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聖欣 (2002) 。《電視台及媒體製作室-數位電視製播網建構技術》。數位視界,23期。王貞子、劉志強 (2006)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邱誌勇(編),初版一刷。台北:遠流。
王毓雯 (2012年6月) 。 〈全球快剪龍頭 用SOP寶典攻台〉。《商業周刊》,1280:66-68。
朱敬先 (1995) 。《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明珊 (2002) 。《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潔如 (2006) 。《溝通與教導技能訓練對技術員師徒制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曾娣 (2011年8月) 。〈國片聲音魔法師〉。《商業周刊》,1238:158-160。
李倩鈺 (2002) 。《教育實習中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師徒關係之探討》。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碧芬譯 (1998) 。《成功,有師為伴》,第一版。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台灣分公司。原書Floyd Wickman & Terri Sjodin. (1997) The most obvious yet overlooked key to achieving more in life than you dreamed possible. McGraw-Hill, Inc.
何啟宏譯 (2008) 。《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初版。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何貽謀 (2002) 。《台灣電視風雲錄》。初版一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沈峰榮 (2007) 。《同儕認知師徒輔助教學策略之實踐--英語教師之教學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進 (1998) 。《全球資訊網下產品設計中電腦支援協同設計之應用》。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林佳暖 (2005) 。《師徒關係與組織承諾》。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 (2006) 。《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晏鈴 (2009) 。《師徒功能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以組織社會化為中介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聲品 (2002) 。《現代電子媒介-廣播與電視析論》,初版。台北:中視文化。
吳聲品 (2002a) 。《非線性影音剪輯實務探討》。藝術學報,71期。吳聲品 (2002b) 。《電視後期製作析論》。藝術學報,71期。吳凱琳 (2006年3月) 。〈良師一句話,改變你一生〉,《Car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66:56-61。
吳靜吉 (1980) 。《青年的四個大夢》,第二十三版。台北:遠流。
卓筱淇 (2003) 。《師徒性別配對與師徒功能及其後果變項關聯性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周希敏譯(1984) 。《職場導師》,初版。博達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方智出版社。原書Michael G.Zay(1993) The mentor connection.
周啟東、林亞偉 (2003年3月) 。〈建立你的良師俱樂部〉,《商業週刊》797:84-90。
洪平峰 (1999) 。《電視事業經營管理概論》。台北:亞太。
洪懿妍 (2012年5月) 。〈他們的自在人脈學 王偉忠主動替他和大咖「牽線」〉,《Cheers雜誌》140:103-105。
侯念祖 (2000) 。《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姜龍昭 (1981) 。 〈專業人才的培育〉,中國電視公司編。《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唐 林 (1987) 。《電視音效與實務》,初版。台北:中視文化。
徐聖智 (2000) 。如何架構有效率的電腦非線性剪輯系統。數位世界,9期,頁134-136。徐鉅昌 (1982) 。《電視原理與實務》。台北:新聞記者公會。
高美琴 (2002) 。 《師徒間認知差異對知識移轉績效之影響:調節模式的驗證》。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郭寶蓮 (1999) 。《高薪俱樂部:從月薪2萬到年薪200萬》。第一版。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書 Yeaple . Ronald N(1999) The Success Principle 。
商周編輯部 (2004) 。《白領戰爭》。第一版第二刷。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圖書出版部。
彭 芸 (2004) 。《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初版一刷。台北:五南。
黃文龍 (2005) 。《台灣電視數位節目產製流程技術報告:以高畫質、高音頻、互動性、多角度點選等特性之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技術報告。黃治偉 (2006) 。《數位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報告-以民視製作「數位新生活」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瓊玉 (2005) 。《師徒功能認知、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孝石 (1984) 。《電視的原理與製作》,梅長齡(編),初版。台北:黎明。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2007) 。《最新行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原書Benjamin F.Crabtree & William L.Miller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Sage Publications tht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張春興 (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毅君 (2011年11月) 。〈楊德昌與魏德聖〉,《商業周刊》,第1251期。
張靚蓓 (2009)。《聲色盒子》。初版一刷。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利仁 (2002) 。《非線性剪輯緣起》。數位世界,23期。陳昭儀 (1997) 。《良師引導對國中數理資優生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明輝 (2003) 。《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佑 (2003) 。《虛擬新聞室作業管理之前饋與回饋機制—行動研究之觀點與實踐》。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宏 (2006) 。《人際吸引對師徒間相似性與師徒功能中介效果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陳則霖 (2010) 。《記錄報導節目製作之技術報告─以三立台灣全記錄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嘉豪 (2007) 。《論文指導師徒關係之形成與發展歷程-以國內大學碩士班為例》。長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芸芸譯 (2001) 。《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原書Denis McQuail(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陳育含譯 (2010) 。 《訪談研究法》。台北:韋伯。原書Steinar Kvale(2007) Doing Interviews.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Sage Publications Ltd.
陳嘉彌 (2003) 。《師徒式教育實習之理論與實踐》,初版一刷。台北:心理。
陳嘉彌 (1998) 。《現代實習輔導教師(師傅)之角色分析與探討》。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際(頁155-175)。台北:師大書苑。
陳若琳 (2005) 。《研究自我效能對師徒功能與研究產出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覃崇耀、林逸潔、康敏平 (1999)。《傳播媒體應用專案管理技術之可行性研究—以電視節目製作為例》。「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年會」論文。
楊宜真 (1998) 。《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楊登伍 (2004) 。《師徒關係對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稅局稅務人員之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學位論文。楊明哲、覃崇耀(2004)。《資訊系統輔助數位媒體作業之管控模式探討》。「2004數位影音產學研討會:e世代的廣播電視電影教育與產業對話」論文。世新大學。
楊明哲 (2005) 。《數位化電視節目作業之整合性管控:資訊系統的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塗能榮 (1998)。《聲訊傳播手冊-成音與錄音理論》。初版一刷。世界文物出版社。
詹瑜蕙 (2000) 。《師徒制與員工生涯發展之研究-----以壽險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大同 (2003) 。《數位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報告-以民視製作「迎接每一天」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 (1998) 。《電視節目製作》。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蔡念中、張宏源 (2005) 。《匯流中的傳播媒介-以美國與台灣為例》。初版一刷。台北:亞太。
蔡念中、江亦瑄、劉敦瑞 (2010) 。《數位媒體匯流》。初版一刷。台北:五南。
劉婉俐 (2000)。《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初版一刷。台北:揚智文化。
劉筱寧(2001)。《徒弟個人特質、性別角色與師徒關係類型、性別組合對師徒功能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蘭 (2006) 。《師徒關係對組織社會化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奎熙 (2007) 。《組織員工之師徒關係探討-以中華電信公司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蔡融潤 (2010) 。《企業實習生師徒制之發展研究 -- 以外商企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蔡麗莉 (2004) 。《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賴國洲主編 (1996) 。《電視從業人員培訓制度研究》。初版。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鄭伊琇 (2006) 。《電視製作團隊師徒學習模式演變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滕慧敏 (2003) 。《師徒功能對工作-家庭衝突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論文。蕭詔文 (2004) 。《高中資優生師徒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數理生、藝術生與一般生之對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顏寧譯 (2011) 。《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初版一刷。台北:五南。原書Sharan B. Merriam(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謝章富、許立明 (2001) 。《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藝術學報第68期。謝章富、陳雯琪 (2001) 。《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劃新趨勢》。藝術學報第69期。
謝經庸 (2004) 。《數位電視中運動節目製播與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謝宜栴 (2007) 。《師徒功能對壽險業務人員工作績效的影響:職場個人學習為中介效果》。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系碩士論文。謝 毅 (2001) 。《數位技術對電視傳播的衝擊及其社會影響》。中華傳播學會。
羅儀修 (2006年3月) 。〈職場良師 為你指點迷津〉,《Car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第66期。英文部份
Allen, T. D., M. L. Poteet, J. E. A. Russell, & G. H. Dobbins, 1997. “A Field Study of Factors Related to Supervisors’ Willingness to Mentor Oth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 50, pp. 1-22.
Burke, R. J. & C. A. McKeenna, 1993. “Use of Career Strategies by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Wome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eer Management, Vol. 5, Iss. 4, pp. 19-24.
Campion, M. A. & J. R. Goldfinch, 1983. “Mentoring among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Hospital and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Vol. 28 (4), pp. 77-93.
Dansky, K.H. (1996). The Effect of Group Mentoring on Career Outcome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1, 5-21.
DeMarrais,K. (2004).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In K. deMarrais & S.D.Lapan(Eds.),Foundations fo research(pp.51-68).Mahwah, NJ:Erlbaum.
Denzin, N.K.,& Lincoln,Y.S.(2005).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ed.).Thousand Oaks,CA:Sage.
Dexter,L.A. (1970).Elite and specialized interviewing. Evanston,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Fagenson, E.A.(1989), The mentor advantage:perceived career/job experiences of prot?縵? vs. non prot?縵??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309-320.
Fagenson-Eland﹐E.A. ﹐Marks﹐M.A.﹐&Amendola﹐K.L(1997).Perceptions of Mentoring Relationship.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1 ﹐29-42.
Fisher, B. (1994). Mentoring.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Ltd.
Fisher, B.D., Motowidlo, S. & Werner, S.(1993). Effects of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on rank of law professors in colleges of business:Evidence of a glass ceil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10):771-778.
Fishwick,P.A.(2002).Aesthetic Programming:Grafting Personalized Software.Leonardo,35(4).p.383-390.
Higgins, M. C., & Kram, K. E. (2001). Reconceptualizing mentoring at work: A developmental network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2), 264-288.
Hunt, D. M., & Michael, C. (1983). Mentorship: A care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too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3), 475-485.
Kathy, L. (1999). Making mentoring happen. Australia: Woodslane.
Kindem,G & Musburger,R.B.(2001).Introduction to Media Production:From Analog to Digital.Washing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Kram, Kathy E.(1985). Mentoring at work :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London: Scott, Foresman.
Kram, K.E. (1983). Phases of the Mentor 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 608-625.
Kram, K.E. & Isabella, L. (1985). Mentoring alternatives: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10): 110-132.
Klauss﹐R.(1981).Formalized mentor relationships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federal govern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1(4) ﹐489-496.
Levinson,D.J.(1978).The season of a man’s lif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Patton,M.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Thousand Oaks,CA:Sage.
Phillips-Jones, L. (1982). Mentors and prot?縵?? New York: Arbor House.
Pullins, E,B., Fine, L.M. & Warren, W.L. (1996). Identifying Peer Mentors in the Sales For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Willingness and Ability.Journal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4, 125-136.
Rubin,H.J., & Rubin,I.S.(199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data.Newbury Park, CA:Sage.
Russell, J.E.A. & Adams, D.M. (1997).The Changing Nature of Mentoring in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Mentoring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1-14.
Scandura, T. A., (1992). “Mentorship and career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3, pp. 169-174.
Van Maanen,J.(1979).Reclaiming qualitative method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prefa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4(4),520-526.
Werner,O., & Schoepfle,G.M.(1987).Systematic fieldwork:Foundations of ethnography and interviewing.Newbury Park,CA:Sage.
Wichman, F. & T. Sjodin, (1997). Mentoring.The Most Obvious Yet Overlooked Key to Achieving More in Life than You Dreamed Possible.McGraw-Hil Int’l Enterprises Inc.
Wilson, James A. & Nancy S. Elman, (1990). “Organizational Benefits of mentor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4, pp. 88-94.
Zey, G. M., (1995). The Mentor Connection. Homewood, IL: Dow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學會簡介》取得日期:101年02月11日 http://www.attnt.org.tw/introduce.asp
中天新聞 (2011) 《同質性高、成本低 台灣綜藝節目現警訊》取得日期:101年05月29日 http://www.ctitv.com.tw/news_video_c17v58448.html
今日新聞網 (2005)《原民台公開招考工作人員 錄取名單10月14日正式公布》http://www.nownews.com/2005/10/14/91-1856884.htm
甲蟲 (2009)《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取得日期:101年01月03日 http://blog.udn.com/sh323686/2760790
台灣電視資料庫的源起與沿革 取得日期:101年01月12日http://tv.nccu.edu.tw/intro.htm
林威廷 (2009) 〈編曲錄音設備連接〉,《帝米數位音樂》取得日期:101年05月12日 http://www.wretch.cc/blog/waitingegg/10816472
林晏鈴、張婉菁 《師徒功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取得日期:100年10月22日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e0001311/0n0/20090500/p0000378.pdf
洪欣慈 (2011) 〈配音的靈魂 胡定一〉,《喀報 cast net》取得日期:101年05月12日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4289&from_type=issue&from_id=222
周志華〈媒體探索Discovery:配樂大師周志華談廣告配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取得日期:101年04月15日http://web.pts.org.tw/~web02/catchme/media3.html
郭正慶 (2006)《老師!師父?師傅?》取得日期:100年12月25日http://www.hairsalon.com.tw/knowledge/show.asp?forumid=297&VenderId=2&Mk_url=show.asp
郭漢丞 (2009) 〈錄音非技術更是藝術 專訪北京央室錄音師李小沛〉,《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日期:101年03月09日http://feature.u-audio.com.tw/featuredetail.asp?featureid=166
陳冠浤、蔡孟佳、戴靖榮《碩士生指導教授論文指導行為之研究─領導理論觀點》取得日期:101年05月12日http://hrda.tidi.tw/picture/com_data/big5/20110321-16-41.pdf
黃善美 (2004) 〈國小運用「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 取得日期:101年01月22日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09.htm
黃懷德 (2007) 〈班度拉社會學習理論—一篇篇「寫」淚史---不能「書」在起跑點的壓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70期 2008年4月 取得日期:101年05月09日http://society.nhu.edu.tw/e-j/70/70-23.htm
黃明川 (2009) 〈一個看不盡的存在〉,《2009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響的在地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取得日期:101年06月01日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2009%E5%8F%B0%E7%81%A3%E7%A4%BE%E5%8D%80%E5%BD%B1%E5%83%8F%E7%A0%94%E8%A8%8E%E6%9C%83%E6%89%8B%E5%86%8A.pdf
謝其濬〈Mentor:現代職場師徒演義〉,《Career.com.tw就業情報網》取得日期:100年10月18日http://blog.career.com.tw/managing/default_content.aspx?na_id=345&na_toolid=405
謝其濬〈傳播媒體業─繁華漸逝榮景不再〉,《Career.com.tw就業情報網》。取得日期:101年05月05日http://media.career.com.tw/industry/industry_main.asp?no=348p142&no2=57
劉揚銘 (2006年 5月)。〈注重師徒傳承 台灣IBM「導師制度」〉,《經理人MANAGER today》。取得日期:101年05月12日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72
賓靜蓀、李宜蓁 (2009年10月)。〈當X世代父母遇上N世代小孩〉,《親子天下雜誌》。取得日期:101年06月01日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parenting/1444/125553600031496069005.htm
鐘素梅。〈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應用〉,《南e網》取得日期:101年05月23日www.nani.com.tw/teacher_share/article/D_3_9_92_125.doc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Betacam》取得日期:101年02月14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Betaca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MIDI》取得日期:101年05月08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MIDI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約翰.杜威(John Dewey)》取得日期:101年05月23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A%A6%E7%BF%B0%C2%B7%E6%9D%9C%E5%A8%81
關尚仁 (2001) 。〈公共電視的節目品質管理〉,《公共電視: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取得日期:101年01月22日http://web.pts.org.tw/~web01/rd_invitation/index.htm
Change Status (2011)《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日期:101年05月11日http://www.changestatus.com.hk/male/?p=623
Kent (2007)《傳播科技SNG讓台灣新聞無所不在》取得日期:101年02月11日 http://tw.myblog.yahoo.com/jw!b9PrsaqTSUTh6GwxCScaMw--/article?mid=3&prev=101&next=2&l=f&f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