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政 部 戶 政 司 ( 2011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2011/12/21。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百度文庫(2012)。Spa水療的起源和發展。2012/6/25。取自:http://wenku.baidu.com/view/b7e21d282af90242a895e5f7.html
王玉佩(2004)。遊客遊憩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觀光區為例。正修學報。17,153-166。王沛泳(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統一獅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偉哲(1997)。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王國名(1994)。烏龍茶飲料市場顧客滿意度與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市青少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王惠芬(2002)。主題遊樂園遊客行為之研究—以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王鈺婷(2008)。北投溫泉區的旅遊意象與旅遊服務品質。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與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英偉、張國謙、蕭元哲(2003)。遊客認知溫泉活動為健康休閒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北溫泉區為例。高雄餐旅學報。6,55-74。吳慧真(2001)。打開青春Spa大門-營造21世紀身心靈。宏碩出版社:台北。
吳曉琪(2002)。Spa熱潮與個人化:新世紀的休閒經驗與身體政治。戶外遊憩研究。15(1),43-61。宋祖慈(1998)。性靈感官之旅:11種Spa美麗魔法。行遍天下:台北。
余泰魁(2006)。認知型態與網路教學課程採用行為意圖之實證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4),687-717。李金泉(1996)。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松崗圖書:台北。
李昭男(2002)。服務品質及價格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以國產車原廠汽車服務場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沈孝思(2006)。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與再購買意願之研究-以保健食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李詩琦(2000)。統計方法應用於銀行顧客滿意度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李錫銘(2002)。顧客滿意度調查。品質月刊。40(4),71-80。
周文樹(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周全能(2006)。遊客搜尋溫泉旅館資訊之影響因素-以新北投溫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壢。周瀅瀅(2006)。台北地區消費者之溫泉知識、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於忠苓(2003)。台灣中部溫泉區遊客重遊意願之研究。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林宇玲(1996)。從傅柯的權力/知識架構來看台灣「美體塑身」廣告。婦女與兩性學刊。7,1-26。
林倩琪(2006)。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之研究,都市與計畫。10,26-43。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林淑蓉(2000)。性別、身體與慾望:從瘦身美容談當代台灣女性形象的轉換。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編: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39-61。
林資敏、陳德文(1999)。生活型態行銷ALL IN ONE。台北:奧林。
武而謨(2001)。SPA 的養生與治病功能。歷史月刊。158,85-89。
邱高生(2007)。瞄準7000億元熟年商機。創業搶鮮誌。62,8。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姜柏丞 (2002)。生活型態與都會型態SPA接受程度關連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姜慧嵐(1999)。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柳湘琦(2000)。初戀Spa:純淨、自然、活力。宏碩文化:台北。
胡文豐(2007)。高齡化商機的策略思考。工商會務季刊。66,28-33。徐同劍(1995)。遊樂園區服務品質與遊客再遊意願關連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徐茂洲(2010)。大學生運動觀光阻礙量表構念效度驗證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74 -186。
高美燕(2001)。台灣美麗Spa之旅。台北:ToGo旅遊情報。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Kathy, D. 著
張育銓(2004)。台灣溫泉的全球化思考。台灣觀光學報。2,253-266。張集毓(1995)。遊憩區市場定位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張樑治、蔡志堅(2005)。SPSS FOR 生物統計。台北市:啟英文化。
曹正、李瑞瓊(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陳汝伶、葉文玲、李幸樺、張為順(2002)。台南地區SPA 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論文發表集,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南區技專校院學生專題製作。
陳妍君(2003)。探索通往心靈的消費Spa。政治大學廣告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陳昭蓉與林晏州(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3),1-22。
陳桓敦(2002)。台灣地區休閒旅館遊客消費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陳國榮(2008)。大坑地區溫泉旅館遊客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陳銘銓(1998)。大學圖書館整體服務品質之調查研究-利用品質機能展開法。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曾麗娟(2000)。應用行動研究改善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個案實證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游宗仁(2002)。全國YMCA 運動休閒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程紹同(1994)。從行銷概念談運動服務。國民體育季刊。23 (1 ),63。
黃虹菱(2002)。統計方法應用於航空業顧客滿意度模式。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博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黃維貞(2009)。影響休閒農業旅遊需求與遊憩效益之因素-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楊希彤(2001)。全放鬆舒壓Spa旅。常春月刊。214,84-88。
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廖和敏(1998)。寵愛自己一下:Spa登陸台灣。聯合報,10月26日,17版。
劉珏吟(2001)。Spa工作者之身心勞動與社會流動。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潘豐泉(2009)。熟齡族群溫泉知覺價值量表發展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72-80。蔡伯勳(1985)。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蔡家瑞(2002)。國道休息站服務區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西螺服務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鄭天明、王大明、黃聲威(2002)。遊客對休閒漁港遊憩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竹圍休閒漁港為例。九十學年度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49-78。鄭秋桂、吳定恩、余政賢、林順堅(2002)。墾丁地區休閒旅館之顧客滿意度調查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9(1),173-197。
盧介華(2001)。Spa座談會專刊。民生報。3月2日,D9版。
賴福瑞(2004)。遊客對休閒農業區之遊憩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針山休閒農業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顏滄波(1995)。台灣之溫泉。台銀季刊。7(2),129-147。
魏弘發(1995)。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一、英文部分
Aiello, C.& Rosenberg, L. J.(1976). Consumer satisfaction: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proceedings of the southern marketing association:169-171.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3), 375~384.
Bamme l, G. , &; Burrus-Bammel, L. L. (1992)著,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台北:桂冠。
Benge, S.(1999). The tropical spa: Asian secrets of health, beauty and relaxation. Hong Kong: Periplus.
Bolton, R. N., &; James, H. D. (1991). 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17, 375-384.
Bone, P. F.(1991). Identifying mature seg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8, 19-32.
Cardozo, R. N.(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 244-249.
Churchill, Jr., Gilbert, A., &; Carol, S.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11), 491~504.
Cina, C.(1989). Creating an effecti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program.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4, 33~42.
Czepiel, J. A.(1974). Perspective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MA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9-123.
Czepiel, J. A., Rosenberg, L. J. &; Akerele, A. (1975), Perspectives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Quoted In AMA Educators’ Proceedings (pp.119-123).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ay, R. L.(1977). Extending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tlanta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4, 149-154.
Engel, J. F.(1993). Consumer begavior(7th ed). Orlando: The Dryden Press.
Engel, J. F., Roger, D. B., &; Paul, W. M.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 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Fluker, M. R. &Turner, L. W.(2000). Need,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 raft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4), 380-389.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1), 6~21.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rosz, E. (1992). Bodies-cities. In B. Colomina (ed.), Sexuality and space, (pp.241-253). New York, N J: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Grosz, E. (1994).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Ken, D. (2005).搶占2億人市場,藍鯨出版;博報堂(2007),搶占熟齡市場,臉譜出版。
Petrick, J. F. (2002).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119-134.
Shilling, C(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Singh, J.(1991).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 223-234.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2), 203-220.
Westbrook, R. A., &; Oliver, R. L. (1991). The dimension ability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8(6), 84~91.
Woodruff, R.B., Ernest, R.C., &; Roger, J.L. (1993).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 using experience based no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 296-304.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