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萍(2005)。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王秀紅、徐畢卿、高淑芬、高毓秀、王瑞霞、吳素綿、高家常、黃芷苓、黃國儀、黃寶萱(2008)。健康促進與護理: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 華杏出版社。
王麗惠、劉芹芳(2005)。生活品質概念分析於護理之應用。高雄護理雜誌,22(2),41-50。王普善(2010)。基層醫療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技能、靈性健康與自覺疲勞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某診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嘉慧、李碧霞、鄭綺、高靖秋、楊勤熒、蔡仁貞(2006)。護理人員疲倦/活力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新臺北護理期刊,8(1),7-16。
全中妤、佘佳燕、李中一、陳志勇、劉立文(2011)。飯店房務員肌骨不適/睡眠/生活品質之調查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9(3),361-388。
吉慶萍、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1(2),21-56。
余民寧、陳柏霖(2010)。健康促進與憂鬱之關係。高雄師大學報,29,73-99。
吳佳蓉、陳俊瑜(2010)。SPA美容從業人員職場壓力與健康促進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7(1),185-204。
吳昇忠(2008)。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市。吳秀美、劉佩芬、何雪華、陳品玲、趙慧玲、陳小蓮(2012)。最後一哩學程改善新進護理人員職場疲勞與工作表現之成效探討。護理雜誌,59(4),30-41。
宋素眞、黃瑞美、林麗英(2001)。臨床護理人員與實習護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8(2),147-158。
李蘭、陳富莉(1998)。美國與歐洲之健康促進概念。健康促進通訊,1,2-5。
李秀珍(2007)。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台南市。
李秀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爲例。學校衛生,54,107-122。
李明憲、胡益進、方晴美(2009)。宜蘭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35-55。.
李麗晶、劉潔心、季力康、卓俊伶(2008)。學生運動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性別差異及相關變項。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2,25-37 。李佩珍、李勝凱、張媛婷、李中一、魏中仁(2005)。台灣地區衛生所主管工作特質與生活品質之調查研究。 輔仁醫學期刊,3(2),105-115。 李佩珍、郭慕蓉、李中一(2005)。鋼鐵製造業操作人員之生活品質。輔仁醫學期刊,3(2),81-90。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傳播學刊,1,51-61。
林育如(2009)。醫務社會工作者職場疲勞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美智(2007)。社區老人健康行為、健康狀況、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使用情形之探討--以高雄縣旗美地區為例。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高雄市。
林美聲、黃松元(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48, 1-17。林雅雈、游琇茜、翁政玉、黃于晏、楊琇惠、劉智綱(2003) 。醫院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決定因素之探討-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4(4),77-90。
林佩欣(2008)。中風患者的成效測量─生活品質。台灣腦中風學會會訊,15(1),7-9。
林思嫺、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榮第、姚開屏、游芝婷、王榮德(1997)。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效用測量方法信度與效度的評估:以血液透析之末期腎病患者為例。中華衛誌,16(5),404-413。姚開屏(2002)。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台灣醫學會,6(2),183-92。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台灣醫學,6(3),193-200。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1-35。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75,64-82。
洪麗玲、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3),52-65。翁瑜婷(2011)。某公立醫院員工職場疲勞評估研究。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高月慈(2005)。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初探。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4(3),254-263。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台灣受僱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衛誌,26(1),75-87。張禎容、柯澍馨(2012)。臺北市高中職教師憂鬱傾向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81,26-46。
張彩秀、黃乾全(2002)。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 17,15-30。許麗齡、尹祚芊(198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患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35(3),73-87。陳妮婉、張彩秀、張淑萍、宋琇鈺(2011)。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2),27-37。
陳俊瑜、吳佳蓉、徐儆暉(2010)。高科技從業人員職場壓力風險因子與職場疲勞相關性之研究:以某科學園區為例。美容科技學刊,7(2),5-20。
陳俊瑜、李美英(2010)。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幾家為例。美容科技學刊 ,7(4),125-152。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2。陳秋蓉、宋鴻樟、全中妤、張淑如(2003)。餐飲業勞工健康狀況及肌肉骨骼疾病之調查研究,一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美燕、周傳姜、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驗。長庚護理,8(1),14-23。
陳虹蓁(2011)。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87-99。陸洛、李惠美、謝天渝(2005)。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高雄市牙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7,59-80。郭欣易、梁仲正、石銳(2008)。餐旅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之探討與其中文版量表信效度之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1(6),420-432。湯家碩、葉婉榆、劉梅君、蔡宗宏、徐儆暉(2011)。台灣公私部門受僱者僱用方式和職場疲勞狀況的相關性。台灣衛誌,30(3),30-244。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99。
黃琨竣(2010)。基層警察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黃琨竣、陳俊瑜(2009)。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0(3),209-236。125
黃琨竣、陳俊瑜(2011)。五都基層警察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職場疲勞之關聯性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2(2),121-148。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中華衛誌,16(1),24-35。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37-47。楊昭清(2008)。審計人員過勞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楊慎絢、陳美如、宋晏仁、黃芬芬(2006)。臺北市職場健康促進網之建構與運作。北市醫學雜誌,3(12),75-86。楊樹昌(2006))。血液透析病患的生活品質:從測量方法的發展到運用。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27(5),349-364。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狀況與工作過度投入之相關因素:以臺北市36家職場受雇員工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6),463-477。董貞吟(2006)。教師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6(3),65-72。鄔蜀文(2010)。餐飲從業人員肌肉骨骼傷害之研究。大仁學報,36,83-92。
雷玉華、丘周萍(2000)。生活品質概念分析。國防醫學,31(2),163-169。劉美蘭、康雅菁、陳俊瑜、張斯蘭(2011)。某高科技產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與員工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健康管理學刊, 9(1),57-73。
劉瑜鈞(2010)。國小教育人員工作狂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蔡明春、鄭青展(2006)。銀髮族生活品質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中華管理學報,7(1),111-123。鄭安雈、羅慶徽、林藍萍、許佩蓉、徐尚為、林金定(2010)。護理之家員工職場疲勞與自覺健康狀況之相關性:性別效應分析。台灣老人保健學刊,7( 2),157-176。
蔡依倫(2009)。急診醫師疲勞相關因素探討及其對離職意願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蔡瓊雈(2010)。探討肝臟移植病患術後不同時間點生活品質之變化。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賴美嬌、程春美、蔡武德(2011)。員工休閒活動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醫院績效之影響。商業現代化學刊, 6(1),31-52。
鍾秀玲(2011)。健康促進醫院員工的健康生活型態與健康生活品質之關係。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Arruda, D. L., & Moraes, D. A.(2001).The impact of psoriasis on quality of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144(58), 33-36. Campbell, A., Converse, P.G., & Rodger, W.L.(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Rusellsage.
Onder, C.& Basim, N.(2008).Examination of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using burnout profiles of nurs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64(5),514-523.
Cheng, Y., Luh, W.M.& Guo, Y.L.(2003).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C-JCQ) in Taiwanese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0(1), 15-30. Cheng, Y., Huang, H.Y., Li, P.R.& Hsu, J.H.(2011). Employment in security,workplace justice and employees’ burnout in Taiwanese employees: a validation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8(4),391-401.
Chung, C.T.& Chung, U.L.(2009).An explor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female flight attendant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7(3), 212-220.
Dever, G.E.A.(1976).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5,453-466.
Al-Kandari, F.& Vidal, V.L.(2007). Correlation of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 style, enrollment leve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of Nursing students in Kuwait.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9(2),112-119.
Ferrans ,C.E.(1990).Quality of life: conceptual issues.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6(4),248-54. Freudenberger, H.I.(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0(1),159-165.
Hamilton, J.M., Kives, K.D., Micevski, V.& Grace, S.L.(2003). Timeperspective and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in a cardiacre habilitation population.BehavioralMedicine,28(4),132-139.
Huang, H.C., Chou, C.T., Lin, K.C.& C.Chao, Y.F.(2007).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ability level,
health-promoting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ut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5(1),21-32.
Kang, S.W.& Yoo, J.S.(2012).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depression in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in Korea.International Journalof Nursing Practice,18(3), 268-274.
Kristensen, T.S., Borritz, M., Villadsen, E.& Christensen, K.B.(2005).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 Work Stress, 19, 192-207.
Lalonde, M.(1974).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Maslach, C.& Jackson, S.E.(1981).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2,99-115.
Maslach, C.& Leiter, M.P.(1997).The truth about burnou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2001).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2(1),397-422.
Mirjana, M.A., Ivana, I.I., Sladjana, S.J.& Vojnosanit, P.(2010).Burnou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works in food industry-apilot study in Serbia.vojnosanitetski pregled:Military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Serbia & Montenegro,67(9),705-711.
Nidal, F.(2011).Lifestyle and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urs in Jordaniansubjects without prior 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ternational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17,27-35.
O'Donnell, M.P.(1986).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1),4-5. Pender, N.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J., Walker, S.N., Sechrist, K.P.&Frank-Strombery, M.F.(1990).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Nursing Research,39(6),326-32.
Pender, N.J.(1996). 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3(3),115-122. Johnson, R.L.(2005).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of African Americans. Public Health Nursing,22(2),130-137.
The WHOQOL Group, 1994. What Quality of Life?
The WHOQOL Group. In:World Health Forum. WHO,Geneva,1996.
Walker, S N., Volkan, K., Scehrist, K.R.& Pender, N.J. (1988). Health-promotion lifestyle of older adults: Comparisions with young and middle age adults, correlates andpatterns . Advances in Nursing cience,11(1),76-90.
Walker, S.N., Scehrist, K.R.& Pender, N.J.(1987). The health-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36(2), 77-8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on Occupational Health for All: The Way to Health at Work. Geneva, WHO.199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WHO.1998.
Yeh, W.Y., Cheng, Y.,Chen, C-J, Hu, P-Y& Kristensen, T.S. (2007). Psychometric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mongemployeesin two companie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4(3),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