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05: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惠珠
論文名稱:高中數學教師開發數位科技教材之個案研究--以微積分數學史動畫為例
指導教授:蘇意雯蘇意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同儕教練數位科技教材數學史動畫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參與數位科技教材開發團隊,進行微積分數學史動畫開發研究的歷程及其教學專業的轉變。數學史動畫開發團隊是由一位大學教授、一位高中資訊教師及五位高中數學教師所組成,採同儕教練模式進行數位科技教材的開發。研究者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針對一位任教11年,無動畫製作經驗卻有求新求變意願的高中數學教師進行研究。
研究者深入研究現場,參與數位科技教材之開發,經由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蒐集多元資料等方式,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學習Flash動畫與開發數學史動畫歷程中,讓個案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增長很多,也增添微積分教材資源。「微積分數學史動畫」的完成證實個案教師的資訊知能提升,具備了動畫製作的能力。在加入數學史動畫團隊後,個案教師也增強了教學多元化的想法。研究顯示:個案教師經由開發微積分數學史動畫教材的歷程,使自己的教學專業得以成長。
本研究中,由個案教師在學習與開發中的艱辛及所遭遇的重重困難,可以說明開發數位科技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同儕教練的指導與團隊互動的機制,正是促使微積分數學史動畫完成的重要關鍵。可見,以同儕教練模式進行數位科技教材的開發,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可作為教育相關單位在規劃教師專業成長計畫時的一個可行策略。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情境學習理論在數位教學上的應用 9
第二節  數位教材的開發與教學上的應用 17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論述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5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3
第一節  微積分數學史動畫開發歷程 73
第二節  開發微積分數學史動畫所遭遇的困難和應對的策略 93
第三節  開發微積分數學史動畫帶給個案教師教學專業之轉變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7
中文部份 127
英文部份 134
附 錄 137
附件一 137
附件二 138



一、中文部份
左台益、蔡志仁(2001)。動態視窗之橢圓教學實驗。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21-42。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沈志龍(2009)。數學史融入因數與倍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26。
吳伊帆(2008)。多媒體文字訊息設計與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對學習成效、使用時間及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吳聲毅(2004)。使用免費軟體製作數位教材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54(2),55-63。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43(2),1-23。
李源順、林福來(2000)。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多元化。師大學報,45(1),1-25。
李俊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9,119-142。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道明(1997)。什麼是動畫?動畫電影探索。臺北市:遠流。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縕琪(1999)。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玉琴、溫世展(2001)。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相關信念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459-490。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臺中師院學報,10,63-85。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秀芬(2010)。互動式線上數位教材應於數學教學—以小學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弘昌(2008)。錨式情境教學法的靜像式情境教材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5),2-11。
林宏達(2007)。錢伯斯預言 改變未來五年商業模式大趨勢。商業周刊,1012,2-6。
林宏隆(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11-145。
林明怡(2011)。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以數學史動畫劇本寫作為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幸華、連麗真(2001)。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臺北市:漢智電子商務。
林芳綺(2006)。六位數學實習教師教學身份內涵及發展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貞延(2010)。動態鏈結多重表徵環境下高職學生學習二次不等式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碧珍、蔡文煥(2001)。以學校為中心的協同成長團體協助教師落實台灣的數學課程改革。數學教育,9,55-70。
林菁、顏才富、陳宜欣(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43(1),65-85。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原作者:Robert, K. Y.,1994)。臺北市:弘智。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23-29。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萬生、林芳玫(2009)。數學小說初探:以結構主義敘事分析比較兩本小說。科學教育學刊,17(6),531-549。
柯俊良、洪振方(1999)。科學史融入學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科學與教育學報,3,161-186。
施昱光(2009)。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比例」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育革新之回應。教育資訊,15(1),16-24。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新逸、施郁芬(譯)(2003)。多媒體教材設計 數位學習與企業訓練(原作者:William W.Lee &; Diana L. Owens)。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宜文(2007)。作文數位教材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枝江(2010)。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複數乘法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政穆(2002)。e-learning教材設計工具介紹。資訊與教育雜誌,89,33-42。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資訊與教育,64,2∼13。
陳年興(2007)。全球資訊網上Web Title之製作。遠距教學,2,12-21。
陳昌宏(2002)。應用模擬動畫對高中學生物理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4)。合作發展經驗教師專業實踐理論之研究。師大學報,49(1),123-138。
陳淑霞(2007)。數位化繪本融入國小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登吉、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臺北縣:空大。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靜惠(2011)。創作數學史動畫劇本如何介入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一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何榮桂(1998)。Web-Title使用者介面設計。資訊與教育,64,21-64。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中市。
教育部的統計顯示(1998)。教育部統計處。2011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部長與教師代表跨世紀座談(1999)。教育部統計處。2011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張梅鳳(2010)。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人類的生殖」數位多媒體教材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稚美(1999)。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多元智慧成長檔。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叢書。
張淑萍(2003)。數位教材設計。載於數位學習最佳指引。臺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裕幸、黃俊榮、張恩光(譯)(2007)。動畫達人二部曲Ⅰ:劇本寫作(原作者:Paul Wells,2007)。臺北縣:旭營文化。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2),134-143。
張德銳(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德銳等人(2005)。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載於張德銳(主編),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頁 272-306)。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霄亭(譯)(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原作者:Heinich, Molenda, Russell, &; Smaldino)。臺北市:雙葉文化。
張靜嚳(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2。
張繼元(2005)。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認同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雅玲(2006)。教學網站學習者需求、使用與學習助益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莊淑琴(1998)。國小教師數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淑靜(2007)。結合圖示與擬題教學策略進行四則運算文字題補救教學之策略-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秋月(200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志清(2002)。應用模擬動畫輔助國中理化實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美序(2007)。戲劇的味道。臺北市:五南。
黃楷智(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對數學學習成效與認知診斷影響之研究-以簡易二次函數圖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蕙霜(2011)多媒體教材自製過程、教學成效及適用性之研究—以國小「可愛的無尾鳳蝶」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彭新維(2000)。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彭建勛(2010)。在動態幾何環境下空間直線與平面之教學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能的性質初探。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鍾邦友(1993)。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的理念與設計原則。臺灣教育,82。100年10月15日取自 http://edu.lib.ntnu.edu.tw/absimg/82/820201.pdf
曾西霸(2002)。兒童戲劇編寫散論。臺北縣:富春文化。
曾志華(2006)。兩位在職數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智豐工作室(2009)。精通Flash動畫設計-腳本、分鏡設計與典型案例著。臺北市:佳魁資訊。
游正祥(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高中數學教育之策略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88,2(1),49-68。
鄒景平(2005)。數位學習新世界:上網與教學。臺北市:鼎茂。
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老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廖佩翎(2009)。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長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1995)。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高雄:麗文。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283-330。
蔡翠華(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春榮(2006)。教師專業成長策略。「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分級與專業成長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緬懷(1995)。國小教師生涯專業成長規畫取向。「師資培育專業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劉嘉慶(2005)。晶體模型融入教學、電腦動畫教學與傳統式教學法對高中學生晶體構造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志群(1999)。現階段的多媒體學習工具。資訊尖兵雜誌。100年10月20日取自http://web.iii.org.tw/itpd/itis/epaper/9406.htm
謝宗穎(2009)。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進生(1996)。電腦動畫在科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中學工藝教育,29(7),26-31。
鍾靜(1999)。在數學課程改革下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師進修模式。「1999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鍾靜、沈書宇、黃美玲(2008)。國小校園中數學教師團體及其專業對話之現況探討。師大學報,53(1),27-59。
簡茂發、高強華、陳伯璋、李玲惠、黃漢昌、洪幸如(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顏才富(2007)。兒童學習網站開發與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嬉遊記-諸羅城探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羅綸新(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博碩。
蘇意雯(2011)。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理論與實務探究。國教新知,58(3),65-73。
蘇意雯(2011)。國小階段之數學史素材設計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2,75-95。
蘇意雯(2004)。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面向: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實作與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1.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elknap Press.
Burke, P.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 NJ: Prentice Hall.
Karakas, R. (1995). Teacher and technology:The need for training an support. Orbit, 26(2), 40-41.
Lipp, A. (1997). Teaching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Multimedia Schools, 4(2), 40-46.
Lowrie, T. (2000). A case of an individual’s reluctance to visualize.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 in Mathematics, 23(1), 17-26.
Lowrie, T. &; Clements, M. A. (2001). Visual and nonvisual processes in Grade 6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6(1), 77-93.
Mayer, R. E., &; Anderson, R. B. (1991). Animation need narration: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dual-cod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 484-490.
Mayer, R. E.(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Moreno, R.(2003).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cLellan, H.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Paivio, A.(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Pink, W.T. &; Hyde, A.A.(Eds.) (1992).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change. Norwood, N.J.:Ablex Pub. Corporation.
SchÖn, D.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Schratz, M. (1993).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The use of associative methods to enhance teacher thinking. In J. Elliott (Ed.),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pp.157-175)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eels, B., &; Glasgow, Z. (1998).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Shulman, 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uchmon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左台益、蔡志仁(2001)。動態視窗之橢圓教學實驗。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21-42。
2.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26。
3. 吳聲毅(2004)。使用免費軟體製作數位教材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54(2),55-63。
4.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43(2),1-23。
5. 李源順、林福來(2000)。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多元化。師大學報,45(1),1-25。
6.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7. 呂玉琴、溫世展(2001)。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相關信念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459-490。
8.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臺中師院學報,10,63-85。
9.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10. 林宏隆(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11-145。
11.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23-29。
12. 柯俊良、洪振方(1999)。科學史融入學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科學與教育學報,3,161-186。
13.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育革新之回應。教育資訊,15(1),16-24。
14.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15. 許政穆(2002)。e-learning教材設計工具介紹。資訊與教育雜誌,89,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