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除了古代典籍依朝代排序外,其餘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工具書類
(一)辭典類
○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段玉裁注本(臺北:漢京文化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28日初版)。
○清‧阮元等《經籍纂古》(臺北:宏業書局,1993年8月再版)。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9月30日,初版四刷)。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2004年12月國立編譯館主編)。
(二)《文心雕龍》索引類
○楊明照主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6月)。
○朱迎平《文心雕龍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戚良德《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三)《文心雕龍》研究史類
○劉渼《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3)。
○張少康、汪春泓、陳允鋒、陶禮天《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9)。
(四)《文心雕龍》「校注」類
○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初版)。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10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5月)。
○詹 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1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灣:花神出版社,91年8月)。
(五)本論題所參酌之「古代典籍」類(依朝代先後排序)
○晉‧王弼注,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九月初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參見楊家駱:《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十二月二版)。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2月)。
○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二、《文心雕龍》論著類
(一)論文集
○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臺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出版,1970年11月)。
○王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臺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9月)。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輯(濟南:齊魯書社,1983.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二輯(濟南:齊魯書社,1984.6)。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6.1)。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6.12)。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五輯(濟南:齊魯書社,1988.6)。
○戶田浩曉等著,曹順慶編,《文心同雕集》(四川:成都出版社,1990.6)。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8)。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六輯(濟南:齊魯書社,1992.1)。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9)。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3)。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二)專書
○沈 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5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6月)。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鍾子翱‧黃安禎《劉勰論寫作之道》(北京:長征出版社,1984年8月)。
○詹 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11月)。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3月)。
○陳思苓《文心雕龍臆論》(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6月)。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5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5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11月)。
○張文勳《文心雕龍探秘》(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7月)。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3月)。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增補本)。
○呂武志《魏晉文論和文心雕龍》(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元月修訂本)。
(三)學位論文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5)。
○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4)。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6)。
○劉 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5)。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理論」之詮釋與建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
(四)期刊論文
1.以「文體」為研究議題者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1959年,《東海學報》一卷一期;徐氏又在1966年3月徐氏又在臺灣民主評論社發表一篇同名論文,後於1974年收入《中國文學論集》)。
○段熙仲〈文心雕龍辨騷的重新認識〉,《光明日報》(1961.12.17)。
○王運熙〈劉勰為何把辨騷列入文之樞紐〉,《光明日報》(1964.8.23)。
○周弘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大陸雜誌》五三卷六期(1976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三期(1978年)。
○趙永紀〈辨騷篇不屬於總論嗎〉,《復旦學報》第一期(1981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斠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廿七期(1982年)。
○牟世金〈關於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第一期(1984年)。
○李炳勛〈也談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第五期(1984年)。
○廖宏昌〈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商榷〉,《文藝復興》一五九期(1985年)。○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中央副刊》,1987.12.11~13。(後收入其《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元月)。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後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頁94-187)。
○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七期(1988年)。
○賴麗蓉〈《文心雕龍》「文體」一詞的內容意義及「文體」的創造〉,《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彭慶環〈《文心雕龍》文體論〉,《文心雕龍綜合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陳 拱〈《文心雕龍》之文體觀念〉,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洪順隆〈從分類視點《文心雕龍》文體論〉,《華岡文科學報》二三期(1999年)。
○劉 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選體、分體、論體的特色〉,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9)。
○陳秀美〈從「文體」觀念論文體與文類混淆的文學現象〉《空大人文學報》第十八期(2009.12)。
2.以「通變」為研究議題者
○胡森永〈《文心雕龍‧通變》觀念詮釋〉,臺灣大學《新潮》三一期(1976年)。
○沈 謙〈《文心雕龍》之通變論〉,中興大學《文史學報》十期(1980年)。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變‧夸飾》通釋〉,《幼獅學誌》十五卷四期(1979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十期(1985年)。
○胡健財〈論《文心雕龍》的「通變之術」〉,《古典文學》第十集(1988年)。
○陳 拱〈《文心雕龍》文學通變論〉,《中國文化月刊》一九三期(1995年)。
○孫秋克〈論通變──古代文論縱論之六〉,《昆明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5年3月)。
○陳 拱〈《文心雕龍‧通變》篇疏解〉,中興大學《中文學報》九期(1996年)。
○陳昌明〈《文心雕龍》通變論重探〉,南開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
○葉繼奮〈從「還宗經誥」談劉勰的通變觀〉,《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1月)。
○陳昭瑛〈「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
○陳允鋒〈《文心雕龍》的通變觀及其批評方法特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六期(2002年)。
○劉軍政〈挽頹風於通變、清流弊以雅麗──論《文心雕龍》的古雅審美範疇〉,《中州學刊》第4期(2003年7月)。
○戴阿寶〈「通變」辨義〉,《聊城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
○王少良〈劉勰「宗經」觀念下的文學「通變」論〉,《黑龍江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88期,(22004年1月)。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釋義〉,《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5年6月)。
○吳海清〈形而上世界與歷史世界的統一 ─ 釋劉勰的通變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9月)。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一期(2007年)。
○張敏杰〈論劉勰的文學史觀─以《文心雕龍‧時序》篇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05年)。
○魯克兵〈劉勰的文學史觀〉,《蘭州學刊》第3期總第144期,(2005年)。
○陳秀美〈《文心雕龍》「通變」文學史觀析論〉,北京首都師範「2007年兩岸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7月)。
○陳秀美〈反思《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之近現代學者的問題視域〉,《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
○陳秀美〈論《文心雕龍》「通變」語詞之辯證性意義〉,《德霖學報》第24期(2010年6月)。
○陳秀美〈從《文心雕龍》論劉勰「文體通變觀」之問題視域〉,《空大人文學報》第二十期(2011年12月,「2011百年龍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一屆年會」,2011年3月26日,湖北武漢大學)
○陳秀美〈論《文心雕龍》中「文質彬彬」的典範意義─從王邦雄教授論荀子「化性起偽」談起〉,「第一屆『新儒家與新道家』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2011年7月5日)。
○陳秀美〈從「文質彬彬」論劉勰「文體通變觀」裡的典範意義〉,龍華科大通識教育中心,「2011年中國文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2011.11.25)
3.《文心雕龍》與《周易》、道家之關係性研究者
○王仁鈞〈《文心雕龍》用《易》考〉,《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淡江大學出版(1970年)。
○吳林伯〈《周易》與《文心雕龍》〉,《武漢大學學報》第六期(社會科學版,1984年)。
○李煥明〈《文心雕龍》與《易經》〉,《中華易學》第九卷第十期(1988年)。
○戚良德〈《周易》:《文心雕龍》的思想之本〉,《周易研究》第四期,總第六十六期(2004年)。
○李奇雲〈影響範式研究:《周易》與《文心雕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5卷第1期(人文社科版,2004年)。
○黃高憲〈《周易》與《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周易研究》第二期,總第六十四期(2004年)。
○方波、季紅麗〈由「自然」之道和「虛靜」說看《文心雕龍》中的道家存在〉,《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二期,總第七十期(2005年)。
○王小盾〈《文心雕龍》風格理論的《易》學深淵〉,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第二十卷(2005年)。
○姚愛斌〈《文心雕龍》寓言詩學的原範例─《周易》對《文心雕龍》關係另解〉,《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一期(社會科學版,2006年)。
○李笑野〈《周易》陰陽所體現的辯證思維方法〉(《通化師院學報》,1997第4期)。
○呂紹綱〈辯證法的源頭在中國《周易》〉(《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短文》,1999第4期)。
○李 媛〈用辯證的觀點看《周易》〉(《經濟研究導刊》,2009第1期總第39期)。
○艾新強〈《周易》與《老子》的辯證思維〉(《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三十五期),
○王黎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類型、核心及其現代價值〉(《甘肅高師學報》,2005第10卷第1期)。
○蔡正孫、劉娜〈試論老子自然無為的辯證思維方式〉(《蘭州學刊》,2005第1期總第142期)。
○何芝蘭、包寰昊、何葉蘭〈老子辯證思想〉(《廣角視野》,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610014)。
○李 索〈試論《周易》的語用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0.4第23卷第2期)。
○黃高憲〈《周易》對《文心雕龍》「原道」論的影響〉,《福州師專學報》(2001.4)。
○林 丹〈論《周易》辯證思維的特色及其影響〉(《龍岩師專學報》,2001.5第19卷第2期)。
○梁振杰〈淺論《周易》的辯證思維及其對先秦道家的影響〉(《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1.12)。
○朱壽興〈《文心雕龍》與易學思維〉(《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3.7第24卷第3期)。
○高林廣〈《文心雕龍》對《周易》的批評〉,《內蒙古社會科學》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漢文版,2004年5月)。
○史少博〈《周易》辯證思維與黑格爾辯證法之差異〉(《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
○王 晶〈《周易》辯證法思想簡述〉(《滄桑》,2007.5)。
○楊成虎、張徵〈《周易》陰陽辯證思想對傳統語言學的影響〉(《求索》,2008.5)。
○孫中原〈正言若反─論老子的辯證邏輯〉(《河南社會科學》,2008.7第16卷第4期)。
○胡 健〈老子辯證法思想摭談〉(《學術論壇》,2008.10)。
○王中原「反者道之動」析考─《道德經》辯證觀的解讀〉(《文史博覽》,2008.10)。
○高文強〈老子「反」範疇之哲學內涵的生成及流變〉(《船山學刊》,2008第4期復總第70期)。
○王卉、劉振文〈試論老子「道」的涵義及其辯證法思想〉(《蘭州學刊》,2009第7期總第190期)。
○韓彩英〈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基本邏輯結構和理論特徵〉(《山西大學學報》,2010.5第33卷第3期)。
○陳秀美〈從「實踐性」反思《老子》「無為」思想的意義〉,《空大人文學報》第十九期(2010.12)。
4.其他與本論題相關之論文
○王夢鷗〈從〈辨騷〉篇看《文心雕龍》論文的重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5期(1971年5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才性論辨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9期,(1980年)。
○陸侃如〈《文心雕龍》論「道」〉,《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體系─文心雕龍的思想與歷史基礎〉,《輔仁國文學報》第4卷,(1988年)。
○高秋鳳〈文心辨騷析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3期(1989年3月)。
○曾守正〈試論鍾嶸詩品的一個審美範疇—奇〉,《鵝湖》,(1992.04)。
○詹福瑞〈〈宗經〉與《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河北大學學報》第4期(1994年)。
○顧 農〈劉勰「六觀」論剖析〉,《山東師大學報》第5期(1994年)。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李 平〈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文心雕龍綜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2月)。
○黃景進〈宗經與辨騷:劉勰論「文之樞紐」〉,《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
○李金坤〈劉勰《文心雕龍》創新精神試探〉,《鎮江師專學報》第1期(2000年)。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季刊》,(2002.03)。
○張敏杰〈論劉勰的文學史觀─以《文心雕龍‧時序》篇爲中心〉,《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05年)。
○王金凌〈「論劉勰《文心雕龍》樞紐論」,《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2005年6月)。
○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賴欣陽〈重讀《文心雕龍‧原道》篇──一個形上學角度的解讀〉,《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08年12月)。
○顏崑陽〈《文心雕龍》做為一種「知識型」對當代之文學研究所開啟知識本質論及方法論的意義〉,湖北武漢「百年龍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一次年會」,(2011.03.26)。
○張 健〈思無定契與理有恆存:《文心雕龍》的文思與文術〉,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辦「第十二屆 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5.13)。
三、其他學術論著
(一)有關「文體學」論著
1、專書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7月臺一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
○薛鳯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臺二版)。
○顏崑陽〈論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2001.07)。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趙憲章《文體與形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2、期刊與會議論文
○顏崑陽〈文學創作在「文體典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淡江大學「第十一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5月8日)。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三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九期(2009年8月)。
○顏崑陽〈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12月)。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一期,總第十五期,2010年6月)。
(二)有關《周易》論著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周振甫《周易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06年2月再版)。
(三)有關「魏晉六朝文學」論著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4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四)有關哲學史、文學理論之論著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局,1968年正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73年10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八月第二次印行)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學五版)。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古篇),(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
○蔡英俊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4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