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于維寧(2004)。馬來西西亞東方日報之研究:在報業壟斷與政治干預夾擊下的生存之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中市。2.周志懿,周耀华(2005)。 試論報紙媒體的影響力【百度文庫】取自:http://wenku.baidu.com/view/384bdf0d844769eae009ed9f.html
3.方天興(2011 年2月20日)。反映心聲超越本份華文報與華社同呼吸。星洲日報, 13版。
4.王國川(1998)。計劃行為理論各成分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議-以青少年無照騎機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3(2),67-91。5.石怡芬(2004)。地方報紙消費者購買決策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6.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傳播新科技。臺北:遠流。
7.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8.吳宗宏,蘇佩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游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9.吳淑鶯,陳瑞和(2006)。計劃行為理論應用于網絡書店購買行為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4,1-23。
10.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臺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11.忻聞(2005年11月4日)。馬來西亞華文報刊概況(節選)【人民網】。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54740/54742/3830013.html
12.李美華(2010)。虛擬族群:客家網路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臺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3.李忠世(2008)。報紙內容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因素與消費行為關聯性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14.李崇志、陳昱卿、歐陽倩如(2010)。臺灣本土輕小說的設計滿意謔與購買意愿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0圖文傳藝術學報。
15.李麗姍(2004)。資訊領域學生團隊工作中政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16.李胤儀(2002)。電子報閱聽人生活型態及閱讀行為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17.宋思齊(1999)。臺灣地區報紙市場生活型態區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18.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19.余朝權(1997)。現代行銷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20.林紋如(2006)。臺灣地區民眾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21.林東泰(1996)。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22.林東清 孫培真 徐景智(2000)。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北市。23.林語辰,王慧美,李建裕(2011)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基金首次申購行爲意向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18,1-21。
24.林靈宏(1994)。消費者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25.邱家淮(2005)。影響非營利組織捐款人行為關鍵因素之研究-從計劃行為理論(TPB)之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臺北市 。26.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27.邱國華(2011)。 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飼主對寵物殯葬行為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科技大學,高雄市。28.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29.周宇,王璐,劉巧煒(2010)。黑龙江科技信息,23,183-184。
30.星洲日報:建立世界華人媒體網路。【星洲日報互動網】。取自:www.sinchew-i.com
31.秦鴻志(2001)。 高雄與臺北兩市民眾報紙閱讀動機與行為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32.梁世武、伍佩鈴、鐘岳勳(2004)。2005年臺灣地區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之初探研究:以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為例。世新2005媒體使用行為評鑒研討會。
33.晁瑞明,譚言家,黃淑蘋(2008)應用知識庫於會計師事務所-分散式知識管理之使用者行為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2,29-53。
34.徐弘軒 ,鍾佳倫,陳慧依, 陳芷芸, 賴晏甄(2005)。YAHOO 網路拍賣市場下買賣雙方之行為模式--以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經驗證之(未出版之學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35.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正中。
36.徐萱齡(1998)。 報紙消費者購閱報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37.徐慧娟(2009)。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之意愿實證研究—計劃行為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38.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
39.莊迪澎(2005年8月)。中文媒體、華人(公民)社會與文化領導權。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关的再造学术研讨会,加影新纪元学院。
40.陳永南(2008)。消費者於有機棉產品的認知、動機對購買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41.陳芸芸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年)
42.陳昭郎(1992)。傳播社會學。臺北:黎明文化。
43.陳佩君(2006)。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對英語教學雜志購買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44.陳钎盛(2009)。影響馬來西亞華商捐款行為意願之因素探討—以寬柔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45.陳俊德、李新雄 (2006年10月)。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網路釣魚對於使用電子商務活動意願之影響,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臺北市。
46.曾麗萍(2010)。西馬來西華文報業發展的政文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47.黃志文,羅吉榜,周希烱 (2010年12月23日)。行動電話消費者生活型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期刊,3,2。取自:http://nhuir.nhu.edu.tw:8085/ir/handle/987654321/655148.黃招勤(2004)。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世新大學,臺北市。49.黃智強(2000)。影響採用網路購物因素之研究-以網路書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北市。50.黃國富(2008)。掙扎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5 卷2 期,89-11851.溫素真(2004)。以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分析消費者使用簡訊折價鄭之行為意立體交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52.馬來西亞中文報業歷史(2011)。【智庫百科MBA LIB】。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 。
53.馮萍(2005)。消費者網絡銀行使用意願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54.董彥欣(2009)。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之影響: 以 KKBOX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北市。55.楊光平(2007)。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老人住宅選擇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56.楊光盛(2009)。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整合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57.楊意菁(1998)。綱際綱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所,臺北市。
58.張紹勳(1995年10月)。國內報紙企業形象與閱報行為之研究。民意調查季刊,194,116-138。59.張曉卿(2011年2月20日)。星洲媒體與華社共享話語權。星洲日報, 13版。
60.簡貞玉譯(1996)。消費行為學。臺北: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年)
61.溫素真(2004)。以解構計劃行為理論分析消費者使用簡訊折價鄭之行為意立體交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62.葉俊麟(2011)。以計劃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決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北市。63.葉觀仕(1996)。馬新新聞史。馬來西亞:韓江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系。
64.劉上裕(2007)。以計劃行為理論探 討影響線上游戲玩家使用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65.劉伏寶(2002年12月2日)。馬來西亞常青的事業:訪常青集團董事主席張曉卿【福建僑聯網】。取自:www.fjql.org/fjrzhw/b092.htm
66.劉高陽 (2010年6月12日)。武漢市場上發行的主流報紙的購買決策評價研究。大眾商務,16。取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 -SWDZ201016074.htm
67.鄧月璇(2006)。中國報發展史【中國報綱站】。取自:www.chinapress.com.my
68.蕭至惠,張琡婍(2005)。影響消費者對電子書接受意願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69.蕭依釗(2005年9月11日)。华文报与华文教育的内在连线。 第三届世界华文媒体高峰论坛。
70.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71.廖珊妮(2008)。 影響廣告主使用關鍵字廣告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72.廖翔毅(2003)。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73.韓山元(2005)。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創辦人的故事:陳嘉庚和胡文胡【馬來西亞佳禮中文論壇】。取自:cforum.cari.com.my/mobile/index.php?tid-242486.html。
74.韓婷婷(1999)。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的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北市。75.魏佩安 (2008) 。以道德取向及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預算編列人員從事預算寬列之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北市中市。
76.蘇蘅(1998)。報紙競爭與新聞多樣化的關係試析。民意研究季刊,206, 89-116。77.羅文坤(1991)。 行銷傳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二、英文部份:
1.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Kuhl and J. Beckman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 Ajzen. I. And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3.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5. Ajzen, I. (2005).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2nd. Edition). Milton-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 McGraw- Hill.
6. Alderson. (1975). Marketing Behavior and Executive Action.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Inc.
7. Assael. (1987). Custo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Boston : Kent Publishing.
8. Demby , E. (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nce it came.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22-29.
9. Badura, A. (1980).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10. Donald O. Case. ( 2001). 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r.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1. Engel ,J.F., Blackwell ,R.D.,&; Miniard ,P.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Chicago: The Dryden Press.
12. Engwall, L. (1978). Newspaper as Organizations,Hampshire.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4. Fishbein, M. &; Ajzen, I.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5. Fishbein, M.(1967). Attitude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Martin.
16. Guielford. ( 1965). J. P., Psychometric Method,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7. James F. Engel. Roger D. Blackwell &; David T. Kollat. (1982).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Chicago: Dryden Press.
18.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 G. Blumler &;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20. Kelly, George A., (197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 New York: Norton Co.,15.
21.Kline, F. G. (1971). Media Time Budgeting as a Function and Demographics and Life Style. Journalism Quarterly, 48, 211-221.
22.Kotler, P. (1984).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23.Kotler, P. (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4.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17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25. Kolter, P. &; Armstrong. G. (1999).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8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6.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Chicago: 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
27. Lee, C. &; Green, R. T. (1991).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fishbein 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9-305
28. Philip Kolter and Gary Armstrong. (1999).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2nd European edition.
29. Palmgreen, P., &; Rayburn, J. D.(1985). A Comparison of Gratification Models of Media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
30.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ayburn, J. D.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Rosengren K. E., Wenner, L. A., &; Palmgreen, P.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Newbury Park, CA: Sage.
31.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3-37.
32.Pratt ,J.W .(1974). Measuring purchase behavior. handbook of marketing, (3th ed.,). New York : McGraw-Hill.
33. Reynlod, F. D. and Darden, W. R. (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71-95. Chicago: AMA
34. Schiffman,Leon G. and Leslie Lazar Kanuk. (1991).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35. Taylor, S., &; Todd, P. A. (1995).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6(2), 4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