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16: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世璋
研究生(外文):Huang, Shih-Chang
論文名稱: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aiwa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指導教授:宋興洲宋興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g, Hsing-Chou
口試委員:巨克毅、張峻豪
口試委員(外文):Chu, Ke-yi、Chang, Chun-hao
口試日期:2012-06-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金融改革歷史制度論路徑依循關鍵時刻權力菁英論
外文關鍵詞:Financial Reform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Path DependenceCritical junctureThe Power Eli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4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我國能否建立起一個自由化的國際金融中心,向來是大家關心的金融議題之一。一九八四年我國已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俗稱境外金融中心,或稱Offshore Banking Unit, OBU)成立。 一九九一年全國金融會議建言政府發展地區中心(Regional Center),仿效國際金融中心部分的業務功能。 就國際金融中心而言,普遍咸信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與地區金融中心的存在,是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伴隨我國金融制度轉向自由化,早在九○年代國際金融中心的觀念便進入「六年國建計畫」成為了國家經建的策略傾向。不過,至今我國仍稱不上是國際金融中心(即便算是,也是部分或未及)似乎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遭遇了困滯,開始有別於七○、八○年代政府掌握金融體系的表現;九○年代後政府金融政策規劃也無法保證建立得起國際金融中心,開放與鬆綁的金融體系也未必能讓我國金融中心整合到國際金融體系。

截至二○一○年底止,我國共有六十一家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設籍(本國籍三十六家、外商二十五家),統計在台資產總額來到一千二百餘億美金, 但香港外匯基金則是來到二萬三千九百餘億港元。 再就一九九五年便施行的亞太營運中心之「發展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而言,於二○○五年應進入計畫尾聲的第三階段。從數據表現來看,似乎二○一二年的今日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的政府策略陷入窘境。換言之,國家金融自由化政策的理性規劃,並沒有讓我國金融中心順遂接軌國際金融環境,也未針對來自跨國金融企業的市場因素衝擊而有所改善。

針對上述當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置於金融制度變遷的歷史過程,為何會產生如此的變化?我們能提供何種合理的解釋?或許我們能就市場中心論回答第二次金融改革、本土型金融危機,引發了道德危機(moral hazard)。但為什麼不見我國建立金融中心的策略傾向消失於金融體系?另一方面,起始於八○年代末,國家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也無法保證金融中心建立起來,這又是為什麼?是否是國家連續性的理性規劃已無法掌握金融體系動向?如果是那為何第二次金融改革會草草收場?如果不是那為什麼一次金融改革能降低逾放比與提昇適足比。難道只是政商關係的道德性因素嗎?亦或只是政府開放程度不夠而已?倘若建立起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以金融制度變遷作為政府必要手段,除了政商關係與金融市場不夠開放之解釋,讓我國仍稱不上是建立起國際金融中心。面對這些弔詭現象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

由於在理論上解釋金融制度變遷與金融中心皆有所不足之處,為了能夠試著勾勒出制度變遷中的金融中心的全貌過程。是故本文嘗試在歷史制度論的基礎,加上權力精英論,揉合理論上之關鍵時刻與經驗上之金改精英的權力行為,說明制度變遷不儘然規律面向,與企圖提出一個可能的金融制度變遷的研究架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的探討與回顧..............................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章 國際金融自由化到我國金融中心的政府策略成因....39
第一節 國際金融體系變遷與金融自由化.................39
第二節 國際金融中心與政府角色.......................53
第三節 東亞的金融自由化與國際金融中心...............63

第三章 我國金融制度的變遷之原因與義涵................71
第一節 台灣九○年代既存的金融制度...................71
第二節 李登輝時期:制度的自由化.....................86
第三節 陳水扁時期:官股銀行的私有化.................99

第四章 結論.........................................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未來我國金改的方向................124

參考書目.............................................127





表圖目次
表:
表3-1:歷年金融機構逾放比率.........................106

圖:
圖1-1:金融制度變遷的架構圖..........................28
圖1-2:金融制度的變遷途徑............................31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
———,2005,《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台北:聯經。
于宗先、邱正雄等編,1975,《台灣貨幣與金融論文集》。台北:聯經。
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王志弘、王玥民譯,David Harvey著,2010,《資本的空間》。台北:群學。
王佳煌,2010,《雁行千里:東亞發展型國家的金融改革》。台北:巨流。
王振寰,1998,《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耀興主編,1999,《我國金融制度與政策》。台北:財政部金融局。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刊於蕭新煌等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頁139-160。
朱道凱譯,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著,2002,《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何 畏等譯,1999,Schumpeter Joseph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北京:商務書館。
何俊志、任軍鋒、朱德米等編,2007,《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中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何景榮,Jan-Erik Lane & Svante Ersson著,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
呂亞力,2008,《政治學:從權力角度之政治剖析》。台北:東華。
宋興洲,2005,《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
李宛蓉譯,大前研一著,2006,《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
李紅梅譯,Strange Susan著,2000《賭場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沈宗瑞等譯,David Held等著,2001,《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
汪 仲譯,Lowell Bryan & Diana Farrell著,1997,《無疆界世場》。台北:時報。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台北:麥田。
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
周振華等譯,Saskia Sasse著,2005,《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周憲文譯,東嘉生著,2002,《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周曉鐘譯,Lester Thurow著,1998,《資本主義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庭瑤譯,Kate Nash著,2004,《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韋伯。
林葦芸譯,Lukes Steven著,2006,《權力:基進觀點》。台北:商周。
林嘉焜,2007,《境外公司與OBU操作的第一本書》。台北:宏典文化。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徐子婷譯,Colin Hay著,2008,《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讀》。台北:韋伯。
秦孝儀編,1983,《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第28卷,頁358-364。
高 朗,隋杜卿編,2002,《憲政制度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張貴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雜誌社。
曹海軍譯,Meredith Woo-Cumings譯,2008,《發展型國家》。台北:國家政策雜誌社。
盛逢時譯,1999,Krugman Paul著,《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台北:先覺出版。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收錄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頁75-111。
陳志龍主編,2006,《金控公司與併購:金融改革與財經犯罪》。台北:翰蘆圖書。
陳義彥等譯,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著,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
黃競涓、郭進成、黃肇輝譯,Gillian Youngs著,2001,《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台北:韋伯。
塗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楊宇光譯,1994,Gilpin Robert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公司。
楊鈞池譯,Thomas Gold著,1997,〈金融管制與革新:日本與美國銀行自由化的政治分析〉。收於田弘茂、朱雲漢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頁292-342。
葉啟政,2004,《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賴建誠,2008,《西洋經濟史的趣味》。台北:允晨文化。
閻 嘉譯,David Harvey著,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探究》。北京:商務。
戴國煇、葉芸芸,1992,《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出版社。
薛曉源、陳家剛編,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瞿宛文,1999,《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台北:天下文化。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鯨鯤和敏譯,Harold Lasswell著,1991,《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台北:時報。
饒餘慶,1997,《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台北:台灣商務。
顧秀林等譯,William Engdahl著,2009,《金融海嘯:一場新鴉片戰爭》。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頁1-12。

二、期刊與學術論文

尤敏君,1995,〈東南亞國家推動亞太營運中心之現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8卷,第5期,頁61-65。
王長湘,2001,〈金融六法無法完全解決當前金融問題〉,《經濟前瞻》,第77期,頁124-126。
何思因,2005,〈金融制度與國際競爭〉,《問題與研究》,第44期,第6卷,頁79-102。
吳親恩,2008,〈政治力對金融體系的干預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與重建〉,《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7期,頁33-75。
吳鯤魯,2001年,《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與變遷—香港與新加坡金融中心政策的政經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研所。
宋興洲,2003,〈重新思考國家: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政治經濟〉,《政治學報》,第35期,頁101-163。
李文雄,2006,〈我國發展區域金融服務中心之展望〉,《證交資料》,第534期,頁8-16。
李宗榮,1994,〈國家與金融資本:威權侍從主義下國民黨政權銀行政策的形成與轉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鼎,1992,〈金融政策與金融體制之轉變〉,《自由中國之工業》,第12期,頁1-19。
沈中華、周秀霞,2009,〈台北、香港與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條件分析─外國銀行設立分支機構的決定因素〉,《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2期,頁49-100。
沈有忠,2005,〈制度制約下的行政與立法關係:以我國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為例〉,《政治科學叢論》,第23期,頁27-60。
周樑楷,2006,〈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第2期,頁125-162。
林文琇,1995,〈從各境外金融中心之比較探索我國發展境外金融的利基〉,《中央銀行季刊》,第18卷,第3期,頁22-49。
林炳文,2002,〈台灣地區儲蓄率下降原因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商學學報》,第37期,頁65-90。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制度形成〉,《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12-17。
林繼文,2001,〈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政治學報》,第23卷,頁 61-93。
林寶安,2002c,〈一九九○年代的金融擠兌、合併與金融秩序〉,《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社會學年會學術研討會》,台中:台灣社會學會與東海大學社會系合辦,頁43-84。
姚文成,2009,〈二次金改金融整併監理制度:個案與檢討〉,《績效與策略研究》,第6卷,第24期,頁1-17。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第10卷,頁149-170。
柳嘉峰,1997,〈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政治經濟分析 1988-1996〉。碩士論文,台大政治研究所。
高永光,2001,〈陳水扁政府決策模式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3期,頁26-32。
康文聰,2008,〈台灣二次金改的政策網絡與關鍵時刻〉,《中華行政學報》,第5期,頁105-122。
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頁101-145。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4期,頁15-44。
許嘉棟,1984,〈台灣之金融體系雙元性與工業發展〉,《台灣工業發展會議論文集》,第7期,頁87-114。
許嘉棟,1999,〈開放資本自由移動之影響與因應〉,《中央銀行季刊》,第21卷,第4期,頁23-36。
郭承天,2009,〈後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新制度論〉,《社會科學叢論》,第3卷,第1期,頁1-30。
郭秋永,2004,〈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第20卷,頁98-78。
陳尚懋,2007,〈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ACTA 模型的檢驗〉,《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1期,頁118-129。
陳尚懋、郭承天,2002,〈親信資本主義的延續或終結?台灣金融體系的制度改革〉,《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社會學年會學術研討會》,台中:台灣社會學會與東海大學社會系合辦,頁1-30。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國科會研究彙刊》,第2卷,第1期,頁77-97。
陳若暉、陳又慈,2002,〈我國境外金融中心營運績效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53卷,第2期,頁36-55。
陳惠玲,2006,〈銀行真實逾放比再推估及準確度檢驗〉,《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0期,頁8-16。
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卷,頁 129-184。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3期,頁145-172。
蔡增家,2000,〈美國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管制與革新〉,《問題與研究》,第6期,頁75-97。
盧俊偉,2007,〈從問題建構觀分析分析二次金改引發的爭議〉,《國會月刊》,第35卷,第9期,頁30-24。
謝森中,1991,〈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與紀律化〉,《中央銀行季刊》,第13卷,第4期,頁1-10。
瞿宛文,2004,〈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頁36-49。
羅靖霖,2010,〈新版巴賽爾協定資本適足率簡介及台灣銀行普通股權益比之試算〉,《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86期,頁4-16。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一九九一到二○一○):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8卷,第4期,頁147-223。
鐘利雄,2003,〈淺談「區域中心」與「簡易分行」〉,《今日合庫》,第26卷,第4期,第49-52頁。

三、報章雜誌

王時齊,2002,〈非做不可!整頓農漁,會扁李會面,府院黨召開黨政協調,游揆後天宣示決心〉。《聯合晚報》,版4。
———,2002,〈農漁會改革暫緩“改革絕不停”廣告昨傍晚突喊停報紙頭版、電視廣告全撤!綠營核心幹部“欲哭無淚想自殺”〉。《聯合晚報》,版3。
何孟奎,2001,〈連戰:支持立院開臨時會,會謝啟大對通過金融六法有共識並有條件參加經發會〉。《聯合晚報》,版2。
李美惠,1988,〈李總統經濟出擊!經國先生財經會談翻版?〉。《聯合晚報》,版1。
李淑慧,2006,〈二次金改「吳辜蔡花」變花渣,立委擔心釀成二次金融風暴〉。《經濟日報》,版A4。
林進修,2008,〈陳幸妤怒爆:民進黨哪個沒拿我爸錢?柯建銘證實:講的都是實情〉。《聯合晚報》,版A1。
林淑媛,2004,〈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神秘時程表,何來?〉。《經濟日報》,版A3。
林燕翎,2001,〈五大議題敲定 兩岸、金改、勞工、投資環境及產業升級入列〉。《經濟日報》,版4。
邱金蘭,2001,〈籌設經發會,九人小組今討論〉。《經濟日報》,版2。
———,2004,〈經建會:金控家數併至十家以下〉。《經濟日報》,版A4。
薑炫煥,2002,〈金融改革連戰反對用粗魯方式,昨訪頭城區漁會聲明將聯絡其他政黨立委重新修法〉。《聯合報》,版17。
范淩嘉、陳志平,2004,〈國親:扁未真正面對財經問題〉。《聯合報》,版A4
徐國淦,2004,〈國營事業員工陳情:民營化協商前緩釋股〉。《經濟日報》,版A3。
張崑山,1989,〈動員令!?李主席擔心法案受影響,指示動員黨籍立委出席〉。《聯合報》,版4。
黃雅詩、羅曉荷、林淑媛,2006,〈扁:黨政權力徹底下放,昨晚召開黨政會議,提出三個決定「自清、革新、權力下放」及一個決心「說到做到」〉。《經濟日報》,版A1。
黃瑞典,2002,〈宋楚瑜訪苗痛批民進黨主政,百業蕭條農改粗糙〉。《聯合報》,版18。
楊 森,1989,〈台大經濟系獨霸金融界〉,《財訊》,12月號刊,頁150-154。
葉慧心,1991,〈從寬放行奪標銀行也有失落感,政策運作三年歷經三任財長決策一變再變〉。《經濟日報》,新銀行新衝擊特別報導,版3。
劉其筠,1988,〈中美金融談判獲致圓滿協議,歐蓋爾稱讚我方誠意必可贏得美國朝野重視〉。《經濟日報》,版2。
蔡沛恆,2001,〈整頓基層金融,立院各黨團支持〉。《經濟日報》,版3。
顏光佑,1985,〈對經革會的觀察與檢討,認知有差距如何談革新〉。《聯合報》,版2。
羅暐智,2007,〈二次金改復活,藍營:打蘇揆耳光,把張揆當傀儡〉。《中國時報》,版2。

貳、西文部分

(I) Books

Amsden, Alice, 1989,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72-76.
Cheng, Tun-jen, 1993, “Guard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The State as Banker in Taiwan. ” In Stephan Haggard, Chung H. Lee, and Sylvia Maxfield, eds.,. The Politics of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55-92.
Dufey, Gunter, & Giddy, Ian, 1994,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Basil Blackwe.
Ho, Yan-Ki, 1991,“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n Robert Haney Scott, Ho, Yan-Ki & Wang, Kie-Ann, Eds., The Hong Kong Financial Syst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81-405.
Jessop, Bob, 1992, “Fordism and post-Fordism: a critical reformation. ” In M. Storper, & A. J. Scott, (eds),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pp.43-65.
Leyshon, Andrew, and Thrift, Nigel, 1997, Money Space: Geographies of Monetary Transformation. London: Routledge, CH:2. Pp. 41-81.
McGahey, Ricard, Malloy, Mary, Kazanas, Katherine, & Jacobs, Michael, 1990, “What makes a financial Center?”, In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centers: Public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Markets, Firms, and Job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 15-20.
Moran, Michael, 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Revolution: The USA, UK and Japan. London: Macmillan.
O’Brien, Richard, 1992,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 End of Geography.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pp. 7-16.
Pierson, Paul, & Skocpol, Theda, 200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in Political Science︰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ra Katznelson & Helen V. Milner eds., New York: W.W. Norton, pp.693-721.
Pierson, Paul, 1994,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rteous, David, 1995, “The Geography of Finance: 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Aldershot: Avebury. A. J. Richard, & W. Dean, 2002,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edition 5, Pearson Education, N.J. Pp.660-694.
Sassen, Saskia, 199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ssen, Saskia, 1996, Losing Control? Sovereignt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reeck, Wolfgang, & Thelen, Kathleen, 2005, “Introduc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in Steinmo, Steven, Thelen, Kathleen, & Longstreth, Frank, eds.,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athleen, & Steinmo, Sven, 199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in Sven Steinmo et al.,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2.
Thrift, Nigel, & Leyshon, Andrew, 1998, “ Moral geographies of money.”in Money and the Nation State : The Financial Revolution, Government, and the World Monetary System edited by Jr., Richard Timberlake & Jr., Richard Timberlak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p.159-181.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u, Chyuan-yuan, 1992, 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 I) Periodicals

Choi, Sang-Rim, Adrian, Tschoegl, & Yu, Chwo-Ming, 1986 “Banks and the world’s major financial centers, 1970-1980.” Weltwirtschaftliches Rewiew of World Economics, 122 (1):Pp. 48-64.
Kindleberger, Charles, 1974,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36, Pp.72-78.
Leyshon, Andrew, & Thrift, Nigel, 1998, “Reading financial services: texts, consumers, and financial literac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6(1):Pp. 29-55.
Pierson, Paul, 2000,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4, No.2, pp.250-267.
Reiter, Joakim, 2003, “Chang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Corporatism:The Impac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n Swedish Corporate Ownership, ”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8, No.1, pp.103-126.
Sassen, Saskia, 1999, “global Finance Centre” foreign affairs, 78(1): Pp.58-87.
Thelen, Kathleen, 2000,“Timing and Temporality in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Vol. 14, No. 1, pp. 101-108.
Weiss, Linda, 2000,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Transition: adapting, dismantling, innovating, not normalizing,”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3, No. 1, pp. 21-5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瞿宛文,2004,〈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頁36-49。
2. 盧俊偉,2007,〈從問題建構觀分析分析二次金改引發的爭議〉,《國會月刊》,第35卷,第9期,頁30-24。
3. 謝森中,1991,〈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與紀律化〉,《中央銀行季刊》,第13卷,第4期,頁1-10。
4. 蔡增家,2000,〈美國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管制與革新〉,《問題與研究》,第6期,頁75-97。
5. 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卷,頁 129-184。
6. 陳惠玲,2006,〈銀行真實逾放比再推估及準確度檢驗〉,《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0期,頁8-16。
7. 陳若暉、陳又慈,2002,〈我國境外金融中心營運績效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53卷,第2期,頁36-55。
8. 陳尚懋,2007,〈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ACTA 模型的檢驗〉,《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1期,頁118-129。
9. 郭秋永,2004,〈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第20卷,頁98-78。
10. 郭承天,2009,〈後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新制度論〉,《社會科學叢論》,第3卷,第1期,頁1-30。
11.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4期,頁15-44。
12. 高永光,2001,〈陳水扁政府決策模式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3期,頁26-32。
13. 姚文成,2009,〈二次金改金融整併監理制度:個案與檢討〉,《績效與策略研究》,第6卷,第24期,頁1-17。
14.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第10卷,頁149-170。
15. 林繼文,2001,〈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政治學報》,第23卷,頁 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