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8: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宣美娟
研究生(外文):Mei-chuan Hsuan
論文名稱:品格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快樂吹笛人》音樂劇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Children's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xample of Adopting the play “Merry Piper”
指導教授:葉興華葉興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hua Yel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品格教育表演藝術課程音樂劇
外文關鍵詞:Character Education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Musical Thea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2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品格教育融入以音樂戲劇為主要內容的表演藝術課程,其對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及表演藝術課程學習的影響。研究內涵包括將品格教育融入以「音樂劇」為主的表演藝術課程其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因應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成長。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音樂劇將品格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能回應學生藝文學習成果發表的需求及家長的期待。
二、音樂劇課程統整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能夠解決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時數不足的困境,並有效達成三者之學習目標。
三、音樂劇課程目標能兼顧音樂學習、品格實踐及表演藝術展演活動的實施。
四、音樂劇劇本改編加入兩難情境,並打破班級界線,設計全年段學生共同演出,能提供學生體驗機會,認知理解品格核心價值的意涵。
五、音樂劇所搭配楷模示範、溝通對話、角色扮演、分工合作等教學方式,能提供學生品格學習練習的機會。
六、結合學校活動和領域學習共同規畫展現學習成果,能有效落實音樂劇演出活動。
七、教師與學生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及對談交換意見,共同創作音樂劇劇本,亦可提供學生品格學習的機會。
八、音樂劇以品格議題為主軸,統整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課程,跨學科的知能,是教師需要積極充實的能力。
九、音樂劇課程實施過程中人員的溝通、時間的安排及場地的借用是最主要的困難。
十、教師進行跨領域統整教學時,應積極溝通協調,尋求學校內部行政支援以及外部家長的協助,以解決課程實施時所面臨的困境。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品格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有一定的成效,不同學習領域任教教師可考慮嘗試設計教學。
二、教師進行品格議題融入統整課程設計時,可由任教學科出發,進行跨學科的統整。
三、教師進行品格融入領域之課程設計,可以嘗試從班級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品格學習需求為目標。
四、教師可多運用品格議題提供的多元情境,作為戲劇創作的基礎,進行課程設計,以豐富表演藝術活動的內涵。
五、藉由藝文領域與品格教育教學方法的統整,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讓品格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順利實施。
六、教師實施跨學科或跨領域課程統整時,需要更積極與相關教師討論與合作,以解決跨領域專業知能不足的困境。
七、教師結合學校活動進行領域課程成果展現時,行政人員須主動溝通與關懷,以解決課程實施可能遇到的困境。
八、融入式課程與跨領域課程設計常具有多元的學習主軸,需要較長或額外的學習時間,學校應透過各層級課程會議進行教學時間的整合協助教師實施課程。
九、實施品格教育融入學習領域的課程,教師可示範符合教學內容之品格核心價值的行動,解決實施課程時所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品格教育、表演藝術課程、音樂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hich implemented the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musical theatres, on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sixth grade students. The cont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consisting mainly of “musical theaters” integrated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issues encountered dur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responsive methods as well as student learning and progress.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utilized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etc.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below:
1. Integration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musical theaters in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can respond to the students’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ation of study results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parents.
2.The curriculum of musical theater integrates visual arts,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limited learning tim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learning goals of the three fields mentioned above.
3.The curriculum of music theaters can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music learning, practice of character, exhibition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performing arts.
4. Context of dilemma is added into the musical script and the class boundary is broken down because students come from all grades perform jointly. The opportunities are increased for th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re character value.
5.The teaching methods of model demonstration, dialogue communication, role playing,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which are utilized in the musicals and provid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character education.
6.The musicals activities can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when the study results are published jointly through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activities and field learning.
7.It can als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when teachers exchange opinions with the students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creating the musical script together.
8.Musical theaters take the issue of character as the main point, integrating music, visual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s what the teachers need to enrich actively.
9.The main difficulties are the negotiation, time arrangement and field borrow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sical theater curriculum.
10.When carrying ou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actively negotiate and coordinate, seeking support from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staff and external par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below:
1.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arts and humanities achieved positive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may consider trying curriculum design.
2.When integra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design, the teachers may start from their teaching field and then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3.When integra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field curriculum design, the teachers may try to start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aim at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 character learning.
4.The teachers may utilize the issu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o provide multi-contexts as the basis of drama cre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t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performing arts activities.
5.Carrying out classroom activitie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literature field with teaching method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may enabl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6.When implementing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need to discuss and cooperate with related teachers more activel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ary knowledge.
7.When displaying the study results of field curriculum combing university activities, the administration staff should communicate and concern automatically to solve potential problems which might be encountered dur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8.Multiple learning points are common in the integrat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It takes longer or extra learning time. The university should assist teacher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through multilevel meetings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time.
9.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with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learning field, the teachers may demonstrate the action with core character values conforming to teaching contents.


Key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Musical Theate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實施…………………………………… 9
第二節 國民小學的表演藝術課程…………………………………… 29
第三節 音樂劇教學實施概述…………………………………………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6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透過音樂劇推動品格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77
第二節 品格教育融入音樂劇實施之問題與因應之道……………… 112
第三節 透過音樂劇課程推動品格教育後學生的學習表現…………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附 件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63
附件二 觀察記錄表…………………………………………………… 164
附件三 學生回饋單…………………………………………………… 166
附件四 家長回饋單…………………………………………………… 167
附件五 教師回饋單…………………………………………………… 168
附件六 文件內容分析表……………………………………………… 169
附件七 《快樂吹笛人》---劇本………………………………… 170
訪談同意書…………………………………………………………… 190

表 次
表2-1 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三期六段論……………………… 15
表2-2 藝術與人文分段能力指標…………………………………… 31
表3-1 訪談歷程表…………………………………………………… 70
表3-2 班級觀察時間表……………………………………………… 71
表3-3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劇本內容分析一覽表……………… 72
表3-4 資料蒐集方式編碼…………………………………………… 73
表3-5 資料來源編碼………………………………………………… 74
表3-6 文件資料內容編碼…………………………………………… 74
表3-7 編碼方式列舉說明…………………………………………… 74
表4-1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教學內容一覽表…………………… 91
表4-2 《快樂吹笛人》教學活動及進度一覽表…………………… 95
表4-3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演出暨畢業典禮流程……………… 106
表4-4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暨畢業典禮幕前、幕後工作分配表 108
表4-5 康軒版第八冊藝術與人文課本表演藝術與音樂教材分析… 114
表4-6 三三國小99學年度六年級領域學習節數一覽表…………… 128
表4-7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音樂任務人數暨獨力演出者一覽表 143

圖 次
圖3-1 研究進行方式圖………………………………………………… 66
圖3-2 研究流程圖…………………………………………………… 67
圖4-1 606舞臺走位設計圖………………………………………… 103
圖4-2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角色帽--塔克林、吹笛人、海帶女妖 104
圖4-3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角色帽--塔克林、深海魔王、塔西亞 104
圖4-4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角色帽---
村長、貓小姐、牛大爺、雞大姐、羊老爹……………………… 105
圖4-5 小寧老師將品格融入音樂劇課程實施的內在動力…………… 110
圖4-6 《快樂吹笛人》音樂劇舞臺布景完成圖………………………… 131

參考文獻
方志華(2002)。從關懷倫理學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 的教學實踐為例。2010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edugra/ematerial/material_fang.htm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卷2期4月,頁1-20。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文化。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友輝(1988)。讓想像飛翔--認識兒童戲劇。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
學學會。
王金國(2010)。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前龍、張如慧(1996)。國民小學「道德」新課程單元內容組織形式的轉變。100年3月12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17/gk12a.htm。
王鳳仙 (2001)。 國小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
朱美珍等譯(2008)。教育道德人。N. Noddings原著:Educating mora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臺北:巨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有限責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員工。
但昭偉(2000a)。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61期,2-6。
但昭偉、邱世明(2000)。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25期,225-241。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美玲譯(1989)。表演的藝術-藝術活動欣賞指南。Michael Billington 等原著。 臺北市:桂冠圖書。
謝鴻文(2008)。思考兒童戲劇簡約的意境。民國97年6月15日刊登於國語日
報兒童文學版。民國100年3月5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zXx2tWyaEQdoqb5o5rO5NJnJONnf/article?mid=363
楊忠衡(2004)。雨落桃花源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民國100年3月5日取自
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aprilrain.htm 關於
《四月望雨》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轉化與實踐。教育部91年全國九年一貫課程實務研討會,教育部,頁91-105。
李佩芬(2010)。思考、判斷做正確的選擇。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第8期,頁88-93。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期,頁153-174。
李琪明(2004a)。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
李琪明(2004b)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臺灣教育,2月號,625期,30-38頁。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 (3),153-178。
李筱嵐(2009)。Carol Gilligan道德發展論中「關懷」概念及其在課程之蘊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寶琳等(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市:關渡國民小學。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
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初版。臺北:水牛。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第287期,頁34-40。
林文鵬(2008)。表演藝術在教學上之運用—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火旺(2006)。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臺北市:寶瓶文化。
林玫君 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Salisbury , Barbara .T.原著: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林佩如譯(2010)。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Barbara Salisbury Wills原著: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臺北市:心理。
林惠娟(2003)。小白鯨洗衣店-從種子幼稚園的課程看主題教學的全貌。台北:光佑。
林翠玲(200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錦英、黃建一(1995),道德與健康新課程總說答問。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
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道德與健康科課程總說教學影帶參考手冊。臺北,國立
教育資料館。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John Dewey原著:Democracy and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20,44-52。
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教育課程標準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3)。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8)。以品格迎向未來。臺北市:千代文教基金出版社。
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研討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洪翠霞(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市:遠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臺北市:遠流。
翁毓旋(2007)。臺北市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袁水涓(2003)。怎樣寫兒童劇本。民國100年7月15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myname-babywater/article?mid=3391&;prev=3414&;next=2805&;l=f&;fid=27
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Viola Spolin原著:Theat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 : A teacher’s handbook。臺北:書林。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100年4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崔小萍(1994)。表演藝術與方法。臺北:書林。
林玫君(1997)。幼稚園中創造性戲劇教學之實施及改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NSC 85-2413-4-024-007。
張惠瑄(2007)。兒童音樂劇之教學與提升國小學童音樂能力之關係。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音樂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康台生、陳瓊花、賴美鈴、張曉華、曾郁敏、丘永福等(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Robert. .E. Slavin 原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沛元、黃明堂(民 99年4月30日)。時代百大人物 宏碁王振堂、菜販陳樹
菊入選。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30/today-t3.htm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張曉華等編(2008)。表演藝術120節戲劇活動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藝術教學現場執教手冊。臺北市:書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修訂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1995)。如何教孩子知行合一。康橋教研學會雜誌,16 ,7。
郭為藩(1979)。教育的理念。臺北:文景。
郭香妹(2002)。表演藝術的意涵、思維與學校應有作為。南縣國教,8,21-23。
郭榮瑞(2010)。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轉化01。100年4月15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5R8JC26RGBL6KMX1KrbhwaBm6OA-/article?mid=147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
陳仁富(2000)。社會戲劇遊戲與幼兒學習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
陳仁富黃國倫譯(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習作指南。Jonothan Neelands原著:Making Sense of Drama。臺北市:心理。
宣美娟,許慧嵐(2011)。2005-2010年臺北市育藝深遠活動之演進與發
展---學校層及基層教師的聲音與敘說。2010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期末報告,臺北市,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淑美(1999)。道德教育之探討。台灣教育,587,15-20。
陳雅慧(2010)。品格力=學習力。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第8期,頁18-22。陳碧雲(2009)。故事討論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品格教育養成的實驗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鳳桂(2009)。讀者劇場在國小六年級表演藝術課之運用。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單文經、汪履維編譯(1989)。道德發展與教學Hearsh,R.H. ,&Paolitto,D.P. ,& Reimer,J.原著:Promoting Moral Growth:From Piaget to Kohlberg。臺北市:五南。
曾文龍(1998)。讀書會:創造命運。臺北市:金大鼎。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邱瑗(1997)。歌舞線上:從倫敦西區到紐約百老匯的音樂劇。臺北:音樂時代。馮麗蓉(2008)。教育戲劇對幼兒品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夙霞(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屏東教育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政傑 (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第120 卷,頁22-34 。
黃美娟(2008)。「音樂劇」在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應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崑巖(2004)。談教養。臺北市:聯經。
黃惠英(2009)。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從「尊重」與「關懷」出發。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120,35-43。
黃瓊慧(2002)。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個案學校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韻伊(2009)。品德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實施策略。北縣教育,第68期,頁41。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譯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期刊,120,16。
楊麗靜(2009)。國小一年級班級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第8期。
溫明麗等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Richard D. Parsons,Stephanie Lewis Hinson,Deborah Sardo-Brown原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臺北:洪葉文化。
萬家春(1992)。班都拉的社會學習論。臺北:師大書苑。
葛琦霞(2004)。表演藝術大公開:戲劇教學指導手冊。臺北市:天衛文化。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允晨。
廖順約(2008)。牛古兒童劇場2008年度公演兒童寓言歌舞劇《動物學校》演出企劃。100年7月24日取自
http://parentschool.so-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radio080602&;Rcg=20694
慕羽(2002)。百老匯音樂劇--美國夢和一個恆久的象徵。臺北:大地。
歐用生(1992)。澄清「價值澄清」教學法的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127-135。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論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128~138。
歐用生(1992)。道德教育之實施與教科書之改進。教育研究,28,7~9。
歐陽教(1983)。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市:文景書局。
歐陽教(199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書局。
蔡元培(1967)。蔡元培自述。臺北:世界文物供應社。
蔡奇璋、許瑞芳(2001)。在那洶湧的潮音中--習教劇場TIE。台北市:揚智。
蔡炳坤(2010)。一場棒球賽九局,局局都有人生大道理。點燃孩子的熱情---第56號教室外的人生課。頁6-11。臺北市:高寶國際。
蔡炳坤(2010)。激發孩子米開朗基羅動力。民國 99年9月10日刊於聯合報/AA4版/教育。取自http://gillmama.pixnet.net/blog/post/16994367
鄭啟宏(2002)。「臺灣兒童戲劇」研究及其音樂創作實踐。臺北:樂韻。
謝慧齡(2006)。教育戲劇應用於國小教學。100年7月24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27.htm
簡如秀(2008)。教育戲劇應用在幼兒友誼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成熙(2004)。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
蘇芸慧(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志華(2002)。從關懷倫理學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 的教學實踐為例。2010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edugra/ematerial/material_fang.htm
2.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卷2期4月,頁1-20。
3. 王前龍、張如慧(1996)。國民小學「道德」新課程單元內容組織形式的轉變。100年3月12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17/gk12a.htm。
4. 但昭偉(2000a)。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61期,2-6。
5. 但昭偉、邱世明(2000)。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25期,225-241。
6.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轉化與實踐。教育部91年全國九年一貫課程實務研討會,教育部,頁91-105。
7.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8. 李琪明(2004a)。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
9. 李琪明(2004b)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臺灣教育,2月號,625期,30-38頁。
10.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 (3),153-178。
11.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12.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20,44-52。
13. 郭香妹(2002)。表演藝術的意涵、思維與學校應有作為。南縣國教,8,21-23。
14. 陳淑美(1999)。道德教育之探討。台灣教育,587,15-20。
15.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