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坤霖
研究生(外文):Kuen-Lin Tsai
論文名稱:特定場域的身體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The body experience of site-specific
指導教授:陶亞倫陶亞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
中文關鍵詞:風景身體經驗特定場域
外文關鍵詞:paysagebody experiencesite-specif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筆者透過求學與工作所累積的經驗,對於空間、光源、結構等等元素產生了一定敏銳度,筆者希望在這一系列的作品裡,可以給出一個總體性的感受,這樣的作品它不再是被區分為視覺的、聲音的或是表演的、建築的作品,而是一個總體的作品。
  
  關於風景的問題,觀眾的過往經驗也同樣重要於所看到的畫面,也就是說周遭的感覺以及先前的心理狀態皆會影響當下地景影像的形成,基於此,在空間的每一個轉折,筆者都預設了觀者的心理,而這預設的基礎建立在過去創作的經驗以及當地地理歷史的考究與筆者在創作基地現場的充分感受所交織的結果,由於視覺空間受限於原本的建築體,所以利用聲音來打破物理空間的阻隔,透過當地錄音與收音的方式,讓空間完全被打破,並且用聲音的陳設配置來創造出一個人造音景,再搭配先前所提的人造地勢,就完成了一個自然的擬態。

反轉日常的物件與空間,並透過這樣「改造」的方式來探視物件的極限,當物件位置脫離常軌,身體經驗便產生不連續的斷裂,為了填補這間隙就會需要新的詮釋與想像,但啟動這個想像與詮釋的能力,應該就在於好奇心,而好奇心則受制於那對於世界的感受性,基於以上的連鎖效應,筆者直率的認為作品只是一個媒介,民眾透過這媒介開啟了感官,甚至說是開啟了大腦一個新的聯想路徑,於是藝術就在這之間產生。


Through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of studying and working, the author has acuity of spaces, lights and structures to certain extent. The author wants to create a total feeling via the serial works. Thus, all of the works will not be separated visual, sound, performing or structural one, but the total works.

About the paysage, the image saw by audiences is as important as the past experiences. In other words, the audience’s feeling about the surround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before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m of images. Therefore, the author creates an artificial site in the transition of each space to preinstall the audience’s feeling through the author’s past creating experienc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author uses local record and radio reception to pass through the obstacles of the physical space. And install the sounds to create the artificial soundscape. In the end, the artificial site and the artificial soundscape become an environment of imitation.

The author tested the limit of the material through the way of reforming. When the usage of the material is aberrant, the body experience will produce discontinuous break. To fill up the crack, the audience may need a new annotation or imagination which is from curiosity. Consequently, the author directly thinks the art work is only a medium that the audience may open their body’s sense or start new imagining way via the art work. And the art exists in this process.


目次
摘要…Ⅱ
序言…Ⅲ
目錄…IV
圖錄…Ⅴ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無以名狀的背景…01
第二節 藝術創作的動機…02
第二章 特定場域作品…03
第一節 結構行動-南海藝廊…03
一、空間與聲音
二、裝置表現說明
三、反饋於創作者自身的歧路
第二節 結構行動-435…09
一、材料與行為
二、裝置表現說明
三、想像的習題
第三節 居之森…12
一、場域的話語
二、裝置表現說明
三、話語的場域
第四節 結構行動-橫濱黃金町…15
    一、歷史與環境的拓樸
二、空間性格的顛覆
三、裝置表現說明
四、新的可能
第五節 伏流…25
一、特定場域的聲音雕塑
二、裝置表現說明
三、場域語言的制約
第三章 創作文本的脈絡分析…30
第一節 特定場域創作的實驗性格…30
第二節 風景影像…30
第三節 身體經驗世界的開展…31
第四章 結語…33

參考文獻…34


[1] 中村健太郎(2011)。牛頓科學雜誌no.48-聲與光的科學。牛頓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2] Jeff Kelley編,徐梓寧譯(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邊際。遠流出版社。
[3] 黃冠閔著(2011)。藝術觀點no.45 華麗的猥褻-藝術介入空間,空間介入藝術。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展演處。
[4] Catherine Grout著,黃金菊譯(2009)。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遠流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