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2: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芬綺
研究生(外文):Fen-Chi Chuang
論文名稱:門診婦女對更年期知識、態度與健康行為之探討-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of Outpatient Women’s Menopaus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Health Behavior-taking a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蘭震輝蘭震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Hui Lan
口試委員:藍卉羚黃恆祥
口試委員(外文):Hui-Lin LanHeng-Hsiang Huang
口試日期:2013-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系所名稱: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更年期更年期症狀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健康行為
外文關鍵詞:menopausemenopause symptomsmenopause knowledgemenopausal attitudehealth behavio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旨在暸解新北市地區某區域教學醫院35歲至59歲門診就診婦女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的現況。以立意取樣,對新北市某區域醫院之216位門診就診婦女施以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更年期知識量表、更年期態度量表與健康行為量表。
所得資料以 SPSS 12.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t-test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門診就醫婦女更年期的知識為中上的程度,以「更年期概念」得分最高,其它依序為「更年期保健」、「輔助與另類療法」、「荷爾蒙療法」。
二、門診就診婦女之更年期態度趨向正向,以「女性魅力」構面最高,其它依序為「月經禁忌」、「困擾歸因」、「女性主義觀點」、「社會觀點」。
三、門診就診婦女之健康行為構面中,以「心理健康」最高,其它依序為「健康責任」、「營養方面」、「運動方面」。
四、在更年期知識上,不同婚姻狀況、不同教育程度、是否曾接受結紮手術、是否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是否曾接受流產手術、是否曾接受剖腹產手術、女性荷爾蒙藥物使用情形、是否有抽菸習慣等人口學變項上均有顯著差異。
五、在更年期態度上,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全家月收入、是否曾接受婦科手術、是否接受過子宮肌瘤手術、是否接受過剖腹產手術、每月是否仍有月經、自我感受是否已進入更年期、女性荷爾蒙藥物使用情形等人口學變項上均有顯著差異。
六、在健康行為上,不同全家月收入、每月是否仍有月經在人口學變項上均有顯著差異。
七、更年期知識與更年期態度之間有顯著相關存在;更年期知識與健康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存在;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八、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能有效預測健康行為。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醫護人員加強婦女對更年期的認知與感受,以及在臨床照護上能更深入瞭解門診就診婦女的問題需求,提供適當的護理照護;並且可提供行政衛生單位推展婦女健康促進政策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enopause clinic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women who aged 35 to 59 years old,in a Xinbei City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We studied 216 outpatient women by using questionnaire. Research tools are menopausal knowledge Scale, menopausal attitude and health behavior scale.
Th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12.0 software packag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Scheffe comparison, t-test were also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First,The extent of the outpatient women’s knowledge of menopause was above the average. The scoring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was as following: "Concept of menopause", "menopausal health",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and"hormone therapy."
Second, Outpatient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menopause were tend to be positive. The scoring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was as following: "female charisma", "menstrual taboo", "troubled attribution", "feminist perspective"and "social perspective."
Third, The scoring of outpatient women's health behaviors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was "mental health," "health responsibility", "nutrition" and "sports".
Fourth,In menopause knowledg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whether she ever had received ligation,fibroid surgery, abortion,Caesarean section, female hormonal; drug usage and smoking habi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ifth,In menopausal attitudes,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different family monthly income, whether it had received gynecological surgery, surgery of uterine fibroids, Caesarean section, whether there is still a monthly menstruation, whether menopause has entered the self-feeling state, female hormonal drug usag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isth, In health behavior,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different family monthly income, whether monthly there is menstru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eventh, Menopaus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Menopause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s, Menopause attitudes and health behaviors.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Eighth. Knowledge of menopause and menopause attitudes can predict health behavior eff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ncrease health care’s awareness toward menopause.It can also offer referrence to government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formulate health policies in the future.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更年期婦女之症狀 8
第二節 更年期知識 16
第三節 更年期態度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健康行為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流程 38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5
第六節 倫理考量 48
第七節 資料分析 48

第肆章 研究結果及討論 51
第一節 人口學變項分析 51
第二節 更年期知識分析 55
第三節 更年期態度分析 61
第四節 健康行為分析 66
第五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更年期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差異分析 72
第六節 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之相關分析 156
第七節 更年期知識、態度對於健康行為之預測模型 16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66
第一節 結論 166
第二節 建議 174

參考文獻 177
中文部分 177
英文部分 185

附錄一 更年期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 190
附錄二 量表專家名單 191
附錄三 量表專家效度鑑定結果 192
附錄四 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臨床研究證明書 198
附錄五 問卷說明 199
附錄六 臨床研究受訪者同意書 200
附錄七 問卷 203



表 目 錄
表2-1 更年期婦女之更年期的知識與知識需求摘要表 19
表2-2 婦女更年期態度相關研究摘要表 25
表2-3 婦女之更年期健康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 31
表3-1 更年期知識量表正式施測問卷與構面分類 44
表3-2 更年期態度量表正式施測問卷與構面分類 44
表3-3 健康行為量表正式施測問卷與構面分類 44
表3-4 研究資料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0
表3-5 研究資料之推論性統計分析 50
表4-1 門診就診婦女基本資料 53
表4-2 更年期知識各構面統計表 56
表4-3 更年期知識各題項之分數統計表 58
表4-4 更年期知識各構面之pearson相關分析表 60
表4-5 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之分數統計表 62
表4-6 更年期態度各題項之分數統計表 64
表4-7 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之pearson相關分析 65
表4-8 健康行為各構面之分數統計表 67
表4-9 健康行為各題項之分數統計表 70
表4-10 健康行為各構面之pearson相關分析 71
表4-11 不同年齡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分析 73
表4-12 不同婚姻狀況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分析 75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在更年期知識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77
表4-14 有無工作對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78
表4-15 不同職業在更年期知識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80
表4-16 不同全家月收入在更年期知識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82
表4-17 是否曾接受婦科手術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分析 83
表4-18 是否曾接受結紮手術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分析 85
表4-19 是否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在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87
表4-20 是否曾接受流產手術在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88
表4-21 是否曾接受剖腹產手術在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90
表4-22 每月是否仍有月經在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91
表4-23 是否進入更年期在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92
表4-24 月經週期是否規律在更年期知識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94
表4-25 有無使用女性荷爾蒙藥物對更年期知識之差異分析 96
表4-26 是否罹患慢性疾病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 98
表4-27 抽菸習慣在更年期知識上之差異分析 99
表4-28 不同年齡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01
表4-29 不同婚姻狀況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03
表4-30 不同教育程度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05
表4-31 有無工作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06
表4-32 不同職業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08
表4-33 不同全家月收入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10
表4-34 是否曾接受婦科手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12
表4-35 是否曾接受結紮手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14
表4-36 是否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16
表4-37 是否曾接受流產手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17
表4-38 是否曾接受剖腹產手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19
表4-39 每月是仍有月經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21
表4-40 是否已進入更年期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23
表4-41 月經週期是否規律在更年期態度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25
表4-42 有無使用女性荷爾蒙藥物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27
表4-43 是否罹患慢性疾病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29
表4-44 抽菸習慣在更年期態度上之差異分析 130
表4-45 不同年齡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32
表4-46 不同婚姻狀況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分析 134
表4-47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36
表4-48 有無工作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37
表4-49 不同職業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40
表4-50 不同全家月收入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42
表4-51 是否曾接受婦科手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3
表4-52 是否曾接受結紮手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4
表4-53 是否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5
表4-54 是否曾接受流產手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6
表4-55 是否曾接受剖腹產手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7
表4-56 每月是否仍有月經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9
表4-57 是否已進入更年期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50
表4-58 月經週期是否規律在健康行為各構面上之差異分析 152
表4-59 有無使用女性荷爾蒙藥物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53
表4-60 是否罹患慢性疾病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54
表4-61 抽菸習慣在健康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55
表4-62 更年期知識與更年期態度pearson相關分析 157
表4-63 更年期知識與健康行為pearson相關分析 158
表4-64 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pearson相關分析 159
表4-65 整體更年期知識、整體更年期態度對健康行為之逐步迴歸預測模型 161
表4-66 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各構面模式摘要表 163
表4-67 更年期知識及更年期態度各階層整體解釋變異量摘要表 163
表4-68 更年期知識、更年期態度各構面對健康行為之逐步迴歸預測模型 165

圖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7

參考文獻(中文)
丁碩彥、李明濱(1997)。停經症候群。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1(11),76-82。
內政部統計處(2011)‧內政部統計年報:人口年齡分配‧取自11月10日,2012,http://www.moi.gov.tw/
W3/stat/
方茂守、楊美賞、蔡英美(2006)。都市原住民婦女更年期之症狀。台灣醫學,10(2),166-174。
于漱(1988)。台北市20-60 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4(4),391-407。
王小星(1997)。更年期婦女運動保健團體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元恩(2006)。台灣地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態、健康行為與醫療資源利用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秀紅、黃寶宣(2001)。老年婦女的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8(5),22-28 。
王秀紅、王瑞霞、邱啟潤、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一以高雄市三民區及屏東縣高樹鄉居民為例。公共衛生,19(3),251-266。
王馨世(2008)。賀爾蒙在更年期之代謝與變化(上)。中華民國更年期協會會訊,28,1-6。
王馨世(2010)。賀爾蒙在更年期之代謝與變化(下)。中華民國更年期協會會訊,32,4-8。
史麗珠、林莉華(2004)編譯。基礎生物統計學。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白香菊(2003)。更年期婦女對更年期知識、不確定感及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白香菊、李選、曾月霞(2004)。更年期婦女自覺不確定感相關因素之研究。護理雜誌,51(5),45-52。
安奇(2005)。婦科門診個別諮詢介入對更年期婦女之更年期症狀困擾、健康行為及自覺健康狀況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佳錡、陳建志、林光洋(2004)。女性更年期。基層醫學,19(1),2-7。
吳大圩(1996)。更年期症候群。藥學雜誌,12(4),41-46。
吳姿蓉,顏文娟,李選(2008)。更年期婦女症狀困擾、情緒狀態與健康需求之相關性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9(1),51-65.
吳伊平(2011)。健康狀況認知及個人健康行為與醫療門診次數關係之探討。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產業經濟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2007)。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3),235-244。
李淑桂(2001)。中年婦女與護理人員之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淑桂、郭碧照(2002)。中年婦女與護理人員之更年期態度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3(1),101-120。
李逸(1995)。婦女因應停經之自我照顧行為。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逸、王秀紅(2000)。中年婦女之停經經驗與自我照顧行為。護理研究,8(1),71-84 。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13。
李蘭、陸玲、李隆安、黃美維、潘伶燕、鄧肖琳(1995)。 .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佈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衛誌,14(4),358-368。
李佩珊、李絳桃、黃久美、李奇龍(2006)。更年期婦女之更年期態度、更年期症狀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實證護理,2(2),156-165。
林惠卿(2009)。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於更年期婦女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月娟(2005)。從護理觀點探討健康行為的測量。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3),14-26。
孫淑惠、曹麗英(2010)。深耕社區-落實關懷更年期婦女健康。長庚科技學刊,12,9-13。
高夏子、蔡娟秀、李春蓓(2010)。花蓮原住民婦女更年期症狀與更年期態度之研究。嘉基護理,10(2),1-15。
國民健康局(2011年12月)。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2012 年08月28日,取自http://www.hpa.gov.tw/
張淑玲(2005)。台灣地區個人社經地位與健康行為、自評健康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玨、陳芬苓(1993)。女性更年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婦女與兩性學刊,263-294。
張玨、陳芬苓、胡幼慧(1993)。中老年婦女更年期態度的研究。中華衛誌,12(1),26-39。
張玨(1999)。中年婦女血中荷爾蒙濃度與停經狀態。中華衛誌,18(3),209-221。
張玨、周松男、陳芬苓、張菊惠(1995)。一般經期與更年期自述症狀的研究。中華衛誌,14(2) 191–199。
張玨、胡幼慧、周松男(1991)。更年期前後婦女之調適與求醫障礙的研究(第一年研究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劃。
張聖如(2002)。更年期婦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維鑑、林春鳳(2009)。運動介入對改善更年期婦女熱潮紅症狀之探討。中華體育,23(3),43-54。
張佑嘉、周輝政、蕭美君、曹麗英(2008)。婦科門診更年期婦女疲憊感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4(4),267-276。
曹麗英(2000)。更年期健康教育方案介入對更年期婦女停經健康知識經驗、自覺不確定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分析(第一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個人行研究計畫(編號:SC-89-2320-B-255-006)。
曹麗英、洪麗玲、陳迺紅、熊曉芳(2001)。台灣原住民中年婦女健康行為初探。長庚護專學報,3,1-16 。
曹麗英、蘇美禎、邱小鳳(2002)。中醫及西醫門診求醫婦女更年期症狀困擾情況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91-102。
曹麗英(1998)。台灣婦女更年期經驗之探討-處於健康多變化的時期。護理研究,6(6),448-449。
曹麗英、周碧琴、洪麗玲、張淑紅、高月梅、蕭冰如、孫淑惠、安奇(2002)。更年期婦女自覺不確定感及健康行為之探討。長庚護理,13(3),228-239。
曹麗英、蘇美楨、安奇(2003)。多重衝擊的人生轉變期–中年期之健康照護。護理雜誌,51(1),9-13。
梅翔(2001)。更年前期與更年後期的中醫養生保健。傳統醫學雜誌,12,55-65。
許德謙(2005)。中年的省思。信義報,97,5-7。
陳芬苓(1992)。大台北地區更年期婦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亮佑(2006)。台南市中年婦女面對更年期的態度、生活型態與更年期症狀、生活品質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偉華(2009)。臺北地區35歲以上高中職女性教師更年期症狀、態度、知識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筱婷(2007)。國小教師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態度、工作壓力及其健康狀況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靜敏、何美華、簡逸毅(2000)。婦女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的遵從行為與其更年期症狀緩解之相關研究。新台北護理期刊,2(2),41-53。
曾月霞(2004)。中年人健康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51(1),20-24 。
游庶鑫(2005)。更年期婦女自述症狀與夫妻更年期態度、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貞觀、歐姿妤(2010)。轉銜與改變:婦女對更年期觀點。醫護科技期刊,12(2),137-148。
葉國均(2000)。婦女更年期保健問答。台北:書泉出版社。
趙淑蘋(1999)。練習外丹功的有無對於停經後婦女在骨密度及肌力上之比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4,519-578。
蔡宛芬(2001年8月)。從婦女健康專線看台灣婦女健康處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12年11月29日,取自:http://newsconqress.yam.org/women/99inf020.
顏志峰(2008)。更年期的症狀與治療。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15(8),8-10。
劉玉如(2007)。第二型糖尿病婦女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態度和憂鬱之關係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喻仁、沈佳錚、蔡如芬(2001)。婦女更年期的治療‧藥學雜誌,17(3),91-97。
盧欣怡(2003)。更年婦女的生活事件壓力、更年期態度、更年期症狀、自我概念與憂鬱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盧孳艷、嚴毋過(2000)。臺北地區中年婦女與醫護人員對更年期態度之比較。慈濟醫學, 12(4),267-275。
盧孳艷、楊舒琴、林雪貴(2001)。更年期的論述分析。護理雜誌,4(8),177-182。
蕭淑代(2003)。婦科門診更年期護理諮詢方案成效探討。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瓊儀(2002)。中年人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旭宜、李選(2006)。更年期婦女症狀困擾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7(2),153-168。
蘇美禎(2000)。更年期婦女健康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美楨、黃璉華、曹麗英、周松男(2003)。更年期女性健康需求。台灣醫學,7,707-716。

參考文獻(英文)
Black, F. (1999). Promoting health for older women.
Nursing Management,5(9), 30-31.
Blake, J. (2006). Menopause: Evidenced-based practice.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6), 799-839.
Bowles C.(1986). Measure of attitude toward menopause using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model. Nursing research, 35(2), 81-85.
Berhard L.(1997).Self-care strategies of menopausal women.Journal of Women &Aging,9(1/2),77-89.
Chen Duh, Y. L., Voda, A. M., & Mansfield, P. K. (1998). Chi¬nese midlife women’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bout menopause. 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5(1), 28-34.
Cheng, M. H., Wang, S. J., Wang, P. H., & Fuh, J. L. (2005). Attitudes toward menopause among middle-aged women:a community survey in an island of Taiwan. Maturitas, 52(3-4), 348-355.
Chow, S.N., Huang, C.C., Lee, Y.T.(1997).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cal aspects of menopausal women in Taiwan. Journal of Formosa Medical Association, 96(10), 806-11.
Dell, D. L., & Stewart, D. E. (2000). Menopause and mood:Is depression linked with hormone changes?. Postgraduate Medicine, 108(3), 34-43.
Greene, J. G. (1998). Constructing a standard climacteric scale. Maturitas, 29(1), 25-31.
Gochman, D. S. (1988). Health behavior: emerg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New York: Plenum Press.
Hall, L., Callister, L. C., Berry, J. A., & Matsumura, G. (2007). Meanings of menopause: cultural influences on 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nopause.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25(2), 106-108.
Harris, D. M., & Guten, S. (1979).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20, 17-29.
Hsu, H-C. & Lin, M-E.(2005). Exploring guality of sleep and i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menopausal wome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3(2), 153-163.
Hugo,V. (2001). Assessment and health promotion for middle-aged person. In R. B. Muray & J. P. Zentner (Eds.),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through the life span: Vol. 7. 686-744.
Kasl, S.V. , & Cobb, S. (1966). 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
Krishna, S.(2002). Attitudes towards menopause and ho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nation Congress Series,1229,207-214.
Kuo, D. J., Lee, Y. C., & Huang, W. F. (2007). Hormone
therapy use and prescription durations of menopausal women in Taiwan: A 5years National Cohort study. Maturitas, 58(3), 259-268.
Lynn, M. R. (1986).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Nursing Research, 35(6), 382-5.
Matthews, K. A., & Bromberger, J. T. (2005). Does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affect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8(Suppl 12B), 25-36.
McCrea, F.B.(1983).The politics of menopause:The Discovery of adeficiency disease. Social Problem, 31(1), 111-23.
McGarry, K. A., & Kiel, D. P. (2000).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bone loss, avoiding fracture. Post-graduate Medicine. 108(3),79-82.
McKinlay, S. M. (1996). The normal menopause transition:
an overview. Maturitas,23(2), 137-145.
Nelson, H. D. (2008). Menopause. Lancet, 371(9614),
760-770.
Pan, H. A., Wu, M. H., Hsu, C. C., Yao, B. L., & Huang, K. E. (2002). The perception of menopause among women in Taiwan. Maturitas, 41 , 269-274.
Sievert, L. L., & Espinosa-Hernandez, G. (2003). Attitudes to ward menopause in relation to symptom experience in Puebla, Mexico. Women Health, 38(2), 93-106.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2002). The Menopause Core Curriculum Study Guide(2nd Edition)
Tsao, L. I. (2002). Relieving discomforts: the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perimenopausal women in Taiw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9(6), 580-588.
Tsao, L. I., Chang, W. Y., Hung, L. L., Chang, S. H., & Choua, P. C. (2004). Perimenopausal knowledge of midlife women in Taiw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13(5), 627-635.
Tutner, J.S., Helns, D.B.( 1995). Middle adulthood. In lifespan development(5th ed.). OrlanOd:Harcourt brace collage publisthers , 520-542
Ulbrich, S. L. (1 999). Nursing practice theory of exercise as self-care. 1mage-the Journal of Nursinng Scholarship, 31(l),65-70.
Whitcomb, B. W., Whiteman, M. K., Langenberg, P., Flaws, J. A., & Romani, W. A.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Hot Flashes among women in Midlife.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6 , 124-135.
WHO (1996). Research on the menopause. Progress in Human Reproduction Research, 40, 1-8.
Wood, N. F., & Mitchell, E. S. (2005). Symptoms during the perimenopause: prevalence, severity, trajectory, and significance in women’s liv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8(12B), 145-24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碩彥、李明濱(1997)。停經症候群。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1(11),76-82。
2. 方茂守、楊美賞、蔡英美(2006)。都市原住民婦女更年期之症狀。台灣醫學,10(2),166-174。
3. 于漱(1988)。台北市20-60 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4(4),391-407。
4. 王秀紅、王瑞霞、邱啟潤、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一以高雄市三民區及屏東縣高樹鄉居民為例。公共衛生,19(3),251-266。
5.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2007)。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3),235-244。
6. 李逸、王秀紅(2000)。中年婦女之停經經驗與自我照顧行為。護理研究,8(1),71-84 。
7.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13。
8. 胡月娟(2005)。從護理觀點探討健康行為的測量。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3),14-26。
9. 張維鑑、林春鳳(2009)。運動介入對改善更年期婦女熱潮紅症狀之探討。中華體育,23(3),43-54。
10. 張佑嘉、周輝政、蕭美君、曹麗英(2008)。婦科門診更年期婦女疲憊感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4(4),267-276。
11. 曹麗英、蘇美禎、邱小鳳(2002)。中醫及西醫門診求醫婦女更年期症狀困擾情況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91-102。
12. 曾月霞(2004)。中年人健康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51(1),20-24 。
13. 鄭喻仁、沈佳錚、蔡如芬(2001)。婦女更年期的治療‧藥學雜誌,17(3),91-97。
14. 盧孳艷、嚴毋過(2000)。臺北地區中年婦女與醫護人員對更年期態度之比較。慈濟醫學, 12(4),267-275。
15. 羅旭宜、李選(2006)。更年期婦女症狀困擾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山醫學雜誌,17(2),15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