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1: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思妤
研究生(外文):Si Yu Chen
論文名稱:憂鬱程度與設計創作的相關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Correlation of Depressive Level and Design Creation
指導教授:陳重任陳重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a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台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應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設計科系大學生憂鬱傾向設計創作產品
外文關鍵詞:students of design departmentdepressive tendencydesign creation produ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設計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有憂鬱傾向者在產品設計創作上是否會因情緒因素投射在產品設計上。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1)探究產品設計科系的學生有憂鬱傾向者及非憂鬱傾向者在產品設計的創作上是否會因為情緒因素投射在設計創作上。(2)受測者在性別、科系等背景變項因素在憂鬱量表項目上是否有顯著性。(3)非設計相關科系民眾在設計創作產品評價上是否與憂鬱傾向產生相關性。

實驗的主題「快樂的杯子」,研究工具為「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得到的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相關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1)研究發現有憂鬱傾向設計科系大學生佔全體的29%,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壓力及憂鬱情緒是值得關注的議題。(2)性別因素在憂鬱傾向的表現上男性有高於女性的差異性。(3)科系因素在憂鬱傾向的表現上產品設計系高於商品設計系。(4)受測者憂鬱情緒與設計產品創作的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結果具低度相關性、散佈圖結果無相關。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憂鬱表現以認知方面最為明顯,顯得除了情緒及生理外,認知影響大學生的憂鬱變項仍可在未來研究大學生憂鬱相關因素作探討,具上述結果,在憂鬱量表施測、實驗創作上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者作為研究參考。
The targets of this research are students of design department. The main idea is to examine if depressive tendency men would be influent by their emotional factor when designing and creating a proje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1)To discover if the emotional factor can be reflected on the designed or created project by depressive tendency and non- depressive tendency 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roduct design. (2)To discover if there is any obviously effect on Depression Inventory within subjects in different genders, departments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3)To discover if people of non-design related departments are related to depressive tendency when doing evaluation of the creative design product.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is “happy cup” .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is “depression scale”, All the information acquired wa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cluding t-test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jor discoveri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1)The percentage of depressive tendency students is 29%;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fe stress and depression are noteworthy issues.(2)According to gender factor, males show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s in depressive tendency.(3)According to department factor, product designed department show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4)The examinee’s depression score has low relevance with Likert scal score in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catter Diagram.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epression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obvious reaction in cognitive aspects; it shows that except emotional and physical factors, cognitive affect can still be used as a depression-related factors factor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ith the above results, recommendation s from depression scale measured and the experimental creation can be as a research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v
目次………………………………………………………………………………...…....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3
1.4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2.1 憂鬱傾向的定義……………………………………………………................5
2.2憂鬱傾向成因與症狀……………………………………………………….…7
2.3 憂鬱相關理論 ……………………………………………………….……….8
2.3.1心理動力派……………………………………………………….…….8
2.3.2特質論...……………………………………………………….………..8
2.3.3 人本取向的現實學派………………………………………………….9
2.3.4 認知行為理論............………………………………………………….9
2.3.4.1Seligma習得無助模式………………………………………...12
2.3.4.2Nezu問題解決模式…………………………………………...12
2.3.4.3Rehm自我控制模式…………………………..……………....13
2.3.4.4Bandura自我效能模式…………….……………………..…...13
2.4 憂鬱量表……………………………………………………………………..14
2.4.1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14
2.4.2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15
2.4.3 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15
2.4.4 董氏台灣人憂鬱量表………………………………………………...16
2.4.5 柯氏憂鬱量表………………………………………………………...17
2.5 大學生心理危機與憂鬱傾向………………………………………………..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2
3.1研究設計………………………………………………………………..…...22
3.2 實驗步驟……………………………………………………………………..24
3.3 研究對象……………………………………………………………………..24
3.4 研究工具……………………………………………………………………..25
3.4.1 憂鬱量表……………………………………………………………...25
3.4.2 設計主題……………………………………………………………...25
3.4.3 使用媒材……………………………………………………………...26
3.5 民眾評價方法…………………………………………………………..........26
3.6 統計方法……………………………………………………………………..26
3.7 資料處理……………………………………………………………………..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28
4.1 大學生憂鬱傾向量表與分析…………………………………………...…...28
4.2 受測者憂鬱傾向量表與分析………………………………………………..33
4.3 民眾對產品設計評價相關分析……………………………………………..38
4.4 受測者產品設計創作分析…………………………………………………..40
4.5 受測者產品設計作品個案分析……………………………………………..4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48
5.1研究結論………………………………………...……...……...………...….. 48
5.1.1設計科系大學生憂鬱傾向分析…………..…………………….……..48
5.1.2 受測者憂鬱傾向分析…………………………..…………....……….50
5.1.3民眾對產品設計評價相關分析…………..………………..….….......51
5.2 研究建議……………………………………………..……………………..51
5.2.1憂鬱量表施測建議……………………………………………………51
5.2.2 實驗創作建議………………………………………………………...52
參考文獻……………………………………………………………………………….55
附錄A 實驗完成訪談問卷………………………………………………………60
附錄B 受測者實驗設計創作產品「快樂的杯子」…………………………....61
附錄C李克特民眾作品評價問卷……………………………………………….64
Abramson, L. Y., Metalsky, G. I., & Alloy, L. B. (1989).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6(2), 358-372.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 Teasdale, J. (1978). Learning helpl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49-7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Text revision. Arlington, VA: The Author.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eck, A. T.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Birmather , M. D., Ryan, N. D, Williamson, D. E., Brent, D. E. , Kaufman , J., Dahl, R. E.,Perel, J., & Nelson, B. ( 1996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11), 1427-1439.
Bargh, John A., Chen, Mark, Burrows, Lara. (1996).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1(2), Aug 1996, 230-244
Carlson, G. A. (2000).The challenge of diagnosing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61, 3-8.
Holden, C. (2000). 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 A new WHO study seeks to verify recent finding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worldwide using standardized instruments. Science, 288, 39-40.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ehm, L. P. (1977). A self-control model of depression. Behavior Therapy, 8, 787-80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2).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Switzerland: The Organization
王于芬(2007)。大學生人際壓力、自我壓力、獨處偏好、獨處經驗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李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王春展(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研究。嘉南
學報,30,443-460。
王雅茵、易之新(譯)。(2002)。瘋狂天才─藝術家的噪鬱之心。(原作者:Kay Redfield
Jamison)。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孔繁鐘、孔繁錦(譯)。(1998)。DSM-IV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合記。(原作1996年出版)。
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2)。台灣憂鬱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教育
研究與發展期刊,4 (8),231-258。
吳元蓉(2006)。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呂碧鴻(2002)。家庭醫師臨床手冊。台灣家庭醫學學會,臺北市。
李仁宏(2004)。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之追蹤研究。高雄
醫學大學型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明濱、廖士程、吳佳璇(2000)。台灣憂鬱症防治運動。台大醫學院社區醫療通訊,13,2011年8月2日,取自
http://www.mc.ntu.edu.tw/department/cmrg/921paper/13-05paper.htm。
李昱、楊明仁、賴德仁、邱念睦、周騰達(2000)。台灣人憂鬱問卷之發展。長庚醫學,23 (11),688-694。
李培聞(1996)。認識憂鬱症及其處理。學生輔導,46,56-61。
沈詠萱、詹其峰、呂碧鴻(2003)。青少年憂鬱症狀。基層醫學,18 (4),84-90。
林美李(2003)。臺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家興、陳玉芬、葉雅馨、徐佳玲、孫正大(2008)。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編制
研究。測驗學刊,55 (3),509-533。
林惠玲、陳正倉 (2010)。應用統計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柯慧貞(1989)。內因性與非內因性憂鬱症在腎上腺皮質素抑制反應、認知偏差及生
活壓力上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柯慧貞、廖聆岑、林美芳(2003)。南區大專院校學生憂鬱與自殺之現況與其成
因分析。發表於「南區大專院校學務長諮詢會議憂鬱與自殺研討會」。臺南
市:國立成功大學。
洪美蓮(1999)。校園憂鬱症問題的探討。諮商與輔導,165,12-15。
胡曉雯(2010)。台灣大學生逃避/情緒失調因應型態 調節負向生活事件對憂鬱症狀
的影響: 一年追蹤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高旻邦、李意鈞(譯)(2009)。快速心理衡鑑。(原作者:Jason T.Olin,Carolyn Keatinge)。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美惠(譯)。(2006)。如果梵谷不憂鬱。(原作者:Peter D. Kramer)。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映(2004)。遠紅外線穴位熱貼於憂鬱症失眠患者照護成效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
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淑美(2009)。以色彩為線索探討憂鬱傾向對設計科系學生認知及創作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市。
莊文忠(譯)(2006)。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原作者:Rober L.Miller, Ciaran Acton, Deirdre A. Fullerton, John Maltby)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莊智鈞(2004)。憂鬱:從人格心理學不同的學派來探究。諮商與輔導,223,7-13
許雅惠、辛宜津(2006)。科技大學學生憂鬱情緒之調查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
報,3,223-246。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hilip &
Barbara Newman)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作出版年:1991
年) 。
陳玉芳(200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樺、劉玉華、游淑瑜、商志雍、陳品玲、蕭雁文(2004)。青少年憂鬱症相關因素與其介入防治模式之監測(國民健康局九十三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成果報告編號:DOH93-HP-1305)。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陳若璋(1988)。大學生憂鬱症病理發展模式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1,75-90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及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慧融(2009)。終極關懷、因應行為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錫銘 (1992)。憂鬱的主要認知行為理論。諮商與輔導,81,6-10。
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彭泗清、張志學、楊宜真(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驗量總覽。(原作者:Wrightsman Lawrence S. & Robinson John P. & Shaver Phillip R.)。臺北市:遠流
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0年) 。
黃國峰(2006)。心理衛教暨身心靈賦能團體治療對台灣男性憂鬱症患者成效之初探。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楊明仁(2002)。台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80,52-59。
董氏基金會(2004)。憂鬱情緒相關研究。2011年8月26日,取自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5&Page=1。
劉若蘭、陳淑惠(1999)。專科學生壓力因應模式與憂鬱症狀的關係研究摘要。學生
輔導,63,126-140。
劉樹斐(2000)。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
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文雅(2006)。科技大學學生的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
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閻紀宇(譯)(2005)。決斷2秒間。(原作者:Malcolm Gladwell)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文興(2006)。國小教師職業倦怠、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蘇芳貴(1998)。大專教材品管用書─相關迴歸與分析。臺南:復漢出版社有限公司。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