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一般書目
丹尼斯.懷柏曼(1999)。李自健的環球之旅—穿越國界的藝術。收錄於朱庭逸編,人性與愛.李自健油畫作品集,14-15。台北市:典藏藝術。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十一版)。台北市:五南。
王遠地(2010)。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意義與影響。咸寧學院學報,30(3),42-44。湖北省:咸寧學院。
史葦湘(1981)。敦煌佛教藝術產生的歷史依據。敦煌研究,1,129-151。
如常法師(2006)。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普門學報,32,20-52。
江尹琇(2009)。「飛天.邃古創新」-研究敦煌香音神,兼分析江尹琇創作。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自健(2004)。人性與愛.李自健油畫作品集。台北市:典藏藝術。
李自健(2005)。藝術遊俠—李自健。台北市:香海文化。
吳幸枝(2008)。以藝弘法—以圓照寺宗教藝術為例。未出版,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吳幸姬(2004)。試論曉雲法師對孔子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華梵人文學報,3,165-194。李春元譯(1997)。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
李蕭錕(2007)。坐者何人。台北市:香海文化。
李蕭錕(2009)。禪—曉雲導師禪畫。台北市:華梵。
林清玄(2001)。浩瀚星雲。台北市:圓神。
邱淑美(2010)。六祖壇經的生死哲學及其養生觀。未出版,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台中市。
星雲法師(1999)。佛光教科書十二冊。台北市:佛光文化。
星雲法師(2000)。六祖壇經講話。台北市:香海文化。
星雲法師(2002)。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美術館。
星雲法師(2005)。收錄於馳堅所著,藝術遊俠—李自健一書,所寫前言。台北市:香海文化。
星雲法師(2010)。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台北市:有鹿文化。
段文杰(1978)。敦煌早期壁畫的民族傳統與外來影響。文物,12,8-20。
段文杰(1983)。略論莫高窟第249 窟壁畫內容與藝術。敦煌研究,3,1-9。
段文杰(1988)。道教題材是如何進入佛教石窟的-莫高窟249窟窟頂壁畫內容探討。敦煌石窟藝術論集,318-334。蘭州:人民美術。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校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同慶(1988)。莫高窟早期龍圖像研究。敦煌研究,1,9-17。
孫作雲(1960)。敦煌畫中的神怪畫。考古,6,24-34。
殷黃明綢(2007)。唐代禪宗對書法的影響。未出版,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論文,台北。
留啟群(2002)。北京法海寺壁畫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袁方(2002)。政治科學方法。台北:五南。
袁光明(2005)。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研究。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高千惠(2001)。在藝術的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市:藝術家。
馬世長(2001)。交匯、融合與變化-以敦煌第249、285窟為中心。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299-314。北京:文物。
張德馨(2004)。禪宗美學特質應用在書畫上之創作。未出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符芝瑛(2006)。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台北市:天下遠見。
莊訪祺(2004)。翰墨真如—禪學與書法創作之研究。未出版,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台北。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郭書瑄(2005)。圖解藝術。台北市:易博士。
郭惠宜(2008)。絃外之音:夏卡爾與小提琴圖像之探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屏東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明聖(2005)。敦博本《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未出版,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清香(2005)。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北市:文津。
陳奕愷(1997)。千古莊嚴法相-北朝佛教石雕藝術展。歷史文物月刊,7(4)。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陳奕愷(2000)。中國造像藝的傳承與創新。千古佛顏-傳統雕刻特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陳錦霞(2009)。地藏菩薩感應故事研究。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
華梵文教基金會(2000)。清涼特展—曉雲山人七一畫齡回顧展。台北市:華梵文教基金會。
傅浩軒(2009)。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未出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曾肅良(2004)。李自健的環球之旅—穿越國界的藝術。朱庭逸編,人性與愛.李自健油畫作品集。台北市:典藏藝術。
賀世哲(1987)。敦煌莫高窟第二四九窟窟頂西披壁畫內容考釋。敦煌學輯刊,3,28-32。
黃壬來(2004)。以藝弘道-佛教精義與藝術教育的融合。圓照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學院編,得渡鼓鐘。高雄縣:九華。
黃壬來(2011)。黃壬來畫集—雲之意象。未出版。
黃廷維(2003)。敦煌早期壁畫中的神仙圖像研究。未出版,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敬定法師(2002)。法筵。高雄:九華。
劉文魁(2006)。禪在書藝上之實踐。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論文,嘉義市。
劉佳虹(2006)。五至九世紀佛教衝擊下的親情/家族價值的位移及其轉變。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劉佳薰(2010)。一位戰後本土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蘇信義藝術創作研究。未出版,文藻外語學院創意藝術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曉雲法師(1988)。曉雲山人五十九畫齡回顧展。台北市:原泉。
曉雲法師(1991)。佛教藝術論集。台北市: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4)。中國畫話。台北市: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4)。禪畫禪話。台北市:原泉出版社。
賴凱慧(2002)。大化無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術」理念與實踐之探討。未出版,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論文,宜蘭。
(二)佛教經典
《六祖壇經》
《心經》
《父母恩重難報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妙法蓮華經》
《金剛經》
《金剛錍》
《景德傳燈錄》
《碧巖錄》
(三)相關網站
中台山博物館,創館理念,http://ctmuseum.org/intro/principle.htm,2010/05/25
中台世界,八正道,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2011/09/19
中台世界,六波羅蜜,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2011/09/19
中台世界,佛法藝術化,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2011/03/09
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理念,http://www.mwr.org.tw/content/introduction/origin-concept02.aspx,2010/05/20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法鼓山的識別,http://www.ddm.org.tw/ddm/intro/index.aspx?cateid=6&;contentid=3645,2011/09/11
華梵學園網站,生平行誼,http://hcef.hfu.edu.tw/founder/overview/behavior02.htm,2011/07/08
華梵學園網站,教育理念與志業,http://hcef.hfu.edu.tw/founder/overview/job.htm,2011/07/13
華梵學園網站,願行成就,http://hcef.hfu.edu.tw/founder/overview/success.htm,2011/07/10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靈鷲山簡介,http://www.093.org.tw/content/about/about05.asp,2010/05/20
二、外文部份
Bogdan, R., &; Biklen, S.(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ane, F. C. (1990).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Lincoln, Y., &; Guba, E.(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 York:Sage.
Rist (1977). On the relations among eduational paradigms:From disdain to détente,Anthropology and Eduation Quarterly ,8(2), 42-49.
Smith, J. (1983a). Quanti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3), 6-13.
Tayor, S.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London: Wi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