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3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世吉
研究生(外文):Huang,Shr-Ji
論文名稱:影響完全中學學生資訊倫理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新竹縣某完全中學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Ethics Behavior of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ase of a Complete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應鳴雄應鳴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Hsiung 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資訊倫理人格特質內控能力網路自我效能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EthicalPersonalitySelf-Control AbilityInternet Self-Efficien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由於電腦網路迅速發展和普及,使得我們學習型態產生巨大改變。網路為人們帶來無與倫比自由與學習環境,而今終端設備推陳出新,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成為網路上一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想瞭解完全中學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完全中學學生,其資訊倫理的態度和行為差異情況。探討不同內控能力人格特質學生是否影響其對資訊倫理的態度和行為,並探究完全中學學生網路自我效能對資訊倫理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樣本為新竹縣某完全中學學生,並抽樣370位學生,有效問卷為342份。問卷工具包括「人格特質」、「資訊倫理行為」、「網路自我效能」、「網路使用特徵」四部份。
研究結果顯示完全中學學生資訊倫理行為趨於正向,女生在資訊倫理行為表現均顯著優於男生,低年級學生智慧財產權行為優於高、中年級學生。內控能力不同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是有顯著差異,高內控能力學生優於中、低內控能力學生。大致而言,網路應用自我效能高能力的學生優於網路應用自我效能中、低能力的學生。

ABSTRACT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our learning style has a tremendous change. Internet has brought incredible fre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erminal equipment allow everyone to be a member of internet easil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ethical attitude and the behavior of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information ethic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differences of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lf-control ability affected their information ethic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es of self-efficiency of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nformation ethical behavior.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research, sampling students from one complete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370 students were sampled and they returned with 342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four parts: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ethical behavior, internet self-efficiency and Internet using fe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ormation ethical behavior of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positive. The girls had better performances than boys;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had better behavior than those in mid and higher grad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behavior. The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lf-control behavior had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ethical behavior that students with higher self -control were better than those with middle or lower self-control. Students in Internet application with higher self-efficiency were better than those with middle or lower self-efficiency.

目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流程 4
1.5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資訊倫理 7
2.1.1 倫理的定義 7
2.1.2 資訊倫理意義 8
2.1.3 資訊倫理議題 9
2.2 人格特質 16
2.2.1 人格特質定義 17
2.2.2 內控能力 18
2.3 自我效能 20
2.3.1 自我效能定義 20
2.3.2 網路自我效能 21
2.4 個人背景變項對於資訊倫理行為影響相關研究 21
2.5 網路使用特徵對於資訊倫理行為影響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4
3.1 研究架構 24
3.2 研究假說 24
3.3 研究對象 27
3.4 研究方法 29
3.5 操作型定義 29
3.5.1 個人背景變項 29
3.5.2 網路使用特徵變項 30
3.5.3 人格特質變項 30
3.5.4 網路自我效能變項 30
3.5.5 資訊倫理行為變項 30
3.6 研究工具 31
3.6.1 問卷編製 31
3.6.2 效度分析 36
3.6.3 施測方式 37
3.7 資料分析方法 37
3.8 前測 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0
4.1 正式問卷信度分析 40
4.2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41
4.3 資訊倫理行為現況分析 42
4.3.1 資訊安全行為分析 42
4.3.2 網路言論行為分析 43
4.3.3 智慧財產權行為分析 43
4.3.4 網路隱私權行為分析 44
4.4 個人背景變項對資訊倫理行為假說檢定分析 45
4.4.1 不同性別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檢定 45
4.4.2 不同年級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檢定 46
4.5 網路使用特徵對資訊倫理行為假說檢定分析 47
4.5.1 上網方式不同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檢定 48
4.5.2 上網時間不同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檢定 49
4.6 人格特質對資訊倫理行為假說檢定分析 49
4.7 網路自我效能對資訊倫理行為假說檢定分析 51
4.7.1 電腦基本操作能力不同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 檢定 51
4.7.2 網路應用能力不同的完全中學學生在資訊倫理行為之假說檢定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5.1 研究結論 54
5.2 研究建議 57
5.3 研究限制 57
5.4 未來研究方向 58
參考書目 59
一、 中文部分 59
二、 英文部分 64
附錄一: 正式問卷 66





表目錄
表2 - 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資訊教育核心能力、學習內涵及能力指標一覽表 13
表2 - 2普通高級中學「資訊科技概論」課程主題表 13
表2 - 3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資訊知能培訓課程表 14
表2 - 4資訊倫理相關研究彙整表(1) 15
表2 - 5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表 17
表2 - 6五大類人格特質之意義與特徵表 18
表2 - 7資訊倫理相關研究彙整表(2) 22
表3 - 1新竹縣某完全中學班級人數一覽表 27
表3 - 2新竹縣某完全中學資訊教育課程實施內容表 28
表3 - 3人格特質議題內容對照表 31
表3 - 4資訊倫理議題內容對照表 33
表3 - 5網路自我效能議題內容對照表 34
表3 - 6網路使用特徵議題內容對照表 36
表3 - 7人格特質問卷前測信度分析表(N=33) 37
表3 - 8資訊倫理行為問卷前測信度分析表(N=33) 38
表3 - 9網路自我效能問卷前測信度分析表(N=33) 39
表4 - 1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N=342) 40
表4 - 2受試者個人基本資料一覽表 41
表4 - 3資訊安全行為平均數分析表 42
表4 - 4網路言論行為平均數分析表 43
表4 - 5智慧財產權行為平均數分析表 44
表4 - 6網路隱私權行為平均數分析表 44
表4 - 7性別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45
表4 - 8性別對資訊倫理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46
表4 - 9 年級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46
表4 - 10年級對資訊倫理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47
表4 - 11上網方式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48
表4 - 12 ADSL對資訊倫理行為變異數分析表 48
表4 - 13上網時間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49
表4 - 14內控能力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50
表4 - 15內控能力對資訊倫理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0
表4 - 16電腦基本操作能力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51
表4 - 17網路應用能力對資訊倫理行為之變異數分析表 52
表4 - 18網路應用能力對資訊安全行為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表 52
表4 - 19本研究假設檢定之結果彙整表 53


圖目錄
圖1 - 1 研究流程圖 5
圖2 - 1 資訊倫理議題產生圖 10
圖2 - 2 資訊生命週期圖 11
圖2 - 3 自我效能三元素 22
圖3 - 1 研究模型 25


一、 中文部分
1. 王日宏,2008,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2. 王淑秋,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尹玫君,2004,『國小學生資訊倫理態度和行為的探討』,南大學報第38卷第2期教育類,1-21頁。
4. 卡通頻道,2007,『台灣新世代2011兒童調查』。
5. 任文媛、陸啟超,2003,『資訊倫理教育與侵權意圖之探討』,資訊與教育,第94期,37-50頁。
6. 李誠,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台北:天下遠見,62頁。
7. 李秀芳,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部落格之網路倫理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論文。
8. 朱家榮,2010,『資訊倫理研究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6卷第1期,106-120頁。
9. 余智誠,2010,臺北市國中生網路倫理態度與網路倫理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10. 宋鴻燕,2004,『大學生網路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特質-以文化與心理健康通識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11卷4期,23-44頁。
11. 邱守義,2006,國中生在應用資訊科技上對智慧財產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系碩士班論文。
12.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市:三民,43頁。
13.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7頁。
14. 林正介、陳祖裕,201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相關之基本倫理議題』,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2卷1期,23頁。
15. 林旻哲,2010,『台灣北部國民小學資訊倫理實施現況之研究』,KC2011知識社群研討會論文,台北,120頁。
16. 林崇欽,2004,線上調查系統發展及國中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82頁。
17. 林維珉,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第五屆知識社群研討會,1-9頁。
18. 林俊男、莊仁魁、阮金聲,2011,網路自我效能影響電子病歷接受度之研究:以醫學影像報告系統為例,臺東大學綠色科學學刊,第1卷2期,19-35頁。
19. 洪海雄,2006,背景因素,網路學習動機,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態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論文。
20. 吳乙玄,2012,網路自我效能、自我差距、情緒脆弱與隱私權侵犯認知之關係探討,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論文。
21. 邱銘心,2011『資訊倫理在國內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發展概況』,圖書資訊學刊,第9卷2期,123-156頁。
22. 俞洪量、蔡義清、莊懿妃,2010,『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二版) 』,台北市:華泰文化,335頁。
23. 韋氏字典,1999,台北市:正文出版社。
24.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25.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26.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高中及大專校院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養現況調查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27. 教育部,2012,『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28. 教育部,2012,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與倫理』,台北市:教育部。
29. 高健訓,2011,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之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
30. 梁定澎,2012,『資訊管理理論』,新北市:前程文化,第10章第7頁。
31. 陳村河,2001,國營事業民營化留用員工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肥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2. 陳遠芬,2011,企業員工資訊倫理態度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論文。
33. 陳彥廷,2010,運用非同步網路科學教學案例討論學習課程促進技專校院學生網路態度與網路自我效能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59期,53-86頁。
34. 陳建志、呂麗儀,2008,電腦自我效能與網路自我效能對學習成效之影響,2008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CNTE2008),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主辦。
35.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36. 張文哲 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1版,358-390頁。
37. 張世明,2010 ,『運用微型部落格進行問題導向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中資訊倫理課程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教育類,23-54頁。
38. 曹淑鳳,2006,女性主義思想及婦女運動之研究-以呂秀蓮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39. 曹威,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支點管理顧問有限公司,137頁。
40. 郭姿蘭,2006,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核心能力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會計系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論文。
41.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68-71頁。
42. 黃世智,2010,醫院員工的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資訊倫理對資訊安全行為之影響性研究-以台南地區區域級以上醫院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論文。
43.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
44. 楊政學,2006,『企業的資訊倫理』,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5-32頁。
45. 楊振傑,2012,自由軟體教學與資訊倫理關係之研究 -以彰化縣國小學童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46. 劉青,2011,台灣半導體產業資訊素養與資訊倫理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劉乙璇,2011,大學生生涯焦慮、內外控信念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劉于甄,2009,內外控性格與大學生活型態對社會化歷程之影響,義守大學教師發表期刊之論文。
49. 熊英君,2006,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0. 鄧佳茜等人,2008,『國中生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之調查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第1期,49-58頁。
51. 鮑黎登,2010,內控人格特質與社會網絡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賴信翰,2009,國中生對智慧財產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立德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
53. 盧東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倫理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第五屆知識社群研討會,6-8頁。
54. 應鳴雄、陳其傑,2011,『影響國小學童資訊倫理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第22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ICIM2011)論文,台中。
55. 謝佩真,2006,國中生資訊倫理實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6. Lessig, Lawrence,2002,『網路自由與法律』,劉靜怡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1.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pp.191-215.
2.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3. Carbo, T. &; Almagno, S. (2001), “Information Ethics: The Duty, Privilege and Challenge of Educating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y Trends, 49, pp.510-518.
4.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1992), Ten Commandments of Computer Ethics, Retrieved April 28,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omputerethicsinstitute.org/publications/tencommandments.html
5.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6), “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6, pp.407-423.
6. Hodge, Gail. (2000), “Best Practices for Digital Archiving-An Information Life Cycle Approach,” D-Lib Magazine,” 6(1).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dlib.org/dlib/january00/01hodge.html.
7. Lefcourt, H. M. (1982), Locus of Control: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Lawrence Erlbaum, pp229-314.
8. Ma, Q. &; Liu, L. (2005), “The Role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in The Acceptance of Web-base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pp.38-57.
9. Mason, R.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IS Quarterly, 10(1), pp.5-12.
10. Neill, J. (2006), Locus of Control - A Class Tutorial.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wilderdom.com/games/descriptions/LocusOfControlExercise.html.
11. Roseman, R. H. &; Friedman, M. (1974), “Neurogenic Factors in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d Clin North Am 1974, 58(2), pp.269-279.
12.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pp.1-3.
13. Rotter, J. B. (1971),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personal Trus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6, pp.443-452.
14. Siponen M. T. &; Kajava, J. (2000), Computer Ethics—The Most Vital Social Aspect of Computing: Some Them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Moral and Ethical Problems of IT. Retrieved May 23, 2012,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fi.uio.no/iris20/proceeding/12.htm.
15.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a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pp.3-25.
16. Wu, M. E., &; Tsai, E. D. (2006),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Attitudes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A Study at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9(4), pp.441-45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