這群青年產生文化震撼現象有幾個觀察點,包括暈船、「上官廳」文化、階級、自尊、公務、官樣形式、領導、休假等。針對受訪者之震撼轉化歷程之樣貌,以曲線變化做描述,可歸類為四種型態,分別為緩坡下滑、險峻高原、平源流水、船過水無痕等。在震撼徵狀方面,探討其處於震撼當下,所呈現的情緒、感受、想法及行為等的表現。另針對他們在震撼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從某階段進入另一階段的重要因素,歸納出幾個觀察上的關鍵面向。最後,針對他們個別面對海上生活新環境時,個人在情緒、認知、行為的表現,與因應的方式,作個別詮釋。

The National Armed Forces began to recruit volunteer military reserve officers since 2003. How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train these young people to be qualified military officers within the 6-month training education program. In addition, the military is a total institution, which uses the power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disciplinary purpose for its troops. The Navy possessed unique culture, especially for the naval vessel unit, by comparing with regular land unit,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even more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s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9 participants respectively to underst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shock that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 these young people encountered while they are transforming from “civilian” into “soldier”, doing service in naval vessels with special life, as well as serving as the position of military office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 of culture shock,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shock of the life in naval vessels to them, and show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e shock that occurred on them.
After processing the data analysis, it revealed several observations points that may possibly trigger the culture shock for these young people, including seasickness, the culture of “superior officer lounge”, rank, self-respect, official business, bureaucracy, leadership and vacation.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types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or the shock to these interview participants, and described with variation curve, which can then be divided into 4 types: gentle slope declination, steep plateau, plane flow, and on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shocking symptom,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current expression of emotion, feeling, thinking and behavior while they are shocking. In addition,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shock, several key aspects of observation will be generalized from the key factors that they can be able to step into a certain phase from previous phase. At last, this study will make individual explanation for personal performance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behavior and responsive method while they are facing the new living environment at sea.

誌謝 i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自我經驗敘說─先驗與前見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文化震撼 13
第二節 軍隊環境 20
第三節 軍官角色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7
第一節 以質性研究為取向 47
第二節 資料收集的方法 50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54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0
第六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介紹 62
第四章 震撼引爆─文化震撼觀察點 73
第一節 初次親密接觸 74
第二節 乘風破浪身搖盪─暈船 85
第三節 長官威嚴「難消化」─「上官廳」文化 94
第四節 服從至上難違抗─階級 99
第五節 羞辱責罵難為情─自尊 103
第六節 案牘勞形夜未眠─公務 105
第七節 表面文章華取彩─官樣形式 110
第八節 長官威信何以立─領導 112
第九節 我的假期被「綁架」─休假 118
第五章 震撼樣貌─震撼曲線變化的類別 123
第一節 緩坡下滑 124
第二節 險峻高原 162
第三節 平原流水 177
第四節 船過水無痕 186
第六章 震撼徵狀與經驗轉化 189
第一節 震撼高峰的徵狀 189
第二節 震撼經驗的轉化 200
第三節 「我」的震撼故事─如何經歷艇艦生活的新體驗 209
第七章 結論 2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回應研究目的與動機 22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26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未來展望 233
參考文獻 241
附錄 251

中文部分
S. L. A Marshall. 領導幹部與領導藝術。載於彭恆忠、楊連仲(譯)(2000),軍事領導:追求卓越。(Robert L. Taylor, William E. Rosenbach原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Brig. Gen Huba Wass de Czece. 全面的領導藝術觀點。載於彭恆忠、楊連仲(譯)(2000),軍事領導:追求卓越。(Robert L. Taylor, William E. Rosenbach原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Jacques Van Doorn. 軍官團:專業與組織的融合。載於洪陸訓、陳膺宇(譯)(2004),軍事社會學論文譯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Matthew B. Ridgwag. 論領導統御。載於彭恆忠、楊連仲(譯)(2000),軍事領導:追求卓越。(Robert L. Taylor, William E. Rosenbach原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ichard Swain. 軍官素養倫理的省思。載於莫大華等(譯)(2010),文化、領導統御與公民教育、倫理。(John W. Baueral.et原著)。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左祖順(2009,3月)。基層軍官面對自我傷害防治處遇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4,204-224。
白慧娟(1995)。反向文化適應諮商。諮商與輔導,114,9-12。
吉惠玲(2009)。文化智商、文化衝擊、情緒智商與績效之關係─以外籍勞工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朱美珍(1998)。軍校學生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政戰學校為例。復興崗學報,63,149-165。
江麗蓉(2007)。跨文化交際:文化衝擊與應對。Sino-US English Teaching, 4(3), 61-65。
余一鳴(1993)。軍隊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復興崗學報,77,219-246。
余一鳴(2007)。我國軍種文化差異之研究─以Hofstede的文化測量為架構。復興崗學報,90,1-36。
余一鳴、柯建安(2010)。軍事社會化的道德形塑與道德認知發展─軍事認同道德導向與社會認同導向。復興崗學報,99,99-102。
余梅香(2008)。海外遊學參與者之行前準備、文化適應、全球觀與個人發展之評估。餐飲暨家政學刊,5(2),163-18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 Michael Quinn.原著 , 1990)。台北:桂冠。
吳嘉蓉(2010)。我的「變身」日記─女性志願役士兵轉服士官角色轉換之質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呂靜妮、李怡賢(2009,7月)。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之經歷歷程。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7, 55-63.
宋怡貞(2009)。文化智商、情緒智商、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之關係。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arshall, Brossman Gretchen原著, 1995)。台北:五南。
卓淑玲、邱發忠(1999)。士兵生活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相關變相關係之初探。復興崗學報,68,165-202。
卓淑玲、邱發忠、劉瑞楨、鄧文章(2000)。軍校新生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相關變相關係之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7,135-163。
周彥中(2004)。士官兵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社會學辭典。(David Jary & Julia Jary編, 1995)。台北:貓頭鷹。
易家琪(2003)。服從命令─依、違之間的軍事倫理問題。第一屆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5-284)。高雄:海軍軍官學校。
林正昇、許華孚(2006)。從Foucault規訓觀點分析一所台灣監獄場域的運作。犯罪學期刊,9(1),153-191。
林春仲(2002)。在台外籍人士及歸國學生文化震撼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邱采珍(2010)。一位台灣女性在跨國婚姻中的生活適應與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華源(2007)。國軍預備役政戰初官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33-142)。台北,巨流。
施義龍、孫敏華(2008)。國軍不同階級幹部之領導行為與相關因素。應用心理研究,37,153-179。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對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創刊號,131-152。
洪莉竹、陳秉華(2005)。臺灣諮商人員對西方諮商與華人文化信念衝突的轉化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7(1),79-98。
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譯)(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Morris Janowitz原著, 1960)。台北:黎明文化。
胡仁瀚(2000)。當兵適應之質性分析:以七位義務役役男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33-142)。台北,巨流。
孫敏華(1990)。役男壓力來源、因應方式與軍中適應關係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1-31。
孫敏華(2000)。役男服役歷程、及影響其適應因素之研究─以個案縱貫法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學刊,7,103-133。
徐宜輝(1997)。職業軍官個人屬性、組織氣候、工作壓力、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淑清(2001,12月)。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25-285。
高穎超(2006)。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1998)。海軍艦艇軍官手冊。台北: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2003)。艦艇常規。台北: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Uwe Flick原著, 2007)。台北:韋伯文化。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媁雯(2009,9月)。跨文化經驗與調適:臺灣國際援助合作派外人員之研究。第三部門學刊,12,33-62。
張聖德(2006)。三軍官校學生求助態度和軍事社會化關係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20,45-66。
張聖德(2006)。軍事院校學生軍事社會化與需求困擾與關係探析:以陸、海、空軍官校為例。高雄師大學報,21,67-86。
張聖德(2007)。三軍官校學生軍事社會化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間關係之探析。中華輔導學報,21,99-134。
張聖德(2007)。軍事院校學生需求困擾、因應策略與軍事社會化關係探析:以陸、海、空軍官學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35,211-250。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21-238)。高雄:麗文。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莫大華、段復初、郭雪真(譯)(2005)。軍事決策中的道德議題。(Anthony E. Hartal原著)。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許志宏(2010)。國有綱常、軍有軍紀─紀律對軍校生的形塑。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陳秉華(1994)。台灣留學生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05-139。
陳膺宇(譯)(1997)。軍事倫理與軍事專業。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曾于晏(2007)。全控機構的學習:從實踐社群的觀點看海軍義務役役男。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程淑華、溫惠雯(2010)。國軍幹部身心適應模式探討。復興崗學報,100,225-252。
黃立民(2005)。台灣軍事「身體」的轉變與規訓─以替代役制度管理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黃秀珍(1996)。軍中服役青年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璉華(1995,9月)。僑生適應問題之探討。護理研究。3(3),211-224。
楊宗德(1998)。政治作戰學校正期班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與人格特質之分析研究。復興崗學報,64,253-286。
溫惠雯(2003)。軍官身心適應模式相關因素探討。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溫德生(譯)(2007)。旅行的文化適應。(Lovell-Hawker原著, 2004)。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暨科學期刊,21(1),59-62。
溫德生(2010)。動暈症。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暨科學期刊,24(1),39-42。
廖帝涵(2009)。梅荷綻放時─憲兵義務役士兵軍事社會化歷程之質化探討。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趙本立(譯)(2004)。軍事領導學。台北:大屯。
趙碧華、朱美珍(編)(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 雙葉書廊。
劉北成、楊遠櫻(譯)(1992)。規訓與懲罰。(Michel Foucault原著, 1975)。台北:桂冠。
劉彥佑(2011)。軍校新生制度化生活經驗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系碩士學位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明彥(2006)。軍事倫理的內涵與意義。載於董秀琴(編),迎接挑戰邁向成功。台北:青年日報社。
賴姿如(2004)。新兵役男壓力與憂鬱症狀及其因應行為之探討。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賴秋樺(2009)。軍隊領導管理模式與海軍義務役士兵適應問題之關係。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淑芬(1991)。從軍隊「角色訓練制度」論「角色認知」對軍隊生活適應的影響。復興崗學報,45,443-462。
錢淑芬(1993)。國軍軍事學校「軍事社會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49,333-364。
錢淑芬(1996年4月)。軍官養成組織「軍事社會化」之研究。「第一屆軍事社會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錢淑芬(2003,10月)。從軍事組織文化論人文教育與軍官角色性格。「第六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軍事社會科學知識的應用與發展」發表之論文。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錢淑芬(2009)。階級、符號與角色:軍事社會化的模塑技術。復興崗學報,96,127-153。
錢淑芬(2010)。「穿制服的人」與制度化作用:軍人角色模塑的理論性探討。復興崗學報,99,45-80。
錢淑芬、廖帝涵(2009)。軍隊的階級倫理如何框住人際互動:憲兵義務役士兵的軍事社會化經驗。復興崗學報,96,79-106。
錢淑芬、蘇意翔(2010)。志願「穿制服」通信達人軍旅生涯:軍事社會化歷程的經驗分析。復興崗學報,100,29-64。
謝汎儀(2008)。海軍艦隊士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淡寧(2003)。工作適性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服役於海軍單位之正期生及專業軍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Jane Ritchie & Jane Lewis原著, 2003)。台北:巨流。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Martin W. Bauer & George Gaskell原著 , 2000)。台北:五南。
鐘明鈞(2000)。生活壓力與社會資源對陸軍士官兵部隊適應之實證研究。復興崗學報,70,131-165。

外文部分
Arkin, W. & Dobrofsky, L. R. (1978). Military Socialization and Masculini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4, 151-168.
Avrahami, A. (1995).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 of Youth in the Kibbu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4(3), 307-326.
Cushner, K., & Karim, A. U. (2004). Study abroad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n D. Landis, J. M. Bennett, & M. J. Bennett (Eds.),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Dunivin, K. (1994). Military Culture: Change and Continuity. Armed forced and society, 20(4), 531-547.
Dunivin, K. (1998). Adapting to a Man’s world: U.S. Air Force Female Officers. Ph. D. dis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ldman, D. C. (1981). The Mul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Memb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pril, 309-318.
Goffman, E.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London: SAGE.
Hofstede, G. (2005).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 McGraw-Hill.
Hofstede, G. , Pedersen P. & Hofstede, G. (2002). Exploring Culture : Exercise, Stories, and Synthetic Culture. Maine : Intercultural.
Lieblich, A. & Perlow, M. (1988).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During Military Service, The Jerusalem Quarterly, 47(summer): 40-78.
Morgan, M. (2003).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itizenship, and Military Service. Armed Forces & Society, 29(3), 373-392.
Oberg, K.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77-182.
Ratiu, I. (1983). Thinking internationally: A comparison of how international executives learn.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3, 139-50.
Robinson. P. (2007). Ethic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litary. Parameters, spring.
Sinder, Don M. (1996). An Uniformed Debate on Military Culture. Orbis, 43, 11-25.
Soeters, J. & Recht, R. (1998). Culture and Discipline Military Academiec: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 26 (2, winter), 169-189.
Soeters, J. (1997). Value Orientation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 Thirteen Country Study. Armed Forces & Society, 20(1, Fall), 7-32.
Ting-Fang Chang. (2008).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aptation Process and Cross-Cultural Training─A Case Study in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aralee Chinerawat.(2009). The Econometric Three-Factor Model of Cross Cultural Adapt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Companies in Thailand.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Wang Liu-Mei.(2010). Culture shock: Indirect communication─A foreign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located in a Hakka regio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7(6), 57-64.
Zakaria, N. (2000). The effects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n the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the global workfo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1(6), 492-5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錢淑芬(1996年4月)。軍官養成組織「軍事社會化」之研究。「第一屆軍事社會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 錢淑芬(1993)。國軍軍事學校「軍事社會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49,333-364。
3. 錢淑芬(1991)。從軍隊「角色訓練制度」論「角色認知」對軍隊生活適應的影響。復興崗學報,45,443-462。
4. 楊宗德(1998)。政治作戰學校正期班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與人格特質之分析研究。復興崗學報,64,253-286。
5. 黃璉華(1995,9月)。僑生適應問題之探討。護理研究。3(3),211-224。
6. 張聖德(2007)。軍事院校學生需求困擾、因應策略與軍事社會化關係探析:以陸、海、空軍官學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35,211-250。
7. 張聖德(2007)。三軍官校學生軍事社會化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間關係之探析。中華輔導學報,21,99-134。
8. 張聖德(2006)。軍事院校學生軍事社會化與需求困擾與關係探析:以陸、海、空軍官校為例。高雄師大學報,21,67-86。
9. 張聖德(2006)。三軍官校學生求助態度和軍事社會化關係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20,45-66。
10. 高淑清(2001,12月)。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25-285。
11. 孫敏華(2000)。役男服役歷程、及影響其適應因素之研究─以個案縱貫法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學刊,7,103-133。
12. 孫敏華(1990)。役男壓力來源、因應方式與軍中適應關係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1-31。
13. 洪莉竹、陳秉華(2005)。臺灣諮商人員對西方諮商與華人文化信念衝突的轉化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7(1),79-98。
14.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對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創刊號,131-152。
15. 施義龍、孫敏華(2008)。國軍不同階級幹部之領導行為與相關因素。應用心理研究,37,15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