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美珍
研究生(外文):Mei-Zhen Huang
論文名稱:創造思考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之研究-以機器人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Cultivation- A Case Study of Robot Course
指導教授:蔡文鈞蔡文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Chun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機器人課程創新能力創造思考教學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innovative capabilityrobot cour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創新與創意為主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必須不斷創新才能維持自身競爭力,然而企業要創新其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如何推動創新能力的培養遂成為重要的教育議題。綜觀國內機器人教育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發現其不僅可以為國家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也是未來科學教育市場之新利基。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1)創造思考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之關係,(2)機器人課程的教學方法如何達到培養創新能力之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訪談法與參與式觀察法為研究方法,以中壢市某國小機器人課程之教師與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德國慧魚工程積木組件」為教學工具,探討教師如何運用不同之創造思考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研究所指之創新能力包含聯想能力、觀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實驗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等五種能力。
研究者主要以實際參與課程並觀察與記錄,輔以訪談資料加以分析與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可運用不同之創造思考教學方法來達成創新能力的培養,「聯想能力」可藉由想像發問法、列舉發問法、6W發問法與圖像聯想法來培養,「觀察能力」可藉由實物視覺刺激法與圖像視覺刺激法來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可藉由腦力激盪法、合作學習法與實作訓練法來培養,「實驗能力」可藉由合作學習法與實作訓練法來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可藉由腦力激盪法、合作學習法與小組競賽法來培養。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教師若適當的搭配不同之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同時運用發問法與圖像聯想法,對聯想能力的培養其效果遠優於只使用單一教學方法;另外,單一教學方法亦有可能同時培養多種創新能力,例如合作學習法可同時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實驗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及師資培育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enterprises must be continuously innovative to remain competitiv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companies need to cultivate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with their employees. Therefore, promoting innovative capability cultiv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opic today. Since robotics education can be us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considered a niche, the market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recently.
This study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following: (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apability. (2) How to use the robot course as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the capabilit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ere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how teachers use different kinds of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the robot course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Jhongli City,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used came from “Fischertechnik ROBO Pro”.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mention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the abilities of association, observation, problem-solving, experimentation and teamwork.
After conducting an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attended a class to observe, record and analyze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researcher found out the conclusions tha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1) Association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by imagining-questioning, listing-questioning, 6W-questioning and picture associating methods. (2) The ability of observation can be stimulated by using items or pictures. (3) Problem-solving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use of brainstorm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hands-on training methods. (4) Experimentation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by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hands-on training methods. (5) The ability to work well in teams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use of brainstorm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method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using questioning and picture associ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uld be more successful at improving a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an if only one method was used. Furthermore, some teaching methods could be successful at cultivating several capabilities. For example,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could be used to cultivate problems-solving, experimentation and team-working abilities all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er cultivation about robotics education.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創新能力 5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11
第三節 機器人教育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8
第四節 資料蒐集 29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3
第四章 個案研究 35
第一節 個案背景 35
第二節 個案分析 38
第三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反思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表目錄
表3-1個案教學主題 28
表3-2受訪者資料 30
表4-3資料編碼原則 31
表4-4個案1結論 44
表4-5個案2結論 51
表4-6個案3結論 56
表4-7個案4結論 64
表4-8個案5結論 70

圖目錄
圖2-1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14
圖3-2研究架構 27
圖3-3研究流程圖 34
圖4-4慧魚工程積木組件 37
圖4-5擴散性思考流程 39
圖4-6聚斂性思考流程 40
圖4-7簡易組裝機器人 42
圖4-8機器人作品A 44
圖4-9機器人作品B 44
圖4-10汽車作品 48
圖4-11賽車作品 48
圖4-12越野車作品 50
圖4-13三類槓桿原理 54
圖4-14投石器作品 57
圖4-15手推車作品 57
圖4-16釣竿作品 57
圖4-17齒輪模組 61
圖4-18大小齒輪 62
圖4-19柵欄作品 65
圖4-20燈塔作品 65
圖4-21打蛋機作品 65
圖4-22斜面原理 68
圖4-23傾倒車作品 71
圖4-24割草機作品 71
圖5-25教學方法與聯想能力之關係 73
圖5-26教學方法與觀察能力之關係 74
圖5-27教學方法與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 75
圖5-28教學方法與實驗能力之關係 76
圖5-29教學方法與團隊合作能力之關係 77
圖5-30教學方法與創新能力之關係 8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今泉浩晃(1992),改變一生的曼陀羅memo技法。臺北縣:世茂。
日本能率協會(1990),KJ 法應用實務,沈士涼譯,第四版。臺北市:超越企管。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p.24-28。
吳志緯(2002),國小學生以電腦樂高進行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紀錄,p.25。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靜吉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p.1-25。
林均燁(2011),創造力教育在創新經濟時代的社會責任與發展策略。朝陽學報第十六期。
林均燁、洪伯毅、楊文廣、劉素娟等譯(2009),Morris, L.原著。持久創新 (Permanent Innovation),臺北市:財訊出版社。
林秀才(2005),老師您是兒童創造力的舵手。師友月刊,2005. 6456期。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師大教育研究所期集刊,No.16。
林庭瑤(2009),國小學童樂高學習與創意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林陪朗(2001),創新能力培養與考試改革。中國教育學刊,Apr. 2001, No.2。
侯秀琴譯(2009),A.G. Lafley & Ram Charan原著。創新者的致勝法則。臺北市:天下文化遠見出版,p.339。
施能木(2008),應用樂高教學方案在國小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之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師院學報,16期,p.355-394。
洪秋萍(2005),電腦樂高(LEGO Dacta)對學習創造力的研究:以功能性角色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唐錦超譯(2006),Everett M. Rogers 原著。創新的擴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臺北市:遠流。
徐作聖(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臺北:聯經出版。
張永康(2010),機器人創作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技術創造能力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玉成(1991),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心理。
張峻嘉(2009),樂高機器人創意教學方案設計之探究。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芬,陳龍安(2000),幼兒語文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31期,p.85-112。
郭有遹(1989),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創造思考教育,1,p.10-12。
陳怡靜(2012),從機器人競賽談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天地,178期。
陳昕彤(2010),檢測企業創新競爭力-創新可以有方法。Industrial Technology,p.40。
陳雪梅(2010),用故事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中國紡織出版。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學海(2001),科學教育月刊。第237期,p.45-47。
湯明哲(2002),創新教育關係競爭力。臺北市:遠見雜誌。
黃秀媛譯(2009),創新者的DNA。哈佛商業評論,譯自“The Innovator's DNA”,Havard Business Review , 2009。
黃冠銓(2012),環境教育與節能減碳創意教學DVD。台北市:先進國際數位出版。2012年6月。
黃柏叡(2011),創造力的教育實踐及其限制。教育學誌,第26期,2011年11月,p.79-99。
黃瑛綺(2012),樂高機器人應用於科學與創意教育市場創業之研究。遠東學報第29卷第3期。2012年9月出版。
楊秀惠、陳嘉彌(2007),積木角遊戲活動引爆創造力之啟思。幼兒保育學刊,5:87-112。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開明書店。
潘裕豐(2006),創造思考教學與策略。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年會。臺北市。
潘裕豐(2005),創意思考的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期,p.30-40 。
蕭次融(1998),簡易減壓過濾法。科學教育月刊。第208期,p.40-41。
賴正庸(2011),環境教育與節能減碳創意教學叢書第1-3冊。臺北市:先進國際數位出版。2011年9月。
鍾樹人譯(2007),Bill Gates 著,家家都有機器人。科學人雜誌。2007年第60期2月號。
魏永興(2002),啟發國小學生科技創新設計能力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玲妃譯(1998),Buzan, T. & Buzan, B.原著。The mind map book. 臺北市:一智。
青年日報社論(2012),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69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