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0: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柏豪
論文名稱: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之影響
指導教授:黃紹仁黃紹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跳繩增強式訓練爆發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十週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的影響。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12位學童為實驗對象,進行十週的增強式訓練。控量增速訓練每週三次,每次三組,每兩週調升速度負荷,並以「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平跳」等項目檢測訓練成效;以相依樣本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經過十週之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後,對國小學童立定垂直跳成績達顯著差異。二、經過十週之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後,對國小學童立定水平跳成績達顯著差異。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六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跳繩運動…………………………………………………..6
第二節 增強式增荷控制訓練之探討……………………………12
第三節 爆發力之探討……………………………………………16
第四節 結語………………………………………………………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20
第二節 研究步驟…………………………………………………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26
第一節 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平跳之前、後測成績分析..…..…29
第二節 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平跳之前、後測信度考驗…….....31
第三節 控量增速訓練對「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平跳」之成
效分析……………..……………………………………..32
第四節 討論………………………….……..………..…………...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37
第一節 結論………………………………………..……………..37
第二節 建議………………………………………..……………..37
參考文獻………………………………………………………………..39
一、中文部分………………………………………………………39
二、英文部分………………………………………………………43
附錄…………………………………………........…………………......44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44
附錄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45
附錄三 跳繩控量增速30秒目標次數資料表……………...……46
附錄四 受試者「立定垂直跳」前、後測記錄表………...…..…47
附錄五 受試者「立定水平跳」前、後測記錄表………...…..…48
附錄六 受試者「立定垂直跳」各週成績紀錄表………...…..…49
附錄七 受試者「立定水平跳」各週成績紀錄表………...…..…50

表3-1 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十週訓練負荷計畫表……………………..23
表4-1 「立定垂直跳」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摘要表…………30
表4-2 「立定水平跳」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檢定摘要表…………31
表4-3 立定垂直跳前、後測成績信度摘要表…………………………32
表4-4 立定水平跳前、後測成績信度摘要表…………………………32

圖3-1 研究架構圖……………………………………………………..20
圖3-2 研究流程圖……………………………………………………..21
圖3-3 碼表……………………………………………………………..24
圖3-4 電子節拍器……………………………………………………..24
圖3-5 100m捲尺……………………………………………………..24
圖3-6 重直跳高度測量板……………………………………………..24
圖4-1 「立定垂直跳」預備動作………………………………………26
圖4-2 「立定垂直跳」預備動作………………………………………26
圖4-3 最大力量垂直跳………………………………………………..27
圖4-4 最大力量垂直跳………………………………………………..27
圖4-5 「立定水平跳」預備動作………………………………………27
圖4-6 「立定水平跳」預備動作………………………………………27
圖4-7 最大力量水平跳………………………………………………..28
圖4-8 最大力量水平跳………………………………………………..28
圖4-9 跳繩控量增速訓練……………………………………………..29圖4-10 跳繩控量增速訓練…………………………………………....29
圖4-11 立定垂直跳前、後測成績比較圖……………………………30
圖4-12 立定水平跳前、後測成績比較圖……………………………31
圖4-13 立定垂直跳十週訓練記錄折線圖……………………………33
圖4-14 立定水平跳十週訓練記錄折線圖……………………………33
圖4-15 「立定垂直跳」與「立定水平跳」成長折線圖……………35


一、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行政院衛生署(2006)。「國際衛生組織身體活動量表監測系統」成果說明會。2006年年11月7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呂昭正、吳建龍、郭癸賓(2004)。柔道選手不同取位動作之上肢爆發力量之相關研究。2004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47),臺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沈建國、黃榮松(2001)。長期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2001國際運動保健學術研討會(頁33-34),臺北市,國立體育學院。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重貴(2002)。不同運動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縣:銀禾。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政東(2002)。肌肉訓練的意義。肌肉訓練理論與實務,未出版。
林政東(2000)。兩種不同伸展幅度之SSC垂直跳法的力學要速與肌電圖現象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芳英(2002)。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裕川(2002)。不同型式的跳躍訓練探討對垂直跳爆發力與落地衝擊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芮傳明(1998)。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李相如(2008)。胖人跳繩,雙腳起落。2008年3月18日,取自人民網-「生命時報」網址:http://shaping.people.com.cn/BIG5/7014082.html
吳顥照(2003)。複合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66,1-10。
吳義弘(2005)。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臺北市:心理。
張木山(2004)。不同訓練方法對彈跳能力發展與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郭沛鑫(1998)。動力增強式訓練的介紹。淡江體育,1,119-129。
陳政暉(2010)。增強式增荷控制訓練對單人繩30秒計次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紹華(2000)。負重增強式訓練動態負荷肌電特性之生物力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松、馬啟偉(1994)。動作速度定量控制發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訓練理論與方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2),78-90。
陳紫君(2008)。不同百分比負重之增強式訓練對運動能力表現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佳慧、鞠欣馨、張嘉澤(2007)。增強式訓練對女子足球選手敏捷能力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8,97-103。
陳志文(2003)。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許樹淵(2001)。運動技術智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馮道正(2007)。跳繩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桃園縣立迴龍國中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彭鈺人(1991)。培養動力的法寶。體育與運動,71,27-34。
黃義峰(2008)。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下肢等長肌力、爆發力、敏捷性與無氧耐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永任、羅淑芬(2004)。長期運動訓練對青年期選手骨質密度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憲鐘(2000)。運動體適能-爆發力。2007年11月17日,取自運動生理網址: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57&;page=1
黃至論(2009)。增強式訓練對大專乙組棒球選手速度及爆發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蔡豐任、蔡崇濱、劉宇(2002)。動作速度定量控制理論在爆發力訓練的應用。中華體育,16(4),143-148。
蔡豐任、劉宇(1998)。增強式訓練定量控制效果之研究。1998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35),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蔡崇濱(1989)。增強式運動對大學排球運動員腿部動力及扣球起跳動力因素之訓練效果研究。臺南市:供學。
蔡崇濱(2008)。排球運動的專項體能訓練-起跳爆發力。排球教練科學,10,1-4。
廖達鵬(1991)。中國民俗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20(1),29-34。
廖冠棊、邱文信(2010)。從國際跳繩競賽觀點探討臺灣跳繩運動之發展。大專體育,106,14-22。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教育資料集刊, 10,225-262。
劉順正(2007)。跳繩運動訓練對體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述懿、李一聖(2005)。跳繩運動發展概況。2005國際華人民俗體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殿元(1959)。跳繩運動。屏東市:天同。
劉照金(1996)。值得推廣的婦女健身運動-跳繩。國民體育季刊,25(3),48-53。
賴韋玲(2008)。增強式訓練對學童無氧運動能力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賴金鑫(1992)。運動醫學講座。臺北市:健康世界。
聯廣圖書公司編輯部編譯(1990)。跳繩教室(原著:石井藤吉郎)。臺北市:聯廣圖書公司。
謝明達、邱文信(2008)。探討人體下肢關節在不同跳繩頻率下之著地動作控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謝明達、邱文信(2007)。從動力學角度探討我國傳統民俗體育-跳繩運動。大專體育,91,148-155
顏惠价(2006)。不同視覺環境之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金德、陳石柱(1977)。民俗體育活動教材-跳繩。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蘇龍曉、林明珠(2001)。五專學生心肺功能的分析與探討。嘉南學報,27,195-202。















二、英文部分
Allerheligan, W. B . (1994). Speed development and plyometric training. In T. R. Baechle (ED.),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314-344).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echle, T. R., &; Earle, R. (2000).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pp.427-470).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rown, M., Mayhew J., &; Boleach, L. (1986). Effect of plyometric
training o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6(1), 1-4.
Chu, D. A., &; Plummer, L. (1984). The language of plyometrics.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6, 30-31.
Chu, D. A. (1992). Jumping into plyometric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Ed McNeely (2007). Introduction to plyometrics: coverting strength to
power. NS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6(5), 19-22.
Forteny, V. L. (1983).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the running pattern
of two-, four-, and six-year-old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4, 126-135.
Moreno, B. (1988). Get a jump on fitness. American Fitness, Oct, 6 (7),
10-13.
Norman, R., &; Komi, P. V. (1979).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in skeletal
muscle under normal movement conditions. Acta Physiological
Scandinavia, 106, 241-248.
Radcliffe, J. C. (1985). Plyometrics Explosive Power Trai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1-27.
Verhoshanski, Y. (1967). Are depth jumps useful? Track and Field, 12
(9), 75-7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