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鑫(1991)。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文化大
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國雄(2009)。二維條碼行動導覽與導覽資訊豐富度對森林遊樂顧客之影響研究-八
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臺南市政府-臺南生活網(2012),臺南市九大文化園區。臺南市政府-南生活網網站。
2012年4月2日,取自http://ezlife.tainan.gov.tw/pageA1.asp。
行政院主計處(2013)。取自
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F8BAEBE9491FC830&s=C3F73AB4AD2B9B05。
行政院主計處(2012)。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2013年5月24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交通部觀光局(2010),99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2013年6月26日,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statistic/20110701/152a3d50-0491-4d5c-a38e-e190cdb14697.doc。
交通部觀光局(2012),2012年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統計。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2013年6月26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整合人、機、境互動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0(2),17-34。
李晶(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市:桂魯。
李晶(2000)。學校所提供的休閒活動在社區中扮演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9(4),83-87。
李銘輝、郭建興(2004)。觀光遊憩資源規劃。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岱穎(2008)。臺灣古蹟、歷史建築暨文化景觀解說員制度與知識建構之探
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惠圓、余政龍(2009)。文化企業經營對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影響之探討:以臺南
市赤嵌文化園區為例,2009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49-65。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忠宏(1997)。解說展示館成效性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景觀遊憩資源
(P229-234),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吳慶烜(2003)。影響民眾參與古蹟文化空間活動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安平古堡為例。嘉南學報,29,495-506。
吳俊慶、蘇照雅(2005),ITS對國中學習的影響-以Ms. Lindquist 發展代數學習教案
之研究,2005數位學習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吳崇旗、王偉琴 (2006 年 11月)。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 期,154-169 頁。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畫,10,33-49。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宏熒(2006)。從語音到影音:談博物館如何規劃掌上型數位導覽。博物館學季刊,1(20),97-114。
林宗賢、劉佳旻(2007)。溫泉旅客健康生活型態對其心理幸福感的影響。觀光研究學報,13(3),213-233。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智勝。
林佩蒨(2008)。遊客為文化觀光的認知、導覽解說服務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以鹿港地區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周文賢(2002)。多變量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智勝出版。
邱翔蘭(2003)。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
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5版)。臺北市:
五南圖書。
哈佛商業評論雜誌(2012)。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圖書。(原作者:B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1982)
高俊雄(1996)。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臺灣:桂魯。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索。臺北:張老師文化。
莊慧秋(1989)。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臺北:張老師文化。
陳凱俐(1998)。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及遊憩效益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棲蘭森林遊樂區為例。宜蘭技術學報,1,27-37。
陳麒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淑君(2004)。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與願付價格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
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思倫(2005)。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俞君(2012)。遊客參與古蹟解說系統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
果報告。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5-137。
張明洵、林玥秀(1992)。解說概論。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管理。臺北:揚智。
張智謀(2006)。二十一世紀休閒趨勢,(2006,May 22),取自
http://my.so-net.tw/chihmou/21st.htm
曾意婷(2001)。溪頭森林遊樂區解說服務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建助(2010)。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馥如(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2012)。2013年6月26日,取自http://w3.iiiedu.org.tw/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
研究。國立屏東技術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旻熹(2003)。遊客對古蹟解說需求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國立臺中師範環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蕭顯勝(2005)。虛擬實境應用於遊戲式導向學習之數位博物館導覽與設計。2005年教
育資訊傳播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基隆。
英文文獻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Y: Methuen. Ardelt, M. Campbell,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 New York,NY:Russell.
BongKoo, C.Scott(2002).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 Tourism Management. 9.
Chabra,T.,& Figueiredo,J.(2002).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5 from http://www.emp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rning/eLearning_expov5_files/frame.htm
Csikszentmihalyi,M. & Kleiber.D.A(1991) Leisure and Self-actulization. In
Driver,B.,C.,Brown P.J.,& Perterson,G.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PA:
Venture Publishing.
Diener,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542-575.Diener,E., &
Seligman,M. E. P(2002).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13,80-83.
Diener,E., Shigehiro Oishi, and Richard E. Lucas(2002).Personslity,culture,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Annual
Reviews.Psychol.54,403-425.
Fazio, A. F. 1997. A concurrent validational study of the NCHS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Vital and Health Statatistics-Series 2,73, 1-53.
Hills, P., & Argyle, M. 1998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ii-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7), 1073-1082.
Iso-Ahola(1997)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Moscardo, G.(1996)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2),376-397.
Omodei,M.M., & Wearing,A.J.(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245-252.
Richards, G.(2000). 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5(1), 9-17
Ryan, C., & Dewar, K.(1995). Evaluat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interpretatier
and visitor. Tourism Management, 16(4),295-330.
Ryff, C.D.(1989)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t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 1069-1081.
Tilden, F.(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3rd e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NC, U.S.A.:177 pp.
Thomas,H.H., & Richard H. R.(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1,213-318.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4), 29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