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英哲(2008)。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尤儷寰(2011)。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就業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淑芬(2007)。臺北縣市高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世璋(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臣名(2007)。團隊創新氛圍、團隊工作動機及團隊創造力傾向對團隊研發績效關聯性之實證研究—以K公司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秀玲、林新發、蔡麗華、梁玟燁、康瀚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創新行為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載於澳門大學5月28-29日舉辦之「兩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光碟論文集。王亞萍(2004)。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學校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王昌明(2008)。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校務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與屏東縣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欣蘭(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王俊杰(2009)。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王美惠(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怡(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揚智(200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舒誼(2010)。大學校院學生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與成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精文、洪瑞雲(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對管理者問題解決過程的影響。交大管理學報,23(1),183-208。王維銘(2004)。組織創新氣候與個人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石國嬪(2007)。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伍曉玲(2009)。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職業學校法。2012/01/19,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06
朱玉仿(2011)。建立技職教育的特色。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3期,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content_no=306。
朱清雅(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知識創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朱嘉芳(2008)。高雄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市:智勝出版社。
吳秀貞(2003)。國民小學特教班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育新(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育綺(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吳明隆(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學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吳俊憲,吳錦惠 (2007)。校長創新領導。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5,頁4-8。
吳冠伶(2008)。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素惠(2005)。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127,5-17。吳順來(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心理契約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壁如(2000)。教師效能感之內涵分析。研習資訊雙月刊,17(5)。2011年8月26日,取自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7_05_0557.pdf
吳譿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旺澤(2008)。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李世海、高兆宏、張曉宜(2005)。創新教育新探。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安忠(2007)。國中特教教師覺知校長轉型領導及其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佳盈(2008)。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資料處理科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孟修(2006)。思考風格對創新行為模式干擾效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李明昭(2011)。高職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李政宏(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教育品質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金(2009)。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貞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悅宜(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音樂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李新寶(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李嘉彰(2007)。雲嘉南地區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沃文豪(2007)。國小教師之科學教學自我效能與科學教學行為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沈宏五(2004)。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杏熾(2004)。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兼行政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沈得中(2011)。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經營策略與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特色認證學校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卓宏興(2009)。國小校長任職不同類型學校實踐轉型領導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卓明仙(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昌柏(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周明毅(2009)。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宛蓉(2008)。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倫理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裕隆(2008)。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周譽峰(2007)。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吉城(2008)。雲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自我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林志興(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尚平(2007)。未來技專校院評鑑執行策略與指標發展評析。評鑑雙月刊,10, 29-33。林旻賜(2006)。彰化縣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金福(200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俊雄(2009)。桃園縣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體育教師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奕成(2007)。國民小學校長與教師轉型領導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真(200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組織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香如(2009)。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智慧資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柯正。
林詠和(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詠懷(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的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相關研究。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進材(2001)。高效能教師的教學錦囊。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圓怡(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漢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武佩文(2008)。國民中學導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祁樹華(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邱成穩(2005)。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健康與體育。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邱重賢(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初任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素真(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 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淑穗(2010)。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以北高雄縣國小校長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勝濱(2001)。私立高職校長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邱毓玲(2009)。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轉型領導影響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覺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添輝(2004)。各國教師組織發展取向與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論壇,10,. 498-522。
施寒月(2008)。製造業安全自我效能對員工安全行為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安全態度為中介變項。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所碩士論文。姚繼儒(2008)。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柯雅欽(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洪文良、謝金青(2002)。理想抽樣有效人數對照表。2012年1月7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king0120/。
胡本昌(2007)。大學校院教職員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與其服務士氣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范姜巧儒(2006)。國小教師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范熾文(2002)。學校行政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范熾文(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 (2),1-22 。凌孝綦、鄭伯壎、廖國鋒(2000年,10月)。軍事領導:轉型式、交換式及家長式領導模式之比較。載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舉辦之「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451-461),臺北市。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4)。如何增進教師的自我效能。諮商與輔導,106,16-20。孫志麟 (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孫志麟 (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徐惠珠(2007)。公立高中高職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徐漢宏(2002)。電子產業研發人員創新思考風格量表之建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涂武雄(200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涂棟隆(2008)。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涂欽文(2008)。國小教師知覺校長互易領導、轉型領導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郝靜宜(2008)。國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文斯(2009)。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組織再造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張文智、江潤華(2008)。提升組織創造力作法之研究。設計學報,13(1),33-50。張玉佩(2008)。動機對創造思考產生的影響:內、外在動機的再議。國小特殊教育,45,55-67。張明忠(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健體領域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雨霖(2007)。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春興(1995)。在應用科學基礎上建立教育心理學的獨立體系。教育心理學報,28,1-13。張振河(2006)。校長轉型領導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偉豪(2006)。SEM實務性的應用-中介與干擾效果的驗證。2012年1月9日,取自:http://163.14.159.70/2006apply/98/lot/990427.pdf。
張清濱(1982)。校長怎樣扮演十項全能的角色。師友,186,15-21。張淑芬(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裕程(2005)。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賢坤(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鴻昌(2007)。組織中高階主管個人即興行為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繼寧(2012,1月)。投資教師即投資經濟。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7。民國101年1月7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369。
梁玉珠(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100年版)。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2)。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校別資料。2012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tpde.edu.tw/ap/teach_view.aspx?cate=155。
教育部技職司(2010)。技職教育再造手冊。
梁茂桑(1996)。魏納歸因理論之探研。高雄師大學報,7(3),101-126。
梁茂森(1992)。高級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成敗歸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坤穎(2009)。臺南縣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主任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淑媛(2010)。內部行銷、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開放氣氛對學校效能之影響。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許順興(2006)。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郭正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郭明德(2009)。創造力理論模式之探討及其在學校創新教學上的啟示。研習資訊,26(2),65-74。陳木金(1997a)。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陳木金(1997b)。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世文(2003)。歸因遷移教學對原住民學童自然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歸因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巧芬(2011)。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華(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永堂(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精神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伯宗(2008)。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專職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立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陳佳燕(2008)。桃竹苗四縣市校長轉型領導、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怡如(2005)。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生(2002)。促進學校教育革新的關鍵-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8。16-28。陳俊雄(2009)。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氣候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春蓮(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銘(2003)。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全面品質管理與資源班教師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盈宇、馮佩君、林家平、陳敏華、楊翠依、葉晉典(2001)。X世代工作價值觀與領導風格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第三十五屆人力資源管理專題報告。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蓮(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動機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琇琴(無日期)轉型領導在學校組織之運用及其成效。2011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3/8312.htm。
陳婷婷(2009)。創業家精神之知覺對創新行為及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以思考風格及經驗開放性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朝峰(2010)。國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組織執行力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紫開(2008)。馬祖地區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連性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逸芹(2009)。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順良(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堂(2008)。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碧惠(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陳德慶(2007)。桃竹苗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校長之「轉型領導」、「家長式領導」與其「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學賢(2004)。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燕齡(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琴(2011)。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以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昌盛(1993)。轉換型領導理論及其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添星(2005)。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再造的實施現況。現代教育論壇,13,304-312。
彭祥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祥瑀(2009)。國民小學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9,213-250。
曾進發(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筱珍(2009)。轉換型領導與創新工作行為之關聯: 以心理賦權為中介效果。元智大學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榮祥(2000)。國民小學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及其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佩郁(2010)。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乃熒、劉約蘭、曹芳齡、黃耀輝、張靜瑩(譯)(2008)。Brent Davies著。學校領導的基礎(The Essentials of school leadership)。臺北市:禾楓。
黃天助(2011)。高職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對創新經營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黃文瑞(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杏花(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怡鈞(2008)。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賦權與組織創新氣候對學校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影響-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信保(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碩士論文。黃信諺(2006)。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黃柏創(2008)。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秋燕(2009)。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斐祺(2004)。國立大學校長互易、轉型領導對職員工作士氣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貴祥(2002)。改善學校環境,提升教學效能-以技職院校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04,55-69。黃種斌(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黃慧政(2010)。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統合分析。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黃麗米(2004)。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黃寶塘(2011)。臺南縣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黃馨儀(2007)。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臺灣省北區五縣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塗淑君、賴阿福、蔡俊明、楊書銘(2010,10月)。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學習科學和技術學部、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學習科學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學的教育發展中心、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新加坡華文教師總會、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聯合舉辦之「第十二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學術研討會,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楊振昇(1999)。我國國小校長從事教學領導概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分析研究。暨大學報,3(1),183-236。
楊振昇 (2004)。近十年來教育組織變革對教學領導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7(2),107-130。楊雅婷(2003)。時間壓力與個人創新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麗卿(2011)。校長轉型領導行為、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葉乃菁(2011)。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之關係:以縣市合併後之高雄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葉怡安(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長青(2001)。團隊成員認知賦能對個人創新性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幼儀(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變革接受度:以九年一貫課程變革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大偉(2005)。桃園縣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建宇(2009)。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雅靖(2010)。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趙偉勝(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合群(2000)。現代教育技能導論。武漢:湖北教育。
劉秀文(2009)。校長轉型領導對兼任行政教師工作滿意、壓力與意願之研究─以臺東縣高級中等學校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劉佩宜(2009)。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劉建宏(2009)。高雄縣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春城(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家安(2010)。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概念之研究-以苗栗縣教師工作滿意度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劉創任(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智忠(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劉毓芬(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韶郁(2009)。轉型領導與員工績效之關係:自我效能的中介與權力距離的調
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人力資源碩士在職進修
專班碩士論文。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雙葉。
蔡宗興(2004)。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幸娟(2007)。私立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性國(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承翰(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對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俊傑(2005)。教導型組織、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漢明。
蔡淇華(2009)。中投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內部行銷導向與教師組織承諾。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惠珠(2008)。臺中縣國小校長之轉型領導、交易領導對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校長性別差異之比較。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鄧美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玉菁(2009)。高雄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對組織變革接受度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鄭英耀、劉昆夏(2006)。學校經營創新的心理學觀點。發表於「2006年學校創新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14),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鄭宏財(1998)。國民小學教育教師全面品質管理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雅庭(2006)。新竹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美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倩慧(2008)。八卦山風景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蕭錫錡、鍾瑞國、楊瑞明、施溪泉、趙志揚、張添洲、劉澤宏、 王延煌、吳榕峰、楊寶琴、張錫輝、梁滄郎(2010)。學校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薛桂美(2008)。國民小學校長以轉型領導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佳穎、王智弘、倪芳瑜(2008年11月)。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歷程中工作自我效能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74。2011年8月24日,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4/74-13.htm。
謝應妝(2009)。校長轉型領導與團隊文化、團隊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簡政為(2005)。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際整合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顏秀香(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淑慧(2008)。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互動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惠雯(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蘇金達(2009)。彰化縣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美珠(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份
APA(2001). Publication manual (5th ed.). Washington, DC: APA.
Bandura, A. (1980). Gaug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judgment and ac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Vol. 4, No. 2, pp. 263-268.
Bandura, A., Nancy, E., Hardy, A. B. & Howells, G. N. (1980).
Test of the generality of self-efficacy.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Vol. 4, No. 1, 1980, pp. 39-66.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 L. Pascal, A.,
Pauly, E. & Zellman, G. (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30243).
Ashton, P. T., Webb, R. B., & Doda, N. (1983). 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Final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 Gainesville, FL : Florida University.
Gainesvil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1835) .
Avolio, B. J. (1999). Ful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vital forces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Lakes, CA: Sage.
Avolio, B. J., & Bass, B. M. (1996). You can drag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Evaluating a full range leadership model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LS Report 96- 4). Binghamt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enter for Leadership Studies.
Avolio, B. J., & Bass, B. M. (2004). Multiple 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Manual and sampler set. Menlo Park, CA: Mind Garde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rfield, V., & Burlingame, M. (1974). The pupil control ideology of teachers
in selected scho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6, 6- 11.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asadur, M., Graen, G., & Green, G. (1982). Training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ideation and problem finding and solving in an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0, 41-70.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Bass, B. M. (1988).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J. A. Conger & R. N. Kanungo (Eds.),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 elusive factor i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p. 40–7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ss, B. M. (1989). The two face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Leaders Magazine, 12(4), 44–45.
Bass, B. M. (1996). A new paradigm of leadership: An inquiry in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lexamdria, VA: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Bennis, W. G.& Nanus, B. (1985). Leaders: T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 Harper&Row.
Berman, P., McLaughlin, M., Bass, G., Pauly, C. , & Zillman,G. (1977).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9289) .
Burke, C. S., Sims, D. E., Lazzara, E. H., & Salas, E. (2007). Trust in leadership: A multi-level review and integration.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8, 606-632.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Y: Harper&Row.
Cameron, K.S. & Ulrich, D.O. (198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mart(Eds.)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2, N.Y.:Agathon Press.
Child, J., & Smith, C. (1987) The context and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Cadbury limited in its sect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4, 565-593.
Day, D., Harris, A., Hatfield, M., Tolley, H. and Beresford, J. (2000). Leading Schools
in Times of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Downton, J. V. (1973). Rebel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DuBrin, A. J. (2004).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 practices, and skills (4thE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Edwards, J. D. (1993) Visionaries and victims. In R. T. Golembiewski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nsultation. New York: March Deckker.
Ferguson, M. (1980). The Aquarian conspiracy: Pers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1980s. Los Angeles: Tarcher.
Fiedler, F. E. ( 1967 ).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 McGraw Hill.
Fleishman, E. A., Mumford, M. D., Zaccaro, S. J., Levin, K. Y., Korotkin, A. L., & Hein, M. B. (1991). Taxonomic effort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 synthesis and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Leadership Quarterly, 2, 245−287.
Geijsel, F., Sleegers, P., Leithwood, K. and Jantzi, D. (2003).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ffects on teacher commitment and effort toward school refor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3), 228-256.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4),569-582.
Gist, M. E., Schoerer, C., & Rosen, B. (1989).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ining method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6), 884-891.
Greiner, L. E., & Bhambri, A. (1989). New CEO intervention and dynamics of deliberate strategic chan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 67-86.
Guskey, T. R., & Passaro, P. D. (1994). Teacher efficacy: A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627-643.
Hackman, J. R., & Wageman, R. (2005). A theory of team coach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2), 269−287.
Howell, J. M., & Avolio, B. J. (1993).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locus of control, and support for innovation: Key predictors of consolidated business business-unit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891–902.
Howell, J. M., & Frost, P. J. (1988). A laboratory stud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8, 243–269.
Hsiao, H. C., Chang, J. C., Tu Y. L., & Chen, S. C. (2011).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self-efficacy on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233-237.
Hsiao, H. C., Chen, M. N., & H. S.Yang. (2008). Leadership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in curriculum reform: A case stud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8(6), 669-686.
Jacobs, J. C. (1970). Intellectual, academic, and personality growth in young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cognitive style, conceptual tempo,sex, and teacher attributes. 30(9-A), 3788. Dissertation Abstr.
Janssen, O. (2000). Job demands, perceptions of effort-reward fairness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3, 287-302.
Larsen, T. J. (1987). Ident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he impact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1286).
Leithwood, K., Tomlinson, D. & Genge, M. (1996).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in K. Leithwood, J. Chapman, D. Corson, P. Hallinger and A. Hart(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Dordecht: Kluwer. pp. 785-840.
Leithwood, K. and Jantzi, D. (1999).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effect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0(4), 451-479.
Leithwood, K., & Menzies, T. (1998). Forms and effect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review. Educational Policy, 12(3), 325-346.
Marks, H. M. and Printy, S. M. (2003).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9(3), 370-397.
Meindl, J. R. (1989). On leadership: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wisd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ganizational Symbolism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SEAD.
Meindl, J. R., Ehrlich, S. B., & Dukerich, J. M. (1985). The romance of leadership.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0, 78-102.
Miller, M. (2007).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Mutuality. ), 24(3/4), 180-192.
Newman, F.M., Rutter, R.A., & Smith, M.S. (1989).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Oldhan, G. R. & Cummings. A.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
607-634.
Parker, G. M. (1990). Team players and teamwork: The new competitive business strate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Moorman, R. & Fetter, R. (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behavi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rust,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Leadership Quarterly, 107-142.
Reich, R. B. (1987) Enterpreneurship reconsidered: The team as her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5 ,77-83.
Rosenho1tz, S. J. (1989). Teachers’ workplace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s. New York: Longman.
Rosenholtz, S. J., & Simpson, C. (1990). Workplace condit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eachers’ commit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3, 241-257.
Silins, H., Mulford, B., Zarins, S. and Bishop, P. (2000). Leadership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Australian secondary schools. In K. Leithwood (ed.),
Understanding schools as intelligent systems. Stamford, CT: JAI Press. pp.
267-291.
Scott & Bruce. (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oodak, L. C., & Podell, D. M. (1996). Teacher efficacy: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 multi-faceted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 (4), 401-411.
Stogdill, R. M. (1974). Handban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Tannenbaum, R., Weschler, I. R., & Massarik, F. (1961).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Tierney, Farmer & Graen. (1999). An Examination of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The Relevance of Traits and Relationships. Personnel Psychology, pp. 591-620.
Evers, W. J, Brouwers, A. and Tomic, W. (2002).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 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71, pp.
227-243.
Warren, L. L., & Payne, B. D. (1997). Impact of middle grades’ organization
on teacher efficacy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90, 301- 308.
Webb, R. (1982). Teaching and the Domains of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rtal Research associaton, New York.
Woolfolk, A. E., Rosoff, B., & Hoy, W. (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 6, 137- 148.
Yukl, G. (2006).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Zaleznik, A. (1977). Managers and leaders: Are they differ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4, 67–78.
Zhou, J. & George, J. M. (2001). 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 encourage the Expression of Vo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44(4), 68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