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王文科、王智弘。2009年。《教育研究法-十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Peter Coveney,Roger Highfield著(江濤、向守平合譯)。1993年9月。《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The arrow of time)。台北。藝文印書館。
Babbie Earl著(李美華譯)。1998年。《社會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Albert Einstein(1916)著(李精益譯)。2005年3月。《相對論入門:狹義和廣義相對論》(Relativity: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台北。台灣商務。
汪天文。2008年。《時間理解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汪祖華。1975年。《時間的征服第十版》。台北。大眾時代出版。
汪精靈。1998年。《有效的時間活用術》。台北。超越企業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何淑貞。2006年9月。〈成語是言語的珠璣〉。《中國語文》。第99卷第3期。頁4-7。易存國。2002年02月。〈中國審美文化中的時間觀念〉。《古今藝文》。第28卷第2期。頁49-55。林睿琳、鄭友超。2007年12月。〈應用美的形式原理融入成語之視覺意象的創作〉。《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五卷第二期。頁95-118。林政華。1983年6月。〈詩經成語研究〉。《台北師專學報》。第10期。台北。頁105-132。Edmund R. Richmond著(金澤等譯)。1995年4月。〈關於時間的象徵表示〉。《20 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下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竺家寧。1999年。《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Carl Gustav Jung著(吳康等譯)。1999年10月。《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台北。桂冠。
Blaise C.著2000(范昱峰譯)。2003年。《尋找時間的起點》(Time Lord)。台北。時報出版。
徐復觀。1987年4月。《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St. Augustinus(354-430 B.C.)著(徐玉芹)。1998年。《奧古斯丁懺悔錄》(Confessiones)。台北。志文出版。
Aristotle(384-332 B.C.)著(徐開來譯)。2002年。《亞里士多德˙物理學˙論生成和消滅》(Phusike Akroasis/Peri Geneseos Kai Phthoras)台北。慧明文化。
夏春祥。1999年3月。〈論時間-人文及社會研究過程之探討〉。《思與言》第37卷第1期。頁29-72。Bell Wendell著2003年(陳國華等譯)。2004年。《未來學導論:歷史與知識》(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 History, Purposes, and knowledge)。台北。學富。
孫雲平。2009年7月。〈前期海德格的時間觀〉。《揭諦》。第17期。頁47-82。陳向明。2003年。《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陳嘉映。2001年。《存在與時間讀本》。北京。三聯書店。
Martin Heidegger.著1927年(陳嘉映、王慶節合譯)。1987年。《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
Martin Heidegger.著1927年(陳嘉映、王慶節合譯)。1990年。《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陳新。2007年3月。〈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第22卷第10期。頁76-80。Samuel A.Goudsmit、Robert Claiborne著,1973(陳溢年、陳秀女譯)。1973年。《時間》(TIME)。台北。時代-生活叢書。
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1987年11月。〈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Basic Postulates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
黃國鉅。2006年7月。〈康德第一批判中的時間觀能否回答奧古斯丁的疑問〉《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6期。頁1-30。黃以勒。2007年。〈時間節奏的社會建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張國儀譯)。2006年4月。《先別
急著吃棉花糖》。台北。方智出版社。
Robert Levine.1997(馮克芸、黃田芳、陳玲瓏譯)。1997年。《時間地圖》(A Geography of Time)。台北。台灣商務。
楊國樞 等。1980年。《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中。東華書局出版。
楊如雪。2010年3月。〈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第25卷第10期。頁18-28。
聞一多。1948年。《聞一多全集》。第1 集。上海。開明書店。
鄭振偉。2001年12月。〈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頁113-140。
鄭立華。2011年7月。〈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輔仁外語學報》。第8期。頁33-48。
蔡依恬。2006年。〈上下古今,承前啟後:探究不同語言裡,對「時間」的思考方式〉。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Jean Louis、Servan Schrelber著(儲湘君譯)。1993年。《時間的藝術》。台北。授學出版。
劉天發。1985年12月。〈成語面面觀〉。《中國語文》。第57卷第6期。頁40-49。劉文英。2005年。《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修訂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劉美芸。2009年。〈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語文化意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劉自誠。2008年。〈未來學時間概念之哲學思考〉。淡江大學未來所碩士班論文。劉政憲。2009年。〈時間感在設計創作上的運用〉。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叔新。2005年10月。《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謝青龍。2007年5月。〈從存有的時間化到時間的存有化─從海德格爾的存有論探討亞里士多德與愛因斯坦的時間觀〉。《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1卷第2期。頁53-47。關永中。1997年。《神話與時間》。台北。中山學術文化。
二、外文書目
B. Berelson.(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Hassard, J(1990). Introduction: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Time, in J. Hassard(ed.)The Sociology of Time, 1-18,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Inayatullah, Sohail.(1993). Faming the shape and time of the future: From who am I ? to when am I? Futures 25, No. 3 April, 235-253.
Nuttin, J., &Lens, W.(1985).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NJ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Zimbardo, P. G., & Boyd, J. N. (2008). 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Free Press
三、其他
吳清基。2011年。教育部成語典部長序。檢索日期2011年9月21日。http://dict.idioms.moe.edu.tw/cgi-bin/cydic/gsweb.cgi?ccd=SVF8i9&o=e0&sec=sec8&init=1&active=editor
海枯石爛。2011年。教育部成語典。檢索日期2011年9月25日。http://dict.idioms.moe.edu.tw/cgi-bin/cydic/gsweb.cgi?ccd=eVJ_i.&o=e0&sec=sec1&op=v&view=0-1&fmt=11
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網路版。http://dict.idioms.moe.edu.tw/cydic/
陳潔。2003年12月。佛教時間觀試析—兼與基督教比較 。檢索日期2011年9月27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fksjgsxyjdjbj.htm
陳鼎亮。2010年3月。〈基督徒的時間觀〉《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Gospel times)。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日。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sl=auto&tl=zh-TW&js=n&prev=_t&hl=zh-TW&ie=UTF-8&layout=2&eotf=1&u=http%3A%2F%2Fwww.gospeltimes.cn%2Fnews%2F2010_03_31%2F13554.htm
Philip Zimbardo。時間透視模型(time perspective model)。2008年10月。檢索日期:2011年5月10日。GoogleTalks上傳。http ://www.youtube.com/watch?v=1LDwdyIxR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