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2010)。【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2010/6/26-2010/9/26。Gallery 3A~3B~3C。
台北國立中正紀念堂(2010)。【天才達文西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祕密】。 2010/2/12-2010/5/13。Gallery 2~3。
台北國立中正紀念堂。【天才達文西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祕密】。 http://davinci.ishow.gmg.tw/exhibit06.html。(2010/10/25瀏覽)。
李長俊 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何佩樺 譯(2008)。《意外的傑作》。台北市:三言社。ISBN:978-986-6739-51-4。
吳東辰(1996)。《心理分析與齊克果之存再概念》。台北市:台灣商務。ISBN:957-05-1301-2。
吳莉君 譯(2008)。《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ISBN:986-7252-79-9。
雨云 譯(2005)。《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ISBN:957-08-1697-x。
林晉宏(1997)。《痕跡:以生活為基礎的服裝加工創作》,碩士論文。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孫振青(2006)。《笛卡兒》。台北市:東大圖書。ISBN:957-19-2845-3。
陳品秀 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城邦。ISBN:978-986-235-064-5。
陳俊輝(1994)。《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市:台灣學生。ISBN:957-15-0660-5。
陳秋瑾(1989)。《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ISBN:957-939-404-0。
陳瓊花(2006)。《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330-0。
游婉娟 譯(1998)。《曼陀羅的創作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市: 潛能文化。
黃鄂 譯(1989)。《存在主義美學》。台北市:結構群。
傅佩榮(1995)。《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健全基金會出版。ISBN: 957-8877-29-3。
張宇晴,鐘世凱(2000)。〈動畫的鏡位取向及表現性探討:以玩具總動員、史瑞克、冰原歷險記三部3 D動畫電影為例〉。《藝術研究學報》,卷2,期2,頁1-32。
張嫚宸(2008)。《玩形.弄色:張嫚宸繪布拼貼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達文西(1492)。[維特魯威人]。《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davinci/davinci-1492.htm。 (2010/10/25瀏覽)。
葛雋(2007)。《我們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種選擇》。台北市:沙發書坊。ISBN:978-986-83694-3-6。
聖嚴法師(2005)。《找回自己》。台北市:法鼓文化。ISBN:957-598-314-9。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文化。
http://nutnr.lib.nutn.edu.tw/bitstream/987654321/7501/1/%E8%97%9D%E8%A1%93_%E7%AC%AC%E4%B8%80%E7%AF%87.pdf。(2010/10/25瀏覽)。
蔡美珠(1987)。《齊克果存在概念:一個人性論的探究》。台北市:水牛圖書。
蔣勳(2009)。《生活十講》。台北市:聯合文學。ISBN:978-957-522-818-7。
蔣勳(2001)。【藝術概論-美的起源】,MP3。來源藝術概論課程錄音檔。
賴淑惠(2007)。《選擇放下,就能活在當下》。台北市:沙發書坊。ISBN:978-986-80478-7-7。
蘇喜、陳端容、薛亞聖、鍾國彪 譯(2007)。《健康照護組織管理》。台北縣:桂冠。ISBN:978-957-730-449-0。
環球聖經工會有限公司(2005)。《聖經》。台北。ISBN:962-8815-48-2。
S8911409無名小站(年代不詳)。《顏色辨識:即使親眼所見,也不一定是真的》。 http://www.wretch.cc/blog/s8911409/12925513。(2010/10/25瀏覽)。
佚名(年代不詳)。《真實與謊言》。http://newhamg.myweb.hinet.net/15/page15
-87.htm。(2011/10/24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