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0: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富真
研究生(外文):Fu-chen Lin
論文名稱: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型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ticipators’ Motivation,Leisure Benefits,and Lifestyles of the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e Rider
指導教授:陳佳儒陳佳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 R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仁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大型重型機車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型態
外文關鍵詞:MotivationLeisure BenefitsBig-sized Heavy MotorcycleLifesty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15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的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型態。本研究以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型態AIO理論所編製「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型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發放435份問卷,回收388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率為89.2%。利用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集群分析、區別分析、卡方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結果分述如下:
一、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大多數為家庭、事業穩定之中壯年男性、有子女、
商業、41-50歲、大學(專)、收入20,001-50,000元、月騎乘1-2次,騎
乘年數3-5年,自己擁有車輛、座騎價值500,001-1,000,000元,北部
騎乘人數最多。
二、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構面包括:「理想實現」、「社交互動」、
「身分表徵」及「自我信念」,其於「性別」、「婚姻」、「有無子
女」、「收入」、「車輛來源」及「座騎價值」之背景變項達到顯著差
異。
三、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休閒效益構面包括:「潛力挑戰效益」、「社交效
益」、「生理效益」及「心理效益」,其於「性別」、「婚姻」、「收
入」、「月騎乘次數」及「座騎價值」之背景變項達到顯著差異。
四、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生活型態集群分為「果斷務實」群和「時髦外向」
群,其於「年齡」、「座騎價值」及「區域」等背景變項達到顯著差異。
五、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之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顯現中度正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tors’ motivation, the leisure benefits, and the lifestyles of the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e rider.
A questionnaire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AIO theory. 43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among them 388 questionnaires were generated as valid responses. The valid return rate was 89.2%.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employ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t-tests, one-way variance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 chi-square tests,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ists were mostly of middle-
aged men around 41-50 years old who have family,
children, a stable career,a bachelor’s degree, and an
income of 20,001-50,000. The motorcyclists rode every
once or twice a month,have 3-5 years of riding
experience, have their own motorcycle which cost
around 500,001-1,000,000, and were mostly from
northern Taiwan.
2. The factors of the participators’ motivation of the big- sized heavy motorcyclists included: “to fulfill a
dream”, “to increase social interaction”, “to have
self-identity”, and “to have self-confidence”.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 marital status, parental status, income,
source of motorcycle, and the value of the motorcycle.
3. The factors of the leisure benefits to the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ists included: “the potential to
challenge”, “social interactions”, “physiological
benefits”,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the gender, marital
status, income, number of rides per month, and the
value of the motorcycle differ significantly.
4. The lifestyles of the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ists
was grouped into “decisive and pragmatic” and “trendy
and outgoing”.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age, the value of the motorcycle and the riding
location differ significantly.
5. The result showed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ors’ motivation and the leisure
benefits of the big-sized heavy motorcyclists.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六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重型機車概述………………………………………………… 8
第二節 參與動機…………………………………………………… 13
第三節 休閒效益…………………………………………………… 19
第四節 生活型態…………………………………………………… 22
第五節 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26
第六節 本章總結…………………………………………………… 30
第参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結構描述分析…………………………………………… 52
第二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之參與動機分析……………………… 57
第三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之休閒效益分析……………………… 64
第四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之生活型態集群分析………………… 70
第五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於個人背景變項之分析…… 81
第六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休閒效益於個人背景變項之分析…… 93
第七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生活型態集群於個人背景變項之分析… 105
第八節 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 11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22
英文部分…………………………………………………………………… 128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30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32
表次
表 2-1-1台灣機車發展記事………………………………………………… 9
表 2-1-2大型重型機車課稅分級表………………………………………… 10
表 2-1-3台灣大型重型機車車廠和車名…………………………………… 11
表 2-1-4大型重型機車車隊概略表………………………………………… 12
表 2-4-1AIO生活型態變數………………………………………………… 25
表 3-4-1參與動機量表預試內容…………………………………………… 35
表 3-4-2休閒效益量表預試內容…………………………………………… 36
表 3-4-3生活型態量AIO表預試內容……………………………………… 37
表 3-4-4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1
表 3-4-5休閒效益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42
表 3-4-6生活型態AIO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3
表 3-4-7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 45
表 3-4-8休閒效益量表因素分析…………………………………………… 47
表 3-4-9生活型態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48
表 3-4-10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50
表 4-1-1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問卷調查發放一覽表……………………… 52
表 4-1-2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背景變項之分配情形統計表……………… 55
表 4-2-1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分配情形統計表…………… 58
表 4-2-2參與動機量表之KMO與Bartlett檢定…………………………… 61
表 4-2-3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2
表 4-3-1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休閒效益」分配情形統計表…………… 64
表 4-3-2休閒效益量表之KMO與Bartlett檢定…………………………… 68
表 4-3-3休閒效益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8
表 4-4-1生活型態量表之KMO檢定及Bartlett球型檢定………………… 70
表 4-4-2生活型態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71
表 4-4-3群數凝聚過程……………………………………………………… 73
表 4-4-4分群結果及各集群於生活型態因素構面之平均數與差異一覽表…77
表 4-4-5典型區別函數特徵值摘要表……………………………………… 78
表 4-4-6Wilks'' Lambda值………………………………………………… 78
表 4-4-7集群分類結果正確率表…………………………………………… 78
表 4-4-8標準化的典型區別函數係數……………………………………… 79
表 4-4-9各集群在生活型態因素構面之區別函數分析表………………… 79
表 4-4-10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對生活型態各變數著重程度均數………… 80
表 4-5-1性別與參與動機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81
表 4-5-2婚姻與參與動機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82
表 4-5-3有無子女與參與動機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82
表 4-5-4不同年齡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 4-5-5不同學歷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 4-5-6 不同職業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 4-5-7月平均收入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 4-5-8每月騎乘次數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 4-5-9 騎乘年數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5-10車輛來源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 4-5-11座騎價值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 4-5-12居住區域與參與動機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 4-5-13背景變項與參與動機顯著性一覽表……………………………… 92
表 4-6-1 性別與休閒效益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93
表 4-6-2 婚姻與休閒效益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94
表 4-6-3 有無子女與休閒效益構面之t檢定分析摘要表………………… 94
表 4-6-4 不同年齡與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5
表 4-6-5 不同學歷與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6-6 不同職業休閒效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 4-6-7 月平均收入與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 4-6-8 每月騎乘次數與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 4-6-9 騎乘年數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6-10車輛來源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6-11座騎價值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6-12居住區域休閒效益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3
表 4-6-13背景變項與休閒效益顯著性一覽表 …………………………… 104
表 4-7-1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性別」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5
表 4-7-2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年齡」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6
表 4-7-3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婚姻」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7
表 4-7-4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有無子女」之卡方檢定摘要…………… 108
表 4-7-5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學歷」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9
表 4-7-6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職業」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10
表 4-7-7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月平均收入」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11
表 4-7-8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座騎價值」之卡方檢定摘要…………… 112
表 4-7-9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其他背景變項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13
表 4-7-10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集群顯著性一覽表……………………… 113
表 4-8-1大型重型機車騎乘者參與動機因素與休閒效益因素pearson相關
統計表……………………………………………………………… 116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2
圖3-1-2 研究流程圖………………………………………………………… 33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2006)。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台北市:天下文化。

三陽工業。產品與技術。擷取日期:100年12月18日,網址:
http://www.sanyang.com.tw/service/con_show.php?
op=showone&;cid=2

中時電子報。重機上國道 罰則比照小型車。擷取日期:100年10月21日,網
址: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102100045.ht
ml

方世榮(2003)。行銷學。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1)。監理統計資訊,機動車輛登記數 。擷取日期:100
年9月18日,網址:http://www.thb.gov.tw/tm/wcf.aspx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1)。100年統計年報。擷取日期:2011 年10 月5 日,網
址:http://www.thb.gov.tw/main_03.htm

李宗霖(2010)。品牌形象、產品屬性與生活型態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影響-以
大型重型機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高雄市。

李柏宏(2008)。大型重型機車遊憩活動參與者知覺風險與知覺勝任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
學期刊,1,41-53。

林憶萍(1997)。女性消費者生活型態之區隔對汽車屬性、汽車銷售告廣告訴求之偏
好研究-以女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連池(2002)。海岸遊憩釣魚者專業層次、釣魚動機與其釣魚環境屬性需求之
研究-以高雄縣茄萣鄉興達港區水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
院,台北市。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松齡(2007)。休閒活動經營管理-發展執行與永續經營。台北縣:揚智文化。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耿良(2009)。不同生活型態登山健行者的遊憩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周文祥(2011)。休閒與運動行為研究。教學大綱。擷取日期:100年10月23
日,網址:http://teacher.yuntech.edu.tw/~chouws/course/leisure_exerci
se.htm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佑賢(2010)。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
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哈雷重型機車慶輝展示(1976, November 10)。經濟日報。7 版。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重車論壇(2011)。團體。擷取日期:2011年11月29日,網址:
http://motocity.com.tw/gp2

重輪車業(2011)。台灣機車發展史。擷取日期:2011年10月5日,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power-motor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生命週期:兒童與青少年。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涂淑芳譯(2000)。休閒與人類行為。(G. Bammel, & L.L. Burrus-
Bammel 原著)。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馬上鈞(2001)。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田宜(2008)。居民生活型態、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家銘(1997)。大學生消費者決策型態與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高俊雄(1995)。休閒效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以真(2006)。大武山成年禮體驗滿意度、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佳儒、張耿介、范雅惠、Cynthia E.Ryder (2010)。撞球俱樂部消費者人口
學特徵與生活型態之研究。2010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建國科技大
學。

陳武正、頼以軒、王思儀(2005)。大型重型機車相關課題與對策。都市交通季
刊,20,62-75。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春安(2009)。路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2009年第九屆觀
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陳梅君(2008)。自行車參與遊憩動機、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陳筱如(2006)。聚落發展與居民休閒行為變化之研究 ─以大肚鄉王田村、福山
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台中市。

陳智勇(1998)。行動電話消費者之區隔以及對電信公司之認知與偏好-以大學
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念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
北市:淑馨出版社。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治文(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老濃溪泛
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
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3。

張宮熊(2008)。休閒事業概論。揚智文化:台北縣。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
相關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愛卿(2002)。動機論:邁向21世紀的動機心理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綱玲(2009)。博物館觀眾休閒生活型態與休閒效益-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游昌憲(2010)。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士銘(1989)。少女生活型態與化妝品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孟立、高俊雄(2003)。技職院校學生運動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2003年中華
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冊。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黃建中(2002)。高雄市百貨公司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商店形象之探討(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振紅(2008)。大專生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聖約翰學報,25,181-
200。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中程關聯性之
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馨瑩(2003)。消費者生活型態對休旅車品牌權益評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蒲逸生(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市:品度出版社。

楊世瑩(2009)。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博閔(2007)。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動機、休閒組礙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廖志猛、廖敏淑(2002)。大學生課後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
研究,以崑山科大一年級新生為例。輔仁大學九十一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
會。

榮泰生(2005)。國際行銷學。臺北市:華泰文化出版社。

鄭錦(2000)。合球運動選手參與和球運動動機因素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
(上),269-295。

賴子敬(2003)。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賴淑萍、吳靜萍、吳蕙吟、陳姿秀、曾聖宏(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
為-以南台科技大學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參賽專題。

賴孟寬、陳正男(1997)。國民消費行為資料庫之研究:量表建構、實證研究與
推廣。國科會研究計劃。

潘振豪(2008)。大型重型機車騎士深度休閒、遊憩專業化涉入情形及對運動觀
光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39-451。

潘振豪(2009)。大型重型機車騎士深度休閒、遊憩專業化、參與報酬、對運動
觀光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6,(2),20-34 。

鄭憲聰(2008)。高檔追風夢? -大型重型機車的符號消費。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71,169-172。

蔡瑋娟、 黃孟立、 謝曜鍾(2006)。泳渡日月潭參與動機之研究。運動與遊憩
研究。1,(2),22-24。

謝淑瑛(2011)。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
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榮豐(1999)。田徑選手參與動機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台北:華泰文化出版社。

謝清秀(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鍾杏珠(2011)。高屏地區高爾夫球場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消費者決策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公園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tkinson, J. W., &; Feather , N. T . (Eds. ) . (1966).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rodkin, P., &; Weiss,M.R(1990).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wimming.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2,248-263.

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 Benefit of leisure。State Col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Engel,J.F.,Blackwell,R.D.,Kollat,D.T. (1982).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IL: Hort, Rinehart and Winstion.

Engel, Kollat and Blackwell R.(1993).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Forth Worth: DrydenPress,7.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Chicago,Orlando:Dryden Press.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2001). Consumer Behavior, (9th ed.) Ohio:South-Western Mason.

Harter, S.(1978).Effectzance motition reconered. Human Development,21,34-64.

Hawkins DelI.,Best Roger J.,and Coney Kenneth A.,(1992). Consumer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5th ed).

Iso-Ahola, S. E., &; Allen, E.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wasaki, Y., Mannell, R. C., &; Butcher, J. (2002).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leisure coping used by poli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ervice worke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3), 311-339.

Kelly,G.A.,(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New York:Norton.

Kotler,p.(1991).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Prentice-Hall, Inc.

Kotler,p.&Armstrong(2005). Marketing:An Introduction(7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 Pearson Prentice Hall.Lincoln, Y.S.&E.G. Cuba.

Lazer, W.(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tephen Greyserm,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140-151.

Mannell,R.C.&Kleiber,D.A.(1999).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Maehr,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Ed.),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221-267.New
York:Academic.

McKeachie, W. J. &; Svinicki, M. (2006).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g Company.

Maslow, A. 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lummer, J.T.(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 33-37.

Reynolds, F. D. and Darden, W. R. (1974).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es. , William D.Wells ed. Chicago, AMA.

Solomon. M. R.,(2006). Consumer Behavior: Buying, Having, and being, (7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Thibaut, J. W., &; Kelley, H.H. (1959).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York:Wiley.

Weiss,M.R.,&; Chaumenton, N.(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T.S.Horn(Ed),Ada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Wells,W.D.,Tigert, D. J.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7-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