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22: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恆楨
研究生(外文):Chen, Heng-Chen
論文名稱:一所學校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發展的歷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Based on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洪志成洪志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Chih-Cheng
口試委員:林明地張菀珍
口試委員(外文):Lin,Ming-diChang,Wan-jen
口試日期:2013-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7
中文關鍵詞:仿寫作文教學、推動發展歷程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the process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有關仿寫作文教學的研究論文不在少數,但研究對象大都僅限於研究者所任教的單一班級,欠缺全校性大規模的實施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曾得過教學卓越獎的深耕國小(化名)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發展的歷程分析,以及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發展至今對師生、學校產生哪些成效,以做為相似學校有效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參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主要研究參與者有深耕國小的校長、主任、組長及導師,總計為七位,以深度訪談為主要資料來源。另針對35名教師與110名學生以問卷方式來調查教師對作文教學的基本認知與仿寫教學的看法,以及學生對寫作、範文架構賞析與範文仿寫教學的感受,並加上文件分析與省思札記的方式來蒐集資料,然後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獲致以下結論:

一、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的階段歷程,包括草創期、穩定期、轉型期,雖各有特點但並非一帆風順。
二、深耕國小持續推動仿寫作文的關鍵因素,有內外在優勢條件、行政推動的延續性及教師配合的齊一性。
三、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的困境與對策
如「一成不變,欠缺改變創新意圖」的困境採轉化「教師信念,創新作文教學」的對策因應,「負荷過重,造成教師壓力過大」的困境則採「微調仿寫內容,減輕教師負擔」的對策因應等。
四、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對成員的成效包括:
(一)在學生方面:如學生寫作表達能力增強、中低程度學生的學習有明顯成效等。
(二)在學校教育人員方面:如增加教師縱橫向的合作分享、教師作文教學專業知能提升、教師教學獲得成就回饋、凝聚教師重視仿寫的向心力、促進行政與教師的團隊合作、延續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經驗、通盤考量以改善相關配套措施。
(三)在學校方面:作文特色提高學校知名度、家長的認同與肯定大幅提升。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研究者於第五章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個案學校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Based on an Elementary School
Advisor: Dr. Hung, Chih-Cheng
Student: Chen, Heng-Chen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are not a few, but most of them are limited to a single class. These limited researches are lack of school-wide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school-wide implementation about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achers of this school have ever received The Excellence Teaching Award.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n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The analytic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the guidance for other similar schoo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main participants are principal, directors, chiefs, and homeroom teachers. The numbers of people are seven. The research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ocument Analysis Techniques to collect the data.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s is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Besides, the study also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irty-five teachers and one hundred and ten students. It not only investigates teachers’ basic knowledge about composition teaching and their opinions about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but also inquires into students’ feelings about composition, structures of articles, and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And finally, this study takes Document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reflective journals to collect 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of data, this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divides the conclusions into five parts.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in a specific elementary school.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is school contain the embryonic period, stable period and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There are some obstructions of each stag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key factor of teaching of Imitative writing. It involv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vantages, administrational supports and teachers' cooperation.
Third part presents the obstructs and the strategies.
Fourth part concludes the positive efficiency about this school and its members.
Fifth part makes th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will give advice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謝誌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仿寫作文教學的探討………………………………………11
第二節 國小寫作教學內容與學習階段的探究……………………40
第三節 學校行政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的研究……………………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角色……………………………………6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9
第四節 研究的信實度………………………………………………76
第五節 研究倫理……………………………………………………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1
第一節 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發展歷程…………………81
第二節 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現況分析…………………106
第三節 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130
第四節 深耕國小推動仿寫作文教學的成效………………………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9
第二節 結論…………………………………………………………171
第三節 建議…………………………………………………………177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181

參考文獻………………………………………………………………185
附 錄 ………………………………………………………………193
附錄一 國小寫作能力之分段能力指標……………………………193
附錄二 訪談大綱……………………………………………………196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之同意書………………………………………202
附錄四 深耕國小教師對於實施範文仿寫作文教學的感受與成效
之問卷………………………………………………………203
附錄五 深耕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對於仿寫作文的感受與習得成效
之問卷………………………………………………………206
附錄六 深耕國小文件蒐集一覽表…………………………………209
附錄七 深耕國小教師對於實施範文仿寫作文教學的感受與成效
之問卷統計結果摘要表……………………………………210
附錄八 深耕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對於仿寫作文的感受與習得成效
之問卷統計結果摘要表……………………………………217
附錄九 深耕國小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推薦審查事實表………227
附錄十 深耕國小範文教材內容資料示例…………………………228
附錄十一深耕國小中高年級作文進度彙整表………………………230
附錄十二深耕國小作文檢閱紀錄表…………………………………231
附錄十三深耕國小作文推廣暨背誦高手之實施內容………………233
附錄十四深耕國小範文賞析教材示例………………………………234
附錄十五深耕國小學生作文稿紙格式………………………………235
附錄十六深耕國小學生作文架構大綱的書寫………………………236

表次

表2-1 三大寫作模式之比較摘要表…………………………………17
表2-2 讀寫結合策略相關研究………………………………………28
表2-3 仿寫內容方式的彙整表………………………………………34
表2-4 仿寫作文教學相關研究………………………………………38
表2-5 領導理論三走向之比較………………………………………51
表3-1 深耕國小SWOT情境分析 ……………………………………64
表3-2 訪談參與者基本資料摘要表…………………………………67
表3-3 訪談日期時間一覽表…………………………………………67
表3-4 教師訪談大綱內容摘要表……………………………………71
表3-5 訪談紀錄之代碼表……………………………………………74
表3-6 訪談逐字稿舉例表……………………………………………74
表3-7 同儕檢視樣本表………………………………………………76
表4-1 深耕國小歷年對外投稿與參加語文比賽成果………………88
表4-2 深耕國小 2004年~2012年班級共讀書籍之選取規範……91
表5-1 深耕國小遭遇困境與因應對策對照表………………………174

圖次

圖2-1 Flower和Hayes 認知取向寫作歷程模式 …………………14
圖2-2 Bandura 觀察學習的四階段…………………………………19
圖2-3 語文能力結構示意圖…………………………………………24
圖2-4 讀寫結合共同要素示意圖……………………………………24
圖2-5 朱作仁閱讀與作文雙向過程圖………………………………25
圖3-1 研究流程架構圖………………………………………………60
圖4-1 深耕國小記敘文作文架構分析圖……………………………87
圖4-2 深耕國小實施班級共讀之運作流程…………………………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有寬(1996)。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教例與經驗。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萬清(2001)。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圖書。
王瑞芸(1995)。國小六年級國語科習作引導與學習之評估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教系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238。
成露茜、羊憶蓉(2006)。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劃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教改通訊,22,頁14-17 。
江文雄(2001)。學校行政導論。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考選部(2007)。國家考試國文科「作文」題型範例。2007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c.moex.gov.tw/main/home/wfrmHome.aspx?menu_id=3
朱天衣等著(2008)。就是愛寫作。臺北:時報。
朱作仁主編(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作仁(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何三本(2004)。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何琦瑜(2010)。不教而殺為之虐的寫作教育。親子天下,18,頁12。
何琦瑜、錢欽昭(2008)。二十一世紀所需的素養。親子天下,1,頁48-50。
李?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李美穗(2009)。探討國小學生關鍵能力之培養。北縣教育季刊,66,頁25-30。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頁39-62。
吳立崗(1993)。小學作文教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怡靜(2007)。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寫作力,頁30-34。
吳宗立(1997)。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頁2-8。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吳當(1999)。用新觀念學作文。台北:螢火蟲。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汪潮(1996)。中國語文讀寫結合心理學研究。課程論壇,5(2),頁59-65。
汪樂讓(2010)。讀析悟寫─淺談初中語文文本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經營管理者,7,頁345-346。
林玉佩(2007)。時數不足,教法凌亂。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寫作力,頁68-73。
林明地(2012)。提升學習成效的文化核心:健全學校體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07,頁23-42。
林明進(2006)。林明進作文教室─訓練篇。臺北:國語日報社。
林明進(2007)。林明進作文教室─語文表達篇(一)。臺北:國語日報社。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臺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頁76-93。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
林盈君(2005)。一位國小教師作文教學慎思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項爵(2009)。海闊天空的下一代-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北縣教育季刊,66,頁31-34。
林新發(2008)。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謝文全等合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五南。
林銀美(2005)。國小五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屏東。
林憲治(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對於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頁13-18。
周慧菁(2006)。中文,為什麼要好?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關鍵能力,頁72-80。
邱于真(2009)。作文教學之舉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士,未出版,高雄。
邱景玲(2007)。鷹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姜惠雯(2001)。作文金刷子。臺北:華成圖書。
范麗娟(2004)。質性研究-深度訪談。臺北:心理。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詩韻(2009)。限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涂芝嘉(2001)。國小三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ㄚㄚ班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倪文錦、謝錫金(2006)。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晴峰(1993)。炒一盤作文的好菜。臺北:東方。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高千喻(2009)。應用心智繪圖在Big6仿寫策略於國小三年級作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
莊淑娥(2006)。五年級讀寫結合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未出版,臺北。
秦夢群(200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許芳菊(2006)。你的孩子該學什麼?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關鍵能力,頁22-27。
陳立宇(2011)。國小三年級教科書課文篇章結構之重構與仿作引導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未出版,花蓮。
陳正治(2008)。作文教學法介紹與探討。國教新知,55:1,頁19-34。
陳弘昌(2005)。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9)。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陳彥君(2007)。文章結構作文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限制式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鳳如(2003)。不同寫作能力的國中生在寫作歷程與讀者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6(1),頁63-88。
陳滿銘(2006)。作文教學指導。臺北:萬卷樓。
教育部(2006)。2005年小六學生國語、英語、數學評量結果報告。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tasa.naer.edu.tw/4news-1-detail.asp?nid=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修正草案對照表。臺北:教育部。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2)。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覽表。2010年8月,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
國語日報,2003年10月14日。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榮(2002)。作文新饗宴。臺北:萬卷樓。
張春榮(2007)。極短篇仿寫教學。國文天地,22(8),頁102-11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臺北:臺灣。
張雅惟(2006)。電腦輔助同儕互教數學解題策略之初探–以國小四年級多步驟解題之題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新仁(1992a)。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訓練之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0-0301-H-017-03)。
張新仁(1992b)。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張新仁(2004)。寫作的認知歷程研究—跨教育階段別、不同寫作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寫作文體上的寫作歷程和寫作表現。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 93-2413-H-017-014)。
張新仁(2008)。台灣地區中文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8年11月22日發表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華人社會的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
馮玉惠(2007)。寫作創意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永和(1999a)。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臺北:師大。
黃永和(1999b)。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11,頁283-306。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美虹(2010)。國小六年級實施心智繪圖融入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
黃政傑(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天地,93,頁42-47。
黃順發(2010)。仿寫在國中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順發(2010)。仿寫在國中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凱雯(2011)。國小三年級學生讀寫結合教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未出版,花蓮。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錦鋐(1997)。國文教學法。台北:三民。
曾長泉(2007)。作文架構一點通。台北:新苗文化。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葉靖雲(1999)。五種作文能力測驗的效度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頁331-336。
葛琦霞(2006)。葛琦霞老師的創意作文教學法(一)。台北:三采文化。
董秀珍(2010)。國民小學教師作文教學思考之個案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頁123-142。
臺北市教育局(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100年度基本學力檢測計畫成果報告。2012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ttps.tp.edu.tw/Edu_Exm/index.asp
廖克玲譯著(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允晨。
廖俞雲(2010)。國中國文讀寫結合教學設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未出版,高雄。
鄭博真(2003)。寫作修改:模式、教學與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7(2),頁246-264。
鄭博真(1999)。台灣地區寫作及其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科學與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
劉士豪(2010)。以範文教學增進作文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花蓮。
劉貞君(2006)。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未出版,臺北。
劉詩捷(2010)。重構國中七年級國文南一版課文篇章結構與仿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花蓮。
潘麗珠(總策畫)(2008)。寫作摩天輪。台北:聯合報。
賴慶雄、楊慧文編著(1999)。作文新題型。臺北:螢火蟲。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羅瑞玉(1993)。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的涵義。高市文教,49,頁15-21。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雯婷(2010)。國小六年級課文篇章結構之重構與讀寫結合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花蓮。
二、西文部分
Flower,L.S.&Hayes,J.R.(1981).A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uon,32,365-3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博真(2003)。寫作修改:模式、教學與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7(2),頁246-264。
2.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3. 葉靖雲(1999)。五種作文能力測驗的效度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頁331-336。
4.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5. 黃永和(1999b)。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11,頁283-306。
6. 張春榮(2007)。極短篇仿寫教學。國文天地,22(8),頁102-112。
7. 張新仁(2004)。寫作的認知歷程研究—跨教育階段別、不同寫作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寫作文體上的寫作歷程和寫作表現。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 93-2413-H-017-014)。
8. 陳正治(2008)。作文教學法介紹與探討。國教新知,55:1,頁19-34。
9. 陳鳳如(2003)。不同寫作能力的國中生在寫作歷程與讀者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6(1),頁63-88。
10. 林項爵(2009)。海闊天空的下一代-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北縣教育季刊,66,頁31-34。
11.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頁2-8。
12.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頁39-62。
13. 李美穗(2009)。探討國小學生關鍵能力之培養。北縣教育季刊,66,頁25-30。
14. 成露茜、羊憶蓉(2006)。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劃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教改通訊,22,頁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