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王素芸 (1992)。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感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7,16-23。王淑米(2009)。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智謀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王筱君 (2011)。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與促進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王麗雅 (2011)。嘉義縣、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公務人員角色踐行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石宜家(2008)。高雄縣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生命意義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江欣霓 (2001)。國小敎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江鴻鈞(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吳明順 (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30。
吳晨妤(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淑蕙(2011)。屏東縣國小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吳靜吉(1975)。性別差異和內外控取向對語文流暢之影響。政大學報,31,131-141。吳麗華(2006)。國小級任教師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教師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何慧芬 (2004)。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的起因與治療。諮商與輔導,223,20-25。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8)。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4(4),231-257。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 (2010)。教師憂鬱傾向的影響因素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2),73-97。
余金玲(2005)。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李志鴻譯(2005)。職場健康心理學:心理學家在21 世紀的機會與挑戰。應用心理研究,27,43-57。
李昱 (1999)。高雄地區憂鬱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人憂鬱篩選問卷」之發展(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3-H-182A-001)。高雄市: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
李昱、楊明仁、賴德仁、邱念陸、周騰達(2000)。台灣人憂鬱問卷之發展。長庚醫學雜誌,23(11),688-694。
李素芬 (2004)。憂鬱的相關理論探究。諮商與輔導,223,2-6。
李桂仙 (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任廷芬(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邱永林 (2007)。易患憂鬱症的三大行業。取自http://www.uho.com.tw/web.asp?id=10&m=5&page=2。
呂幸珠(2007)。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周子敬、彭睦清(2005)。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模式。教育心理學報,36(3),201-219。周元璋(2003)。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周立勳 (1986)。國小教師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 (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79-102。周勵志(2003)。教師的身心健康管理,台灣教育,621,15-22。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克泓(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林金生 (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林宗鴻譯 (1999)。人格心理學(初版三刷)。台北:揚智文化。Burger, J. M.(1993)。
林純文 (1996)。國民小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昭男 (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林家興、陳玉芳、葉雅馨、徐佳玲、孫正大(2008)。「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編製研究。測驗學刊,55(3),509-533。紀翠玲(2002)。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研究所,臺南市。
俞筱鈞、黃志成(1984)。曾氏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柯純義(2007)。成就動機、內外控、工作特性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高級中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柯慧貞(1989)。內因性與非內因性憂鬱症在腎上腺皮質素抑制反應、認知偏差及生活壓力上之比較(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柯慧貞 (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姚大偉 (2010)。水上救生員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57-68。
洪朱璋(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張文賢 (2007)。國中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中等教育,58(2), 52-79。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張明輝(2008)。臺南縣市國民小學訓導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行政碩士班,臺南市。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a)。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6b)。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映(2004)。遠紅外線穴位熱敷貼於憂鬱症失眠患者照護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臺北市。張家銘(2006)。正視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取自http://www.cgmh.org.tw/intr/intr2/c3360/E_CCM(Depression_ec).htm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南市。張彩雲 (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在職專班,臺東縣。郭生玉 (1987)。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 131-146。郭生玉(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工作心厭的影響。教育資料文摘,36(3)264-266。郭明德 (1994)。國小教師制握信念、參與決定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南市。郭美逢(2008)。高雄縣市國民小學閩南語兼任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郭美懿(2005,6月4日)。創意工作、金融、教師3大行業最憂鬱。就業情報網。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epaper/enews/center_news.asp?no3=22651
郭聰貴 (1989)。組織氣氛、制握信念與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關係。臺南師院學報,22,1-20。
郭耀輝 (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翁志成、簡俊成 (2002)。角色壓力、情緒耗竭、憂鬱傾向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主計人員為例。中華心理衛生,15(2),22-64。翁素月(2003)。憂鬱症患者性別、非理性信念、生活壓力與其憂鬱程度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臺北市。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姿如、周桂如 (2005)。憂鬱症患者非理性信念、生活壓力及其憂鬱程度之關係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7(2),13-21。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怡如(2010)。國民小學一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宜芬(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陳宜琳(2008)。教師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陳星貝(2006,10月4日)。憂鬱的現代夫子。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27.htm陳勇全(200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氣氛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討論,229,28-34。陳珮菁(2008)。中壢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陸汝斌 (2005)。科學發展,395,70-77。
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莊智鈞 (2004)。憂鬱:從人格心理學不同的學派來探究。諮商與輔導,223,7-13。游森期 (2003)。臺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教育與心理研究,26,501-525。游森期、余民寧(2006)。網路問卷與傳統問卷之比較:多樣本均等性方法學之應用。測驗學刊,53(1),103-128。程一民 (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市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彭駕騂。從教師憂鬱症談心理適應。台灣教育,608,26-31。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市。黃文毓、謝嫣娉 (2010)。護理之家外及照顧服務員工之工作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彰化地區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9(1),181-198。
黃堅厚(2002)。人格心理學(初版三刷)。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國彥、張本聖、吳佑佑、葉雅馨、詹佳真(2004)。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臺北:董氏基金會。
黃寶園 (2009a)。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1。黃寶園 (2009b)。不同職業類別人員職業倦怠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1),23-49。曾國書(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雷新俊(2010)。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專業認同、制控信念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台東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葉子超 (2005)。國民中小學校長行政領導、工作壓力與積極調適之道。學校行政,36,1-16。
葉兆祺(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葉雅馨、林家興 (2006)。臺灣民眾憂鬱程度與求助行為的調查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2),125-148。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詹寶完(2003)。國小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妙芬 (1996)。憂鬱的成因與輔導。學生輔導,47,62-69。楊妙芬(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0,7-132。楊朝旭 (2005)。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楊斯年、陸汝斌 (1996)。憂鬱症。醫學繼續教育,6(5),433-440。
董秀珍 (2001)。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高雄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2001a)。大台北地區民眾的憂鬱傾向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1&Page=1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2001b)。大台北地區不同職業者民眾的憂鬱傾向與人際關係的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1&Page=1
鄧珮秀 (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臺北市教師會 (2011)。臺北市教師憂鬱傾向調查。取自http://www.tta.tp.edu.tw/1_news/index.asp
廖相如 (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廖建宇 (2009)。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縣。廖美香 (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及其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廖翌妙 (2002)。小學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趙白玉 (2008)。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憂鬱程度之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新竹。趙守箴 (2005)。已婚婦女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各大醫院精神科門診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臺北市。鄭全利 (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壓力知覺、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 研究所,屏東市。鄭悅琪 (1998)。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溝通恐懼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2)。101學年度各級學校資料。取自http://www.tc.edu.tw/school/list。蔡玉董 (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蔡享呈(2007)。男女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臺北市。蔡朝現(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賴威岑 (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賴姿璇(2004)。輔導人員工作壓力、控制信念、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賴寶蓮(2002)。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顏耀南(2002)。教師職業倦怠相關變項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羅文興(2006)。國小教師職業倦怠、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羅寶鳳 (2004)。學習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談教師的心理衛生與繼續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60,10-19。
蘇郁婷(2007)。國小教師憂鬱情緒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蘇國興(2004)。臺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貳、英文部份
Amador, X. F. (2007). I am not sick, I don’t need help. New York: Vida Press.
Beck, A. T.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al Psychology, 31, 665-699.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Manifestations of depression affect in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 121-133.
Carol, A. L. (1986). Childhood depression: Question and answers. Elementary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April, 283-287.
Chris, K.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7-41.
Compas, B. E., Ey, S., & Grant, K. E. (1993). Taxonom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4(2), 323-344.
Corvillen, J., & Bernardi, L. M. (1999). Helping Employees Manage Stress.The Canadian Manager, 24(3), 11-14.
Emma, J., & Sarah, F. (2006). Individual contributory in teacher stress: The role of achievement striving and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183-197.
Irvin, S. S. (2001). Stress in 1st-year women teachers: The context of socialsupport and coping.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 133-168.
Kling, K. C., Ryff, C. D., Love, G., & Essex, M. (2003).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elf-esteem across a significant lif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5), 922-932.
Knoop, R. (1981). Age and correlates of locus of contro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8, 103-106.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yriacou, C. (1987).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29(2), 146-152.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6-35.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4,4-6.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12, 89-96.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8, 159-167.
Kyriacou, C., & Chien, P. Y.(2004). Teacher stress in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 5(2), 86-104.
Litt, M. D.,&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3), 178-185.
Mausner-Dorsch, H., & Eaton,W. W. (2000). 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 and depression: Epidemiologic assessment of the demand-control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 1765-1770.
Yzerbyt, V. Y. (2005).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mediation is modera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852–863.
Murray, C. J. L., & Lopez, A. D. (1996).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vol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ell, C. E., Rosenfeld, P., Harris, R. N., & Hindelang, R. L. (2004). Reasons for non-response on U.S. Navy surveys: A closer look. Military Psychology, 16(4), 265-276.
Pearson, L. C., & Moomaw, W. (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Peterson, A. V., Compass, B. E., & Brooks-Gunn, J. (1992).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current knowledge, research direction ,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s and policy. Working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New York: Carnegie’Corp.
Rachel, G. C., & Yisrael, R. (2005). Work-family conflict among female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365-378.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Rubin, A. M. (1993). The effect of locus of control on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anxiety, and satisfac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J463695)
Russell, J. (2000). Stress Free Teach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Tackling StressIn Teaching,Lecturing and Tutoring. London︰Kogan Page Limited,2000.
Stein, F., & Cutler, S. K. (2002).Psychosocial occupational therapy: A holistic approach.Albany. New York: Delmar.
Tellenback, S., Brenner, S.D., & Lo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WHO(2001).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Yeager, S. (2001). Stress an Adaptation. Retrieved October 8, 2007, from: http//www4.allencol.edu/~sey0/w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