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防部陸軍總司令部,“偽裝教範”,國軍準則─陸軍二─七─〇五,民國92年。
[2]Encyclopaedia Britannica(2), United Kingdom,pp.771,1994.
[3]http://www.qiqufaxian.cn/post/2690.html。
[4]http://yyanyh.blog.163.com/blog/static/79249902201251764627313/。
[5]USACE,Technical Manual Design And Aanlysis of Hardened Structures to Conventional Weapons Effects, TM-5-855-1, 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 Technical Manual, August 1998.
[6]褚知愆,“偽裝技術於軍事防護工程上應用”,國軍第十三屆軍事工程研討會,台北,第66頁,2001。
[7]許朝安、張本地、黎驥文,“指揮所偽裝防護策略之初步探討”,國軍第十六屆軍事工程研討會,台北,第308頁,2004。
[8]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
[9]邱基真、吳嘉福、林慶宗,“陣地偽裝技術與系統建立(一)”,中山科學研究院,第34頁,2005。
[10]高文卿、賴新龍,“由現今偵測技術談國軍部隊之偽裝”,工兵學術季刊,第51頁,2000。
[11]鄭柏左,“色彩理論與數位影像”,新文京開發出版,台北,第80頁,2004。
[12]曾華鋒、夏洪流、周剛,“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第29頁,1999。
[13]Jacobs, Piter.A,吳文健、胡碧茹譯,“地面目標和背景的熱紅外特性”,國防工業出版社,第2頁,2004。
[14]宋效軍、李大剛、安虎成,“隱身技術與無形戰爭”,北京,第22頁,2001。
[15]唐大崙,“偽裝的視覺基礎”,空軍學術月刊,第95頁,2004。[16]陳俊輝,“以眼球運動軌跡探討偽裝辨識的視覺歷程與效果評估”,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第91頁,2003。[17]張義和,“軍事工程建築物及工事偽裝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大溪,第40頁,2006。[18]Hibben, S. G.and Reid, K. M, Comments on blackouts.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Includeing Transactions of the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New York. 1942, 210~216.
[19]Boring, E. G. “Psychology for the Armed Services”. Washington,D. C.:Infantry journal. 1945, xvii, 533pp.
[20]朱欽士,http://zhuqinshi.kepu.cn/?p=178,2012。
[21]小月、任俊、周耀明,“軍事情報與偵察武器”,軍事誼文出版社,北京,第35頁,2001。
[22]蔡明達、林裕隆,“國軍陣地偽裝規劃及成效評估”,國防部軍備局研究計畫,大溪,第44頁,2012。
[23]朱也璇,“軍事高科技知識通覽”,兵器工業出版社,第78~79頁,北京,1997。
[24]龔彥彰,“偽裝技術於軍事防護工程上之應用”,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專題講演,大溪,第37頁,2011。
[25]http://stephanie.0824.pixnet.net/album。
[26]www.olive-drab.com。
[27]http://www.airliners.net。
[28]葉素玲、陳一平,“色彩視覺的三色論及其應用”,應用心理研究,台北,第五期,115-141頁,2000。[29]http://zh.wikipedia.org/wiki/CIE1931。
[30]www.phoenix-biotech.com.tw。
[31]張基展、李永輝、鄧清俊,“不同迷彩融合度對邊緣視覺之影響”,國防管理學報,台北,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1。
[32]http://www.nipic.com/show/1/9/b89256ee770f315f.html。
[33]http://blog.udn.com/YST2000/332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