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0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郁樺
研究生(外文):Chen Yu Hua
論文名稱:訊息即時性對專案學習的影響:以Moodle及Facebook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Platform Timelyness on Project -based Learning:A Study on Moodle and Facebook.
指導教授:壽大衛壽大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ou Davi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訊息即時性專案學習MoodleFacebook
外文關鍵詞:TimelynessProject Based LearningMoodleFaceboo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3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主要探討訊息即時性應用於專案學習上,對學生學習效率、參與度以及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之影響。利用Moodle針對數位學習課程設計的特性與Facebook可建立社團功能、訊息即時性的特性,經專案學習課程後做比較。因線上學習有一特色為即時性。訊息的即時性是否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習成效為一個可研究的課題。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取不同學校的兩個班,課程為「服務品質管理」由同一位老師授課,兩個班級皆進行分組,且皆利用Moodle數位學習平台及Facebook社群網站進行準實驗教學。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學生使用Facebook平台滿意度較高、訊息即時性較高、量的參與度較高、扣除極值學習效率稍高。而Moodle完成率較高,學習成效則未有顯著差異。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platform timelyness on project based learning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ir efficiency, participati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 We compare two popular platforms by designing e-learning course activities using Moodle and Facebook on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t is to discuss the timelyness in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There are the students among two colleges and one class each participating in our quasi-experiment. The study subject is Servic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aught by the same teac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using Facebook platform have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ver using Moodle. The timelyness,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lso indicate that Facebook outperforms Moodle. When removing outliers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n Facebook is slightly better over it on Moodle. However, it is higher in completion rate on Moodle rather than Facebook.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壹、研究目的 2
貳、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壹、研究範圍 3
貳、研究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壹、學習效率 4
貳、參與度 4
参、滿意度 4
肆、學習成效 5
伍、訊息即時性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訊息即時性的重要性 8
第二節 專案學習及其相關研究 9
壹、專案學習的教學模式 9
貳、專案學習的學習模式 9
參、專案學習的步驟 10
肆、專案學習所學之七個技能 10
伍、專案學習評估項目 12
陸、專案學習學習模組 12
柒、網路專案教學模式 14
捌、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Moodle學習平台及其相關研究 15
壹、Moodle的簡介 15
貳、Moodle數位學習平台特色 17
參、Moodle數位學習平台相關研究 17
第四節 Facebook社群網站及其相關研究 20
壹、Facebook的簡介 20
貳、Facebook社群網路平台特色 20
參、Facebook社群網路平台相關研究 24
第五節 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0
第四節 實驗流程 3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4
壹、學習內容 34
貳、Facebook平台 35
參、Moodle平台 36
肆、滿意度問卷 37
伍、參與度互評表 37
陸、學習成果評分表 38
第六節 資料處理方法 38
壹、描述性統計 38
貳、獨立樣本t檢定 39
參、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39
肆、皮爾森相關係數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樣本描述 41
第二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學生學習效率之比較 44
第三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學生參與度之比較 51
第四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學生滿意度之比較 53
第五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 56
第六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發言次數與組內參與度互評之關係 57
第七節 Moodle與Facebook平台,發言次數與滿意度之關係 58
第八節 小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壹、即時性討論 63
貳、學習效率 63
參、參與度 64
肆、滿意度 64
伍、學習成效 65
陸、組內發言次數與小組互評成績 65
柒、結論 65
第二節 研究貢獻 6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67
中文部分
王千倖(2002)。網路學習社群。視聽教育雙月刊,44(3),2-16。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實地實驗。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王誌烽 (2011)。運用Moodle為基礎的合作學習系統於程式設計課程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國虎尾科技大學。
王錦裕(2002)。線上閱讀的學習時間型態與學習互動及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白英琦(2010)。以Moodle時間模組探討學習時間管理之運用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全冬、李小輝(2007)。利用Moodle教學平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職業時空,3(10B),63。
吳佩嬙(2011)。在SECI模式理論下建立數位學習情境對資訊安全教育成效之影響─以Moodle數位學習平台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吳尚庭、陳五洲(2011)。社群媒體網站對體育輔助教學之應用—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臺灣體育論壇,2,3-12。
何哲勳、沈婉婉、沈惠如(2006)。下世代IP多媒體子系統之即時訊息服務技術。電腦與通訊,117,4-12。
何榮桂、王緒溢(1998)。網際網路教學設計—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資訊與教育,65,39-47。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3版)。台北:心理。
辛莉萍(2010)。以網路社群使用者的知覺價值探討持續使用行為意向:以Facebook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
周鳳文(2002)。以專題導向的教學來提昇國小學童基本能力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岳修平、鐘婉莉(2005)專題式學習小組網路溝通互動之研究。教育學刊,25,1-23。
林建良、黃台珠(2005)。專題導向式學習的網路知識整合教學模式之初探。數學與科學教育,94(2),45-57。
林菁(2010)。利用Big6問題解決模式教導大一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1,37-63。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姚書璇(2011)。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高碧玉(2005)。網路學習社群互動策略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許玉潔(2009)。網路平台的參與度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士論文。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純瑜(2008)。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與學習者感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基成(2006)。小組線上討論表現與專題作品相關性之個案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6,73-91。
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郭淑惠(2010)。互動式網站輔助資訊課程學習平台對高中職學生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
郭瑞庭(2010)。植基於MOODLE之『遠距教學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平臺實施之詮釋性分析。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壇,23,109-124。
陳言旻(2010)。Facebook台灣使用者的使用動機與社會臨場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陳協志(2007)。互動學習社群網站之使用對學習績效影響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賴俊廷(2011)。影響虛擬社群使用者黏著度因素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戴育宗(2008)。融合Web2.0與危機概念的行動學習平台。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詹秉鈞(2002)。以電腦輔助教材進行交線與展開圖教學對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臺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編譯小組,(譯)(2007)。專案式學習手冊。(原作者:Markham, T., Mergendoller, J., Larmer, J., &; Ravitz, J.)。高雄市: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原著出版年:2003)
蔡崇元(2001)。網路教學者教學互動策略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鄭如雯(2008)。專題式學習探析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學校行政,57,147-164。
鄭閔芳(2011)。以互動分析模式分析Facebook中社會建構知識之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
盧盈伃(2010)。Facebook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欣蓉(2011)。以媒介共時理論觀點探究大學生媒介使用現況。淡江大學資訊碩士論文。
簡文益(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Moodle系統運用於高中職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英文部分
BIE. (2007). Project 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e.org/index.php/site/PBL/pbl_handbook_introduction/
Bloom, B. S. (1980). Taxonomt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Inc.
Blumenfeld, P. C., Soloway, E., Marx, R. W., Krajcik, J. S., Guzdial, M. &; Palincsar, A. (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369-398.
Caroline Lego Muñoz, Terri L. Towner(2009) Opening Facebook: How to Use Facebook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Gunawardena, C. N., Lowe, C. A., &; Anderson, T. (1997).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7(4), 397-431.
Jonassen, D. H., Peck, K. L., Wilson, B. G.(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rajcik, J. S., Czerniak, C. M., &; Berger, C. F. (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Companies.
Martin, C.L.(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w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Ellison, N.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Facebook Use on Campus: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ECAR Symposium Boca Raton FL, doi: 10.1177/1354856507084416
Palloff, R. M., &;Pratt, k. (2001). Lessons from the cyberspace classroom:The realities of onlin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Thomas , J. W.(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e.org/tmp/research/researchreviewPBL.pdf
Tu, C., &; Corry, M. (2001). A paradigm shift for online community research. Distance Education, 22(2), 245-263.
Wuest, D. A. &; Bucher, C. A. (2003).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1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Michael W., R., David, J. A. &; Lee A. K. (1997).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tyling and Task Type on Hypermedia-Based Mental Mode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6(3), 285-304.
網路部分
Bernadette Rego, B.Com, B.Ed.(2009). A Teacher's Guide to Using Facebook .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ribd.com/doc/16957158/Teachers-Guide-to-Using-Facebook-Read-Fullscreen
E Wayne Ross (2006年6月 8日). Apple surpasses beer on college campuses. 取自http://blogs.ubc.ca/workplace/2006/06/apple-surpasses-beer-on-college-campuses/
Facebook使用人數。Retrieved from CheckFacebook.com.
hackcollage(2011年10月31日) Infographic: Generation Mobile . Retrieved from http://www.hackcollege.com/blog/2011/10/31/generation-mobile.html
Moodle軟體說明(2012年4月25日)取自官網http://docs.moodle.org/22/en/About_Moodle
Online college (2009年10月20日).100 Ways You Should Be Using Facebook in Your Classroom . Retrieved from
http://www.onlinecollege.org/2009/10/20/100-ways-you-should-be-using-Facebook-in-your-classroom/
O’Reily, T.著,盧澤宇譯(2006年3月6日)。什麼是web2.0。大紀元新聞網。民97年6月24日,取自:
http://www.itmag.org.tw/_rss/article_single_rss.php?IKEY=138
宋迪(2010年9月11日) 。網絡的即時性應用與傳媒變革暗合之道。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9/11/c_12542167.htm
沈子涵(2009年12月31日)。新聞群組。以資訊獲得的速度來看Social Media。取自http://www.mbatics.com/2009/12/social-media_31.html。
沈子涵(2010年11月16日) 。新聞群組。臉書訊息服務創新強調即時性。取自http://blog.udn.com/nice999。
專案導向學習(2008),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2008年8月號電子報。取自http://www.ceag.kh.edu.tw/bin/home.php
維基百科(2011年12月20日),Facebook基本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Faceboo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