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世榮(1998)。行銷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王伯宇、吳勤榮、潘寶石(2006)。大專院校學生對攀岩課程滿意度與再參與態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5,86-95。王克武(2003)。影響選擇撞球課意願因素與上課滿意度之研究-以嶺東技術學院為例。大專體育,5(2),121-132
王克武、賴姍姍(2001)。台灣地區撞球運動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55(8),21-26。王克武、賴姍姍(2002)。大專院校撞球課程之教學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58(8),5-13。王宏義、詹宏文、葉雅正(2009)。我國大專足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3(2),31-41。
王明月、許吉越(2006)。桌球課程動機信念與學習滿意度間相關性之研究-興趣選項桌球組朝陽科大學生之實証發現。朝陽學報,11,293-310。王美珍、王建興(2006)。靜宜大學體育課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44-261。王時思(2005)。聚焦高雄撞進世運。撞進世運-高雄撞球瘋,1,1-33。
古國宏、廖逢錦、蔡永川、吳明憲(2010)。撞球九號球不同開球位置對進球率之運動學分析,屏東教大體育,13,326 -331。玄知原(2011)。從歧視到正視的臺灣女子撞球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田續鴻(2008)。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個人社會責任模式(TPSR)、撞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田續鴻、蔡俊賢(2010)。不同體育教學法對國中撞球教學個人與社會責任知覺之影響。高師大體育,9,55-68。艾建宏、賴韻宇、蘇翰松(2006)。高爾夫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高爾夫俱樂部爲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5,60-76。何若湯(2005)。標難度、工作難度與回饋方式對花式撞球學習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4 -30。吳文祁(2009)。台灣撞球運動發展:問題與解決方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兆欣、包怡芬、吳兆昌(2012)。大專學生選修高爾夫球課參與動機之探討。大專高爾夫學刊,9,21 -29。
吳俊升(2007)。台灣男子撞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52-2006)。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大學,台東市。吳海助(2005)。撞球課程在大專院校的開設概況。中師體育,7,68-71。吳海助、杜光玉(2005)。台灣的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07-319。李文益、陳柏齡、許秋玫(2008)。萬能科技大學進修部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萬能商學學報,13,205-216。李文益、陳智仁(2008)。萬能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期望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萬能學報,30,71-86。李志男(2006)。花式撞球選手定桿出桿動作上肢之運動學分析與穩定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志男、湯文慈(2006)。中華民國撞球運動協會之組織與發展。大專體育,87,82 -87。李纘德、陳冠旭(2004)。輔仁大學體育課程興趣選項選填志願之考量因素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149 -159。李文田(1997)。大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志峰、楊慶南(2003)。大學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與教學滿意程度之研究。大葉學報,12(1),19-27。
沈台安(2012)。以關卡概念為基礎之撞球輔助訓練教材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周其光(2009)。撞球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周庭棟(2008)。輪椅撞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成功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林明珠、莊庭禎(2006)。臺南市撞球運動場館消費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體驗之研究。嘉南學報,32,418 -432。
林建彰(2005)。大學生微積分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實證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林紀玲、吳穌、莊慶棋(2009)。面對不同對手實力之撞球運動員其比賽前、比賽中狀態性焦慮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20 -132林紀玲、吳穌、莊慶棋(2009)。進入前八強之撞球運動員的比賽前、比賽中狀態性焦慮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1-13。
林紀玲、吳穌、蘇育瑤(2012)。不同比賽項目對撞球勝負因素影響之研究-以100年全運會撞球比賽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19 -127。
林紀玲、李三仁、吳穌(2011)。探討撞球九號球勝負之影響因素。休閒運動健康評論,3(1),96-106。林恩霈(2004)。台北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個人價值觀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淑華(2004)。論述口述歷史於研究運動發展:以早期台灣撞球運動為例。大專體育,70,77-82。林衢良(2004) 。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館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紀玲、蘇育堯、吳穌(2012)。影響撞球勝負因素之研究-以100年全運會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3(2),184-196。
邱裕新(2008)。公立大學校院溫水游泳池對冬季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地區爲例。台灣水域運動學報,1,51-70。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施廷衛(2003)。休閒運動能力評鑑辦法之比較-以花式撞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柳信美(2007)。優秀撞球選手自我對話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柳信美、許明禮(2002)。撞球天后柳信美的成長路。臺北:寶佳利。
洪嘉文(2003)。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孫美蓮、張家銘、江長慈(1999)。我國大學暨學院體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大專體育,44,39-46。康正男、葉允棋、林謙如(2010)。消費體驗、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及顧客忠誠之研究-以臺灣大學溫水游泳池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2),65-85。曾玉婷(2012)探討大學生修習體育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張育瑋(2012)。身心障礙撞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以99年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撞球選手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66-73。張育瑋、周庭棟(2007)。身心障礙撞球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1),98 -103。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思敏(1994) 。如何規劃及設計體育課程及教學。大專體育,15,25-29。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2000)。我國大學校院學生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52,29-35。
教育部體育司(2011)。99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教育部。政府出版品。
梁業隆(2009)。2009高雄世運會撞球賽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許玫琇、張富鈞(2011)。大專生對休閒浮潛運動參與體驗及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506-523。許素琴( 1999)。國立中央大學四年級學生選修體育課現況暨影響選修意願因素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48,1-10。許毓芸(2006)。美麗與智慧的結合:談台灣女子撞球運動的發展,大專體育,87,88-93。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耀文(2010)。撞球基本桿法的模擬與摩擦力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郭姿伶、林彥廷、張育瑋(2009)。台北地區國、高中撞球選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2(1),44-54。郭姿吟、邵于玲(2007)。2006安麗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錦標賽之贊助效益,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314 -330。
郭進財(200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價值觀與運動承諾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28 -138。陳仁精、李蕙貞、鍾志強、郭志騰(2010)。大學體育課程體驗對體育行為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2,41-48。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文泰(2009)。正修科技大學學生使用運動設施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124 -135。陳志成、柯彥惠、施又倫(2010)。HBL高中籃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3-57。
陳和德(2009)。大專校院體育課修業年限與開課運動種類之比較研究。文化體育學刊,8,97-104。陳怡每(2008)。2007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錦標賽生活型態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陳冠列(2007)。我國優秀花式撞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陳冠名(2008)。台灣花式撞球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陳冠名、許光麃(2009)。金牌光芒下的黑暗-台灣撞球選手運動生涯之不確定性。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系系刊,9,17-36。
陳冠旭、劉從國、莊翔達(2009)。大學體育課程選課之行爲現況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17-35。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12-214。陳美莉(2000)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臺大體育,37,25-36。陳浩瑋(2011)。視覺式互動介面實現於撞球輔助系統。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智仁、李文益、段志和(2008)。體育課程學生選課意願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網球課程為例。萬能商學學報,13,233-244。陳裕芬、張淑娟、黃成志(2009) 。體育課興趣選項桌球課學生之選課動機研究-以虎尾科技大學為例。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41 -47。陳嘉康、廖誼印(2006)。職業運動球迷參與動機、支持因素及滿意度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155 -174。陳銘鐘、邱睿昶(2012)。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以逢甲及東海大學排球興趣選項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94-100。陳鴻雁(1995)。在震盪其中開創歷史新局。大專體育,17,1-2。
曾健龍(2007)。撞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地區撞球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明雪(2006)。北台灣女大學生體適能、學習動機及體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黃羽淳(2001)。撞球英雄出列。幼獅少年,294,46-49。黃俊傑(2010)。慢速壘球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為例。休閒保健期刊,4,123-129。黃俊傑、陳健隆(2010)。大學生課後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3,203-211。黃威榮(2010)。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撞球運動課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黃振興(1995)。大學體育教學之省思。大專體育,20,1-3。
楊志顯、吳惠櫻、陳瓊茶、翁樹平(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之研究。體育學報,22,153-164。
楊志顯、陳太正、陳鴻雁、吳惠櫻、藍碧玉、王金蓮、劉麗雲、陳瓊茶(1995)。大學體育課程實施方式意見調查。大專體育,26,25-35。楊建隆(1996)。臺灣地區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考量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欽城(2009) 。朝陽科技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24 -33。
楊欽城、柳立偉、莊英萬、郭雨欣(2009)。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滿意度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115-128。溫延傑、謝鎮偉(2011)。大專學生網球運動參與動機及運動行爲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78-192。劉天麟(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與運動產品購買決策之研究以撞球運動與運動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潘翠雯(2006)。晚近台灣撞球運動的轉變:媒體、性別與國族。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蔡妙梧(2006)。教育大學學生體育課選修動機與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蔡明志(2011)。影像辨識技術於撞球訓練系統之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蔡聰智、陳弘慶(2008)。撞球運動消費者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71 -80。鄭文輝(2011)。高中職撞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志富(2003)。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塑造運動新形象台灣地區運動產業典範集錦,1,153-180。
鄭秀琴、李文益、陳柏齡(2005)。大專院校學生對學校體育目標需求之研究:以萬能科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43 -50。鄭新權、王秋森(1994)。環境香煙微粒的粒徑成份分佈。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4),285-299。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
蕭琬蓉(2011)。室內休閒娛樂場所-撞球場館空間使用後評估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謨郁(2004)。大專學生花式撞球選課動機、體驗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謝謨郁、李淑惠(2005)。大專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與體驗程度之研究-以花式撞球為例。運動教練科學,5,171-190。
鍾志凡(2006)。學校體育風險因素之探討。屏師體育,10,338-353。
鍾志強(1996)。大專體育課程之設計及管理。大專體育,23, 91-94 。
鍾志強(2008)。大學校院運動會服務品質與參與者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73-83。簡瑞宇(2008)。網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訓練滿意度及參與動機關係之實證研究。台中:悅翔有限公司。
顏志宏(2005)。高雄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蘇竑銘(2012)。撞球運動視覺策略對作球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蘇耀傑(2000)。撞球入門。臺北:益群。
二、英文部分
Arnould, E., Price, L., &; Zinkhan,G. (2002).Consumersbehavior (2nd ed). Boston :McGraw-Hill.
Churchill, A., Surprenant J.R.,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November), 491-504.
Crompton, J. L.(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18-23.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 1024-1037.
Hampel, D. J. (1977).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Home Buying Proces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H. K. Hunt (Ed.),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and Dissatisfaction (7-9).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Herzberg, F.(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Kotler, P.(1992).Marketing’s New Paradigm: What’s Really Happening Out There,Planning Reviews,50-52.
Latour, S. A. &; Peat, N. C. (1979).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Issues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431-437.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C.(1996).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2nd ed). Belmint, CA: Wadsworth.
Mannell, R. C. (1999). Leisur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twenty-first century (235-25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nning, R. E. (1986). Study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1), 370–39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 Settings.Journal of Retailing, 57, 25-48.
Steers, R. M. &; Porter, L. M. (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Tse, D. K. &; Wilton P. C. (1988). Model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Formation: An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2),204-212.
Vavra, T. G. (2002).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simplified :a step-by-step guide for ISO 9001:2000 certification.Wisconsin : ASQ Quality Press.
Weinberg, R. &; Gould, D.(1999).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illis, J.D., &; Campbell, L.(1997).Ecercise Psychology.Washington,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Zeithaml, V.A. &; Bitner, M.J.(2000). Services marketing: 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2rd. ed). London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