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屈覺維
研究生(外文):Chu, Chueh Wei
論文名稱:國際法架構下之二氧化碳封存研究
指導教授:廖宗聖廖宗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 Tsung Sheng
口試委員:葉錦鴻蔡岳勳
口試委員(外文):Yeh, Chin HungTsai, Yueh Hsun
口試日期:2013-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倫敦議定書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保護公約巴塞爾公約跨國界封存國際法
外文關鍵詞: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International La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工業革命開始,因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使二氧化碳成為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各國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除了從源頭減少控制排放量、規範許多二氧化碳排放制度,另一方面則進行各種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科技研發,因而發展出本文所探討的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本論文即以二氧化碳之捕獲與封存技術為主軸,著重於封存技術之法律面研究,探討在現代國際法的架構下,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將面臨哪些可能的國際法問題,並透過對國際法規範進行分析,探討現有的條約與國際法原則,是否適用於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文中主要分析京都議定書之清潔發展機制、二氧化碳封存技術之相關公約、現代國際法原則與二氧化碳封存技術之關聯,討論其適用情況及可能產生的問題。
最後除了將文中探討之條約進行比較與分析外,並對目前尚未能解決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與建議,而我國雖然因為國際情勢,難以加入許多國際條約,但藉由相關條約之研究,也可在我國發展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計畫時,作為制定規範時之參考。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一項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2
第二項 二氧化碳封存之發展趨勢 4
一、 二氧化碳封存在國際上之減碳定位 4
二、 二氧化碳封存之瓶頸與發展 4
第三項 我國二氧化碳封存發展潛能與現況 5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1

第二章 二氧化碳之捕獲與封存 14
第一節 二氧化碳之捕獲、運輸與再利用 16
第一項 二氧化碳之捕獲 16
一、 燃燒後捕獲 16
二、 燃燒前捕獲 17
三、 富氧燃燒 17
第二項 二氧化碳之運輸 18
第三項 二氧化碳之再利用 18
第二節 二氧化碳之封存 19
第一項 封存方式 19
一、 地質封存 19
二、 海洋封存 21
三、 礦化封存 22
第二項 封存步驟 23
一、 取得許可 23
二、 注入 23
三、 公告停業 24
四、 長期管理 24

第三章 京都議定書中之二氧化碳封存發展 26
第一節 清潔發展機制 28
第一項 背景 28
第二項 運作模式 29
一、 單邊模式 30
二、 雙邊模式 30
三、 多邊模式 30
四、 共同基金 31
五、 混合模式 31
第三項 運作程序 31
一、 計畫設計/批准 31
二、 計畫確認/註冊 32
三、 計畫監測 32
四、 計畫查證/認證 32
五、 減排認證核發 32
第二節 清潔發展機制與二氧化碳封存之關聯性 33
第一項 清潔發展機制要件之適用 33
一、 永續發展 34
二、 額外性 34
三、 持久性 35
四、 碳溢漏 36
第二項 清潔發展機制運作程序之適用 36
一、 程序適用 36
二、 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國大會第10號決議 37
第三項 新發展現況 40
第三節 小結 41

第四章 海床下之二氧化碳封存 43
第一節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45
第一項 公約背景 45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46
一、 公約對海域之定義 46
二、 傾倒定義之探討 47
三、 各海域之探勘及開發 48
(一) 內水、領海、毗連區 48
(二) 專屬經濟區 49
(三) 大陸架 50
(四) 區域 52
四、 注入二氧化碳之管道屬性 53
(一) 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 53
(二) 管道 55
五、 海床下封存之地質結構 56
六、 海洋保護 57
第三項 小結 58
第二節 倫敦公約與議定書 60
第一項 公約背景 60
一、 倫敦公約 60
二、 倫敦議定書 60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61
一、 公約及議定書對海域之定義 61
二、 傾倒定義之探討 61
三、 管制方式 62
第三項 修正發展 64
第四項 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之豁免 65
一、 公約背景 65
二、 公約適用分析 65
第三節 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保護公約 68
第一項 公約背景 68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69
一、 公約對海域之定義 69
二、 傾倒定義之探討 70
三、 管制方式 71
第三項 修正發展 72
第四項 與倫敦議定書之關係 74
第四節 赫爾辛基公約 76
第一項 公約背景 76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77
一、 公約對海域之定義 77
二、 傾倒定義之探討 78
三、 管制方式 79
第三項 與其他公約之關係 81
一、 締約國海岸線分屬兩區域公約 81
二、 與倫敦議定書之關係 82
三、 與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之關係 83
第五節 巴塞隆納公約 84
第一項 公約背景 84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85
一、 公約對海域之定義 85
二、 管制方式 85
三、 巴塞隆納公約附屬議定書 86
第三項 與其他公約之關係 89
一、 締約國海岸線分屬兩區域公約 89
二、 與海洋法公約、倫敦議定書之關係 90
第六節 小結 92

第五章 二氧化碳封存之跨國界問題 94
第一節 二氧化碳管理與運輸 96
第一項 巴塞爾公約之背景 96
第二項 公約適用分析 97
第三項 修正發展 99
第二節 二氧化碳越界 100
第一項 國界之定義 100
第二項 二氧化碳跨國界溢散 100
一、 二氧化碳溢散問題 101
二、 工業事故跨界影響公約之相關性探討 101
第三項 二氧化碳跨國界封存 104
一、 假設情境1:A國捕獲後於B國封存 105
二、 假設情境2:A國捕獲後於A國及B國封存 106
三、 假設情境3:多國捕獲後(A與B國)於多國封存(A與B國) 107
四、 假設情境4:A國捕獲後經C國運輸於B國封存 108
五、 假設情境之變異 109
第三節 非一國主權區域之二氧化碳封存 110
第一項 領土主權爭議區域 110
一、 國界未定區域 110
二、 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111
三、 國際地役 112
四、 租借地 113
第二項 公海 114
一、 公海之定義 114
二、 公海自由原則 115
三、 公海之海床下封存問題 115
第三項 極地 118
一、 南極 118
二、 北極 120
第四節 小結 122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公約之衝突解決 127
第二節 公約之比較適用 132
第一項 全球性海洋公約 132
第二項 區域性海洋公約 134
參考文獻 136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籍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三民,2006年9月2版。
姜皇池,國際海洋法,新學林,2004年。
范建得主編,京都議定書與清潔發展機制CDM100問,元照,2008年。
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巨流,1999年。

二、中文期刊

王京明,COP17德班氣候談判發展與動向之研析,碳經濟,第23期,頁2-9,2011年。
朱少華,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未來發展與中油公司可能扮演之角色,鑛冶,第53卷第4期,頁7-13,2009年12月。
李堅明,抑制溫室氣體之良方-清潔發展機制的最新發展分析,台灣綜合展望,第6期,頁113-125,2002年11月。
林國安、吳榮章、余輝龍、宣大衡,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術與展望,鑛冶,第52卷第2期,頁17-33,2008年6月。
柯永澤,海洋綠藻減碳的機會,科學發展,第479期,頁68-71,2012年11月。
陳航、陳郁文,二氧化碳之捕集及再利用技術之應用介紹,工業污染防治,第94期,頁117-133,2005年4月。
陳崇憲、陳金德、董倫道、徐恆文,台灣CO2捕獲封存技術推動發展現況及展望,碳經濟,第10期,頁38-56,2008年8月。
黃韻勳,我國發展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對電力結構的影響評估,碳經濟,第16期,頁30-43,2010年2月。
詹煜銘、莊敏芳、陳文輝,清潔發展機制(CDM)發展趨勢現況與方法學介紹,工業污染防治,第107期,頁63-82,2008年7月。
蔡慧君,巴塞爾公約與巴塞爾議定書賠償與責任規範之評析,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頁301-347,2003年。
蔡勳雄等,加緊腳步迎頭趕上CCS技術產業化之契機:澳洲政府放棄支持ZeroGen計畫與Cancun會議首度將CCS納入CDM選項可行方案之啟示,碳經濟,第22期,頁83-89,2011年。
劉家豪、葛復光,二氧化碳捕獲、運送與封存技術發展趨勢分析,碳經濟,第25期,頁83-93,2012年5月。
簡慧貞,後多哈談判之2050年低碳路逕評析,碳經濟,第28期,頁2-25,2013年2月。

三、研討會論文

呂明達、宣大衡、黃雲津、范振暉,台灣陸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能推估,中油公司年會,台灣中油公司主辦,高雄, 2007年10月。
林立夫,國際CCS技術最新發展趨勢,CCS策略聯盟成立記者會暨減量技術研討會,CCS策略聯盟主辦,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會議室,2011年3月28日。
高銘志,碳捕捉與封存科技發展之國際海洋及環境法問題,國際海洋法與漁業問題國際研討會,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台灣國際法學會,2009年。
廖宗聖,二氧化碳海床下封存的國際法規範-以「防止傾倒廢棄物及其他物質污然海洋公約」為中心,第一屆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討會,中興大學法律系,2011年。
談駿嵩,台灣在二氧化碳回收及再利用上之研究現況,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之捕捉儲存與利用技術研討會,財團法人中技社,2006年6月。

四、報紙

蘋果日報,「恐怖 中油將埋萬噸二氧化碳 若外洩三分鐘喪命」,頭版,2006年5月21日。

五、網站

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網:http://ccs.tw/node/139
巴塞爾公約資訊網站: http://wm.epa.gov.tw/web/index.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動碳捕集及封存技術資訊網: http://ccs.gov2.tw/
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http://e-info.org.tw/node/69250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書籍

CHRISTOPHER C. JOYNE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21ST CENTURY (2005).
IAN BROWNLIE,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7th ed., 2008).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 (6th ed., 2008).

二、英文期刊

Andy Raine, Transboundary Transportation of CO2 Associated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Projects: An Analysis of Issue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4 CARBON & CLIMATE LAW REVIEW 353 (2008).
Elizabeth J. Wilson et al. , Regulating the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of CO2, 42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718 (2008).
George K. Walker & John E. Noyes, Definitions for the 1982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 Part II, 33 CAL.W.INT’L L.J. 191 (2003).
Jürgen Friedric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 New Challeng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67 ZaöRV 211 (2007).
Tracy J.Logan, Carbon Down Under-Lessons from Australia : Two Recommendations for Clarifying Subsurface Property Rights to Facilitate Onshore Geolog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1 SAN DIEGO INT’L L.J. 561 (2010).

三、專書論文

Anatole Boute , CCS Under the project-based Kyoto Mechanisms , in LEGAL DESIGN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61 (Martha M. Roggenkamp & Edwin Woerdman eds., 2009).
Marcel Brus, Challenging Complexities of CCS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 in LEGAL DESIGN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19 (Martha M. Roggenkamp & Edwin Woerdman eds., 2009).
Martha M. Roggenkamp & Edwin Woerdman, Looking beyond the Legal Uncertainties of CCS, in LEGAL DESIGN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347 (Martha M. Roggenkamp & Edwin Woerdman eds., 2009).
Wilbert Grevers & Lennart Luten, Introduction To The CCS Chain:Technology Aspects And Safety Risks , in LEGAL DESIGN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3 (Martha M. Roggenkamp & Edwin Woerdman eds., 2009).

五、機關報告

Baker & McKenzie, Report to the Global CCS Institute on Legal and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tween November 2010-June 2011 (2011).
Global CCS Institute, Developing CCS Projects under the CDM (2011.11).
Global CCS Institute, The Global Status of CCS:2010 (2010).
Global CCS Institute, The Global Status of CCS:2011 (2011).
Global CCS Institute, The Global Status of CCS:2012 (2012).
Global CCS Institute,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Status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Report 3:Country Studies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Legislation (2011).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Development & Ecofys, Impacts of EU and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capture and geological storage in the European Union (Chris Hendriks, M.J.Mace & Rogier Coenraads, 2005).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 volume 2 , chapter 5: Carbon Dioxide Transport, Injection and Geological Storage (2006).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Bert Metz, Ogunlade Davidson, Heleen de Coninck, Manuela Loos & Leo Meyer eds., 2005).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 on its sixth session (2010).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 on its seventh session-Annex to Decision 10/CMP.7 Modalities and procedures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in geological formations as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project activities(2011).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Subsidiary Bod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ice, Transboundary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project activities Technical paper (2012.11).

六、其他英文參考文獻

Tim Dixon, Gregory Leamon, Paul Zakkour & Luke Warren, CCS projects as Kyoto Protocol CDM activities (2013), ENERGY PROCEDIA, available at https://www4.
eventsinteractive.com/iea/viewpdf.esp?id=270035&file=%5C%5CDCFILE01%5CEP11%24%5CEventwin%5CPool%5Coffice27%5Cdocs%5Cpdf%5Cghgt-11Final00641.pdf

七、國際條約

1973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MARPOL 1973
1992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Baltic Sea Area, Helsinki Convention
1992 UNECE Convention on the Transboundary Effects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Industrial Accidents Convention
1996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 London Protocol
Antarctic Treaty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Basel Convention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 London Conventio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and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Barcelona Conventio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SPAR
Protocol of 1978 Relat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1973, MARPOL 73/78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claration
The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Kyoto Protocol
The Protocol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by Dumping from Ships and Aircraft , Dumping Protocol
The Protocol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by Dumping from Ships and Aircraft or Incineration at Sea, Dumping Protocol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VCLT

八、網站

Arctic Council, http://www.arctic-council.org/index.php/en/
Basel Convention, http://archive.basel.int/index.html
Global CCS Institute, http://www.globalccsinstitute.com/
Helsinki Commission, http://www.helcom.fi/Convention/en_GB/convention/
International CCS Research Centre, http://www.sintef.no/Projectweb/BIGCCS/About-BIGCCS/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http://www.imo.org/OurWork/Environment/SpecialProgrammesAndInitiatives/Page/London-Convention-and-Protocol.aspx
Noordzeeloket Ecological Quality Objectives, http://www.noordzeeloket.nl/ecoqos/en/ospar/maritime/
OSPAR Commission, www.ospar.org
Protection of the Arctic Marine Environment, http://www.pame.is/
Scottish Carbon Capture & Storage, www.sccs.org.uk
Secretariat of the Antarctic Treaty, http://www.ats.aq/index_e.htm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 for the
Barcelona Convention, http://www.unepmap.org/index.php?module=content2&catid=001001004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http://www.unece.org/env/teia.html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http://unfccc.int/2860.php
United Nations Ocean & Law of the Sea, http://www.un.org/Depts/los/convention_agreements/convention_overview_convention.htm

參、德文部分

一、德文書籍

Dr.habil.Ralf E.Krupp, Geologische Kurzstudie zu den Bedingungen und möglichen Auswirkungen der dauerhaften Lagerung von CO2 im Untergrund, 20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