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10)。課程與教學論(第八版)。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06)。大學教學評鑑的新途徑-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142,5-8。王美芬(1989)。介紹美國喬州「教師教學評鑑工具」。教與學,15,28-33。何希慧(2007)。做好教學評鑑配套措施。評鑑雙月刊,9, 24-27。何秋蘭譯(1995)。Ellis,Arthur K.原著。課程與教學評鑑。國教天地,84,26-30。
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54-56。吳佩真、張民杰(2007)。國內大學教師教學評鑑現況分析。評鑑雙月刊,9,9-15。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吳俊佑(2003)。反省教育評鑑和教學評鑑的本質與問題。竹縣文教,28,49-51。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祖琛 (2008)。總結性教學知覺評量與評鑑-以醒吾技術學院為例。臺北市:心理。
李孟秀(2009)。我國大學教師與學生對實施「學生評量教師教學」意見之研究-以北部一所私立大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學是電子學位論文網,新臺北市。李隆盛(1998)。專校教學品質與教學評鑑。技術及職業教育,43,43-48。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49-57。周淑卿、林惠苗(2008)。控制或賦權?-教學評鑑與教師專業權能的發展。國民教育,48(4),23-29。林天佑(2006)。評鑑小辭典-教學評鑑。評鑑雙月刊,3, 22-23。
林珊如、劉燦樑(1995)。制訂學生評鑑教學量表:以二層次因素結構達成雙重評鑑功能。載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161-198)。臺北。師大書苑。
林恩賜(2004)。大專體育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體育學報,37, 253-264。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
施宏彥(2009)。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編製之研究-以南部某所科技大學為例。嘉南學報.人文類,35,790-804。
洪啟昌(2004)。從課程改革談教學評鑑應有的思維與作法。學校行政,30,115-126。唐學明(1996)。多管道教學評鑑方法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為例。復興崗學報,57,167-188。孫志麟 (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徐南號(1979)。教學評鑑的改進。新時代,15(4),19-24。徐新逸、黃巧玲(2009)。影響「學生評量教師教學」外在干擾因素之探討-以北部一所技術學院為例。醒吾學報,40,159-188。翁楊絲茜、周彥孜、李慧珍、廖怡茹(2011)。影響學生使用網路教學評鑑意願之研究-以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為例。人文社會學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7(3),1-24。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 44-59。高琦玲、張裕民、林郁欽、王婉君(2001)。專科學生對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四海學報,15,201-224。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影片-「教學檔案」系列。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策略。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郁雯(2003)。大學生教學評鑑量表之發展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2), 227-239。張倍禎、王健華(2002)。大學教學優良教師評鑑指標的建立-教學資源中心教師評鑑個案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9,46-62。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師苑
張德勝(2001)。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臺北市:揚智
張德勝(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台北:揚智文化。
張德銳(2007)。教學專業標準與教學評鑑。教師天地,151,4-10。張德銳、高紅瑛、康心怡(2010)。教學專業發展評鑑實務:實務手冊與研究。臺北。臺北市:五南張德銳、簡紅珠(2004)。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臺北市:五南
張鏡湖(1989)。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教育資料文摘,132,21-23。教育部統計處(2011)。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梁淑芬 (2005)。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淡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網,新臺北市。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1996)。教學評量研究(精)。臺北市:五南
莊惠文(2000)。大學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網,臺北市。莊靜君(2002)。新竹師範學院「教學意見反映調查」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7, 159-177。郭禎祥、陳碧珠 (2008)。Elliot W. Eisner (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
教學的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洪葉文化
許錫珍(1975)。教學評鑑簡介。師友月刊,100,17-20。陳宜穎(2008)。從「教學學術」概念談大學教師教學評鑑面向。評鑑雙月刊,14,48-50。陳枝烈(1991)。有效評鑑-實施多元化教學評鑑。菁莪季刊,7,39-44。陳東陞譯(1999)。FrymierJ.著。教學評鑑(Evaluating Teaching)。人力發展,79,1-10。
陳律盛(2008)大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調查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3),130-140。陳美惠、鄭定洲、田憲樺(2006)。教師教學評鑑對衡量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國防管理學院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 243-265。野原明(2004)。教育改革民議報告。東京:教育開發研究所。校長、教頭、教員服務、教員評鑑最新課題。131-132。
陳偉泓 (2003)。臺北市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準則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淡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網,新臺北市。陳琦瑗(2007)。大學教學評鑑之初探-以七所美國大學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4(4), 27-44。
陳琦瑗(2007)。大學教學評鑑的新途徑-同儕評鑑。評鑑雙月刊,9, 21-23。
陳舜芬(1984)學生的意見能反映教師教學的績效嗎?─簡介美國大學的學生評鑑制度。測驗與輔導雙月刊, 67,1209-1211。
陳舜芬、羊憶蓉、葉重新(1986)。如果大學生參與教學評鑑。中國論壇,268,19-29。陳逸政、黃谷臣(1999)。本校學生對體育教學評鑑認知調查研究,2,86-93。陳敬能(2003)。大學體育教師教學評鑑。成大體育,36(4),33-37。陳敬能(2004)。成大學生對實施「體育教學評鑑」之調查研究。成大體育,37(3),48-58。郭禎祥、陳碧珠 (2008)。Elliot W. Eisner (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寶山(2007)。落實教學評鑑保障學生學習成效。學校行政,50,103-127。曾正宜、陳舜芬(2008)。網路彈性化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系統對評鑑行為與結果的影響。課程與教學,11(4),213-236。曾淑惠(2004)。教學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湯家偉譯(2006)。Charlotte Danielson & Thomas L. McGreal (2006)。教師專業評鑑。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家偉譯(2010)。James F. Nolan, Jr.、Linda A. Hoover (2010)。教師視導與評鑑。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世吟、陳清華、陳怡其、翁上珍(2008)。從教學評量看教學成效之研究。南榮學報 副刊,11,(D19)1-(D19)14。黃光雄(2007)。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傑(2003)。教師教學檔案在教學評鑑的應用。教育研究(高師),11,205-218。黃政傑(1998)。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黃財尉(2009)。教學評鑑的複合性分析。教育研究,182,71-83。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毅志、巫有鎰(2003)。影響教學評鑑得分因素之探討-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師院學報,14(上),347-370。黃耀輝(2002)。以教師教學評鑑機制提升教學創新的品質。北縣教育,42,36-37。楊克平、黃貞觀、何美華(2005)。專科學校師生對「學生評鑑教學品質」之態度。耕莘學報,3,5-18。楊錦章(2006)。中華大學教學評鑑之調查分析。中華行政學報,2, 131-140。葉貞雯(2001)。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分析。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1(下),147-155。葉重新(1989)。學生參與教學評鑑的理論基礎及其實施之道。臺中師院學報,2,59-72。葉重新。(1987)。臺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期望之研究。
政大博士論文。
葉紹國、溫博仕(2001)。淡江大學核心課程學生選課行為與教學評鑑、學期成績等相關因素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307-344。葉連祺、董娟娟、楊世英、陳仁海、蕭芳華(2005)。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之編製。測驗學刊,52(1)59-81。葉憲清(1994)。體育教學評鑑。國民體育季刊,23(3),129-140。臺北市:高等教育劉旨峰(2009)。同儕評量於學習評量與教學評鑑之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89,119-140。潘世尊(2009)。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實踐之反思與探究。弘光學報,57,24-45。
潘世尊(2011)。學生評鑑成績未達標準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方案-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實踐之反思與改善。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183-219。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雙月刊,21(1),60~70。潘義祥(1999)。淺談體育教學評鑑。大專體育,44,47-52。鄭博真(2008)。一所科技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華醫學報,29,115-135。鄭博真、黃義良(2009)。大學教師教學評鑑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2(2),57-80。蕭雯(1993)。促進教學進步的利器。技術及職業教育,15,43-45。
賴麗珍譯(2006)。Pamela D.Tucker,James H. Stronge (2006)。教師評鑑方法-結合學生學習模式。臺北市:心理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文景。
簡紅珠(1990)。教學評鑑的內涵與實施。現代教育,20,12-27。羅敏文(2008) 。教學評鑑分析模型之修正及教師教學表現之探討─以某大學教師教學評鑑資料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台灣博碩士論資料庫,臺北市。蘇錦麗(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蘇懿、鐘國揆(2005)。建立評量教師整體教學評鑑的分析模型。管理科學與統計決策,2(1), 14-26。
貳、外文部分
Astin, A.W., & Lee, C. B.(1966). Current practices in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Record, 47, 361-375.
Centra, J. A. (1993). Reflective faculty evaluation: enhancing teaching and 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mpany.
Marlin, J. W., JR. (1987). Student perception of end-of-course evalu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8, 704-716.
Marsh, H. W. (1980).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course, and instructor
characteristics in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7, 219-237.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Seldin, P. (1999). Changing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Teaching. Bolton, MA:A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