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資料
一、書籍
Stiglitz, Joseph E.著,李俊青、杨玲玲等译,自由市场的坠落(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一版。
Marius, Richard A. & Page, Mel著,黃煜文譯,如何寫歷史(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History),五南,2010年9月初版。
王兆鵬、陳運財、林俊益、宋耀明、丁中原、張熙懷、葉建廷,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2003年9月初版。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 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2011年3月一版。
王睦舜,套利遊戲,書泉,2004年12月三版。
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自版,2012年1月初版。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2008年10月修訂版。
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12月(張嘉尹,系統理論對於法全球化的考察,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12月,頁85-139)。立法院秘書處編,證券交易法案,第3冊,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第5輯,經濟㈠,自版,1968年7月初版。
台灣證券交易所,2011年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相關制度(含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典、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十國),自版,2011年7月。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基會,2003年4月四版。
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2007年9月五版。
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法之本質,商務,2012年1月三版,頁121-134。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版,2005年9月九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2004年9月五版。
林輝煌,刑事審判之證明負擔及證明程度–比較法之分析,元照,2011年11月初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2010年9月增訂十一版。
郭土木,證券交易法論著選輯,三民,2011年2月初版。
曹里加,证券执法体系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一版。
陳家彬等合著,財經犯罪與證券交易法理論.實務, 新學林,2009年6月初版(陳怡成,從順發案看連續交易操縱行為之主觀要件,載於財經犯罪與證券交易法理論.實務, 新學林,2009年6月初版,頁185-186)。
陳銘祥,法政策學,元照,2011年9月初版。
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五南,2005年5月初版。
梁榮輝,投資學,華立,2006年9月三版。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㈡,元照,2008年1月初版。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刑事裁判書彙編–中華民國83年7至9月,第17期,自版,1995年4月初版。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刑事庭所製作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中華民國92年至94年),自版,2006年10月初版。
黃國昌主編,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8月(王曉丹,當代台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審理庭為例,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8月,頁391-446)。
雷勃,投資原理與實務,國立編譯館,1982年9月初版。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Ⅱ,三民,1999年3月七版。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1年9月九版。
臺灣高等法院,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判書彙編–中華民國85年7月至12月,第2期第2冊,自版。
臺灣高等法院,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判書彙編–中華民國87年1月至12月,第2冊,自版。
歐必勝,論證券市場之操縱行為,自版,2008年11月初版。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2009年10月再版。
二、期刊
于瑩,證券操縱行為若干法律問題研究,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4月。王志誠,連續交易之認定基準及實務爭議,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3月。王育慧,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三七號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重訴字第三九號判決之評釋(東隆五金案)ー以連續交易操縱行為與內線交易為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王泰升,台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創刊號,2007年3月。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上),證交資料,第483期,2002年7月。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下),證交資料,第484期,2002年8月。我國各級法院股價操縱及內線交易判決案例分析,今日合庫,第33卷第9期,2007年9月。
李開遠,我國證券市場「不法炒作」操縱股價犯罪行為主觀構成要件意圖認定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0期,2008年12月。何曜琛,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認定與要件–簡評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044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97期,2007年8月。何曜琛,護盤與操縱行為–簡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字第二三一八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107期,2008年6月。林仁光,論經營者誠信、內部控制、內部稽核制度與公司治理,月旦法學,第106期,2004年3月.林仁光,論證券業對客戶資訊揭露之規範──以風險預告與客戶投資適合性之判斷法則為核心,月旦法學,第126期,2005年11月。林國全,從日本法之規定檢視我國證券交易法155條反操縱條款,政大法學評論,第49期,1993年12月。林國全,操縱行為之案例分析,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12期,2004年12月。林端著,楊日然評論,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臺灣法治,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台灣法協會,1993年11月。許雅華、林振東、呂朝仁,護盤與操縱行為之認定–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5上更㈠165號判決評析,證交資料,第548期,2007年12月。郭大維,論公司經營者責任之救濟機制──以公司對經營者補償制度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17期,2010年10月。
陳俊仁,論證券交易法操縱行為禁止之理論基礎與規範缺失–以沖洗買賣觀察,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4月。黃柏夫,操縱行為之民刑事責任,萬國法律,第159期,2008年6月。曾宛如,操縱市場之禁止,台灣法學,第108期,2008年7月。劉連煜,連續交易與炒股,月旦法學,第69期,2001年2月。蔡墩銘、吳光明、陳春山,國內操縱行為現況及追訴實務,證券公會,第16期,1998年9月。蔡麗玲,市場操縱行為之調查及起訴研究,證券公會雙月刊,第30期,2001年1月。蕭胤瑮,操縱股價犯罪之主觀構成要件:現行法院對主觀構成要件認定之分析–以人頭戶之刑事責任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56期,2008年5月。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上),證交資料,第539期 2007年3月。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下),證交資料,第540期 2007年4月。三、研討會
金融市場健全發展與經營權爭議法律問題研討會研討會,第二場:探討法院假處分及裁定與金融業主管機關對於公司經營權的實質拘束力(主持人:陳春山;引言人:林國彬;與談人:沈冠伶、林繼恆、黃銘傑、戴立寧),「金融市場健全發展與經營權爭議法律問題」議題討論,台灣法學,第144期,2010年1月15日。四、研究報告
吳克昌、溫祖德,我國集中交易市場股價操縱案例研究及查核業務之改進,台灣證券交易所,2001年度專題研究報告,2001年9月。
張益輔、黃韻禎,證券交易市場操縱行為態樣之探討,台灣證券交易所,2010年度專題研究案,2010年12月。
黃朝義,證券交易違法操縱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主持人,HSC89-2414-H-031-027,2000年度研究計劃,2001年7月31日。
蓋華英、黃文昌、曾逸凡、陳美如(正源國際法律事務所),如何防制人頭戶之研究,台灣證券交易所,2001年度研究報告,2001年12月。
五、政府機關的公報與文書
立法院公報,第55卷第37期第18冊,1966年9月1日。
立法院公報,第56卷第5期第5冊,1967年5月20日。
立法院公報,第56卷第9期第8冊,1967年8月30日。
立法院公報,第57卷第17期,1968年3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57卷第20期,1968年3月23日。
立法院公報,第57卷第21期,1968年3月27日。
立法院公報,第57卷第26期,1968年4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57卷第27期,1968年4月17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19期,1987年3月7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42期,1987年5月27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2期,1987年11月18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6期,1987年12月2日。
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7期,1987年12月5日。
立法院公報,第77卷第4期,1988年1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77期第3冊,2005年12月23日。
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75期,2008年12月19日。
立法院公報,第99卷第35期,2010年5月5日。
立法院公報,第99卷第78期,2010年11月17日。
立法院公報,第99卷第84期,2010年12月21日。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1期,2010年12月28日。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8期第3冊,2011年1月12日。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49期,2011年6月13日。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88期第1冊,2011年12月12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1屆第79會期第4次會議,院總第727號、政府提案第3117號,自版,1987年3月4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第1次會議,院總第727號、政府提案第10191號,自版,2005年9月9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第11次會議,院總第727號、政府提案第10191號之1,自版,2005年11月16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7屆第2會期第14次會議,院總第727、委員提案第8661號,自版,2008年12月17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7屆第6會期第12次會議,院總第727、政府委員提案第12089、12340、8583、9695、8661、9467、9706、9671、9772號之1,自版,2010年12月15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286號,1929年10月4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421號,1930年3月18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1727號,1935年4月29日。
國民政府公報,第1729號,1935年5月1日。
總統府公報,第1238號,1961年6月23日。
總統府公報,第1967號,1968年6月18日。
總統府公報,第1953號,1968年4月30日。
總統府公報,第4881號,1988年1月29日。
總統府公報,第6668號,2006年1月11日。
六、學位論文
王凱平,台灣證券流通市場操縱行為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包國祥,論股票集中交易市場不法操縱行為之民事責任,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吳元曜,證券詐欺刑事責任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吳春美,我國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中連續交易刑事責任制度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林光祥,證券市場操縱證券價格之法律防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林育生,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除罪化問題–以連續交易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施東亮,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反操縱條款之實務運作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刑事責任為中心,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侯銘宗,市場操縱行為之再檢視-以台灣實務判決觀察出發,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洪國誌,證券交易市場不法操縱行為之研究–以相對委託為中心,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洪憲明,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反操縱行為條款之研究(以刑事責任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3年6月。
高志豪,操縱股價之研究-以軋空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9月。張佐榕,證券市場不法連續交易之研究 : 兼論連續交易與護盤制度之關連性,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張秉心,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1996年6月。
梁宏哲,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許展榕,媒體新聞自由與股市操縱行為分際之研究 — 以散布流言與不實資料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陳永明,興櫃股票適用我國證券交易法反市場操縱條款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陳宏杰,證券集中市場操縱行為認定基準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陳峰富,關係企業證券交易違法行為之研究-以股票流通市場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陳智豪,我國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刑事責任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4年5月。
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制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黃大任,相當性原則在經濟刑法的應用–論證交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正當性,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傅瑞彬,期貨市場操縱行為–壟斷與壓擠之經濟分析,政治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1995年6月。
葉慧萍,經濟犯罪中之操縱行為檢察官追訴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4款連續交易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廖雅凰,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反操縱條款刑事責任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2000年7月。
羅誌輝,護盤與市場操縱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貳、英文資料
一、書籍
Butler, Eamonn, The Best Book on the Market: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Free Economy (1st ed., 2008).
House, Office of the Law Revision Counsel, United States Code, 2000, V. 7: Title 15 - Commerce and Trade (2000 ed., 2001).
Guinan, Jack, The INVESTOPDIA® Guide to Wall Speak: The Terms You Need to Know to Talk Like Cramer, Think Like Sores , And Buy Like Buffett (1st ed., 2009).
Soderquist, Larry D. & Gabaldon, Theresa A., Securities Law (3rd ed., 2007).
Loss, Louis & Seligment, Joel,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2004).
8 Loss, Louis & Seligment, Joel, Securities Regulation (3rd ed., 1991).
Farmery, Peter & Walmsley, Keith,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Regulation Handbook (1st ed., 1992)( Pitt, Harvey L., Dorsey, Mark & Renzi, Anthony J., Jr., Manipulation, Broker-Dealer Retail Fraud and Compliance 320-348.)
Hazen, Thomas Lee,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2006).
二、期刊
Berle, Adolf A., Jr., Liability for Stock Market Manipulation, 31 Colum. L. Rev. 264 (1931).
Nelemans, Matthijs, Unethical Says Who?: a Look at How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Help Businesses Fulfill Their Ethical Obligations: Redefining Trade-Based Market Manipulation, 42 Val. U.L. Rev. 1169 (2008).
Posern, Norman S., Stock Market Manipulation and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40 U. Miami L. Rev. 671 (1986).
Moore, James Wm. & Wiseman, Frank M., Market Manipulation and the Exchange Act, 2 U. Chi. L. Rev. 46 (1935).
Thel, Steve, Regulation of Manipulation under Section 10(b): Securities Prices and the Text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1988Colum. Bus. L. Rev. 359 (1988).
Thel, Steve, Sections 9(a)(1) and 9(a)(2)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n Analysis of Two Important Anti-Manipulative Provisions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85 Nw. U.L. Rev. 698 (1991).
Thel, Steve, The Original Conception of Section 10(b)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42 Stan. L. Rev. 385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