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2011)。人口政策白皮書99年至100年上半年度執行檢討報告。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2 年6月3日,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uuid=32c23923-c743-40a7-816e-7f10fec2c114&groupId=10157
內政部(2011)。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二十九週。2012 年6月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天下雜誌(2005)。娃娃不見了。台北:天下雜誌。
尤惠娟(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利用閒置空間推廣高齡教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文科、王智弘(增訂10版)(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行政院經建會(2010)。2010~2060台灣人口推計。2012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
吳明烈、陳雯萍及楊國德(2008)。我國高齡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台灣教育雙月刊,649,2-10。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李孟芬(2011)。新加坡的代間教育。胡夢鯨(主編),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頁175-193)。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Robert C.Bogdan and SariKnoppBiklen著。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頁5-68)。嘉義:濤石文化。
李金娥(2006)。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以高雄市新上國小為例。臺灣教育,637,45-47。林宜穎(2005)。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志成、林仁煥、田育昆(2011)。校園空間活化論述與實例。載於林志成(主編),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頁115)。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海清(2001)。校園開放與校園安全之我見:教育行政人員觀點。北縣教育,40,19-22。
林清達(1996)。國民小學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狀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5,1-46。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1-9。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北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巨流。
胡夢鯨(2008)。台灣地區高齡教育的創新模式與發展方向。魏慧娟(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頁233-262)。台北市:五南。
殷寶寧(2006)。社區與學校。2012年11 月9 日,取自http://publish.tpc.gov.tw/housing/tsp/95document/bc13.pdf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貴、陳雅美、李育才(2003)。農村高齡者「在地老化」策略基層執行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1-24。
高翠霞、蔡崇建、莊潔(2011)。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與對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9,31-68。
張自健(2006)。永續發展觀點探討校園空間的內涵。載於張清烈(主編),2006永續校園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01(頁299-318)。新北市:輔大景觀設計研究所。
張芬芬(譯)(2005)。M.B.Miles&A.M.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台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四十刷)。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整併之處理原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統計處,國中小學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2012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6.xls
陳介英(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載於林本炫、齊力(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1-128)。高雄:復文。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育貞,(2001)。閒置空間活化及地方參與。載於陳朝興(主編),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專題暨分區座談會會議紀錄(頁95-107)。南投市:文建會。
陳亮喨(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學習阻礙與在職進修意願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品孜和李君如(2003)。尋找遺落的場域-臺北閒置空間再利用。2012年9 月29 日,取自http://web.nkhc.edu.tw/master/conference/2003/paper/paper/oral%5C3B-1.doc
陳美燕(2012)。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為例。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桂蘭(2007)。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光國小為例。臺北市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詩芸(2007)。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傅朝卿(2001)。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載於張玉璜(主編),2001 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1-1.1~1-1.10頁)。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載於台北市教育局和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台北市:北市教育局、學校建築研究學會。隋富華(2002)。成人學習的內容方法地點和時間。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雲林縣政府(2006a)。雲林縣國民小學小校裁併計劃。雲林: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06b)。雲林縣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劃。雲林: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12)。雲林縣公私立各級學校名冊。雲林: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政府(2013)。本縣各樂齡學習中心訪視評鑑結果。2013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4.yunlin.gov.tw/family/
黃國城(2007)。代間學習及其對高齡教育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18,265-278。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7)。台灣地區的高齡教育。載於黃富順(主編),各國高齡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富順(2008)。緒論。黃富順(2008),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1)。高齡的教育型態與教育活動。載於黃富順、楊國德(主編)(2011),高齡學。臺北市:五南。
黃慧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B. F. Crabtree, W. L. Miller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黃錦山(2011)。高齡教育學研究。中正大學高齡教育教材,未出版。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在利用之研究。載於劉春榮等編輯,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台北市:北市教大教評所。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蕭勝斌(2008)。高齡者服務學習的促進策略。明新學報,34(1),345-359。二、西文部份
Atchley,R.C. (1987).Ag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Belmont,Calif.:WadsworthPub.Co.
Campbell, E. (1982).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Housing Needs. Washington, D.C.: U.S. Conference of Mayors.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1).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Hoy, W.K., &Miskel, C.G. (2003).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s (6th.).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aine,N. (2003). 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rom the school toe-school to no school? The open classroom.London: Kogan Page.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1981). Use of Vacant Schools Could Provide Savings to Federal Construction Programs. Gaithersburg, MD: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Document Handl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Facil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03450)
UNESCO and Government of Greece.(1997).Final Repor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for Sustainability, Thessaloniki,Greece,8 to 12 Decemb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